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门该不该“打开”?何时重“开”?

今年3月18日,游客在武汉大学观赏樱花。IC供图

近日,市民带娃参观深圳大学被拦的视频疯传。5月6日,深圳大学迅速调整了校园开放的政策,校外人员凭身份证登记,可直接进入校园,不再需要预约。

此事也再次引发公众讨论。有人认为,大学具有公共属性,应该对外开放;也有人说,大学是校园,不是公园,不该随便让外人进。

南都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国内已有部分高校向社会开放,但也有高校仅恢复校友入校,并不允许社会人员进入。

众多游客打卡“最美校园”

其实,围绕大学是否应该对外开放的讨论,一直不断。

前几年,不少大学对游客进入校园并没有过多限制。不少人会趁着周末、假期,进入校园参观,感受大学氛围。

欣赏夏花绚烂、秋叶静美,不时到校园散步、借道穿行、打球,偶尔蹭个讲座……张黎回味着疫情前自由入校的美好。“都说国外大学不设围墙,我盼望着国内大学先把铁闸机移除了。”

他的需求代表了许多市民朴素的愿望。

获评“最美校园”的大学,更是吸引众多游客打卡。每年樱花盛开的时候,不少人会专程到武汉大学拍照;面朝大海、环境优美的厦门大学,成为游客去厦门旅游的打卡点;广东省内的华南农业大学,也因为拥有紫荆花海,吸引众多游客进校参观。

“相比去公园和游乐场过周末,我更希望孩子能去高校看看,在游玩中感受文化的熏陶。”家住北京海淀区的周女士一家三口每年都要去清华北大转转,但这个习惯在三年前被打断。如今,春暖花开,周女士不禁发出疑问:“名校的大门,什么时候可以再次向市民敞开?”

家住北京师范大学附近社区的中学生刘涵,希望高校在节假日或周末能开放图书馆和阅览室,提供学习氛围浓的自习空间;热爱运动的市民张先生想与大学生共享操场、体育器材等公共设施,为室外运动寻得一片“净土”;一些中小学教师则期待高校能恢复开放实验室和博物馆,可以带学生入校开展实践学习。

抢食堂、嬉戏打闹影响教学

随之,也带来了不少问题。每当花季,有些大学校园里被聚集的人群围得水泄不通,就餐高峰期游客与学生抢食堂,部分游客在教学区嬉戏打闹,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甚至出现“黄牛”带人进校等乱象。

为规范游客进入校园秩序,部分学校出台规定,进校要提前预约,学生宿舍区、教职工家属区和教学科研场所等区域为非开放区域。

近年来,为构筑校园疫情防控屏障,切实保障校园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不少大学暂停校园对外开放。

南京晓庄学院旅游与社会管理学院教授段继业指出,比如哈佛大学为了营造安静的教学环境,一般只在周末组织人们参观校园。

在我国,当下校园开放最大的问题是管理不便及安全隐患。此前,武汉大学的樱花惨遭游客摇树、湖南农业大学的科研玉米被偷摘,暨南大学发生过社会人员殴打学生的事件。

●扫描

上海部分高校刷身份证可进

今年4月,上海师范大学保卫部(处)正式发布《学校有序恢复对外开放的通知》,明确校外人员可以通过“刷”身份证直接进校,徐汇和奉贤两大校区均适用。

程序方面,相当简便。即校外人员持本人实体二代居民身份证,经人行通道闸机刷脸验证之后就能进校。

四川川大等全面对外开放

今年4月,针对网友开放高校的诉求,四川省教育厅曾公开回复称:教育厅积极倡导有条件的学校在确保安全和满足正常教育教学需求的前提下,有序向社会开放,为周边市民的日常锻炼提供便利和条件。

走访则发现,个别高校已无限制措施,校外人员登记身份信息即可入校;而大部分高校,校外人员仍需通过在校师生进行预约和报备申请,方能入校。此外,还有个别高校因筹备大运会暂不对外开放。

比如,四川大学已全面对外开放,非校内人士均可进校,进校需要进行身份信息登记。值得注意的是,车辆非预约不可进入学校。四川农业大学也已对外开放,非校内人士均可进校,进校需要进行登记。

不少高校仅恢复校友入校

梳理发现,也有不少高校目前仅恢复校友入校,并未对社会人士开放。

今年以来,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多地大学陆续恢复校友出入权限。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宣布,校友出示校友卡或凭有效证件,即可进入学校。

1.持有校园卡、校友卡以及海滨小区住户卡的人员可以凭卡入校;

2.因公务来访的人员可以通过入校预约平台预约登记入校;

3.确有急事未预约的来访人员,经登记身份信息后,可由安全保卫部审核入校。

广东省内,中山大学推出电子校友卡,校友可凭卡入校,暂时无法办理校友卡的校友,也可以与院系或校友总会联系预约进校;暨南大学恢复校友免预约出入学校的权限;华南农业大学也宣布,校友可凭校友卡及身份证进入校园。

热议

校门是否应该“打开”大一点?

目前,部分大学主要开放了校友出入学校权限,暂未对社会全面开放。那么,校门是否应该“打开”大一点?

