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生活在国外待了10年,我才看懂得所谓“精英”教育的真相!

全文共计6248字,预计阅读时长16分钟

最近有朋友要我写一下澳洲小学生陪读的话题,才知道原来澳洲都开放了小学生签证,可以让有条件的父母过来陪读,从小接受国外的教育。

在国外上学好啊,不像国内那么苦逼。那是边玩边学的素质教育啊!

并且学业轻松,3点就放学了。课后作业也简单,半小时内就能完成。最后鼓励大家,如果有条件的话早点让孩子出国,这样没有压力,可以释放孩子的天性。

出国以前,我也是这么觉得。

我在英国读硕士的时候,最喜欢和周围的中国同学嘲笑班里的老外:

你看这么简单的东西还用计算器,他们水平太差了!

直到我自己当了妈妈,开始留意孩子的教育,比如在海外,到底是上孩子上: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呢?在这个思考和择校的过程中,才意识到国外教育的真相:

如果素质教育是大家所理解的边玩边学,那么

素质教育≠精英教育=努力的学

边玩边学=平民教育

西方社会向来都是用“努力的学”和“边玩边学”来完成阶级的划分的。

大家所说的“精英教育”和“平民教育”从小就把大家划分在了不同的人生高度。

我和我先生都是典型的85后。

我们小时候没有学区房,不需要3岁就学英语。

我们的父母也没有焦虑感,也没有听过什么国际学校。

和周围人的差别无非是你家早两年装空调,我家少吃两顿红烧肉。

学生之间的唯一差别就是考试成绩。

我们两个人都是在国内读完大学才出国的。

所以觉得国内学习太累,学生太苦。有各种考试的压力,也别想发展任何兴趣爱好,寒暑假也不能出去玩。学生们都早早的戴起了眼镜。

不像欧美,你看人家高三的学生下午3点半就放学了!

我不止一次的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我在英国读博时曾经和组里的几个英国人讨论中学时有多苦逼。

我说我们中国的高中生都是要早晨7点上早自习,晚上10点才下晚自习。

一个英格兰小哥说,嗨,我们三点半就放学了。然后就去麦当劳打工,晚饭前才回家。

但是另外一个苏格兰小哥说,可是我爸妈还要求我去上另外的补习班。一般下午6点才能回家。晚饭后还要学习到晚上10点吧。

我当时就和那个苏格兰小哥说,你看咱们当年都挺努力,现在不是还不是和人家一样坐在一个实验室读博吗?

可随着我自己变成了操心孩子的中年人,再回望一下当时聊天时三个人的生活,我们的人生已经大不相同。。。。。。

我英国博士毕业后又做了两年博士后,然后随我先生移民到了澳洲。过起了和大部分海外华人一样的的生活:

努力工作-攒钱买房子-培养孩子好好学习。

那个同样努力的苏格兰小哥,现在在爱丁堡大学当讲师。

那个下午3点半就放学的英格兰小哥,在读博中受不了压力,中途退学,现在在卖手机。

你说谁最快乐?

我看了下他们的Facebook,我觉得英格兰小哥最快乐。

我就像大部分焦虑的中年人一样,嫌房子不够大,孩子不够乖,老公赚钱不够多。

当店员的英格兰小哥最没心没肺,拿到工资后就和朋友去酒吧party,估计不到月底钱又花没了。但看起来他最自由,快乐。

所以,引发我的思考:

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呢?

中式教育真的只会刻板的应付考试吗?

欧美教育真的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完美吗?

我们的孩子真的更能适应国外的教育模式吗?

······

中西方教育的差别

如果你在国内,对西方教育不太了解。或者你的孩子还小,没有经历过海外教育。那么先推荐你去看一部BBC的纪录片-《中式学校》。

英式教育是典型的西式教育,这里非常具有对比性。

英国的BBC邀请了5名中国教师去英国博航特中学(英国一所顶尖的公立学校)的“试验班”教授4周课程,然后将中式和英式教学成果通过考试的形式进行评比。

这部纪录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展现中外教育差异化问题。

课程设置:固定课程VS自由选择

我们都知道在国内,所有课程的学习,都是统一固定的。

比如数学、化学、英语、普通话、早操等,都是按照一张中国式的课程表完成所有的教学。

但在英国,学生是可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科目去上。

学生除了自选的基本的课程外,还有戏剧,设计,烹饪等课程。

当年我听一个英国学生说,他中学时候选了一门“散步”课程,我简直惊呆了!

