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却被要求缴纳保证金、培训费、材料费等各种费用;明明是“高薪招聘”,入职后却发现原来是刷单诈骗等违法行为;工作找了一圈,没想到因为泄露个人信息而背上贷款……
许多读者也致信致电本报,建议建立健全网信、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商务、工信等多部门协同机制,强化对招聘信息及人力资源市场秩序的监管,坚决查处“黑中介”、虚假招聘等违法行为,营造良好就业环境,保障求职者的合法权益。
未入职就要求缴纳费用?
涉嫌违法,坚决拒绝
有的求职者认为这类骗局主要以钱财为目的,但不法分子盯上的除了钱财,还有个人信息。在一些案例中,不法分子以招聘为名盗取个人信息,用各种名义收集求职者的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家庭住址等信息,甚至还要求激活支付软件中刷脸转账的功能。在获取这些个人信息后,立即在各种平台贷款,有的求职者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背上了上万元的债务。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显勇表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没有权力扣留他人证件,求职者切勿将证件原件交付他人。如有需要,仅向有关人员出示即可,需要提供证件复印件或者影印件的,要在合适位置注明具体用途。“如果对方要求入职前进行培训,要注意识别培训机构是否具备培训资质、经营范围是否包含培训内容、承诺薪资是否与社会同等岗位条件薪资水平大体一致等,避免上当受骗。”王显勇说。
实际岗位与公司承诺不符?
注意留存合同等证据
求职者在应聘时要睁大眼睛注意防范,应聘后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要注意公司的性质、工作内容等。
赵女士2022年通过应聘进入一家影业公司。当她与公司签完合同入职后,公司却迟迟不安排工作,还要收取每月1500元左右的管理费。赵女士调查一番后才发现,原来签合同的公司是一家劳务派遣公司,只是与挂名的影业公司有业务往来而已。赵女士要求离职,却被告知所有费用都不能退。“我发现这家劳务派遣公司经常改名字,用相同方式欺骗了不少求职者。”赵女士果断向有关部门举报了这家公司。
记者调查发现,有的公司抓住求职者对公司性质、合同内容、法律法规等不够了解的弱点,要求求职者与第三方用人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合同,以劳务派遣形式进入用人单位工作。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就会因为实际用工单位与签订劳动合同的单位不同,导致自身合法权益受损。
针对这些情况,广东君信经纶君厚律师事务所律师欧阳锋建议,在应聘过程中,求职者应当注意留存合同等证据,入职前尽量通过书面方式了解清楚上班地点、薪酬情况等与工作有关的信息,若入职时发现与招聘时约定不一致的,应当及时通过书面方式确定,避免后续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在劳动仲裁、诉讼等法律程序中,劳动合同十分重要,求职者应当在入职前与公司签订合法有效的劳动合同,并仔细查看合同内容,避免被忽悠。”欧阳锋说。
网上招聘信息真假难辨?
选择信誉度高的正规网站
互联网招聘平台是求职主要渠道,但网上各种信息真假难辨,信息不对称也让求职者处于弱势地位。有些传统招聘骗术借助网络实现了信息化,与传销、非法集资、网络借贷等相互交织,损害求职者权益的同时,也扰乱了人力资源市场秩序。
有业内人士表示,互联网招聘成本低、渠道多、传播广,还可以轻易获取各种名目的“入门费”等,因此成为虚假招聘多发高发的主要领域。“有些平台为了经济利益,放松自身监管要求,对虚假招聘信息不管不问,对求职者维权诉求不理不睬。还有的平台甚至无需认证就可以随便注册,也为虚假招聘提供了方便之门。”这位业内人士说。
近年来,为保障求职者的合法权益,各地各部门不断加大对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强化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检查,有效规范人力资源服务活动,为企业用工和劳动者求职就业营造更好市场环境。
针对互联网招聘平台出现的问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对规范网络招聘服务作出规定,要求从事网络招聘服务应当履行网络安全和信息保护等义务;应当建立完备的网络招聘信息管理制度,依法对用人单位所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查;不得以欺诈、暴力、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牟取不正当利益,不得向劳动者收取押金,应当明示其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等事项。
专家和读者建议,为避免掉入招聘陷阱,求职者需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比如选择高信誉度的招聘网站或到正规的人才市场;注意核实招聘企业的真实性;保护好个人信息安全;注意保留收据和发票,应聘后签订书面合同等。
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付雷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健全完善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加强线上诉讼服务和互联网审判,持续推动案件繁简分流、简案快审,使合法权益尽快得以实现,各种争议得到依法快速解决,切实降低诉讼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