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图书目录(部分)

第六章祸从海底来

第一节地震与海啸

第二节海底火山爆发

第三节海底漏油和漏气

第四节海底滑坡

第七章深海藏宝

第一节多金属矿

第二节烃类资源

第三节生物资源

第八章无风也起浪

第一节深海权益之争

第二节海底的保护

第三节权益之争与深海科技

第四节人类与深海

试读内容

早期的人类社会,与海洋只有零星的关系。16世纪人类在平面上进入海洋,通过航海导致的“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轨迹。当前的21世纪,人类正在垂向上进入海洋,向海洋深处进军。那么这次人类和海洋关系的变化,是不是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也会改变历史的进程未来的事,只能由历史自己来回答,当前我们能做到的是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长远的目光,处理好人和海洋的关系,处理好进军海洋进程中人类内部的相互关系。

回顾人类历史,其实是从野蛮到文明的进步史。在新石器时代里,人类在陆地上从狩猎转向农牧,摆脱了动物世界的“丛林规则”。现在人类进入海洋内部,准备开发海洋的深处。估计不用上百年的工夫,就有可能将深海、海底纳入人类社会生活的范畴。但是,人类对深海的了解实在太少,远没有学会如何和海洋相处。地球表面只有陆地与海洋两个部分,人类需要学好海和陆两种学问,才能和它们处好,把它们用好。人类对陆地的认识已经获得了大学文凭,开始读研;而对海洋的认识至多有个小学毕业的水平,还没有考入初中。

认识海洋比认识陆地难,认识深海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开发深海”决不能学当年的“淘金潮”一拥而上,浮夸、急躁不但无济于事,而且隐患无穷。“殷鉴不远”,墨西哥湾漏油就是前车之鉴,根源在于人类对深海的了解实在太少。最为可怕的是以“万物之灵”的身份,摆出“征服自然”的架势,与自然规律背道而驰,还没有弄明白深海有些什么,更不知道和深海如何相处,就忙着要发“深海财”。

进军深海的另一条原则,是要处理好人类内部的相互关系,这里重要的是汲取历史的教训。15—16世纪,欧洲人越洋远航,通过海面航道的开拓将世界各大洲联系起来,发展了殖民经济,为自身带来了几百年的繁荣。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的海上探险家、发现家,至今世界地图上许许多多海湾和海峡的名称,都在铭记着这些欧洲开拓者的贡献。

宏观地说,16世纪的所谓“地理大发现”并没有改变人类依靠陆地的原则,只是借海面的舟楫之便,跨海到另一个大陆去掠夺,海洋开发的本身,依旧是“渔盐之利,舟楫之便”。即便如此,这已经产生了扭转社会历史的巨大进步。但是人类那一次进入海洋,带有浓重的血腥气。虽然几百年前的历史,经过人脑记忆的“长距离筛选”,留下来的是被人称颂的英雄事迹,可是历史本身并不会消失。近年来有人旧事重提,说到“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惨剧。从15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从葡萄牙开始,欧洲人在四个半世纪里将上千万个奴隶贩运到拉丁美洲开矿种地。他们像牲口般被锁在船舱底部,在途中大量死亡。

这里并不是想说几百年前的悲剧还会重演,只是21世纪人类进入海洋内部,向海洋深处发展,必然也会给人类社会本身带来新的挑战。新一轮进军海洋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效果显然这是百年,或者几百年后才能回答的问题,但是至少可以在两个层面上指出方向:海洋的保护和海洋的合作。如果人类依然把大洋当作地球的“垃圾桶”,如果核废料和有毒废料的投放得不到控制,海洋就有可能变为威胁人类生存的环境负面因素。如果世界各国在深海的开发利用上不能协调合作,如果将16世纪的掠夺伎俩搬进深海,海洋就有可能沦为地球上的“火药桶”。

进军深海,为华夏振兴提供了新的机遇。从历史上看,具有大陆性质的华夏文明和以古希腊为代表的地中海海洋文明,走了两种不同的道路。直到15世纪初,中国海军的实力仍远远超越欧洲。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航行早90年,郑和的船队超越哥伦布一两个量级,郑和的航程是哥伦布的5倍,但是改变世界历史航程的却是哥伦布的航行,中国的“海禁”和欧洲的海上崛起都是在此之后。随后的几百年里,这两种文明各行其道,直到19世纪的碰撞,中国的大陆文明败给西方的海洋文明,中国沦为次殖民地。现在,古老的中国已经重新崛起,“建设海洋强国”的国策已定,但是华夏文明的大陆性质留存至今。华夏振兴的道路需要翻山越岭,考验之一就是要过“海洋关”。了解深海、进军深海,对于中国来说,有着比其他国家更加深刻的意义。

1.以下不符合试读内容文意一项是()

A.人类向深海进军需要处理好人和海洋的关系,以及进军海洋进程中人类内部的相互关系。

B.地球表面只有陆地与海洋两个部分,就目前而言,人类对陆地的认识远远超过对海洋的认识。

C.“地理大发现”只是借舟楫之便跨海掠夺,带有浓重的血腥气,并没有对海洋进行开发。

D.华夏文明和地中海海洋文明的性质不同,从历史上看,两种文明的发展轨迹也不相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西哥湾漏油事故的发生,与当事者在进军深海时对深海还不够了解就急躁冒进有关。

