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5月23日消息:据《新闻晚报》报道,距离暑假还有一个月,应届毕业生的求职正进入“最后冲刺”,而在校生的实习岗位争夺战也进入高峰。近日,应届生求职网上的一则帖子人气颇旺,已叠加成近300层的“高楼”,多名学生留言讲述自己的被骗经历,并提醒后来人提高警惕。同时,近日本报还连续接到几例读者投诉,都指向实习生权益保护问题。
“骗子公司”八点共同特征
自去年年底建立以来,应届生求职网上的这个帖子一直在不断更新,共有90家“公司”入榜,其中大多为名义上的外省市公司,其中大部分都有“工程、建筑、电力”字样,很像正规的大型国企。网站管理员说,这些骗子公司的招聘信息和手段大多有共同特征:
1、招聘单位只有手机单一联系方式;
2、收取“服装费、伙食费、体检费、报名费、办卡费、押金”等各种费用;
3、告知无需任何条件可直接面试、上岗;
4、薪资明显高于同职位同工种薪资平均水平;
5、通知面试职位明显与实际申请工作岗位不相同,上岗期间索要烟、酒等礼品;
6、公司地址含糊不清,面试场所不正规,如使用临时租借来的宾馆等地;
8、扣押或是以保管为名索要身份证、毕业证等证件。
以实习名义招廉价劳动力
应届生小周因为家在南方,几个月前投递简历至一家咨询公司广州分总司,并接到了实习通知。该公司承诺实习三个月合格后再签三方协议。但是三个月后,包括小周在内的20多名求职者,一个都没留下,实习完了就说不合格,“不少人都是985名校的研究生,竟然都不合格!”小周发现,这家公司广州分公司总共就三名正式职工,剩下的都是“实习生”,“我们来实习,是冲着这家公司在业内还算小有名气。白干三个月就当积累工作经验,但现在是应届生求职的最佳时机,这三个月让我损失了其他的机会。”
另一名实习生小金告诉记者,他今年寒假在某机械公司实习,参与汽车维修,上班时被倾倒的车间大门砸伤,公司却不认定为工伤,最终医药费都是他自己承担的。
高校建“不良企业黑名单”
昨日,记者从华师大、上大和外贸学院等多所高校了解到,同比去年此时,应届生签约率还稍有提高,不过仍有部分同学还在寻找工作。
“现在新公司成立的速度太快,求职的学生几乎每天都要面对新的招聘单位,确实要提高警惕。”上海大学就业中心主任王佩华说,如果招聘单位在招聘初期就以各种借口向求职者收取费用,那么基本可以断定,这家单位不值得信任。虽然学校提醒学生防范这类骗局,但是每年还会有个别缺乏社会经验和防范之心的学生上当受骗。近年来,该校处理学生投诉较多的企业有一个共同点,它们的头衔往往是“××传媒公司”、“××影视公司”或“××文化传播公司”等,这类问题企业不少都是皮包公司,学生试用甚至签约后,很快就能发现它们在用工当中存在太多的不规范,“我们也有一个‘不良企业黑名单’,进入名单的公司就丧失了来校招聘的资格,我们还会提醒学生防范这些公司。”
王主任说,针对希望来校招聘的新公司,学校就业中心只能做到检查它们的营业执照,如果有学生投诉,中心核实确有其事后,会取消该公司以后进校招聘的资格。对于已有在校招聘历史的公司,中心则会建议和帮助学生回访以往的校友,咨询企业的运作情况。
并不是只有新公司的危险系数比较高,一些“品牌企业”同样值得警惕。就在这个长帖当中,浙江省一家知名水电集团的招聘人员留言提醒,有人冒用其公司的名义发布招聘信息,网站管理员也很快删去了这个骗子公司的招聘信息。
律师呼吁推出实习条例
上海江三角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著名劳动法专家陆敬波表示,目前在大多地方,实习生不受《劳动合同法》保护,各个地方对双方关系的认定也不一样。一些城市认定双方为特殊劳动关系,享受最基本的劳动保护,而上海一般不认为双方发生劳动关系,若发生劳动纠纷,参照勤工俭学条款的标准。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