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北三峡大学体育学院和湖北经济学院。
(二)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抽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共发放问卷调查表200份,回收196份,回收率98%,2份无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7%。对三峡大学8年来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和改革进程调查与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经过对以上6所高校的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模式的调查与分析表明,各校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基本相同,本质上是引用了其他项目都惯用的教学模式(见表1)。教学模式比较单一,还没有形成独特的体育舞蹈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一般采取分年级和分班制,每个班在20-30人,大课集体教学的方法,各校制定的体育舞蹈课程总学时量相比差距较大,四年总学时数按多少排序为:广州体育学院1824学时、北京体育大学768学时、武汉体育学院604学时、湖北三峡大学体育学院224学时和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192学时。体育舞蹈分为摩登和拉丁两大类,共十个舞种,包含了600多个基本动作及基本位置,如果要全面学习体育舞蹈,没有足够的学时数是很难全部掌握的,因此多数学生会选择主攻摩登类或主攻拉丁类,以及增加学时量在校外上补习培训课,经调查显示有87.6%的学生认为,学校制定的学时总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参加校外体育舞蹈培训班学习,调查表明各校学生人均参加校外培训班学时情况(见表2)。
(二)各校学生接受校外的体育舞蹈教学模式分析
体育舞蹈项目是泊来品,长期以来社会上各大体育舞蹈俱乐部都分别引用了国外的教学模式,如小课教学模式——主要特点是一对一教学,操作上采取技术引带使授课者亲自感受力的传递及肌肉的运动等,是提升技术水平较快的一种方式;以舞养舞模式——主要特点是通过对低级技术水平的人群传授体育舞蹈技术来获取经济利益,去支付获取体育舞蹈高级技术的费用开支,是进一步提高个人技术水平的一种方式;国内技术交流——以协会或俱乐部为单位聘请国内知名教练传授体育舞蹈技术;国际技术交流——以协会或俱乐部为单位聘请国外知名教练传授体育舞蹈技术。高校部分学生在社会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已经不同程度的接受了以上的教学模式,各校学生接受校外的体育舞蹈教学模式情况见表3。
(三)三峡大学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分析
(四)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是引用了其他项目都惯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其它项目如篮球、田径、体操等项目是适合的,因为其它项目的教学目标指向有很大程度是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在中、小学体育课课表上正好是有这些项目的课程。而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模式的目标指向(见图1)。只有少数到中、小学或大学任教,也有少数做选手的,大部分是在健身俱乐部、体育舞蹈培训机构和自己创业办体育舞蹈培训机构。据调查了解只有少数民办小学开设了体育舞蹈课,大多数公办中、小学没有开体育舞蹈课。相同的教学模式对应的是不同的教学目标指向,这很显然是不合理的,是造成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模式在操作中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的主要因素,高校要完成现实中的目标指向就必须重新建立或改进教学模式,使高校的体育舞蹈人才培养模式与体育舞蹈人才市场的需求相符。
三、结论
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模式普遍脱离了体育舞蹈教学的目标指向,高校体育舞蹈人才培养模式严重偏离了体育舞蹈人才市场的需求轨迹,高校应加快设计与建立能实现体育舞蹈教学目标的创新型体育舞蹈教学模式,除了有传授、模仿、辅导、实习等教学模式以外,还应该新增技术引导、国际交流、国内交流、孵化、以舞养舞和引进和创立品牌赛事等多种教学模式,以加快提高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出高质量的体育舞蹈人才,来促体育舞蹈文化的发展及其带来的社会效应,从而提升高校在体育舞蹈行业中的地位。
基金项目:课题名称:湖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舞蹈俱乐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朱文静,刘耀庭.长株潭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开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1(21).
[2]唐丽君,徐金芳.高职院校开展体育舞蹈教学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1(20).
[3]宋睿.通过音乐探析高校体育舞蹈的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11(18).
[4]唐颖.体育舞蹈在高校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10(1).
[5]张册,唐艳平,王合霞,赵恒.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开展现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9).
