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所大学校园向社会开放专家:名校应当表率

中新网北京12月29日电(记者袁秀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保卫处发布通知,将开通社会人员线上自行登记入校系统,除此之外,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多所北京高校均明确面向社会开放。

北京多所高校面向社会开放

可以注意到,近期北京多所高校推进校园开放的进度。据媒体报道,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都于近日开放入校。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外人员持本人二代居民身份证,经闸机刷脸完成人证核验后即可入校。北京理工大学校外人员进入京内各校区(西山实验区除外)无需进行审批报备,携带本人身份证件在校门口刷身份证登记即可入校。

此前,北京大学也曾回应称,该校正在有序推进开放,在平衡校园秩序的同时,尽可能满足社会需求。

近一半“双一流”大学发布开放政策

教育主管部门表态有助推动大学校园开放

今年以来,呼吁高校开放的人有不少,记者注意到,在人民网的领导留言板上,有来自北京、山东、安徽、广西、重庆、江苏、河南、辽宁、四川、福建、天津等多地的网友反映高校开放的问题。今年7月以来,国内多所高校都对校外人员采用预约制入校。

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对中国147所“双一流”高校开放政策所做的评估和解读,2023年,近一半的大学发布了校园开放政策,总体来说还有进一步扩大的空间。

在具体入校人群中,多数开放校园的高校明确所有社会公众都可以入校。也有极少部分大学仅面向高中学生、中学生及家长、临时来访人员、参观的社会公众或校外人员等开放。

马亮表示,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发文或发声来看,的确会对大学校园开放带来一定影响。数据显示,在教育主管部门发文或发声的地区,大学发布校园开放政策的平均比例为55.22%,而其他地区的则为39.92%。从实际开放校园的情况来看,二者分别为67.83%和51.46%。由此可见,教育主管部门的发文或表态都有助于推动大学校园开放。

校园开放行政负担仍较重

专家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和头部高校要发挥表率作用

国内多所大学校园逐渐对外开放,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各种政策措施,使社会公众的入校之路道阻且长。

马亮对大学校园开放政策可能造成的各类行政负担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行政负担还较重,大学校园开放程度还有待提升。

评估显示,有12所高校仅要求身份证核验,占比17.65%。还有11所高校要求预约或登记,占比16.18%。有12所高校要求预约或登记,并对身份证核验,占比17.65%。还有9所高校要求预约或登记,还有预约限额或需要审核,占比13.24%。最后,有15所高校的要求较严格,对上述三个方面都有要求,占比22.06%。由此可见,当前高校校园开放仍然给访客造成了负担和成本,使他们的入校之路并不顺遂。

马亮表示,中国“双一流”高校的校园开放在稳步推进,但是距离社会期望还有较大距离。一方面,大学校园开放的比例还不高,仍然有一半高校没有面向社会开放。另一方面,校园开放的大学设置了重重关卡,对于入校访问的人们来说需要承担较重的行政负担。

他建议,未来应进一步推动大学校园开放,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头部高校要发挥表率作用。与此同时,也要做好大学校园开放的精细化管理,可以分阶段实施,边开放边完善。比如,可先打开大学校园的大门,再打开校园内图书馆、教室、会议室等建筑的小门,逐步扩大大学校园开放范围。再如,可以采取更友好的政策措施,减轻访客入校的行政负担。

马亮认为,当越来越多大学校园开放时,入校访问的社会公众也应遵守校园规则和社会秩序,避免破坏校园环境和秩序。否则,开放校园的高校可能会因此而面临关闭大门的风险,也会使大学校园的公共资源难以得到最大化利用。(完)