B.文本提及“跨大西洋奴隶贸易”惨剧,意在提醒人类,要警惕人脑记忆的“长距离筛选”。

C.21世纪人类向海洋深处发展必然带来新的挑战,必须特别重视海洋的保护和海洋的合作。

3.根据材料,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图书目录判断,试读内容应该选自第八章,小节标题是“人类与深海”。

B.遵循自然规律,不发“深海财”,应该视为人类进军深海的重要原则之一。

C.麦哲伦海峡、库克海峡等海峡名称,是对欧洲航海开拓者贡献的一种纪念。

D.要避免海洋成为“火药桶”,人类就必须加强协调合作,处理好深海权益之争。

4.材料提及的“进军深海”,是人与海洋的特殊关系的一种反映,下列不属于“进军深海”的一项是()

A.中国海上钻井平台在南海成功试采可燃冰。

B.“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载人下潜深度纪录。

C.我国对位于西北太平洋3000平方公里的富钴结壳进行勘探。

D.大连、深圳等沿海城市通过填海造地拓宽了城市有限空间。

5.请结合图书目录和试读内容,梳理可以用来反驳读者小慧的要点。

【答案】1.C2.B3.B4.D

5.示例1:①从图书目录看,第六章“祸从海底来”及第七章“深海藏宝”分别从海洋(深海)的灾难祸害与资源宝库的角度(一“祸”一“宝”),说明海洋对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影响,可见我们有认识深海的必要性;②从试读内容看,我国已经制定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国策,进军深海,能为华夏振兴提供新的机遇。对于中国来说,了解深海、进军深海,具有特别深刻的意义。

示例2:①从图书目录看,第六章“祸从海底来”说明海洋可能带来许多气候、地质问题,了解海洋才能更好地应对;②第七章“深海藏宝”表明海洋蕴藏着诸多宝藏,合理开发利用,有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③试读内容认为人类已经向海洋进军,进军深海,才能把握发展的先机。我国已经制定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国策,进军深海,为华夏振兴提供了新的机遇。

【解析】

【1题详解】

C.“并没有对海洋进行开发”错误。文中的表述是“海洋开发的本身,依旧是‘渔盐之利,舟楫之便’”,表明“渔盐之利,舟楫之便”也属于海洋开发。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B.文中人类进军深海原则,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认识深海,处理好人和海洋的关系;二是处理好人类内部的相互关系。且“不发‘深海财’”说法不严谨,原文只是反对“还没有弄明白深海有些什么,更不知道和深海如何相处,就忙着要发‘深海财’”的做法。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D.填海造地不是进军深海。

故选D。

【5题详解】

示例1:

①从图书目录看,“第六章祸从海底来”“第七章深海藏宝”,第六章“祸从海底来”及第七章“深海藏宝”分别从海洋(深海)的灾难祸害与资源宝库的角度(一“祸”一“宝”),说明海洋对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影响,可见我们有认识深海的必要性;

②从试读内容看,“进军深海,为华夏振兴提供了新的机遇”“古老的中国已经重新崛起,‘建设海洋强国’的国策已定”“了解深海、进军深海,对于中国来说,有着比其他国家更加深刻的意义”我国已经制定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国策,进军深海,能为华夏振兴提供新的机遇。对于中国来说,了解深海、进军深海,具有特别深刻的意义。

示例2:

①从图书目录看,第六章“祸从海底来”中有“地震与海啸”“海底火山爆发”“海底漏油和漏气”“海底滑坡”,说明海洋可能带来许多气候、地质问题,了解海洋才能更好地应对;

②第七章“深海藏宝”中有“多金属矿”“烃类资源”“生物资源”,表明海洋蕴藏着诸多宝藏,合理开发利用,有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

③试读内容“当前的21世纪,人类正在垂向上进入海洋,向海洋深处进军”“进军深海,为华夏振兴提供了新的机遇”“古老的中国已经重新崛起,‘建设海洋强国’的国策已定”认为人类已经向海洋进军,进军深海,才能把握发展的先机。我国已经制定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国策,进军深海,为华夏振兴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红鬃野马

陈应松

我们喝茶。这是最后一次用火垄里的火煨茶。最后一次抽烟。最后一次,坐在苦楝树椅子上说话。他起身,后来坐到门槛上。后来,他揉了揉眼睛,说:“棠娃,这把椅子就留在这儿。”

我愣着看父亲。

“等我们再回来的时候,看到有把椅子还在这里。是呀,我们的椅子就放在这里。”父亲转身瞅瞅搬空的屋子,“这椅子别背走了。”

他又看看火垄屋窗台上的那个酒瓶,里面插了两枝打破碗花花。我们要走了,要离开冷杉坳。一连三天,我们将家什搬到清风岩的公路上,等待农用车拖走。我一个人背一口立柜,几次都差点要晃下悬崖。柜子磕磕碰碰,树枝或者头上的悬石要将我牴下万丈深渊。

父亲抽着烟,他走了一天的山路,他也一趟趟地背,他的背篓不比我小。他背上的汗渍缀在一块蓝色的补丁上,这还是多年前母亲给他缝补的,他舍不得扔掉。背篓的篾绳费衣服,总是先把肩膀磨破。他再也不会背背篓了,不会背这么重的背篓,这么重的东西。