关键词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1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总体来说,近年来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政府对创新创业教育非常重视,制定了具体的要求,做了相应的详细部署,同时还创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试点单位,总结经验,逐步推广,最终达到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
2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也逐渐认识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纷纷走上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道路上,但因种种因素的制约,目前的发展现状并不理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2.1起步晚,起点低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前身大多是高职、师专,本科办学历史较短,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体系以及文化内涵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不具优势,在地理位置上往往处于劣势。因此,相比于国内一些重点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基础落后,而且大部分才刚刚起步,由于受到办学资金、政策支持、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制约,发展缓慢。
2.2资金和政策制度保障不力
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其运行,而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这种不能起到立竿见影效果的资金投入也不积极。没有政策制度的保障和资金的投入,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也停滞不前。
2.3教育形式及内容创新不够
2.4发展不平衡
2.5师资力量不足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的准备上不仅数量不足,而且大多数教师虽然拥有较高的学历,但缺乏在政府、企业等实务部门的经历和锻炼,知识结构也很难符合理论和实践的全方位要求。
2.6缺乏实践平台
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资金投入、制度保障不到位,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建设上投入力度不够,校内孵化基地建设不完善或利用率不高,同时缺乏校外的实践基地。学生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平台的历练,这是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低的重要原因。
3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经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发展模式、特征等方面的深入分析,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
(1)政策制度还不够完善。虽然政府出台了众多的政策用于引导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但截至到目前还没有一套完善的政策制度来指导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开展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关键词:高校学科生物教学培养模式
1学科教学(生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其中学科教学(生物)研究生的培养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是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体。1936年美国哈佛大学设置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教育硕士学位,教育硕士的培养为基础教育教学师资或管理人员的进一步学习和提高开辟了一条重要渠道。到20世纪60年代,生物教学的主要变化是走向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态度和技能以及讲授现代知识。此项改革以美国的生物科学课程研究会(BSCS)和英国的纳菲尔德生物学(Nuffield)项目为代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许多国家出现了大量的将科学技术与社会联系在一起的课程和教材。以后,逐渐发展成典型的“科学――技术――社会”,即开始了STS时期(英文中的“科学”、“技术”、“社会”名词的第一个字母组成为STS)。美国在长期的摸索和创新中,对学科教学研究生的培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严格的准入制度;职业导向的培养目标;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公正专业的质量监控。正是由于美国完整的教育硕士培养制度,才为美国生物大国和生物强国培养出各式优秀的生物类人才。
2001年,教育部设立了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全国高校生物学共设置了三类13个项目,包括了人才培养系统工程探索与实施、实验体系改革与发展、非生物类本科生生物学教育等重要的研究课题,全国有20多所院校参加了研究。在生物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下,在几年的项目研究与交流中,全国高校的学科教学(生物)研究生教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发展改革的新阶段。在生物学科飞速发展的形势下,生物学教学如何近一步深化改革,生物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如何定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建立,基础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怎样设计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今后几年内要继续对生物学教学领域的这些问题开展研究。
2我国学科教学(生物)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面对的问题
传统师范类高校的工科学科基础较弱,以往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要是以文、理等学术型研究生为主,学科教学(生物)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相当薄弱。如何利用师范类高校特有的教学优势,改革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结构,适应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结构转变的需要,承担起为发展地方生物类教育培养急需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任。
学科教学(生物)硕士学科基础弱,忽略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教育硕士是一种以培养务实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专业性学位,具有职业性、应用性的特点,培养的是“临床专家型”教师。就目前学科教学(生物)硕士招生情况来看,许多学科教学专业的硕士,竟然没有系统研读过教育学原理、基础心理学,甚至连课程论、教学论都没有系统研读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之某些高校较为薄弱的师范类背景,为学科教学(生物)人才的培养加上了困难。
3研究的意义
目前人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生命科学的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一批赶超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人才,培养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拔尖创新人才是高等学校重要的历史使命。特别是国家生物学理科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上都应围绕这个任务,使我们的学生在国际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有竞争力。在生物学教育中,尽管只有少数毕业生肩负赶超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水平历史使命,对大多数受过理科严格理论学习、实验训练的学生来说,无论他们进入产业界从事管理工作,还是其他非生物类行业,理科生物学教育都具有非常必要的和积极的意义。
近年来,生物学教育飞速发展,积极开展的教学改革使得生物学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重要的教学环节走上了新的阶段。但是随着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目前生物学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需要探讨的问题。同时,社会对生物学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所以大学应为社会提供多元化人才。不同大学承担不同的社会职能,要有各自的定位,不同层次的学校应有不同要求,培养目的不求统一,培养计划也不求统一,在国内形成多样性的教育模式是教育发展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巩守柳.山东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30年[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3]庞雪群.美国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经验与启示[J].创新,2011(6).
[4]洪芳,张成军,汪忠.学科教学(生物)专业教育硕士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生物学教学,2008(8).