可以说,中式学校的教育理念和英式学校的教育理念全然不同。

中式教育给学生带来的权威性,培养出的中国学生很懂纪律,在知识的吸收上也超越英国的学生几年的教学。但自由的英式教育也让英国孩子比中国孩子更懂得学会做自己,更懂得学会享受自己的人生。

可是这种所谓的自由真的好吗?

02

课堂规模:大班授课VS小班授课

中国式的课堂,一个班级里大约四五十人,老师站在滔滔不绝,学生认真听讲,能力也是参差不齐,但每个学生都学的比英国学生知道的多。

而英式课堂一般是小班制,老师可以照顾到每个人,了解每个人的能力,因材施教,但最后,调查证明英国学生落后于中国的学生。

这样看来,什么样的课堂最好?

03

课时安排:起早贪黑VS劳逸结合

只有在读书阶段,国内的学生都有体会,从睁眼那一刻到闭眼那一刻,

几乎都在学习!学习!学习!

不仅有早读还有晚自习......

可能有的学生还有“夜自习”!

但大家知道吗?

这个国家单在数学教育上就出现了很大的落后。

2017年英国政府就决定将在未来四年内砸410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3.5亿元),在英国8000所小学,也就是超过半数的英国小学,在数学课堂上采用“中国模式”。

04

分数:分数至上VS全面发展

国内都是视分数高于一切。

是不是好学生?分数说了算。

当然分数也是评判一个学生优不优秀的唯一标准,好的大学更是与好的分数密切相连。学生只要肯努力学习,那么进入好的学校可能性就更大。

而在英国,虽然学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但真正好的学校,尤其是私立学校,其实是“精英”阶层才能进入,并且孩子在六岁之前就要做准备。

我们国家最好的资源集中在公立学校,而国外恰恰相反。优质的师资力量都配备给了私利学校。

尤其是这个纪录片中,选择的是中国的公立中学老师VS英国的公立中学学生。

如果选择是的中国的公立中学VS英国的私立中学,那么结果应该又是不一样的吧。

海外的“精英教育”和“平民教育”差别有多大

既然提到了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这里就聊一下区别,也是我们国人所不熟悉的。

所谓的“精英”和“平民”教育只不过是我们通俗的说法,从学校分类上说,应该叫做“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

按照我之前对中国学校的的认知,觉得国外的公立学校也应该比私立的好吧。听起来更加的正规,毕竟是由政府拨款呢。所以我孩子刚出生,也没有去私立学校排队。

直到周围的妈妈都说,你是个假妈妈吧?赶快去私校排队啊!

话说我第一次对私立学校的了解,还是中学时候看大S版的《流星花园》。杉菜虽然出身贫民,但是她父母却借钱让她上了顶级的私立中学。当时觉得很夸张,可到了澳洲后才发现,有相当大一部分澳洲本地的父母,会选择贷款来支付孩子高额的私校费用。即使孩子的学费已经超出家庭总预算的50%。

那么“精英教育”究竟贵在哪里呢?

01

“精英阶层”的父母多会选择“精英教育”

这里不得不提另外一个英国的纪录片叫做《人生七年》。

从1964年开始,把14名孩子从7岁拍到63岁。各自都接受的是属于自己阶层的教育,所以可以让我们从中看到了阶层的固化。虽然其中也不乏有成功实现阶层流动的,但实在是少之又少。

最后的结论就是:多数人难以逃脱自身所处的社会阶层。

结局虽然有所悲观,

但所谓阶层,是任何国家都拥有的。

真正的好的教育都在精英家庭中。

这类孩子大多数从小被送进了私立学校,进行了大量的阅读、严格训练、刻苦学习。自然很轻松就能被顶级大学录取,进而继续进入精英阶层,在金字塔尖影响国家。

对比之下,平民家庭没有专注于孩子教育的投入。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先生在澳洲的一家德国公司工作,办公室不乏很多德国人。突然某天一个德国工程师辞职了,说要带着儿子去德国的国家队训练足球。这个小男孩十四,十五岁的样子,每次见面都彬彬有礼,并且大人们饭后聊天时,他都会捧着一本书读,从来没有见他玩过手机。

我和先生去过他家,一个很普通的House。但是夫妻双方却把女儿送进了私校,也舍得牺牲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带儿子去另外一个国家培训,不得不算极大的付出。

所以你看,这些西方学生们看似未来选择范围更大一些。但真正好的教育,是一样的辛苦,一样的需要家庭、社会的大量的投入。不是投机取巧追求浮于表面的快乐,而是努力践行对人本质发展的提升和完善。

