有些公司是挺搞笑的,你毕业前,公司和你签约了;等你毕业后,公司马上和你毁约,甩掉你。
大公司一般不会这么做,有损公司名誉,就算这么做,好歹也是等你工作几个月再裁掉你(比如酷派公司在2017年就对应届生这么干过)。
给大家举一个真实的例子:
我当初在读大四的时候,有一家本地的刚成立的小公司来我们学院疯狂招人,光是我们班,就招了近10个过去。辅导员甚至鼓励学生们去那家公司。
辅导员当时乐开了花,恨不得那些没找到工作的学生,都去跟这个公司签合同。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大家都有工作了,那学生的就业率就是100%,辅导员的业绩和指标就上去了。我非常清楚的记得,合同签完之后,那家公司的老板请辅导员和学生们大吃大喝了一顿。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样子呢?毕业之后,那家公司把招到的学生全部辞退了,因为公司的工厂都还没建好,又怎么可能还招人干活呢?
那些学生怎么办呢?只能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学校和辅导员只关心学生们在校期间的就业率,等你一毕业,就跟学校没有关系了。
所以说,我的建议是:一些小公司,尤其是那种刚成立不久的公司,应届生一定要慎重。就怕你到时候不仅没工作,而且也错过了找其他工作的时机,上哪儿哭去?
社保和公积金这部分,也是个大坑。你一定要了解清楚。
社保一般由五个部分组成: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
应届生们一般只关心的问题是“公司会不会交社保和公积金”。但这远远不够,你更应该关心的是“交的基数和比例”。
给大家举个我自己的例子:
我毕业之后,第一份工作是在H公司(公司的名字先这么叫着),给我的月薪是1W(这不是我的真实工资,我只是为了方便给大家打比方,但缴纳的比例是真实的)。这1W的月薪,是这么组成的:
当时拿到offer的时候,公司说从试用期开始就会给我交社保,于是我也就安心了。当我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时,我才发现H公司是多么的抠门:
等我来到了JD公司工作,公司每月给我缴纳的医保和公积金情况是这样的:(同理,这个基数不是我真实的工资和基数,我只是为了方便给大家打比方,但缴纳的比例是真实的)
把H公司和JD公司对比一下,你会发现:H公司缴纳的基数和比例很少。每个员工少缴纳几千,再乘以员工总人数,这样算下来,H公司能省一大笔钱。
**优先级:兴趣>团队>平台>钱>城市**
如果说选offer有什么通用的公式,结合自己和周围人的体验,那一定是这条了。
**钱多不一定好,看加班情况**
刚拿到offer的你可能会困惑:为什么两家差不多的公司,同样岗位给我开的价相差甚多?为什么同行业中某某公司能给应届生那么多钱?稍微有点劳动法常识、懂点经济学原理、并且受过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教育的你一定要警惕——可能是那家“土豪”公司加班比较多。资本家不傻,不会平白无故多给你钱,同等条件下你的收入和实际工时是相挂钩的,15小时给15小时的价,8小时给8小时的价,刚入行就听过前辈一句流行语:“所谓土豪公司,多半是给你开两倍的钱让你干三个人的活。”当然我并不是完全反对加班,互联网行业的发展速度和竞争强度决定了身处其中不可能轻松,只是要看其程度和个人选择,如果能接受,趁着年轻可以选择拼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