关键词个性化;课程体系;创新;农业高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
1农业高校研究生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改革的必要性
蔡基刚教授认为:“要真正提高国际竞争力,就必须让学生将专业与英语学习结合起来,要提高学生英语开展学术研究和专业工作能力[5]。”让专业与英语学习互相结合,就是要根据不同群组学生的不同需求,细化、定制教学方案,设计符合学生个性和专业特点的创新课程体系,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灵活运用多种方式以适应学生学习的个别差异。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以个性化的教学手段满足学生个体化的学习,促进个体人格健康发展[6]。因此,根据学生的需求、喜好贴身剪裁的“个性化”课程体系成为了农业高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最关键环节。
2农业高校研究生课程体系创新原则
2.1科学性
2.2个性化
2.3动态化
3农业高校英语教育个性化课程体系创新措施
3.1必修、选修、免修相结合
3.2基础课、通识课与专业课相结合
农业高校可以借鉴普通高校的先进课程改革经验,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缺点进行改进。目前普通高校研究生英语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3个模块:基础英语、通用学术英语和专业英语,其中通用学术英语主要分为学术写作和学术会议英语;专业英语即专门用途英语,如电子工程学英语、医学英语、生物学英语等。尽管这3个模块的课程设计较为全面地培养了各专业研究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但在文化知识与人文素养方面还有所欠缺。考虑到农业院校的研究生英语师资力量等实际情况,很难像本科那样开设种类繁多:丰富多彩的公选课,在这种情况下,全校可以共享资源,打通本科和研究生的选课系统,鼓励研究生多选原本为本科开设的文化通识课,保证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齐头并进。
3.3普适性与个性化相结合
在强调“个性化”教学的同时,不能忽略英语教学的普适性。对需要多加练习的通用学术英语课程和专业英语要以“贴身定制”的小班教学为主,每个教学班人数尽量不超过35人,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展现,也便于老师开展课堂教学。而对介绍性质较强的文化通识课,如英美国家文化常识,则可以选择讲座式的大班教学,以保证学校师资安排的可行性,也符合英语习得的普遍规律。对不同语言水平研究生开展的基础英语课程,则需要大班与小班结合,让英语学习既满足普适性的要求,也能满足个性化教学的需求。
4结语
总之,在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农业高校研究生英语课程“个性化”创新要综合考虑国家英语语言教育战略发展规划、英语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研究生各专业的学术特点,还要根据农业高校的办学实际,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本着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得到最大发展的原则,制定、开发出符合国家利益、学校发展、学科需求和学生兴趣的一整套课程体系。
5参考文献
[1]张蕴薇.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危机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6(16):307.
[2]周浩,邱银香,张律.农业院校非英语专业研究社词汇量调查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10(1):143.
[3]李玉萍.农业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教学[J].高等农业教育,2008(3):79.
[4]杨绍北,艾险峰,梁红梅,等.高等农业院校大学英语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1(1):62.
[5]蔡基刚,廖雷朝.学术英语还是专业英语:我国大学ESP教学重新定位思考[J].外语教学,2010(6):49.
【关键词】小课题;灵活性;互动性;针对性;教师成长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教研促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打造研究型教师团队,对于学科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而言,具有决定性意义。教研活动的展开,必须多渠道多方式进行,在某种意义上,必须为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打造更丰富的、更合适的平台。而小课题研究,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教研活动,其对教师成长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育人才,其前提是教师应该具有教学的经验以及相当的知识储备,并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教学活动推动教师对教学进行相应的研究,小课题研究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是丰富教研活动,提升教师水平的首选。
一、小课题研究的特点
课题研究是推进教育发展的主要手段,只有将教学和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得教育活动具有更加丰富的魅力。小课题研究是课题研究中的一种特殊研究方式,小课题研究是教学活动中非常普遍的教研活动。其主要特点有:
(1)灵活性。灵活性是小课题研究最重要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和学生,或者老师和老师都可以进行小课题研究。比如在课题上,针对某个问题,老师和学生可以临时组成一个小团队,对该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在科研组里面,也可以针对某些教学问题从简单的交换意见、交流心得体会等上升到深入系统的研究。这就是小课题的灵活性。
(3)操作性。课题研究一定要有操作性,从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到研究计划,以及具体的形成研究成果的时候,也要体现论证的合理性和严谨的学术性。小课题研究完全符合操作性要求,因为小课题的问题明确,论证不会特别复杂,材料收集准备以及研究过程都比较好控制和操作,因此,小课题研究是最容易出成果的研究方式了,这都得益于其较强的操作性。
(4)互动性。互动性在小课题研究主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学相长是一个共识性话题,但是如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对于高中语文老师来讲,不仅仅是一个考验,更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索的问题。针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以及语文课本身的要求,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如果能开展小课题研究,这本身就是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小课题研究对于学生来讲,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参与热情,并在教学中培养了他们对于科学研究的素养,这种互动性一方面体现了小课题研究的优势,另一方面体现了小课题研究的互动特点,是教学相长的集中体现。
二、小课题研究对教师成长的积极推动作用