门前的野马河在歌唱送别,令人烦乱。一只乌鸫站在屋场前的冷杉上,俯身张望。一阵风,把屋顶上的落叶吹下来,恍似在撵我们。

还有红薯,我从角落里扒出来几个,把它们壅进火垄里。我们将会打开门,让野兽进来,从大门进来,从窗户进来,从墙缝进来,从即将破溃的屋顶进来。人一旦离开,房子会迅速朽烂,房子是靠人撑着的,人撑住,房子才不会倒。怠倦,无力。父亲坐在那里,原是准备一直坐到生命的尽头,但现在他生命的尽头在山下,在一个叫月亮湖的移民新村。

秋天是红色和黄色全面攻占的季节,天空晶蓝,糖分布满山坳。秋色在山里隐秘而盛大,它从河中发红的苔藓开始。蜂巢盛满了蜜,山林用疯狂的炽热成熟果实。植物要有一次死去和坠落的机会完成自己的一生,树叶也是精灵。天上的一颗星,地上的一个人,树上的一片叶。秋天正在夯实每一粒种子,没有凋敝之意,不用赞美它自美。呼啸的风吹不完树上的叶子,雪也埋不了炊烟。

我们开始在鸟儿的归巢声中怀念我们经历的一切。“爹,还来么,您”我在黄昏的光线里问。

“嗯。”他说。

他很老了,也许不算太老。他有皱纹,掉了几颗牙齿,两腮峭寒,颈上挂着枯壳松的皮。他双手宽大,那只丢失的脚趾是被石头偷去的。他曾经手握撬棍,一个人挖平屋后的山,修建了厨房,引来了山泉水。

“是的,我们会回来的。”我说。

椅子。窗台上行将枯萎的花朵。我们回来的那天,花会枯萎,椅子会坍塌,被白蚁蛀空,葛藤缠上靠背,而坐过的地方会长苔,并生出一朵朵菌子。

河流发出嗡嗡的湍鸣声,这是我的梦。

如果放一把椅子,一朵花,在群山间游荡的红鬃野马就会到来,但是我们已经永远离开了这儿。我们会忘记一切吗甚至会忘记埋在茶树下的父亲的脚趾。当我们离去后,这个脚趾会在这里四处走动,在堂屋,在卧房,在火垄屋,在厨房,在牛栏、羊圈、猪窝,在山上的挂坡地,在溪水中走动,在母亲的坟前走动。噢,脚趾是不会离去的,它填充着这儿人去楼空的荒寂,它是老屋最后的见证者,它将与这儿的空虚交锋,抵御残酷的遗忘。

屋檐下晾着的旧衣,将永远晾晒下去。破鞋,还有挂在墙上的生虫的苞谷、露出箬叶的斗笠、曾经挂过腊肉的吊钩,都不要了。让这些零落的旧物,带着曾经逝去的烟火味儿,让苔藓和野草攻击它们,但是我们活过。磨刀石还在,那石头上曾经发出过刀刃沙沙的出锋声。磨锄,磨镰,磨猎叉,磨月光。

篱笆短墙上,依然爬着绿叶肥厚的南瓜藤。父亲把南瓜种在母亲的坟上,让南瓜藤疯狂地奔跑。南瓜的藤叶覆盖了母亲的坟包。他会摘下一个南瓜,他会摘下一堆南瓜。每摘一个,就等于是去那儿看望了一次母亲。他什么也不说,他去那儿转悠,去见我很久就离去的母亲。

我踅回屋里,看到了门旮旯里一个铁砧。铁砧上凸出的“罗记铁铺”四个字,这是铸造之初就有的。这是祖父的遗物,他是一个铁匠。在这条曾经繁华的川鄂古盐道上,他锻打过农人与猎人各种各样的器具,也打过刀剑,打过铁锅、锅铲、剪刀和猪毛刮刀,打过拴狗的铁链。在墙角,它不会生出锈渣,它太结实了。

当鸟声偃息,我们惊异地把头抬起来,周围的树,早就像饥饿的凶兽向我们逼近,它们要吞噬这座屋子,要把我们挤出山坳。

可是我们赖在这里的时候,没有什么能撵走我们。只要我们稳稳地坐在那把椅子上,敞着咸味的胸脯喘气,鸟声、水声和风声会把我们的生活乖乖留给我们,把抚慰抛给我们,让我们相信活到明天是值得的。

懒洋洋的夕光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红宝石搁在山峦上,五骏峰被一把抹红了。我递给父亲一个红薯,拍打着上面热噜噜的灰。我添了最后一次柴,我们吃最后的烤红薯,它喷出的香味瞬间弥漫了房屋,好像我们又回到了过去。

(选自《芳草》2024年第1期,有删改)

A.“悬崖”“悬石”“深渊”等以及搬家什的艰难,表明冷杉坳出行不便,生活条件较艰苦。

B.“老人都不会走”“但他们终是要走”体现了现代文明冲击下冷杉坳老人的生存困境。

C.祖父锻打过的各种器具和物件,既表现了祖父的能干,也反映了冷杉坳往昔生活的兴盛。

D.母亲缝补的旧衣、父亲种南瓜摘南瓜等生活细节,体现了父母间质朴、深沉的感情。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父亲脚趾四处走的叙述具有神秘色彩,又符合父亲的日常,想象与现实融合,赋予作品独特的魅力。

