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时候,GP,LP是同时存在的。而且他们主要存在在一些需要大额度资金投资的公司里,比如私募基金(PE,PrivateEquity),对冲基金(HedgeFund),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
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创新工场里面,李开复则是一个经典的普通合伙人(GP)。
有限合伙人(LimitedPartner,LP)
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出资人。很多时候,一个项目需要投资上千万乃至数个亿的资金。(大多数投资公司,旗下都会有很多个不同的项目)而投资公司的GP们并没有如此多的金钱或者他们为了分摊风险,因此不愿意将那么多的公司资金投资在一个项目上面。而这个世界上总有些人,他们有很多很多的现金,却没有好的投资方法。而放在银行吃利息在金融界可是个纯粹的亏钱行为。于是乎,LP就此诞生了。LP会在经过一连串手续以后,把自己的钱交由GP去打理,而GP们则会将LP的钱拿去投资项目,从中获取利润,双方再对这个利润进行分成。这是现实生活中经典的“你(LP)出钱,我(GP)出力”的情况。
在美国,绝大多数情况下,LP都有一个最低投资额度——这个数字一般是600万美金,中国的话我目前了解大多都是600万人民币。换句话说,如果你没办法一次性投资到600万的资金的话,连入场机会都没有。
此外,为了避免一个LP注资过多,大多数公司也会有一个最高投资额度——常见的则是由1000万至2000万不等。但这个额度不是必然的,如果LP本身实力比较强大,甚至可以在投资过程中给与帮助的,数个亿的投资额度也是可以看得到的。
此外,一般LP的资金都会有一个锁定周期(Lock-UpPeriod),一般为一年至数年不等(要看公司具体投资的项目而定)。为的是确保投资的持续性(过短的投资周期会导致还没开始赚钱就必须退场)——换言之,如果你给公司投资了600万,你起码要一年以后才可以将钱取出来。
那么GP是如何获取利润
在美国,公司普遍是遵循2/20收费结构(twoandtwentyfeestructure)——也就是2%的管理费(managementfee)以及20%的额外收益费(outperformancefee)。(2/20结构在08金融风暴以后被一些公司打破了,但毕竟不是常规。而且打破结构的公司并没有做的特别优秀的案例)
我们可以通过案例分析:
假设LP1投资了600万去投资公司A,一年之后LP1额外收益了100万。那么LP1需要上缴给投资公司A的费用将会是:
600万*2%+100万*20%=32万。即LP1最终可以获益68万,投资公司A则可以获益32万。顺带一提的是,不管赚钱还是亏钱,那2%的管理费都是非交不可得。而额外收益费则必须要赚钱了以后才会交付。
而在中国,目前来说并不是所有公司都有收2%的管理费用。但20%的额外收益费是基本一致的。(最低的我曾经听说过15%并且无2%管理费的,但资金规模并没有太大,估计勉强接近一个亿。)
VC和PE
这里还会提到AngelInvestor以及InvestmentBanking,因为他们正好表示了投资者的四种阶段。
在解释这四个名词之前,我们可以先将他们按照投资额度从小到大排序;天使投资(Angel),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VC),私募基金(PrivateEquity,PE)以及投资银行(InvestmentBanking,IB)。
(事实上,资金额度只是一个大概的均值,不是一个绝对值,切勿以单纯的以投资额度去判定一家公司是什么天使还是风投或者其他。)
天使投资(AngelInvestment)
大多数时候,天使投资选择的企业都会是一些非常非常早期的企业,他们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产品,或者仅仅只有一个概念。(打个比方,一个人的毕业设计作品是一款让人保持清醒的眼镜,做工非常粗糙,完全不能进入市场销售。但他凭借这个概念以及这个原型品在美国获得了天使投资,并且目前正在该天使投资的深圳某孵化器工作室进行开发研究。)