高中语文的小课题研究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考验,或者说是检验。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是仅仅是传授知识,因为从知识性这个角度来讲,对于高中语文已经不再是主要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达到对文学艺术和语言能力的综合提升。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高中语文老师本身就必须要具备良好的理论水平和研究素养,才能将教学推进到更高的层次。而高中语文的小课题研究,就能够积极地推动教师相应的能力提升。
(1)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高中语文老师的理论水平,其实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写作理论、语用学理论和文学理论,高中语文主要涉及的理论问题都来自这些方面。
(2)提升教师的研究素养。很多高中语文老师成为了教书匠,完全失去了研究素养,这是一个可怕的现状。如果加强小课题研究,这样的问题将得到解决。小课题研究虽然在研究规模、难度上比较小,但是一种基本的研究素养却是必不可少的。
(3)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一个教师的生命线。教学能力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更需要老师通过研究来不断提升其教学能力。
(4)提升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是教学活动最重要的推动力,没有创新的教学是没有效果的。如何创新高中语文教学,小课题研究是一个重要的方式。比如针对某个古汉字,语文老师从词源学、音韵学、音律学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小课题立项研究,就能讲死板的古汉语课程讲解得更加生动、丰富,而且,这也是教学活动中最精彩的部分。老师在小课题研究中获得是教学之外的另一种创造,这中创造会促使语文老师在教学上创新方法,在教育理念上不断革新观念,在教学实践上不断推动教学实验。因此,小课题研究对于提升教师的创新意识,意义也非常重大。把握好小课题的特点,更好地发挥小课题研究对语文老师能力的提升积极作用,是小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课题研究;研究生;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0引言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已步入教育大国行列,培养模式已从“学徒式”经“专业化”步入“多元化”,并沿着应用型、高层次型人才方向快速发展。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培养高水平科研素质的人才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的重点,而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石,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国家现代化有重大实践意义。因此,培养研究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科研课题项目的科研能力成为我国研究生培养的首要任务。
研究生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在学科领域探索真理的创造活动能力,主要包括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目前,研究生科研能力提高的形式主要有课堂教学、导师引导、科研训练、学术论文。而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作为不可缺少的培养方式,是综合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
1问卷设计
基于文献调研和对师生实地访谈设计问卷,内容涉及参与课题的情况、课题提升科研能力的认识、影响课题研究的因素3大方面,以获取不同层次的反馈,调查问卷共23题,包括19个封闭式客观题(单选题、多选题)和4个开放式主观题。调查范围选取武汉大学近5年课题项目较多的5个学院,其中计算机学院承担国家各类科研项目500余项,生命科学学院承担国际国内各类项目400多项,动力与机械学院承担国际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承担国家各类科研项目90余项,基础医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0余项。
调查对象为调查范围内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问卷调查共发放500份,回收问卷492份,其中有效问卷482份,有效问卷占比率高达96.4%。利用SPSS17.0软件对问卷信度进行分析,问卷的Alpha信度系数为0.71,问卷可信度较高。
2调查数据分析
2.1研究生参与课题及提高科研能力认可情况
2.3影响研究生课题研究的因素
问卷对影响研究生课题研究的主要因素进行程度选择,主要因素细分为“学术水平、科研训练、自身素质、导师指导、科研条件、科研氛围、团队成员、科研管理”8项内容,每项内容设置“总是-4、经常-3、有时-2、偶尔-1、从不-0”5个程度选项,根据调查数据统计8项内容的重要程度总值,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学术水平和科研训练是影响研究生完成课题的主要因素,其次是自身素质、科研条件、科研氛围、导师指导、团队成员,而科研管理对研究生研究课题的影响不大。因此,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与加强科研训练成为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3总结与对策
从问卷调查分析可见课题项目研究已在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能有效提高科研能力,提升科研创新意识。但课题项目研究在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上仍存在一定困难,如学术水平不够、导师指导不足、科研环境有限等。针对上述现状,对课题项目如何有效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出以下对策。
3.1加强自主学习,提高科研自觉性
3.2强化导师指导职责,引导科研创新
3.3营造科研生态环境,培养科研素质
3.4加强管理。激发科研热情
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提升科研能力的多种途径中,课题项目研究已成为提升科研能力的重要形式之一,并成为国内外研究生教育机构培养研究生的普遍做法。而加强自主学习以提高科研自觉性、强化导师指导职责以引导科研创新、营造科研生态环境以培养科研素质、加强管理以激发科研热情是进一步发挥课题项目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作用的关键。
[1]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课题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12)[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6
[2]陈木龙,张敏强,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模型的构建及胜任特征分析[J],高教探索,2013(1):100,104
[3]马楠,基于课题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研究生[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1
[4]雷兵,魏立安,黄宗升,等,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自我培养和提高的途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f9):85-86
[5]骆四铭,张应强,整合优质资源培养创新型博士:荷兰大学研究院制度案例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9(4):37-41
[6]杨建广,日本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l中国冶金教育,2012(4):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