原生家庭对教育选择的影响是巨大的。

我朋友曾经和我讲过一个她给女儿择校的例子。

之前她们夫妻两个刚带孩子到澳洲的时候,给孩子选择的是家附近的公立小学。但是孩子总是会被欺负。并且她和学生家长们聊天的时候,说起自己是刚移民过来的,那些家长普遍就会有异样的眼神,觉得你是外来移民。而且这些家长大部分没有离开过澳洲,眼界狭隘落后,说起中国移民就是一副你要来抢我们福利的样子。

因为受不了这样的教育氛围,她就给孩子换到了一家私立小学。在和周围的家长攀谈的时候,能够明显感觉到差异。这些外国家长很多人都因为各种原因都去过中国或者了解中国,说起上海,广州比她还熟悉。还有的人说准备暑假带孩子去平遥感受中国建筑文化。更有的家长说去过成都,但是孩子太小,要等他8岁再带他去吃热辣辣的成都美食。

所以你能发现,

精英的家庭,

多会为孩子的教育付出更多,

选择上私校。

越是高收入的家庭,就越重视教育。

同样精英的父母,也为孩子带来了

各种眼界的提升和多维的世界观。

追求自由的“平民教育”很容易埋没人才

像我和我先生都属于第一代移民,通过努力学习,历经各类考试,在千军万马中杀出一条“血路”。肯定希望我们的孩子更上一层楼。如果就是这样“在玩耍中学习”,以后随着大流找个工作,反正有政府的福利保底,这种生活肯定不是我们所追求的。

“平民教育”并不只意味着快乐,自由。

之前提过我那个英格兰小哥的同学,听他说起仿佛高中下午3点放学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而他能去麦当劳打工就已经很懂事了。可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后求职困难,没有一技之长而四处碰壁。就算求学之路比较顺利,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也因为个人不重视教育的重要性而轻易放弃。

就算一些学生有个人爱好或者特长,本来很有潜力继续深挖,也会因为家长和老师的不重视直接忽略掉了。曾经网上流行一个海外选秀的视频,一个木讷的推销员开口唱了一首歌剧而一鸣惊人,让在场的每一位几乎落泪,就是典型的“平民教育”埋没了人才。

可私立学校的学生要做的远不仅于此。

这些让我们听起来“匪夷所思”的活动,其实都在不知不觉间从多方面挖掘着学生的潜能。并且你会发现,越是“精英家庭”和“精英学校”出来的学生就越是努力,不仅学的好,还能“玩”的好。

“精英阶层”的孩子往往有一个更高的起点

有过海外申请学校经验的人都知道,国外的精英大学更偏爱校友。

我最近给孩子报名小学,发现私立小学也会注明孩子有没有兄弟姐毕业于这个学校。夫妻双方有没有人是这个学校的校友。如果有,那么一定会被优先录取。

很多人会说这样不公平。

我朋友家的孩子想进澳洲的一家顶级私立小学GrammarSchool。妈妈是中国人,孩子的父亲是澳洲本地人。他就是这个小学的校友,他毕业的时候,现在Grammar的校长是他儿时的历史老师。本来报名太晚,录取无望。他找到校长攀谈了一下这个关系,校长当时就破格给了offer。

于是我和我先生开玩笑,说以后咱孩子上学也需要推荐信。那咱们还要和之前英国读博的同事们保持好关系。等咱孩子上大学的时候,那些留在大学里搞科研的同学们,应该都是教授了。这样的关系也好给咱的学渣儿子写推荐信上个好点的大学。

所以你看,每个孩子一出生就已经不平等了。其实所谓的精英教育不仅仅是人力和金钱的堆积,更需要从父辈祖辈就在努力争取,积累人脉和财富,这样才能为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更高的起点。

《起跑线》

中式教育的优势在哪里?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想,照这么说,咱们华人小孩子要是生活在国外,父母既是外来移民,又没有稳定的根基。如果财力不雄厚,要想出头且跨越阶级简直不可能啊!

我前一阵给孩子选学校的时候看了下澳洲中学的排名,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澳洲排名前10的顶级中学,

只有一个是私立学校(排在了第8位),

其他无一例外都是政府的公校!

为什么这个时候提供精英教育的私校突然就落后了呢?

这就要提到澳洲的另外一类中学:公立精英中学(selectiveschool)

这类学校的目的是为了让有天赋的学生,无论种族和家世背景,都有机会接受优质的教育。而唯一的选拔条件我们最熟悉,就是考试成绩!

