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综述

百米赛跑,以分秒定输赢;棋海博弈,以落子论成败。创新创业的比拼,该如何切磋?

金秋十月,英雄城南昌,前湖之畔。比拼闯劲、比拼创意,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开启最终的较量。

这是一场持续了七年的高手切磋。从2015年,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启幕,七年来,累计603万个团队项目、2533万名学子参赛……一个个数字,标注着中国青年创新创业热情的井喷式增长。

坚守育人育才“本色”厚植双创人才成长沃土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双创教育中,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转向为育人为本、全面发展,实现育人与发展的统一。

今年大赛进一步回归教育本质,坚守育人育才“本色”,力争从“稚嫩”中突出“不平凡”。新设“本科生创意组”,并设置单独的晋级通道,保障在校大学生深度参赛,让更多创新创业的“未来之星”能脱颖而出。并增加了参赛人员年龄不超过35周岁的限制,让更多青年学生有展示机会。大赛同期举办的“创新创业成果展”,突出展示各地各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的成果。

作为最具创造力的群体之一,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大潮中尽情施展,释放着蓬勃力量。引导青年人在“敢闯”的同时“会创”,不断丰富大赛引领教育改革的内涵,探索了新的培养观、质量观、人才观、教育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范式从“就业从业”教育模式到“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转变。

今年大赛在高教、职教、红旅、萌芽的基础上,新增产业赛道,积极引导大学生、中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拓展创新思维,广泛开展创新活动,助推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主动服务国家创新发展,实现了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全链条、全覆盖。

在大赛的带动下,青年学子的实践锻炼能力显著增强。目前,超过1000所高校的139万名大学生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累计约34万个国家级项目获得了总计超过58亿元的资助,内容覆盖全部学科门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已经成为面向全体大学生的一项创新创业人才基础培育工程。

做强创新创业“底色”贡献双创教育中国方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梭动力”团队研发的“北航4号”固液动力高空高速飞行器成功发射,实现固液动力飞行器高空高速有控长时飞行。

东北大学“管道侦察兵”团队研发全球首款新型深海管道全息内检测机器人,为我国深海管道安全运输保驾护航。

重庆大学“一脉相传”团队首创共享通道无线能量与信息同步传输技术,研制出“油脉”系列产品,大大提高钻井速度和钻井安全性。

北京理工大学“星网测通”团队针对卫星互联网现有产品测不准、测不快、测不了、测不起的痛点问题,历时12年,发明了系列测量仪。

……

大赛举办七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这些项目体现了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大学生创业特点,催生了一大批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

引领科研成果转化,今年大赛新增产业赛道,打造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一极”,推动高校的智力、技术和项目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推动并引领新一轮产业变革,有力深化了高校与科技界、产业界、投资界合作,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了大学生敢闯会创的可贵素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突破,为当代大学生绽放自我、展现风采、服务国家提供了新平台,为世界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点亮课程思政“红色”汇聚乡村振兴青春力量

南昌大学“珍蚌珍美”团队以“鱼-蚌+”生态治水模式,对富营养化水体进行治理,通过生态振兴推动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

井冈山大学“百年好合”团队采用林下套种的方式,种植自然分布的野生大叶百合发展林下经济,助力井冈山革命老区农户增收。

自2017年,第三届大赛,百余支大学生创业团队走进延安,开启“红旅”活动,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扶贫”新模式,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学子走出实验室、走向乡村革命老区,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支撑,展现了青年一代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和创业温度。

据统计,今年全国共有2586所院校的40万个创新创业团队、181万名大学生扎根革命老区、城乡社区创新创业,共对接农户105万户、企业2.1万多家,签订合作协议3万余项。

经过5年的实践探索,累计450余万大学生走进延安、井冈山、西柏坡、古田等革命老区参与“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广大青年学生走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城乡社区,接受思想洗礼、加强实践锻炼,将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

再添高质量发展“成色”形成全球双创教育生态系统

都柏林大学“涂沥科技”项目提出要成为沥青路面智能降温涂层领航者。

滑铁卢大学“生态渔业”项目研发出可移动太阳能曝气富氧净水全自动一体化生态仪。

肯塔基大学“惠医智影”项目瞄准医疗市场,开发出了医学影像AI辅助诊断系统。

从2017年第三届“互联网+”大赛首次设立“国际赛道”,当时只有来自9个国家的17支队伍参赛。到今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仍有来自五大洲1263所学校的5531个项目、15611人报名参赛,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著名高校在内的世界前100强的大学全部组队参赛。国内外参赛团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实现跨越空间的人文交流和同场竞技,搭建起全球创新创业教育最大的交流平台。

此外,从第三届大赛的“一带一路”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校长论坛、到第四届大赛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大学校长论坛,再到第七届大赛的全球数字化教育云上峰会,每年大赛全国总决赛期间都要举办一场重要的创新创业教育国际交流会议,邀请各国高校代表,畅谈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共商高等教育合作发展,有效扩大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

七年来,大赛聚合了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几千万大学生,为国际青年搭建交流思想、互学互鉴、增进友谊的对话平台,一个惊艳非凡的全球双创生态系统已经形成。

“创新创业大赛这种聚合与比拼,是一种审时度势的力量积蓄,创新创业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眼中,大赛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领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成为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平台,成为展示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窗口,成为世界大学生实现创新创业梦想的全球盛会。

青年一代创新创业生力军不断壮大,正在奋力跑出中国创新的加速度,赛出中国创新的“最强大脑”。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THE END
1.辅导员说“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西安培华学院摘要: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十分明显,利用互联网平台与互联网思维,在教师引导下可快速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化与传播化,树立大学生远大的创业目标,培育大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基于此背景,本文阐述了“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特点与优势,总结了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https://www.peihua.cn/xsfwzx/info/1067/2805.htm
2.教育部关于举办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预通知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 记给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 之旅”大学生的重要回信精神,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 https://www.hnvcc.edu.cn/chuangxinchuangye/tongzhi/2020/1119/10712.html
3.“互联网+”大赛后的创新创业教育思考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已经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落下帷幕,总决赛现场近150个项目激烈竞逐的气氛,场外超过6000人观摩的场景,令人激动。据统计,本届大赛全国参与高校2241所,团队报名项目37万个、参与学生150万人,分别是上届的3.2倍、2.7倍;内蒙古也有35所高校,6400多个项目团队报名参赛,参赛项目数量https://www.meipian.cn/tki0f55
4.“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析【摘要】: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文章分析了"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以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创业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阶段性等方面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下载App查看全文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个人查重>> 个人AIGC检测>> 文献综述>>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BSJ201615053.htm
5.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解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政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今年,教育部着力推动高校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探索将学生创新实验、发表论文和自主创业等折算为学分,加快形成更有利于发掘学生创新创业潜质、激发学生热情的教学管理制度。【详细】 在去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成功举办,是否会延续? https://www.eol.cn/html/c/cxcy/index.html
6.基于互联网的创新教育(精选十篇)(三)“互联网+教育+创新”运行机制在探索 完善的运行机制是互联网教学发展的重要保障。互联网教学与学校教学相融合,必定会带来教学公益性与营利性的思考。从学校方面,教师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要准备教学资源的建设,为学生在网上学习提供学习资源;从社会方面,优化慕课、微课程等联盟和协作组织的运营模式,尽可能为广大学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imb3um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