在段继业看来,如果大学下定决心做“有组织开放”设计,如限时开放、节假日开放、划定区域开放等,管理不便的问题可在一定程度上化解。

至于安全隐患问题,在捐资百亿元创办福耀科技大学的知名企业家曹德旺看来,大学生已成年,可以保护自己,应该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对待每名学生,大学中甚至“保安也不用过多”。

不少观点认为,大学精神里自带开放的基因,但校园的开放应有其条件和限制。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教育治理现代化高等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余晖表示,大学校园是经典文化和前沿科技的鲜活载体,适度开放校园有助于公众特别是青少年走近科学、亲近文化,在全社会涵养科学精神和文化氛围。

“‘无边界大学’是古今中外高等教育的一种精神气质。”余晖介绍,如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开门悦纳诸子百家,以学术争鸣推动文明昌盛,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坐落于广东的广州大学城,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无边界大学”的办学理念。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高校不只是一所学校,还是教育、文化、体育锻炼等资源的聚集地,“开放校园,是高校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不过,当下校园是否开放,也取决于各高校的具体情况,“满足开放条件的高校应有序适度开放,但是有的高校办学资源本身就紧张,满足自身教学要求都比较困难,要求这些学校开放有点勉为其难。”因此,高校开放不能“一刀切”,而应该广泛听取学校师生以及周边市民的意见,“因校制宜”作出科学决策。

焦点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开放?

在一项调查中,苏州大学教授汪德根等人发现,市民进入校园的目的主要是借道穿行,占比32%;其次是欣赏校园风光,占比24%;再次是休闲/娱乐/运动,占比22%,其他原因占比22%。

不应过分夸大国外高校校园开放

以公共财政运营的大学本身就有开放属性。1993年,北京大学推倒了南门外长达600米的围墙,建起2.5万平方米的商业街,由此成为国内最早拆围墙的高校。但很快,出于安全、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国内大学拆围墙的行为很快被制止。

久而久之,国外大学的“不设围墙”成了很多人的“诗和远方”。如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采取“无墙”设计,日本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等则修建为“无门”大学。

然而,“不为人知的是,国外多数高校其实是‘半开放’,即仅对公众开放体育馆、博物馆、音乐厅及历史遗迹等,核心区域的教学楼、宿舍等并不对外开放,只是限时开放或节假日开放”。南京晓庄学院旅游与社会管理学院教授段继业指出,比如哈佛大学为了营造安静的教学环境,一般只在周末组织人们参观校园。

回过头看,真正的大学开放就是赏花、停车、看剧、打球吗?“显然不是。”在段继业眼中,大学开放应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大学师生“走出去”,服务周边社区,另一方面是大学“开门”,让公众“走进来”。“因为某些管理问题,后者比前者更难以实现。”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特别副研究员王青指出,物理空间的开放只是大学开放的表象或结果,而非最核心内容。“真正的大学开放应包括两层含义——大学不再垄断知识的生产权、评估权,而是与外界共同创造知识;大学与社区是对等、互惠的开放关系,双方互有责权。”

大学开放不是一蹴而就的

如果看到国外高校不设围墙、自由进出,便认为拆围墙就是实现了大学开放,这无异于寓言故事中“吃了第6个烧饼饱了,就认为前5个不用吃”。

事实上,大学开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一结果是经由反复冲突才达成的共识。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贯主张做一名好邻居和有价值的社区成员。为此,该校还成立了社区关系办公室。有意思的是,周边居民曾因本科生太吵上诉至法院,导致该校去年的扩招计划失败。

英国牛津大学14世纪曾爆发“城市与长袍”运动,大学与市民的冲突一度紧张。直到19世纪中叶,牛津地区经济发展,双方才走向和谐。也正因如此,大学与社区重新审视二者关系,并走向开放与包容的共生。在合作中,牛津大学积极促进学习型社区的形成,应对区域性问题和挑战,最终使牛津成为了“欧洲创新之都”。

如何解决开放中大学与社区的冲突?从国外高校经验看,“要建立大学与社区互惠的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共同创造知识,而非主体与从属关系。”王青指出。

然而,由于国内对于“大学开放”的狭隘理解,导致大学与社区共生并不被重视。“大学开放被狭隘地理解为物理空间开放,社会服务被狭隘地理解为科研成果转化。”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谈毅认为,服务地方经济和校园开放分属于校地合作办公室、保卫处或校园管理办公室。校园开放由保卫处或校园管理办公室负责,其职责决定了它对校园的安全和管理更为上心。

然而,“一流大学建设更多强调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甚至将其完全等同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一环,服务周边社区极易被忽略”。王青说。

当然,大学开放的背后还涉及大学定位,这决定了它究竟是面向社会,还是面向特定对象开放。

目前,国内大学在逐渐剥离继续教育职能,转由开放大学、老年大学完成终身教育任务。在效率层面,这种行为可以理解。但越来越多的大学意识到,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终身教育将是常态。“高等教育应成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主动承担培养公民的使命。”王青强调。