B.秋风恍似在撵我们,树要把我们挤出山坳,以自然对人类的驱逐,侧面表现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侵害。

C.文本灵活运用全知和限知视角,叙述了搬离冷杉坳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巧妙地融景、情、事、理于一炉。

D.文本以烧火煨茶开始,以添最后一次柴,吃最后的烤红薯结束,首尾呼应,蕴含着离别的感伤和对新生活的憧憬。

8.本文的语言表达富于艺术性,体现了作者的语言锤炼之功。请选择两个角度,对画线部分的句子进行赏析。

9.小说开头、中间、结尾三处写到椅子,蕴含着不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6.B7.A

8.①在词语的使用上,作者用词生动鲜明,活泼灵动。如“全面攻占”“疯狂”“炽热”“夯实”等词准确地写出冷杉坳的秋天旺盛的生命活力,形象地表达了“不用赞美它自美”的热爱之情。

②在句式上,整散结合,富有韵律节奏美。“天上的一颗星,地上的一个人,树上的一片叶”,“吹不完”“埋不了”等句式整饬,间有散句,错落有致,有助于抒发对冷杉坳秋天的赞美以及对生命的思考。

④在情理表达方面,作者在盛赞秋天的冷杉坳自然之美时,兼有哲性之思。以“植物要有一次死去和坠落的机会完成自己的一生”,天上的星、地上的人、树上的叶皆如此,表达了死亡与萎落亦是生命的一部分的思考。

9.①父亲把“椅子”留下,希望“有把椅子还在这里”“我们的椅子还在这里”,椅子代表的是父亲对家园的不舍和眷恋。

②“我”想象到离开后椅子将会坍塌,会被植物占领,既表达了对家园行将荒芜的感伤,也有对自然生命力量的敬畏。

③“我”回忆过去劳作后坐在椅子上休息的场景,表达了对过往生活的铭记,以及对自然的包容和赐予的感恩。

【6题详解】

B.“生存困境”理解错误。搬离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作品中“老人不会走,他们属于老屋”“终是要走”表现的是老人们对故土的卷恋,对离别的不舍。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以自然对人类的驱逐,侧面表现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侵害”错误,“秋风似在撵我们”“树要把我们挤出山坳”是作者即将离开冷杉坳的主观感受,并非“自然对人类的驱逐”,也没有侧面表现人类活动对自然的侵害。

C.“全知”错误,本文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我”的限知视角。

D.“对新生活的憧憬”错误,由文中“回到过去”可知,蕴含的是对过去生活的卷恋,不是“对新生活的憧憬”。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在词语的使用上。“秋天是红色和黄色全面攻占的季节”“山林用疯狂的炽热成熟果实”“秋天正在夯实每一粒种子”中,作者用词生动鲜明,活泼灵动。如“全面攻占”“疯狂”“炽热”“夯实”等词准确地写出冷杉坳的秋天旺盛的生命活力,秋无处不在,从颜色到果实到种子,它都要关照,形象地表达了“不用赞美它自美”的热爱之情。

在句式上。“天上的一颗星,地上的一个人,树上的一片叶”,“吹不完”“埋不了”为整句,句式整饬;其他为散句,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富有韵律节奏美。有助于抒发对冷杉坳秋天的赞美以及对生命的思考。

在情理表达方面。“秋天是红色和黄色全面攻占的季节,天空晶蓝,糖分布满山坳。秋色在山里隐秘而盛大,它从河中发红的苔藓开始。蜂巢盛满了蜜,山林用疯狂的炽热成熟果实”,作者用生动的语言盛赞秋天的冷杉坳自然之美;而“植物要有一次死去和坠落的机会完成自己的一生,树叶也是精灵。天上的一颗星,地上的一个人,树上的一片叶。秋天正在夯实每一粒种子,没有凋敝之意,不用赞美它自美”则富有哲性之思,以“植物要有一次死去和坠落的机会完成自己的一生”,天上的星、地上的人、树上的叶皆如此,表达了死亡与萎落亦是生命的一部分的思考。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物象意蕴的能力。

“‘等我们再回来的时候,看到有把椅子还在这里。是呀,我们的椅子就放在这里。’父亲转身瞅瞅搬空的屋子,‘这椅子别背走了。’”父亲要把“椅子”留在空屋里,希望“有把椅子还在这里”“我们的椅子还在这里”,想到椅子就能想到劳务,椅子代表的是父亲对家园的不舍和眷恋。

“椅子。窗台上行将枯萎的花朵。我们回来的那天,花会枯萎,椅子会坍塌,被白蚁蛀空,葛藤缠上靠背,而坐过的地方会长苔,并生出一朵朵菌子”,“我”想象到离开后椅子将会坍塌,会被白蚁蛀空,被植物占领。人不在了,自会有自然界的其他生命接替,既表达了对家园行将荒芜的感伤,也有对自然生命力量的敬畏。

“只要我们稳稳地坐在那把椅子上,敞着咸味的胸脯喘气,鸟声、水声和风声会把我们的生活乖乖留给我们,把抚慰抛给我们,让我们相信活到明天是值得的”,我们曾坐在椅子上休息,听天籁之音,接受大自然的抚慰。“我”回忆过去劳作后坐在椅子上休息的场景,表达了对过往生活的铭记,以及对自然的包容和赐予的感恩。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材料一:

