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半月谈报道,举报是家长、学生维护自身权益、监督学校教学行为的途径之一,但近日记者在多地调研发现,由于成本小、门槛低、渠道广,少数学生或家长随意举报老师的情况逐渐多发、频发。对于举报理由,除“管教学生”外,还包括作业布置得“太多”或“太少”、对学生太温柔或太严格、回复信息太晚、当着学生吃外卖和没经验带不好班等。还有教师因学生在班上丢了一块橡皮被举报。西南某基层教育局提供的台账显示,今年1至8月,该局共收到128条举报教师的信息,经调查,仅7起举报基本属实。其余不属实的举报中,不乏恶意举报行为。
举报与监督,都具有两面性,如果是客观真实的,那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是对现实的纠偏与鞭策,如果是过于主观且不当的,那就变味了,是给当事人乃至现实捣乱与添堵。聚焦到“家长举报和监督老师”这一具体门类,也是同理,不当举报泛滥,也给教育蒙上了一层挥散不去的阴影。
“不当举报”的受害者,也不光是老师,那些不尊重举报、不敬畏监督的家长们,不妨好好想想,搞这种“不当举报”,自己的孩子会怎么看?闹到最后,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其所带来的不仅是错误的行为示范,还可能对孩子价值观造成误导与伤害。因为最好的教育,永远是言传身教,为了自己的一些不当诉求,将自己的孩子陷入这种境地,这真的值当吗?真的是家长想要的结果吗?
家长如何处理自己与老师的关系,这是一门大学问。其中,担心老师给孩子“穿小鞋”而忍气吞声,不敢捍卫自己和孩子的正当权益,或者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为了让老师“善待”孩子或者“开小灶”,而去溜须拍马、刻意逢迎,甚至是送礼讨好,以及有违事实和真相,恶意不实举报老师等,都是有违底线的极端表现。
强调平等、尊重,推崇积极沟通,推己及人换位思考,讲事实讲道理,减少不必要的打扰和干预,把学校教育学生的自主权还给老师,并尽可能合理行使“监督权”,才是家长和老师的正确相处之道。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从家师关系中汲取养分,获得茁壮生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