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改出一片新天地深化教育改革的浙江龙泉之变中国新闻网

投稿信箱:zhejiang@chinanews.com.cn

转眼已至年底。盘点这一年来的显著变化,龙泉给出的答案里,肯定有一个来自遍布城乡的各所学校。

对教育从业者而言,这是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掀起的风暴是如此猛烈,让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感受到了不平静。

从微观视角切入,这则是一场聚焦于“人”的变革。今年初,龙泉全面吹响综合教育改革冲锋号,并将教师“市管校聘”与专业技术职务“聘期考核”为核心的队伍绩效管理改革工程,作为破局之矢。正因为与每位教师、校长的未来发展紧密相连,整个过程让人难言轻松——有人流了汗、落了泪,有人收获了荣誉、掌声,还有更多人锚定了新方向、放飞了梦想。

但将镜头拉远,就可以清楚地发现,教育体系的全景如同一张巨网,织进了无数社会诉求与渴盼,改革者显然不会局限于系统内部看待这场巨变——优化教育生态具有远超其初始领域的价值,因为教育最终能让所有人受益。

为何要改?在何处落子?

今年七八月,正是暑期,龙泉各个空空如也的学校里,却暗潮涌动。

“市管校聘”意味着把教师个体从“学校人”逐步转变为教育系统的“系统人”,教育主管部门可根据需要合理配置市域内的教师资源。专业技术职务“聘期考核”则打破了原本“只要评上就一劳永逸”的旧格局,实现了聘任的“竞争择优、能上能下”。

“改革的初衷,是为了实现资源有效重组,让教师队伍流动起来、活跃起来,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均衡。要让山区教育看到希望,这是唯一出路。”龙泉市教育局局长曾国健坦言,过去十多年,龙泉的教育水平落后于发达地区,浙江省2021年度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报告显示,龙泉在全省89个参与排名的县(市、区)里排名处于后列,“这是每个龙泉人都不愿意面对的糟糕局面。”

其实问题已经开始显现。作为社会经济运行至关重要的一环,教育却阻碍了龙泉的发展,特别是在近年来龙泉大力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因为缺乏优质的教育配套,龙泉常常请不来、留不住人才。

因此,改革势在必行。

“教育是龙泉的短板,无论怎么重视都不过分。”今年5月,在龙泉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龙泉市委书记王忠宝这一句直击痛点的话,引起了龙泉上下的普遍共鸣。

只是,改革谈何容易。怎么改?向哪个方向改?作为山区县级市,龙泉不仅面临着自身发展的个性难题,比如教育资源分配、优质生源数量、思政法制教育等方面的短板,还面临着山区教育发展的共性难题,比如优秀师资外流、优秀人才招引难等。

有一件事,让曾国健至今印象深刻:“这两年,为了提升山区26县的教育水平,省里出台了利好政策,特设了正高级教师‘定向服务岗位’,用于吸引发达地区的优秀高级老师到26县支教。通过这个途径,优秀教师可以更快地评上正高级职称。但即便如此,也没有吸引优秀教师到龙泉来。”

种种情况让龙泉人意识到,将教育改革的希望寄托于“外力”是不切实际的。“与其‘等靠要’,不如彻底打破旧格局,激活内生动力。”曾国健说,这也是将队伍绩效管理改革作为教育综合改革突破口的原因,“只有把人的作用发挥出来,才能在本质上推动变革。”

如何去改?从哪些方面入手?

“这是一场改革,不算创新。”在采访过程中,曾国健反复强调,“市管县聘”和“聘期考核”都不是教育改革领域的新事物,“这十多年间,省内省外很多地区对此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但因执行难度大,鲜有成功案例。”

在改革推进前,龙泉市专门委托第三方对教育综合改革方案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高风险”。很多人因此觉得,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怎么推动改革?“改革就是一方面要敢干,另一方面要用巧劲。”改革方案的起草者、龙泉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少燕直言,在开创全新事业时,是需要“摸着石头”探索着“过河”到达彼岸的,“还需要进一步转变改革思维,改革‘教改’,以使教育综合改革真正彻底,并取得成功。”

如今,复盘整个改革历程,可以看到龙泉坚定的改革决心,以及富有章法的改革策略。

“首先要以清晰的教育理念、明确的教育目标、现实可行的改革路径去推进,而不是徒有方向和目标,却没有具体行动方案。”王少燕说,为了拿出一个系统化的成熟改革方案,龙泉前后花费了半年多。