子路鼓琴,孔子闻之,谓冉有曰:“甚矣,由之不才也!夫先王之制音也,奏中声以为节,入于南,不归于北。夫南者,生育之乡:北者,杀伐之域。故君子之音,温柔居中,以养生育之气。忧愁之感,不加于心也;暴厉之动,不在于体也。夫然者,乃所谓治安之风也。小人之音则不然,亢丽微末,以象杀伐之气。中和之感,不载于心;温和之动,不存于体。夫然者,乃所以为乱之风。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民之财兮。’唯修此化故其兴也勃焉德如泉流至于今,王公大人述而弗忘。殷纣好为北鄙之声,其废也忽焉,至于今,王公大人举以为诫。夫舜起布衣,积德含和,而终以帝。纣为天子,荒淫暴乱,而终以亡。非各所修之致乎由,今也匹夫之徒,曾无意于先王之制,而习亡国之声,岂能保其六七尺之体哉”冉有以告子路。子路惧而自悔,静思不食,以至骨立。夫子曰:“过而能改,其进矣乎!”

(节选自《孔子家语》)

材料二: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选自《论语·先进篇》)

材料三:

张栻曰:以瑟为言者,盖瑟之声音象其中之所存也。子路之气禀偏于刚,虽其学之有至,气质不为不变,然于其所偏终有化之未能尽者。在圣人之门为有未知也,斯言所以警子路而进之。夫自得其门而入,以至于升堂,独未及夫阃奥之地耳。圣人斯言非特以发明子路,亦所以使门人知学之有序也。

(节选自张栻《癸巳论语解》)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唯修此A化B故C其兴也D勃焉E德如泉F流G至H于今

A.治安,指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与现在所说的“社会治安”的“治安”意思不同。

B.忽,指快速、迅速,与《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中的“忽”词义相同。

C.堂,指正屋。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升堂入室”喻学问由浅入深,达到很高水平。

D.特,指特意,与《答司马谏议书》“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中的“特”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君子之音温柔居中,具有涵养万物生长之气、修身养性、教化百姓等作用。

B.孔子认为,小人之音有杀伐气,会扰乱世风,殷纣王就因喜好小人之音而使国家衰亡。

C.冉有把孔子的话转告给子路,子路听了很受触动,他深思不食,以至于形销骨立。

D.张栻认为,瑟为心声,从子路的瑟声可知,虽然他师从圣人,气质却没有得到改变。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2)在圣人之门为有未知也,斯言所以警子路而进之。

【答案】10.BEG

11.D12.D

13.(1)多么温和的南风啊,可以消除我们百姓心中的怨恨啊!

(2)在圣人的门下学习还是有未知之处,孔子的这句话是用来告诫子路让他进步的。

14.①批评子路弹琴不合先王之音,后见其改过,又表扬了他的进步。②批评子路奏瑟不合师门要求,但看到门人因此而对子路不敬时,又及时表扬子路的琴技已经登堂。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用这样的音乐来教化百姓,他的国家发展非常迅速,美德像清泉一样流淌,直到今天。

“故其兴也勃焉”中,“故”用于句首,引出结果,“也”句中停顿,“焉”是句末语气助词,“故”前“焉”后BE处断开;

“德如泉流”主谓宾结构齐全,其后G处断开。

故选B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指社会秩序的安宁,也指维护社会秩序安宁。句意:就是所说的太平盛世之风。/社会的安定秩序

B.正确。句意:他的灭亡非常迅速。/时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

C.正确。

D.错误。都是“仅、只”的意思。句意:圣人的这句话不只是用来启发点明子路的。/并不仅仅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罢了。

【12题详解】

D.“气质却没有得到改变”错,材料二“虽其学之有至,气质不为不变”意思是虽然他学有所得,气质也发生了变化。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薰”,温暖、温和、和暖:“解”,消除;“愠”,怨恨、怨气。

(2)“为”,学习;“所以”,用来、拿来;“进”,让……进步,促使……进步。

【14题详解】

①由原文“孔子闻之,谓冉有曰:‘甚矣,由之不才也!……由,今也匹夫之徒,曾无意于先王之制,而习亡国之声,岂能保其六七尺之体哉’冉有以告子路。子路惧而自悔,静思不食,以至骨立。夫子曰:‘过而能改,其进矣乎’”可知,批评子路弹琴不合先王之音,后见其改过,又表扬了他的进步。

②由原文“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可知,批评子路奏瑟不合师门要求,但看到门人因此而对子路不敬时,又及时表扬子路的琴技已经登堂。

参考译文:

孔子说:“子路的这种鼓瑟声,为什么会出现在我的门内呢”门人听了就不尊敬子路了。孔子说:“子路已经登上堂了,只是还未进入内室而已。”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南池

[宋]陈丕

杂树疏阴覆小亭,池塘流水自泠泠。

残荷犹结高秋绿,深柳遍含斜日清。

宇内谁堪千古在,眼中吾已二毛①侵。

旧时游侣晨星似,墙角啼蛋②不可听。

【注】①二毛:斑白的头发。②蛋:蟋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景视听结合,以声衬静,绿树掩映小亭,水声清越,写出了环境的清幽。