此外,部分天使投资会给企业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甚至会给予一定人脉上的支持。
举个例子,创新工场一开始就在做天使投资的事情。
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VC)
一般而言,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比如说已经有个相对较为成熟的产品,或者是已经开始销售的时候,天使投资那100万的资金对于他们来说已经犹如毛毛雨一般,无足轻重了。因此,风险投资成了他们最佳的选择。一般而言,风险投资的投资额度都会在200万-1000万之内。少数重磅投资会达到几千万。但平均而言,200万-1000万是个合理的数字,换取股份一般则是从10%~20%之间。能获得风险投资青睐的企业一般都会在3-5年内有较大希望上市。
红杉资本可以算得上是VC里面最知名的一家公司之一了,后期创新工场在给自己企业追加投资的时候,也是在做类似于风险投资的业务。
私募基金(PrivateEquity,PE)
私募基金选择投资的企业大多数已经到了比较后期的地步,企业形成了一个较大的规模,产业规范了,为了迅速占领市场,获取更多的资源,他们需要大批量的资金,那么,这时候私募基金就出场了。大多数时候,5000万~数亿的资金都是私募基金经常投资的数额。换取股份大多数时候不会超过20%。一般而言,这些被选择的公司,在未来2~3年内都会有极大的希望上市成功。
去年注资阿里巴巴集团16亿美金的银湖资本(SilverLake)和曾经投资过的DigitalSkyTechnology则是私募(尤其做科技类的)翘楚公司。而这16亿的资金也是历史上排名前几的一次注资了。
投资银行(InvestmentBanking)
他有一个我们常说的名字:投行。一般投行负责的都是帮助企业上市,从上市融资后获得的金钱中收取手续费。(常见的是8%,但不是固定价格)一般被投行选定的企业,只要不发生什么意外,都是可以在未来一年内进行上市的。有些时候投行或许会投入一笔资金进去,但大多数时候主要还是以上市业务作为基础。
高盛,摩根斯坦利以及过去的美林等等都属于知名的投行。此外很多知名的银行诸如花旗银行,摩根大通等旗下都有着相当出色的投行业务。
母基金(FundofFund,FoF)
即基金中的基金。FoF和一般基金有一个本质上的区别——那就是他们投资目标的性质是不一样的。
基金投资的项目非常广泛,常见的有股票,债券,期货,黄金这些广为人知的项目。而FoF呢,则是通过另一种方法来投资——他们投资的是基金公司。也就是说,FoF一般是不会对我们常说的股票,债券,期货进行投资的。他们会选择投资那些本身盈利能力很强的基金公司(比如上面提到的SilverLake,DigitalSky,甚至可以再组合一个咱们国内的华夏基金。)
当然,也因为FoF的投资特殊性,所以它并不像一开始提到的LP那样,有600万最低投资额度的限制。FOF住美国的额度范围一般是20万美元到60万美元作为最低投资额度。锁定周期至少要有一年以上的时候。
一个英国小伙,叫SteveHlavac,一个捷克小伙,叫LukasMurray,合伙做了一个叫“呼啦啦”的App,初步想法是帮中国独立设计师品牌把衣服卖到东南亚去,把东南亚独立设计师品牌卖到中国——目前呼啦啦已与70多个独立设计师品牌达成合作,其中,有4个泰国品牌,2个在纽约的华人品牌,其余皆为国内设计师品牌。
据悉,呼啦啦已获得了来自即拓互动的天使轮融资,即拓互动作为一家往东南亚推广移动游戏的公司,在东南有有很强的渠道资源。
Steve原先的工作经历蛮多,先是在一家手机外壳公司任职,然后又玩过定制家具和比特币,然后在一家游戏公司做App营销,从而了解到中国市场,对中国市场产生了兴趣。
亚洲人才懂亚洲人
俩非亚洲小伙,坚定地认为只有亚洲的时尚才最适合亚洲人,亚洲人才懂亚洲人穿什么合适。Steve的经验告诉他:尺寸和个性是亚洲人买衣服的两大痛点。