“为了确保方案的切实可行,单是龙泉市委一把手牵头召开的有关教育综合改革的政策会议就有‘六个半天’,其他碰头会、交流会更是不计其数。”曾国健说,经过不断的交流探讨,“1+4+N”教育综合改革框架体系得以最终明晰——“1”指一份纲领性文件《关于深化综合改革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4”指加强教育人才引进培育振兴工作的十条政策、推进教师绩效管理改革的实施意见、加强校长队伍绩效管理考核的实施办法、教育提质系列三年行动计划这四项主要举措;“N”则对应教师绩效管理改革的若干操作细则,由龙泉市委编办、龙泉市教育局、龙泉市人力社保局、龙泉市财政局四部门发文。

除了确立目标和明确方向外,教育综合改革还推出了“既有先进表彰又有后进激励”的周全考评制度。比如,各校3%的教师须在全市学校内部流动,进入二轮跨校竞聘;专业技术职务聘期考核里,基本合格人员控制在4%左右;校长团队绩效考核基本合格比例约10%。

人事管理改革是一件敏感细致的工作,如何破除其中的阻力,成为教育综合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

在率先改革的领域——“市管校聘”管理改革工作里,首先组建了“三级机构”,除了成立龙泉市委、教育主管部门两级的领导小组,还在各学校组建了“市管校聘”管理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适岗竞聘工作小组和争议协调小组。

“让每个老师都成为改革的参与者。”这句话落入操作层面,表现在“政策落实之前必须确保每位教师的知情权和建议权,政策落地之后通过各项措施护航实现‘刚柔并济’”。事实证明,改革最终的平稳落地,正是得益于这通顺的执行逻辑。

改出了什么?又将奔向何方?

12月,是“市管校聘”改革工作落地后的第三个月。这项改革到底改出了什么?或许可以在龙泉各个城乡的学校里找到答案。

“最大的变化是健全了教师交流机制。”在龙泉市第三中学,校长张国淼感慨,改革倒逼“学校人”成为“系统人”,教师不再是“一校定终身”,而是从“校管”变为“市管”,实现统一管理,关系理顺了、渠道畅通了。

在进行了二轮跨校竞聘后,龙泉三中已有6名教师在城区内实现了交流。“近年来,随着班级数量的减少,我们学校出现了富余的老师,而其他一些学校却存在师资配置不足的问题。现在通过‘市管校聘’改革,教师交流的渠道打通了,从而盘活了教学资源。”张国淼说。

在八都镇中心小学,前期岗位核算显示学校富余1位英语老师、缺少2位科学老师。教师流动让这里的教师队伍得到了优化。

此外,教育综合改革的另一个立竿见影的作用,是破解了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激活了师资队伍活力,为后续的职称聘任管理铺好了路、起好了步,特别是对后进教师、“躺平教师”起到了鞭策作用,让争做单位里的“香饽饽”成为一种风气。

事实上,这次全面提速的人事管理改革,对于每个学校都是一场“大考”,“考”出了组织运行中的问题与不足,后续改进必将产生“蝶变效应”,促进学校管理水平全面提升。而对每位教师来说,无论是成为优聘者还是交流者,都是一次成长的过程,只要有效引导向内归因,势必让优者更优,让弱者知耻而后进。

“‘县管校聘’实施以来,学校通过教师岗位竞聘,让优秀教师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现在,教师们主动工作、积极合作,‘做第一,创唯一’的热情高涨,学校迈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龙泉实验小学校长季茂旺说,新学期里,争取开公开课的老师多了,老师们参与各类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也提高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教育综合改革,除了让教育工作者看到了正在发生的变化,最重要的是使教育均衡观念深入人心,营造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社会氛围,也为后续“外引内培”教育改革的深化奠定了基础。

比如,龙泉专门安排1500万元用于教育人才培育振兴工作;在引才方面,对引进的教育人才给予专项奖励和购房补助,还优化了人才安居、子女入学、人才成长、招聘补贴等各项综合服务……

放眼当下,一揽子面向教育的大动作已箭在弦上。龙泉教育综合改革所引发的连锁变化,正在不断结出更多的果实。

(作者刘淑芳叶炜婷吴俊)

浙江多家医院圆桌探讨:急救如何体现“人民至上”?...

探访天台和合人间文化园...

纪录片:《草鞋的岁月》...