B.颈联上句议论,表达对宇宙永恒的思考;下句叙述,流露出韶华已逝的感慨。

C.尾联上句运用比喻,“晨星”写出旧友日见稀少,与颈联的“二毛侵”相呼应。

D.尾联下句“不可听”,是因为秋天墙角蟋蟀的鸣叫声凄切,容易引发哀伤之情。

16.有人评价这首诗的颔联“衰而不败,哀而不伤”,请试作分析。

【答案】15.B16.①景物衰而不败:池塘中的荷虽大部分枯萎,但仍留有碧绿挺拔的枝叶;繁茂的柳树虽在秋日的斜阳中,仍不减清俊之姿。②情感哀而不伤:从“衰而不败”的秋景中,可以看出诗人处于时序之秋,却没有悲秋的伤感,处于人生之秋,却没有颓唐悲愁的心境。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表达对宇宙永恒的思考”错误。颈联上句意思是,在这个世界上,有谁的生命能够千古长存呢表达的是对生命短暂的思考。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情感的能力。

景物衰而不败。矗立在秋水中的荷叶,虽然有部分枯黄,但是仍旧保持着大部分的绿色,和向着高空的姿态,绿得格外深沉。而一向被解读为晚秋衰柳的柳树,也不是别人说的那么萎靡,而是依旧在夕阳里,展示一种向上的清俊之姿。

情感哀而不伤。从“衰而不败”的秋景中,可以看出诗人处于时序之秋,却没有悲秋的伤感,笔下秋景依旧有生机。这实际上是用秋天向上的景色,来回应人生暮年应有的心态,处于人生之秋,而没有颓唐悲愁的心境,还要积极向上。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既是对公西华愿做小相的谦虚的赞许,又是对他的鼓励。

(2)《短歌行》中诗人仰望明月,忧思不绝,想起宾客曾“____________”,屈驾前来看望自己,大家“____________”,重温往日的情谊。

(3)小嘉最近沉迷于游戏,无心向学,陈老师引用古代诗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育他要防微杜渐,不能玩物丧志

【答案】①.赤也为之小②.孰能为之大③.越陌度阡④.契阔谈讌⑤.夫祸患常积于忽微⑥.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业精于勤,荒于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孰、陌、阡、契阔、讌、溺、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过去,科学家们普遍认为睡眠是一段恒定不变的时期,身体和大脑只有很少的活动。直到1952年,研究者记录了睡眠中人的脑电波,①。

一个晚上,你可以多次进入一个被称为“快速眼动睡眠”的状态,这个阶段你的脑电波看起来很像醒着的时候,②,只有眼动肌会动。这个时候你会做一些生动而详细的梦。对于这个阶段,一个形象的说法是:一个瘫痪的躯体里有一个活跃的脑。

俗话说,解决一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睡一觉。历史上有很多传奇故事似乎证明了这句话。比如著名化学家凯库勒通过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形成旋转的环状的梦想通了苯分子的环状结构。那么,梦中真的可以“解题”吗从研究者目前积累的大量资料来看,睡眠确实有助于学习和记忆的巩固。当然,睡眠不是万能的灵药,白天的努力工作和学习也是必需的。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把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句子原意。

【答案】18.①才发现睡眠由不同的阶段组成

②但你的身体却是静止的

③一个活动的躯体里有一个空闲的脑

19.示例1:比如著名化学家凯库勒梦到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形成旋转的环状,于是他想通了苯分子的环状结构。

示例2:比如著名化学家凯库勒做了一个梦,梦到一条蛇咬住自己的尾巴,形成旋转的环状,于是他想通了苯分子的环状结构。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此处是对睡眠状态的阐述,引出后文介绍睡眠的不同阶段,故应填“才发现睡眠由不同的阶段组成”。

②此处承上启下,结合前后文“看起来很像醒着的时候”“只有眼动肌会动”,可推知应填“但你的身体却是静止的”。

③此处是前文的总结,结合“不会产生复杂的梦”“身体是可以活动的”可知,是对身体和大脑状态的描述,应填“一个活动的躯体里有一个空闲的脑”。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长句变短句的能力。

首先提取句子主干:著名化学家凯库勒想通了苯分子的环状结构;

再把修饰成分单独成句。“通过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形成旋转的环状的梦”加主语,并让“梦”作谓语,变为“著名化学家凯库勒梦到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形成旋转的环状”。

整合以上信息,去掉重复部分,得出答案:比如著名化学家凯库勒梦到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形成旋转的环状,于是他想通了苯分子的环状结构。或者:比如著名化学家凯库勒做了一个梦,梦到一条蛇咬住自己的尾巴,形成旋转的环状,于是他想通了苯分子的环状结构。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

只见云气氤氲来,飞升于文殊院、清凉台,飘拂过东海门、西海门,弥漫于北海宾馆、白鹅岭。如此之漂泊无定,若许之变化多端。①毫秒之间,景物不同;同一地点,A。②一忽儿阳光普照,一忽儿雨脚奔驰。③整个的公园,藏在其中。④几枝松,几个观松人,溶出溶入;一幅幅,有似古山水,笔意简洁。而大风呼啸,摇撼松树,如龙如风,显出它们矫健多姿。它们的根盘入岩缝,和花岗石一般颜色,一般坚贞。它们有风修剪的波浪形的华盖;它们因风展开了似飞翔之翼翅。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B。而这舞松之风更把云雾吹得千姿万态,令人C。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却永有云雾,飘去浮来;”出现的位置最合适的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22.把画波浪线部分的“溶出溶入”改为“时隐时现”,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20.A.瞬息万变B.翩然起舞(翩翩起舞)C.眼花缭乱