整合:杨存海易福红

采写:南都记者刘兰兰南方+记者汪祥波综合北京日报客户端、中国科学报、上观新闻、四川观察等

THE END
1.以及2024级本科新生入校系统预约相关事宜的通知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保卫部(处)https://bwb.ruc.edu.cn/tzgg/6e1af39bc603463791c2814992a08276.htm
2.中国人民大学:2024年1月1日起开通社会人员线上登记入校系统12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保卫部发布通知,称为尽可能满足社会人员的入校需求,实现校园有序开放,中国人民大学自2024年1月1日起,将开通社会人员线上自行登记入校系统(以下简称“人大通”)。入校人员需提前24小时预约登记。 通知称,入校人员实行线上实名制登记,在“平安人大”微信公众号菜单栏的“人大通”中填写入校者https://m.gmw.cn/2023-12/28/content_1303615401.htm
3.中国人民大学:2024年1月1日起开通社会人员线上登记入校系统12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保卫部发布通知,称为尽可能满足社会人员的入校需求,实现校园有序开放,中国人民大学自2024年1月1日起,将开通社会人员线上自行登记入校系统(以下简称“人大通”)。入校人员需提前24小时预约登记。 通知称,入校人员实行线上实名制登记,在“平安人大”微信公众号菜单栏的“人大通”中填写入校者https://m.huanqiu.com/article/4FwhSweX3J7
4.985高校:元旦起,社会人员可自行登记入校核验实名制据悉,为尽可能满足社会人员的入校需求,中国人民大学将实现校园有序开放,该校自2024年1月1日起,将开通社会人员线上自行登记入校系统(人大通)。 人大明确,入校人员实行线上实名制登记,在“平安人大”微信公众号菜单栏的“人大通”中填写入校者的相关信息(包括姓名、有效身份信息、手机号等)进行预约,须提前24小时预https://www.163.com/dy/article/IN7P25JU05218435.html
5.中国人民大学:将实行线上实名制登记有序开放校园潇湘晨报网12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发文表示,为尽可能满足社会人员的入校需求,实现校园有序开放,学校自2024年1月1日起,将开通社会人员线上自行登记入校系统(简称“人大通”),内容如下: 一、线上实名预约 入校人员实行线上实名制登记,在“平安人大”微信公众号菜单栏的“人大通”中填写入校者的相关信息(包括姓名、有效身份https://www.xxcb.cn/details/2q8biSYgB658d730a0c4e47694355593a.html
6.刷身份证即可入校,多所高校官宣“开园”记者了解到,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此前已发文,明确向社会开放校园,社会人员可通过预约、登记入校或直接刷身份证进入校园。此外,北京建筑大学25日宣布正式启用明湖冰场,周末及寒假面向公众开放。 http://news.hnr.cn/shxw/article/1/1741058958676123649
7.除了山大,山东这些高校也向公众开放!有你心仪的吗?凤凰网山东2023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发布公告称自2024年1月1日起,将开通社会人员线上自行登记入校系统。紧接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诸多高校等陆续发文明确向社会开放校园。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团队对147所“双一流”高校开放政策所做的评估和解读显示,2023年有68所高校发布了https://sd.ifeng.com/c/8XtTLxxm4qt
8.刷身份证即可入校,多所高校官宣“开园”记者了解到,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此前已发文,明确向社会开放校园,社会人员可通过预约、登记入校或直接刷身份证进入校园。此外,北京建筑大学25日宣布正式启用明湖冰场,周末及寒假面向公众开放。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851253
9.全国多所高校调整开学时间!省内山大最早青大青理工等都已确定安排学生3月初分批返校的大学有:北京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舞蹈学院、北京印刷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师范大学、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贵州民族大学、黄山学院、安庆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 https://m.haiwainet.cn/ttc/3541083/2021/0223/content_31989626_1.html
10.中国人民大学2022年延迟到校同学各项安排汇总一览入学须知中国人民大学2022年延迟到校同学各项安排汇总一览 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校园」出品 亲爱的各位同学: 新学期开学、新同学报到各项工作正在稳步进行。学校高度关切部分因为疫情等特殊原因无法按时到校的同学,以“一个都不能少”的要求全面推进开学各项工作“线上线下一体化”。我们汇总整理了部分具有普遍诉求的安排,https://www.027art.com/beijingbenke/HTML/16985540.html
11.2024年清华大学工作日可入校参观!附部分免预约开放的北京高校名单2024年北京哪些高校有对外开放计划? 去年年底,北京大学副教授李植关于自己“跨栏”入校的文章在网络上引发关注之后,北京各高校陆续宣布:将逐步扩大校园开放,满足公众参观校园的需求。此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高校陆续公布并实施了校园开放政策。北京理工大学还https://www.zgkao.com/zhongkao/69705.html
12.2023高招进行时丨中国人民大学:打造全球化学科视野培养中国式主持人:贵校针对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举措? 熊俐嘉:中国人民大学坚持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改革,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人才培养走在全国高校最前沿。目前为本科生提供涵盖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21个)、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项目(13个)、跨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4个)、跨校(国)国际性人才培养项目(3个)、荣誉辅修项目https://edu.cri.cn/20230620/a5cd70d4-6209-dfd6-ef92-cef32c5b9f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