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中小学教育面临的主要困惑是什么家长偏向的教育方式有哪些当下中小学
中小学教育面临的主要困惑是什么家长偏向的教育方式有哪些当下中小学生都爱选择哪些学习方式那么我国中小学教育现状会是怎样的呢接下来笔者为您娓娓道来~
目前,我国普通中小学是按人口密度和所跨地区半径设置学校网点的,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但也存在不合理、不经济的一面。城镇中小学布局是按原有的人口密度和地区划分设置的,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缺乏对城市发展的远景规划而使学校分布日益呈现出不合理趋势。而在农村,小学一村一校,初中一乡一校,导致学校数量过多而规模过小,师资力量差,班额严重不足,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据调查,贫困地区尤其是山区,地域面积大,人口稀少居住分散,中小学规模小且分散。不少山区村庄的小学几个年级只有十几个学生,有的小学甚至只有四五个学生在一个教室里复式教学,一个教师承担所有课程的教学,加上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校舍简陋,很难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完全按城市教育的模式办,农村学校教育的学术性、城市化和现代化并不能适应大多数农村青年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在农村学校学到的东西绝大部分是与城市的生活环境有关,农村学校教育内容与农村的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被割断,脱离当地的生产实际,不能为绝大多数升不了学的农家子弟的发展提供切实有力的帮助,结果是引诱和鼓励受过教育的人离开农村,而不是促使他们留在农村发展农村,因而目前的农村中小学教育缺乏应有的吸引力。
据统计,2005年全国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1036.38万人,其中,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906.43万人(小学559.25万人、初中347.18万人)。小学教师大多数在农村,城市、县镇、农村分别占16.06%、20.13%和63.81%;初中教师半数在农村,城市、县镇、农村分别占18.96%、36.87%和44.18%。小学和初中教师合计,城市县镇396.2万人,占43.71%;农村510.23万人,占56.29%。由于教育设施的差异性,造成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当前城市师资力量过剩而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师资非常缺乏,形成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局面,区域和城乡分布不均衡,城市超编与农村部分地区师资紧缺并存;学科分布不均衡:农村中小学外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教师普遍短缺。代课人员数量较大,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水平。农村教师补充提高困难,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学历水平看,2004年全国仍有31万小学、初中教师未达到法定学历。年龄结构上,农村小学年轻教师偏少。城市、县镇、农村小学教师中35岁以下的分别占57.83%、51.44%和41.02%。由此可见,目前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农村小学年轻教师偏少,农村教师补充困难的难题仍亟待解决。
学校的固定资产主要有两大类:设备和房产,这是办学的物质基础。造成学校有形资源浪费的原因,宏观上在于学校规模较小、师生比例低、教师工作量不足等等,但从微观来讲,却是学校现行的内部管理上的种种弊端阻碍了原本有限的教育资源的效用发挥。其具体表现为:1.物资管理模式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设备和固定资产的投入缺乏科学的依据,比如,一些中学建立实验室,未进行充分论证,不切实际,盲目攀比,买置不必要的设备,造成教育经费的浪费;2.基建与设备购置仍存在重复现象;3.教学、科研与开发创收所使用的资源相混合,管理不清,缺乏监督,资源流失严重,有限的教育资源挪作旁用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