THE END
1.以及2024级本科新生入校系统预约相关事宜的通知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保卫部(处)https://bwb.ruc.edu.cn/tzgg/6e1af39bc603463791c2814992a08276.htm
2.中国人民大学:2024年1月1日起开通社会人员线上登记入校系统12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保卫部发布通知,称为尽可能满足社会人员的入校需求,实现校园有序开放,中国人民大学自2024年1月1日起,将开通社会人员线上自行登记入校系统(以下简称“人大通”)。入校人员需提前24小时预约登记。 通知称,入校人员实行线上实名制登记,在“平安人大”微信公众号菜单栏的“人大通”中填写入校者https://m.gmw.cn/2023-12/28/content_1303615401.htm
3.中国人民大学:2024年1月1日起开通社会人员线上登记入校系统12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保卫部发布通知,称为尽可能满足社会人员的入校需求,实现校园有序开放,中国人民大学自2024年1月1日起,将开通社会人员线上自行登记入校系统(以下简称“人大通”)。入校人员需提前24小时预约登记。 通知称,入校人员实行线上实名制登记,在“平安人大”微信公众号菜单栏的“人大通”中填写入校者https://m.huanqiu.com/article/4FwhSweX3J7
4.985高校:元旦起,社会人员可自行登记入校核验实名制据悉,为尽可能满足社会人员的入校需求,中国人民大学将实现校园有序开放,该校自2024年1月1日起,将开通社会人员线上自行登记入校系统(人大通)。 人大明确,入校人员实行线上实名制登记,在“平安人大”微信公众号菜单栏的“人大通”中填写入校者的相关信息(包括姓名、有效身份信息、手机号等)进行预约,须提前24小时预https://www.163.com/dy/article/IN7P25JU05218435.html
5.中国人民大学:将实行线上实名制登记有序开放校园潇湘晨报网12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发文表示,为尽可能满足社会人员的入校需求,实现校园有序开放,学校自2024年1月1日起,将开通社会人员线上自行登记入校系统(简称“人大通”),内容如下: 一、线上实名预约 入校人员实行线上实名制登记,在“平安人大”微信公众号菜单栏的“人大通”中填写入校者的相关信息(包括姓名、有效身份https://www.xxcb.cn/details/2q8biSYgB658d730a0c4e47694355593a.html
6.刷身份证即可入校,多所高校官宣“开园”记者了解到,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此前已发文,明确向社会开放校园,社会人员可通过预约、登记入校或直接刷身份证进入校园。此外,北京建筑大学25日宣布正式启用明湖冰场,周末及寒假面向公众开放。 http://news.hnr.cn/shxw/article/1/1741058958676123649
7.除了山大,山东这些高校也向公众开放!有你心仪的吗?凤凰网山东2023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发布公告称自2024年1月1日起,将开通社会人员线上自行登记入校系统。紧接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诸多高校等陆续发文明确向社会开放校园。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团队对147所“双一流”高校开放政策所做的评估和解读显示,2023年有68所高校发布了https://sd.ifeng.com/c/8XtTLxxm4qt
8.刷身份证即可入校,多所高校官宣“开园”记者了解到,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此前已发文,明确向社会开放校园,社会人员可通过预约、登记入校或直接刷身份证进入校园。此外,北京建筑大学25日宣布正式启用明湖冰场,周末及寒假面向公众开放。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851253
9.全国多所高校调整开学时间!省内山大最早青大青理工等都已确定安排学生3月初分批返校的大学有:北京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舞蹈学院、北京印刷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师范大学、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贵州民族大学、黄山学院、安庆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 https://m.haiwainet.cn/ttc/3541083/2021/0223/content_31989626_1.html
10.中国人民大学2022年延迟到校同学各项安排汇总一览入学须知中国人民大学2022年延迟到校同学各项安排汇总一览 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校园」出品 亲爱的各位同学: 新学期开学、新同学报到各项工作正在稳步进行。学校高度关切部分因为疫情等特殊原因无法按时到校的同学,以“一个都不能少”的要求全面推进开学各项工作“线上线下一体化”。我们汇总整理了部分具有普遍诉求的安排,https://www.027art.com/beijingbenke/HTML/16985540.html
11.2024年清华大学工作日可入校参观!附部分免预约开放的北京高校名单2024年北京哪些高校有对外开放计划? 去年年底,北京大学副教授李植关于自己“跨栏”入校的文章在网络上引发关注之后,北京各高校陆续宣布:将逐步扩大校园开放,满足公众参观校园的需求。此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高校陆续公布并实施了校园开放政策。北京理工大学还https://www.zgkao.com/zhongkao/69705.html
12.2023高招进行时丨中国人民大学:打造全球化学科视野培养中国式主持人:贵校针对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举措? 熊俐嘉:中国人民大学坚持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改革,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人才培养走在全国高校最前沿。目前为本科生提供涵盖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21个)、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项目(13个)、跨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4个)、跨校(国)国际性人才培养项目(3个)、荣誉辅修项目https://edu.cri.cn/20230620/a5cd70d4-6209-dfd6-ef92-cef32c5b9f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