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多元一体的总体方向,本文试图将多元文化教育作为一项大概念,来审视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多样性,通过梳理该领域的经典理论、视角和智慧,来思考多元文化教育带来的可能性。具体来讲,本文主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是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多样性现状是怎样的?二是多元文化教育及其理论的当代价值是什么?三是在政策层面融入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促进有质量的公平,有哪些可以做?
一、中国当代社会的文化多样性及问题
(一)城乡
城乡差异深深根植于我国社会系统中,对社会特别是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究其缘由,最主要的还是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福利制度和户籍制度等因素。今天当我们欣喜于农村的经济发展以及在建筑和外观上发生的变化时,却仍然能发现城市和农村在制度环境、社会福利和文化生活上的显著差异。以教育领域为例,农村学生在教育机会、学业成就、综合素养等方面仍处于明显弱势地位。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师资配套仍显著弱于城市地区,同时高中阶段的城乡教育机会不平等持续上升。我们仍然能够看到西部农村的“冰花男孩”顶着风霜步行一个多小时上学。一项在西部农村开展的跟踪研究也发现,在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儿童早期认知发展存在滞后风险的比例高达40%以上;城市婴幼儿的总体认知发展水平(25.53%认知发展滞后风险)要好于农村婴幼儿(43.78%认知发展滞后风险)。同一组研究还发现农村贫困地区儿童在语言发展、社交情绪、身体健康状况等方面也显著弱于城市儿童。
当我们谈论城乡差异时,不可忽视的便是中国城镇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随之产生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群体。截至2014年末,全国流动人口总量约为2.47亿,其中17岁以下的随迁子女数量为3581万人。由于中国户籍制度的限制,这些农村流动儿童没有城市户口,这意味着他们在城市获得教育、住房、医疗保健和社会保障的机会非常有限。约占72.6%的2599万名流动儿童在城市学校或民办私立学校上学。与此同时,2010年约有6020万名儿童留守在农村上学。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的37.7%,占中国儿童总数的21.88%。近二十年来,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研究已得到高度重视,出现了大量关于流动儿童教育的研究,包括教育机会、学业成就和文化融合等。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流动学生在教育机会上面临不少困难,例如城市公立学校入学机会有限,弱势和低质量的民办学校,更高的学费以及托关系学校入读。农村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之间的教育成就更是存在显著差距。此外,农村流动学生在文化适应和文化融合方面也呈现出边缘化状态。
(二)民族
民族一直以来都是多元文化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是我国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制度。在近年来的工作中,国家也在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科教文卫事业。但在现实中少数民族的生活仍然存在较多不公平现象,体现在经济收入、教育和工作机会等诸多方面。据统计,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家庭年收入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教育领域,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教育投入占国民教育总投入的7.7%,这些地区的生均投入则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7%。
(三)地域
(四)社会阶层
在底层社会奋斗和挣扎的同时,中产阶级在教育上的纠结和焦虑同样不容忽视。在教育选择上,中产阶级不能像富裕阶层那样直接跳出我国的基础教育体系,同时也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够通过教育承续乃至超越中产现状。我们看到的教育现实是,大城市的中产为择校、学区而焦虑,每年的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牵动心弦,辅导家庭作业耗心耗神耗力,校外补习频掏腰包、东奔西走。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既有中产家庭对教育投入的工具理性,更有家长“望子成龙”“关爱子女”的情感表达。而后一项原因与欧美国家相比,颇具中国社会的情感和文化特色。这些教育投入,究其根源是文化资本在不同阶层中的代际传递。文军和李珊珊通过对上海市中产阶级父母和工人阶层父母的比较,发现两个阶层在文化资本的代际传递中分别呈现了不同的行为模式和运作逻辑,其中家庭、学校、校外机构分别成为文化资本的直接传递者、间接传递者和补充传递者,体现在儿童身上则是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的显著差异。
(五)性别
在性别领域,传统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一直处于弱势。近十年来的男女比例失调便是一个显著体现,2018年中国男性人口为71351万人,女性人口为68187万人,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3164万人。生育意愿、人工技术鉴定选择、出生的女婴漏报和瞒报都是影响男女比例失调的重要因素。可喜的是,我国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在过去的二十年内有了显著提升。2014年,初高中女性比例分别为46.7%和50.0%,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女性比例分别为52.1%和51.6%,博士研究生在校生中的女生比例增至36.9%。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与女性受教育程度不匹配的是女性在就业市场和决策管理中的弱势地位。根据麦可思发布的2014届大学生毕业数据,女性起薪及涨幅均低于男性(女性半年后的月收入为3505元,男性为4012),女性(14%)就业于国企比例明显低于男性(29%),职业女性的职位晋升机会也低于男性。女性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比例仍然较低,2013年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女委员比例为17.8%。中国共产党女党员的比例显著提高后仅为24.3%。
(六)全球化