米-26直升机从浙江横店起飞扩充应急救援力量...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文一西路1199号中新大厦11楼邮编:311100

THE END
1.为什么整个中国都知道教育的问题,为什么还是没有办法解决?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下,中国的教育一定能够不断进步,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以上就是关于“为什么整个中国都知道教育的问题,为什么还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一些探讨。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让我们一起为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https://m.163.com/dy/article/J4PUQLJL05563HFQ.html
2.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业当堂清,书包不回家;我们快乐学,个个顶呱呱。”山东烟台中小学生中流传的这段童谣,反映了近些年来当地实施素质教育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喜人局面。同时,一项对全球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倒数第一,创造力倒数第五,引起了人们对教育现状的担忧和反思。这一正一https://onsgep.moe.edu.cn/edoas2/website7/level3.jsp?id=1343283790033665
3.九年义务教育变十二年?官方回应!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曾说:「教育不是启发,而是点燃。」扩大学科建设不能只是“一时之功”,而要点燃学生的“求知之火”,还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等多个层面进行改革。高校实施“转班”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实行“高考分流”的过程中,教育部采用了科学合理的“分流”办法,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6463079813135240&wfr=spider&for=pc
4.固原市第四中学人人通空间为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占绝对角色,学生居于从属地位,高耗低效,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等诸多问题,以实现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益的“双高效”,按照市区两级教育部门对课改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使我校抓住课改的机遇,实现四中的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走高效课堂改革之路https://yun.nxeduyun.com/index.php?r=space/school/theme/content/view&id=685605
5.党史学习教育入党誓词几经修改,为何始终强调它?对于每个中国共产党党员来说,面向党旗庄严地宣读入党誓词,绝对是人生中最难忘的记忆之一。那么你是否知道,虽然不同历史时期入党誓词有过数次修改,“纪律”二字却始终是“不变”的那一部分。 中国共产党的入党誓词共分为5个时期: 中国共产党的入党誓词 https://www.shantou.gov.cn/stswsj/gkmlpt/content/1/1897/mpost_1897307.html
6.秭归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B 、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 C、乡人无不称其善也 D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91、中国历史上被誉为"药王"的是:(C) A、扁鹊 B、华佗 C、孙思邈 D、李时珍 92、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上有几条龙?(A) A、八条 B、二十二条 93、都江堰和秦始皇陵哪个的修建年代更早?(A) http://zgx.i.yce21.cn/index.php?r=space/person/blog/view&sid=2f1f593143b646499ee2d376784aca52&id=228583
7.罗建军:中国教育不改不行!中华文化教育应该强化!罗建军:中国教育不改不行!中华文化教育应该强化! 中华文化教育要入耳、入脑、入心,使中华文化成为行为规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作为一种价值追求。 一、从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文明传承的角度高度重视中华文化教育 学校作为中华文化的主载体、主平台,本来是天经地义,毋庸置疑的。可是目前中国学校教育在这方面欠缺极其明显http://m.wyzxwk.com/content.php?classid=27&id=329249
8.40年初心不改记录教育巨变过去的4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腾飞的40年,同时也是教育改革跨越发展的40年。对于中国教育报而言,过去的40年,是站在教育第一线,与祖国共行、与教育共进、与时代共振、与师生共情的40年。 往事如歌,初心如磐。创刊40年间,中国教育报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战略,捕捉教育发展关键大事,不缺席、不缺位、http://www.jyb.cn/rmtzgjyb/202307/t20230707_2111066458.html
9.2023国考报名2023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答:非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其他国民教育形式(自学考试、成人教育、网络教育、夜大、电大等)毕业生取得毕业证后,符合职位要求的资格条件的,可以报考。 2. 2023年毕业的定向生、委培生是否可以报考? 答:2023年毕业的定向生、委培生原则上不得报考。 3. 2021年、2022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是否能以应届高校毕业生的身份报考?http://www.lgwy.net/html/p/p_115253.html
10.他在安吉造夯土生态屋,还开了一所“泥土学校”(下)中国乡村建设展现出百花齐放的丰富面貌,出现了“洋家乐”裸心乡点燃民宿业这样的案例。谁知道在这些五花八门的乡建项目中,是不是蕴藏着未来的产业机遇呢? 城市人流向乡村,建设乡村,深挖农村的各种资源,开发创造性的项目,给农村经济就业带来机遇,像任卫中这样的农村本土乡建人士都从中受益。但是农村社会即使有了居住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167956
11.院士动态详情院士新闻众所周知,美国用GDP的18%来解决这个问题,直到现在也没解决好,仍不令美国人满意。中国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仅占GDP的5%左右,加上我国人口是美国的5-6倍,而GDP总量也比人家少,投入和需求相差之悬殊显而易见。 面对医学研究风起云涌、日新月异,循证医学、转化医学、智慧医学、数字医学、精准医学……一个又一个https://ysg.ckcest.cn/ysgPopSci/techTalk/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