精英中学一般从初一开始入学,那么六年级的小学生之前几年需要有足够漂亮的数学和英语成绩,并且再参加一次精英中学组织的数学和英语以及其他能力考试就可以了。这个过程听起来既简单又熟悉对不对?

所以一个有意思的数据出现了,在澳洲高考成绩排名前十的精英中学,亚裔学生比例高达80%-90%,其中主要来自华裔,韩国裔,越南裔和印度裔家庭。

我拼不过你的财力雄厚,

我还不能比你更努力吗?

的确,西方的素质教育背后,有我们难以或者无法逾越的社会阶层分化;中国的应试教育背后,有我们普通人需要的公平公正,有我们屹立不倒的信念——

天道酬勤!

可以看出,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社会,如果想要跻身精英阶层,上流社会,都需要有高度的自律,持久的耐力和长远的目标以及父辈和子女共同艰苦的付出。

学校教育无论在哪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做到完美。

但是,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才是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的方向。

THE END
1.24年世界大学排名,中美英上榜差距断崖:美213所英103所,中国呢现在各国之间的教育体系有着较大的差距,那么用来评判国家之间的教育水平的标准就成为了比较复杂的一点,于是世界大学排名的公布就能够帮助我们进行参考。 在这次的排名中依旧是美国独占一方,毕竟美国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在教育的投入方面一直都是非常慷慨的,英国也大致如此,那么中国呢?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4PCUAT05566S5I.html
2.对于孩子的教育,中国父母比外国还差这一点…这样的回答听的多了,久而久之,孩子对于死亡会有种莫名的神秘感,亦或是恐惧感。神秘感让一部分孩子对待生命有了蔑视,恐惧感则让一部分孩子抗拒死亡。 一个人,面对死亡命题的态度,也决定了他如何选择和对待生命。因此,对孩子进行一定程度的“死亡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积极正面的生死观,是父母无法逃避的责任之一。 http://sz.qiuyewang.cn/art/19473
3.康福外国语学校刘煜炎:民办不比公办差新浪教育康福外国语学校刘煜炎:民办不比公办差 新浪教育[微博]讯 在北京民办教育掌门人中,康福外国语学校校长刘煜炎堪称“海归少帅”的行业领头者,京城基础教育近20年的发展道路上,民办中小学[微博]竞争日趋激烈,坚守这个行业10余年的人并不多见,这位剑桥物理化学专业的博士一如既往的在倡导着“全人教育”的教育理念,扎根https://edu.sina.com.cn/ischool/2013-07-19/1655389542.shtml
4.欧美教育方式与国内教育方式有哪些不同?哪种方式对孩子更好?欧美教育方式与国内教育方式在许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教学理念、方法、评价体系以及家庭与学校的互动等多个层面。以下是对这两种教育方式的对比,以及关于哪种方式对孩子更好的一些思考。欧美教育方式的特点 注重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欧美教育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探讨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8107818594935383&wfr=spider&for=pc
5.中国学生作业VS外国学生作业美国好一点私立学校学生压力跟中国学生没有太大的区别。所谓外国人作业少,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在比较差的学校。你可以作业少,但意味着你会比别人弱,意味着你将来可能会处在社会低层。因为学生的成绩是他们升学的重要因素 美国好一点私立学校学生压力跟中国学生没有太大的区别。所谓外国人作业少,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在比较https://www.kaoersi.com/xinwendongtai/8283.html
6.姜锋:从中国看世界从世界看中国姜锋,博士,1962年生于山东,1984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第七届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 从中国看世界、从世界看中国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专访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 回首过往,撼动心灵的人生镜头 陈志文: https://www.eol.cn/e_html/2018/40/jiangf/
7.高考400分上中国211/985名校的“希腊华侨生”方案怎么样?华侨联考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高等院校联合招收华侨及港澳台地区学生考试”,是中国教育部单独为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学生设计的专门高考,也是港澳台侨学生报考中国内地大学的主要途径。可以使这些学生轻松入985、211等一流名校,享受内地高校教育,堪称“高考直通车”。 https://www.yimininfo.com/view/5902.html
8.中国式教育作文(通用13篇)中国式教育作文 篇1 诸多的学者,或报刊评论员,乃至微信朋友圈的那些写手,如今都不约而同地产生了一个爱好。这个爱好持续了很久,却仍不见兴致有所消减,反倒有成为风向的趋向了。大家都十分爱将中国与外国作比,从鸡毛蒜皮比至国家大事,且无论从哪个角度,总是外国更胜。其中以中国教育和外国教育的对比尤为激烈,甚https://www.fwsir.com/fanwen/html/fanwen_20210823164239_1279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