21.C22.①“溶出和溶入”与“时隐时现”都能表现出松、观松人随着云雾的飘拂而出现或隐没的状态,溶出和溶入写出了渐变的过程,能更好地表现云雾的动态。②“溶”可以表现云雾的湿润感,又可以表现古山水画晕染的特点,与后文照应,效果更好。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语境说“毫秒之间,景物不同”,此处强调变化快,可用“瞬息万变”。瞬息万变:形容变化很快、很多。

B处,语境形容形容松树在风中舞蹈,可用“翩然起舞(翩翩起舞)”。翩然起舞(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起舞来。

C处,语境形容风把云雾吹得纷乱之态,可用“眼花缭乱”。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①处前后句讲的是云气,云气即云雾,“却永有云雾”置于此处不衔接,排除A;

②处之后写的是阳光和雨脚,云雾“飘来浮去”与之不衔接,排除B;

③处前讲“阳光”“雨脚”,③处后为“藏在其中”,“其”指代的是“云雾”,所以要插入“云雾”的描写,排除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溶出溶入”包含“溶出”和“溶入”两种状态,有变化的过程在里面;结合“几枝松,几个观松人,溶出溶入”可知,表现出松、观松人在云雾中出现或隐没的状态,写出了景物的变化。而“时隐时现”只能表现出松、观松人的出现或隐没的状态。没有变化之态。

“溶”表现出云雾的湿润感,符合云雾的特征,给人一种山水画晕染的美感;与下句“一幅幅,有似古山水”的画面协调一致。而“时隐时现”则缺少这种美感。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知所先后”出自《大学之道》,可理解为做人做事知道什么为先,什么为后。这句话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启迪。

【答案】例文:

说先后

先和后,从客观的角度看,它们指向的是先后顺序;从主观上说,它们蕴含的社会意义和人情价值非常丰富。在人情社会,处理各种关系,怎样处理好“先”与“后”的关系,不仅仅是技术性的手段,更需要艺术性的情怀。“先己后人”与“先人后己”,用词类似,但是其间包蕴的实体意义和情感意义就大相径庭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博大胸襟的书写,他把个人的名利得失放在后面,把对国运苍生的关心放在前面,为国为民操劳,不计个人名利。这是赤子情怀的真实写照,更是伟岸人格的彰显。综观漫长的人类演进史,正是有了像范仲淹这样以国家利益为先,把自己放在后面的志士仁人的担当与付出,才有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有的人说了,不一定做;有的人做了,不一定说。”从语义上看,这两句把两种截然相反的安身立命方式对举出来。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看,“说”与“做”也存在先与后的关系。有的人是言在行先,有的人是行在言先,有的人只有豪言壮语而没有行动,有的人只是默默地付出,而没有只言片语。“语言是行动的先导”固然不错,但是如果先期铮铮誓言响彻云霄,却没有后期实实在在的行动,只会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就言与行而言,孰先孰后,各有千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在行动之前,要做好精心谋划,这样就避免了“瞎子摸象”的麻烦,而且因为方向清楚、目标明确,就少走了很多弯路;“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要在无路的地方踩踏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就要求先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行动,然后才会有好的结果。

“敢为天下先”,《老子》中的话揭示了要破除陈规陋习,必须要有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站出来。如果每个人都安于现状,都“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躲进小楼成一统”,安稳地过着自己的生活,四季轮回,“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世相同”,这个世界只能永远停留在荒蛮阶段。只有一批批不安于现状的先行者“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奋斗,才有今天社会的进步、文明的提升。

不论是个人发展,还是社会进步,“先”是基础,是设想;“后”是行动,是结果。只有先期做好精心谋划,再付诸行动,才可能会有好的结果。欲成大事者,“先与后”的关系如何处理,需要费思量。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本次作文材料出自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大学之道》。材料两句话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句话阐释“知所先后”的含义,即做人做事知道什么为先,什么为后。比如,做人要以德为先,以才为后;以国家利益为先,以个人利益为后;做事以本为先,以末为后;以重为先,以轻为后等。做人做事的先后选择,体现了价值取向和修养智慧。第二句话点明这句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话在今天仍有价值和意义,“给我们以启迪”意味着考生要结合当下,思考这句话在今天的意义价值,或对青年一代的启发和影响。

作文要围绕“知所先后”立意,可以结合现实讨论做人做事何者为先,何者为后,做人做事要区分轻重缓急、本末次序等,但不能抛开“先后”讨论轻重缓急或本末有次。要体现先后的区别和关系,不能只谈“先”或只谈“后”,或者只用“轻重缓急”“本末主次”代替“先”“后”,没有出现关键词或仅在开头或结尾出现关键词。同时,材料既然特意强调“当下”,就说明我们在写作时应当能够联系当下来谈,思考如今我们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或者当下中国在发展中应该如何把握好“先后”关系。

立意:

1.知轻重缓急,能先后有序。

2.重先轻后,方能进退有据。

3.本末有次,先后有序。

高三二模可以提高的,无论二模成绩如何,你必须勇敢面对,二模考试目的是为了高考,不是正式考试,尤其认为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忘记这次考试成绩,回到你的复习中,捡回的的自信。做任何事没有永远的成功,给自己的自信才会有下一次的成功。

