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本不该让天真的孩子受“累”,本不该让孩子的身心受到丁点摧残,本不该扼杀孩子的童心和灵性。
教育本是让所有孩子感到轻松、幸福的乐事,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尽情享受知识海洋的奇妙,让他们在愉悦中去憧憬美好的未来,让他们在玩耍中体验能力对日后生活的影响……
但事实如何呢?中国每一位有孩子的家长,每一位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每一位走出校门步入社会被生活无情鞭笞的人士,无不心知肚明。
不说平日里孩子们如何起早贪黑、寝食难安,不说每逢考试前孩子们如何焦虑和烦躁,不说每次笔试成绩出笼后孩子们如何应对世态炎凉下那一张张“变色龙”面孔,就说这暑假真如“酷暑”一般如火如荼到来之际,我们漫步街头,立刻会被无数名目繁多的什么补习班、辅导班、开发班、包过班、强化班、提高班、训练班等所包围,搞的眼花缭乱、头晕目眩。看到学前班的孩子们在家长陪伴下,假日里整天被强迫做着本不该属于他们年龄段应做的事情,再看看那些五花八门的“班类”聘请的都是些什么教师,达到了什么效果,就清楚学前的孩子是多么“累”,小学生是多么“累”,初、高中生是多么“累”,大学生为了“考碗”是多么“累”,家长的“累”就更是一言难尽了!
如果用“是否有意义”衡量“中国式教育”,哪就四个字:“意义不大”。
原因一,从各类“早教”机构、幼儿园到各类小学、中学和大学,对所谓“智商”(即笔试成绩)高的孩子不择手段的倍加青睐,对笔试成绩暂时底(甚至对有些有奇异才能,但笔试成绩一时较低)的孩子不愿下力气,或没能力和责任培养,弃之不顾的行为来看,您能说“中国式教育”有多大意义?
原因二,从各类、各级教育机构对“八客”(政客、刀客、剑客、星客、媒客、媚客、串客、说客)子女和对平民子女天壤之别的两种态度和行为来看,您能说“中国式教育”有多大意义?
原因三,从各类、各级学校自以为是的吹嘘培养了无数的什么“状元”、“神童”(其实是孩子们自己智商高,大多是自己努力),但“状元”、“神童”又经过大学那种“锻造”反而成了“平庸”的结果来看,您能说“中国式教育”有多大意义?
原因四,从新中国成立至今64年,特别是近40年来,中国的教育业没有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不要错把莫言当成中国大学的骄傲),甚至连“顶尖人才”都没培养出几个的结果来看,您能说“中国式教育”有多大意义?
原因五,从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中国目前有招生资格(含民办)的大学仅仅2492所,而世界头号强国的美国就有高校4000所,而我国2009年就拥有330所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而美国仅仅253所(截止2010年,我国共授予博士、硕士、学士学位2100万,其中博士33.5万,硕士237.2万,学士1830万;高校和他们培养出来的这些“三士”们都干了什么,几千名两院院士出了多少世界顶尖级成果?高校不是变成“敛财池”,就是变成“养鸡场”)的教育成效比较结果来看,您能说“中国式教育”有多大意义?……
如果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来说,用“度日如年”、“百无聊赖”形容“中国式教育”也较为贴切。
一个本该让孩子们感受大自然奥秘,让生活富有乐趣的假期,却变成为了满足“中国式教育”(功利主义)下“累”的“熏陶”和“历练”比赛。有的孩子一个假期竟然报了七八个,甚至十几个补课班,真是让孩子们美好的童年、少年“度日如年”,连几十天的暑假也是“酷补难熬”!
看看那些与中国教育更上一层楼,与顶尖人才的培养毫无瓜葛、没完没了、一浪更比一浪高的“谢师宴”潮上各怀鬼胎的吹捧、祝词,只会让正常人感到肉麻、无聊。
再回顾多年来无数平民为了通过“中国式教育”想改变个人、家庭烦恼的过去,但最终不是跳楼,就是跳河;不是割腕,就是喝药的悲惨结局,能不让人倍感“中国式教育”又是何等的“悲哀”?
如果每个人再仔细回味自己从懂事起接受的“中国式教育”,曾经被阻碍,甚至被扼杀了我们多少富有创意的诸如“月亮不是灯又为什么能发光”、“中国地图也像‘山羊’”、“树上也能长出西瓜”、“蛇为什么不站着行走”、给“雪化了是明媚的春天”的答案不仅不加分还打上“X”号……的提问和想象,用“百无聊赖”形容“中国式教育”一点不为过分!……
要问“中国式教育”谁“累”?都“累”,但孩子最“累”。
因为,“中国式教育”不仅让家长“累”,让过来人“累”,让政府“累”,让教育本身“累”,更让孩子们身心加倍的“累”,而且到头来这没完没了的“累”还都不知究竟为何!
这就是中国人为什么那么高的“智商”却总是不能强盛,一个人硬是装成“狼”,一群人却一定变成“鸡”,并屡屡受到外来调侃、忽悠、蹂躏的根本原因。
那么,这“累”的根源又到底在哪里?就在“中国式教育”中经常以“老大”自诩的“大学教育”。
全是功利式、行政式的“大学教育”惹的祸!
要解决“中国式教育”孩子“累”的问题,“大学教育”只需做到“三能”即可:
能谦虚的摆正自己的教育位置,把自己始终看作基础教育(学前、小学、中学、社会、家庭教育)的后续链条,而不是“中国式教育”的“领袖”(教育的各个阶段,根本无法分出谁是“领袖”,互为“领袖”才科学);
能把自己建成真正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最高责任行为和成果迅速转换的“五合一”基地,而不是误国殃民的“政客”行径;
能在招生中一视同仁,科学划分笔试成绩、德育结果和“三力”(想象力、创造力、实践力)效果的比例。
我们的大学如真出色的做到这“三能”,“中国式教育”才会有望“出人头地”、步入世界一流,才会有自己的特色,才会不让政府“受累”,不让家长“受累”,不让教育自身“受累”,不让社会“受累”,更不会让孩子“受累”!
因为,“大学教育”的航标决定着学前、小学、中学、社会和家庭等一切教育的航向、方法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