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也不断寻求新型的发展路径和国际关系,例如近年来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共建“一带一路”的背景之一是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而“一带一路”沿线正是多元而丰富的文化圈和文化体。以宗教和意识形态来划分,我们可以看到伊斯兰文化圈、佛教文化圈、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文化圈和儒家文化圈等。这些文化和文明在交流和交往中,因生活习俗、文化心理和社会体制的不同,经常会产生一些误解和矛盾,如何去理解并妥善解决这些文化冲突,对于顺利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七)交叉关系及其他多元文化群体
二、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价值
对多元文化教育的一个主要误解是将多元文化教育理解为边缘群体或“他者”的权利保障计划和课程运动。在这一误解下,人们总是疑虑多元文化教育到底对多数群体和整个国家有何意义。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笔者将解释作为大概念的多元文化教育及其所倡导和促进的文化多样性和公平,不仅是少数群体所需要的,同样更是多数群体和整个社会需遵循的基本原则。更重要的是,认可、保护和延续少数群体和少数民族的文化将进一步丰富全社会的文化资源。
(一)通过教导宽容和认可来实现公平
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通过包容和认可文化差异来习得公平意识。埃米·古特曼认为多元文化教育的推行可以传播包容文化差异的民主价值,这些价值对于推进公平和平等有着巨大作用。将其应用到我国,多元文化教育将首先帮助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包容和理解他们之间存在的差异。学生需要理解个人具有践行各自文化差异的权利。例如,在学习有关穆斯林禁忌和生活方式的知识时,汉族学生将理解为什么穆斯林禁食猪肉,并在与穆斯林朋友、同学一起聚餐时学会选择合适的食物。多元文化教育不只是关于其他少数民族群体的知识,还囊括了性别、性取向、社会阶级和宗教等其他话题。通过教授对这些话题的包容和认可,当学生在探索自己的文化身份时,对他人的刻板印象也会随之减弱。此外,包容和认可的推进将会在课堂内外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这种氛围能使学生各自身份得到接纳和变得安全。
接下来笔者将继续探讨公民平等,通过“认识到文化差异在塑造社会和儿童生活世界中所起的作用”,多元文化教育能进一步促进公民平等。在我国,多元文化教育可以帮助汉族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所处的文化以及他们给主流社会所带来的文化影响。在认识少数民族群体时,有两点需要澄清。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少数民族文化的形成比汉族文化可能更长。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不仅仅体现在可见的食物、艺术和建筑上。相反,它在思想、行为和日常文化实践中体现得更为深刻。也就是说,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应避免“旅游式”参观,游客只是简单地来看,在没有任何深刻的认识和欣赏之后离开。认同少数民族文化的另一点是认可过程中的平等。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平等是各民族团结发展的基础。认同不应是强逼形成的或是主动给予的,而应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作为少数群体,被认同与平等地相互认同体现了不同的权力关系。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可应从发自内心的尊重甚至欣赏中形成。例如,通过多元文化教育,学生将逐渐认识到藏族人民的精神和生活方式源于其深层次的文化、历史和哲学积淀,进而对藏族人民生活的认识转向对其所处的文化和生态系统的深刻认识。
(二)反思权力关系和知识建构
在多元文化教育中,学习平等也将帮助学生“理解、调查和明确隐含的文化假设、参考框架、观点和学科内的偏见如何影响知识在其中的构建方式”。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从种族理论、女权主义和团体关系理论中汲取了大量营养,这些理论的共同特征是知识的本质,即知识反映了人类的社会、文化和权力地位。知识建构的过程在社会和文化上嵌入了隐含的力量。多元文化教育的一个关键方面是帮助学生意识到课程和教材背后隐藏的权力结构,进而在平等原则下进一步反思、质疑和挑战权力的不公。
在我国,城市取向和汉族取向被深深植入学校课程和考试系统。城市取向深刻影响历史和语文教科书中的材料、插图、练习、活动形式和价值观的选择。通过分析中国十年高考,余秀兰发现高考高度代表了城市生活,把农村文化和符号排除在外,没有很好地考虑考生过去的学习经历和教育背景,使农村学生在考试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此外,国家课程也缺乏相应的民族内容。通过在课程和考试中揭示这些取向,学生将学会开始批判性地思考社会和历史中真正发生的事情。另外,这也将有助于学生培养批判和开明的思维,这些思维都能很好地应用于学校之外或未来世界,以改变社会。帮助学生有意识地分析知识结构能使学生达到如詹姆斯·鲍德温所言的教育目的:“有能力了解世界,做出自己的决定,能够辨清是非黑白,决定天堂是否存在上帝。来回答宇宙万物的问题,进而来学会与问题同行。”
(三)多元一体和文化融合
(四)全球化时代的世界主义
三、多元文化教育的政策可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然而在庞大而又多元的中国,如何兼顾公平和质量,于多元文化教育理论而言是个难题,于中国的教育政策制定和实践而言亦是不简单。将多元文化教育的大概念融入教育政策中,牵涉的问题至少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多元与一体的协调,这是不同主体之间的协调。以民族关系为例,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各民族最高利益,不同民族间既要包容和尊重彼此的多元文化,更要像“石榴籽”一样团结在国家的边界中。其次是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之间的协调,这是不同的价值导向之间的协调。同等情况下,是公平更重要,还是质量更重要?要妥善处理这两个问题,首先需要体认到我国教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此基础上,对少数和弱势群体,坚持公平为主、质量并重的政策;在具体的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给予地方和少数群体更多的空间和自主权,利用信息化等手段精准化推行多元文化教育政策,并给予教师更多的课程与教学方面的指导。
其次,我们仍然需要对多元文化群体中的弱势群体提供倾斜性政策支持,坚持公平为先。近年来,保守主义和右倾势力回潮,对各界倡导多年的民主、公平、社会正义等理念进行批判,并借助“政治正确”这一标签进行攻击。具体而言,部分群体对少数民族和农村地区的教育倾斜和优惠政策进行质疑和批判。诚然这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实施不到位、帮扶不精准等问题,但是对于大部分弱势群体而言,是起到了巨大的扶持作用的。以笔者观察到的少数民族流动儿童为例,学习基础积弱的流动儿童,如果没有少数民族的优惠加分政策,更难在看似“平等”的标准化考试中完成升学任务,通过教育实现社会上升。在政策的设计上,仍然要坚持公平为先,要看到大部分多元文化群体在社会经济领域积贫积弱的背景,在教育上的弱势现状,从大局来考虑,用动态的思维来统筹。在保证公平的基础上,再通过教育质量这一准则,对这部分群体的教育进行管理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