建议把二模考卷以后的每次考卷找到,总结不该丢分的问题,也可以理解会的题丢分情况汇总,进行分析,然后总结丢分原因,对会的知识点加固。尽量做到未来的高考中会的题不丢分。注意:这一点是对不该丢分基础点加固。不丢分就是得分。

不要和其他学生攀比成绩,无论其他学生成绩如何,比自己好的成绩是人家的,会让自己失去自信,比自己差的也不能自满,自己尽全力就是最好的。

THE END
1.怎么查往年成人高考的成绩?查往年的成人高考成绩方法如下: 1、登录教育招生考试信息网:进入网站后点击“高等教育招生考试”选项,再选择对应的年份和省份,即可查询当年的成人高考成绩。 2、直接联系省级招考部门:如果您忘记了教育招生考试信息网的登录账户或者曾经参加过其他省份的成人高考,那么您可以直接联系当地省级招考部门进行查询成绩。 https://www.eol.cn/chengkao/ck-wyw/20241210144943.html
2.高考分数怎么查毕业很久了高考分数怎么查 毕业很久了 1. 尝试申请去当地的教育委员会查看,有保存纸质版的分数或者电子版的分数文件。 2. 可以去找以前的学校人事处和工作单位人事处,翻https://www.pr6000.com/a/8xq5r66m0.html
3.高考成绩隔了几年还能查吗?能查。高考成绩的查询时间并没有固定的限制,一般情况下,只要考试成绩被正式记录并存储于相关数据库,考生都可以通过特定的途径查询自己的高考成绩。即使隔了几年,只要掌握正确的查询方式,仍然能够查到自己的高考成绩。一般来说,高考成绩的查询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 教育部官方网站:考生可以登录教育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444340120555792124.html
4.毕业很久了怎么查高考成绩(各省招生考试院)若想查询往年的高考成绩,可以通过各省招生考试院进行查询。在官网页面上点击成绩证明,输入往年的高考准考证号或身份证号码即可进行查询。接下来,安徽乐大教育网老师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毕业很久了怎么查高考成绩查询方法有哪些 若想查询往年的高考成绩,可以通过各省招生考试院进行查询。 http://m.ahleda.com/h-nd-54604.html
5.如何查询自己的往年高考成绩如何查自己的高考成绩往年2、当年的成绩你可以在所在省市的教育招生考试院官网查询。如果是很久以前的那只有到报名点学校查询(如果该校档案材料保存规范的话)。 3、应该说高考成绩查询是有时间限制的,一般不可以查多少年以前的成绩。而且到了时间就会关闭的。 省招生办官网就可以查询往年的高考成绩,我13年高考,现在还能查到当年的高考成绩。https://cai.verywind.com/xx/rmwywnnwmdycwdeddy.htm
6.如何查4年前高考分数线怎么查很久以前的高考成绩选择年夜学专业和院校时,高考分数线长短常主要的。高考分数线是指每年各个省份登科本科生的最低分数,也是评判学生是否可以或许进入心仪年夜学的主要依据,查找4年前高考分数线对于筹办加入高考或者已经加入过高考想从头选择年夜学专业和院校的人来说都很是有帮忙。 https://www.wbzsb.com/edu/content-26-22331-1.html
7.即将高考,努力了很久,近期虽成绩稳定,但害怕发挥失即将高考,努力了很久,近期虽成绩稳定,但害怕发挥失常,感到压力大,睡不着觉,希望您有好的方法帮我一下_有问必答_寻医问药网https://3g.club.xywy.com/wenda/153125959.htm
8.四川成人高考什么时候出考试成绩距离四川成人高考成绩查询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是还有同学来咨询院校招生老师,问道;四川成人高考什么时候出考试成绩以及四川成人高考成绩怎么查?这里对于那些还没有查到自己成绩的同学,可以根据元亨小编给出的相关内容进行成考成绩查询。至于四川成人高考是怎么录取的,还是要根据同学们报考的院校制定的一些录取相关要求进行录https://www.yuan-edu.cn/textscore/1907.html
9.高考成绩查询BritishCouncil:如何问候一个你好久没见的人恩,还过得去吧。 What’ve you been up to? Still working in that coffee shop? 你在忙些什么?还在那家咖啡店工作吗? Yeahsame one 对……还在那家…… Still trying to be an actor? 还是想当演员? Well, yeah, you know 嗯,是的…… So Hollywood hasn’t called in yet? 那好莱http://m.hujiang.com/en_gaokaochengji/p1148076/
10.2024年高考成绩时间公布汇总28省份揭晓查询日期新闻频道全国已有28个省份公开了高考成绩的查询时间,大多数安排在6月23日至26日之间。为了方便查看,特此整理成图表供参考。祝愿每位考生都能取得理想的成绩,金榜题名!2024年高考成绩时间公布汇总! 请注意,本文提供的信息旨在汇总查分时间,对于文中的观点和数据,我们保持中立态度,不保证其绝对准确、可靠或完整。文章内容反映的https://news.china.com/socialgd/10000169/20240621/46728216.html
11.错误成就完美高考作文(精选22篇)错误成就完美高考作文(精选22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错误成就完美高考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https://mip.ruiwen.com/zuowen/wanmei/904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