尺寸方面,现在的流行都是欧美快时尚风格,而这些品牌都是为欧美人体型设计的,瘦小的亚洲人穿,首先就是袖子不合适。Steve的亚洲朋友总抱怨说,在美国自己只能去买儿童衣服穿。
个性方面,一家走秀,万家层层往下抄,多得是明星爆款,少得是个性化的衣服。而中产阶级对个性化的需求凸显,独立设计师品牌亟待浮出水面。
目前来说,现代的中国风格仍在萌芽,尚未出现,Steve的妈妈买中国风的衣服,仍然只能买旗袍~VOGUE主编则表示,“我在中国看到很多美好的东西,但没有任何我认为称得上‘现代中国风’的设计”。
先上中文版,先抓供给侧
呼啦啦的想法是,做成一个亚洲时尚设计师孵化器,网罗全球亚洲独立品牌设计师,再卖给全球亚洲人(中国3亿、东南亚1亿网上目标消费者)。可简单理解为,你可以上去买泰国品牌,泰国人也可以买中国品牌,就是亚洲人只跟亚洲人玩儿的意思。
呼啦啦的具体计划是第一步是中国,第二步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第三步是欧美。对应地,先上中文版,再上英文版,再上其他目标市场本地化版本。先上线中文版,原因有两个方面:
中国人多,且新兴的中产阶级正在崛起,目测最可能出现最多的独立设计师,所以先上线中文版抓设计师资源;
与中国类似,新马泰等东南亚国家也在进行消费升级,对商品的品质有要求,所以呼啦啦在中国国内的试水,也是在挑选,挑出一部分达到一定品质标准的品牌,再卖往国外。
Steve表示,与成熟的中国国内电商相比,东南亚国家目前的电商仍比较初级:
难点在基础网络、支付方式和物流等基础设施,但预计这部分会发展很快;
优点则在于获取用户成本低,目前来看,呼啦啦在中国获取一个下单用户的成本是55元,而东南亚则低于20元。
把App运营得更“好玩”
从用户角度,可以以此留下自己独特数据,平台可据此向用户推荐相似风格;
从品牌角度,无论品牌大小,都可以获得平等的展示机会。
社交是呼啦啦玩转用户端的重要手段,未来呼啦啦将重点上线社区功能,试水社群经济:
让每一个用户都成为时尚博主,把自己穿的衣服展示推荐给好友,再根据好友的点赞数来给博主返现货提成。
衣二三以前的名字叫久物,创始人刘梦媛说,改名字是为了迎合更多的受众。从久物时期主要专注于奢侈品的共享,转向衣二三主打的日常服装的共享,是刘梦媛根据市场做出的重要转变,因为日常服装的共享才能接触到更多的用户。
跟Uber、Airbnb等共享模式一样,衣物共享的模式也是从国外引进的,最初国内做衣物共享的女神派、美丽租还有衣二三,都是参考美国的RentTheRunway和LeTote。
RentTheRunway成立于2009年,到现在已经获得了5轮融资,是靠高端礼服租赁起家的。而LeTote则更倾向于日常服装的租赁。衣二三的模式像是这两家公司业务的结合,既做高端礼服租赁,也经营日常服装的出租,但日常服装的租赁是主流。
做最大牌的日常服装包月出租
刘梦媛说,衣二三的重点在于开发消费者对于日常服装租赁的市场,一来是因为礼服的租赁频次低,二来是因为日常服装的租赁在中国还是一块尚未发掘的市场,未来的增长空间巨大。
虽然现在市场上有女神派、美丽租这样的竞争对手,但是这几家公司的融资节奏和市场拓展情况都相差不大,未来谁能够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还有待观察。
据刘梦媛介绍,衣二三与其他竞品不同的地方在于日常服装的品牌,衣二三的服装选择都是定位偏中高端的日常服装,比如MICHAELKORS、JUCYJUDY、TOPSHOP、KARENMILLEN等等,目前衣二三的衣服采购单价平均在1500元左右。
与国外的服装租赁公司一样,衣二三采取的也是包月换衣和次租礼服相结合的方式,包月会员可以享受无限次的换衣服务,但是每次只能选择三件衣服进行邮寄。
而对于主打品牌服装的衣二三来说,品牌方也是未来合作的一个重点。刘梦媛透露,目前衣二三的服装有80%来自平台的现金直采,另外20%则是品牌方与衣二三合作免费提供给平台的。
刘梦媛说很多品牌方会将下一季的样衣提供给衣二三,从衣二三的用户数据中得到消费者对款式、面料等的意见,以便在批量生产的时候做出改进。
由于采购服装的成本比较高,而包月换衣服务只要499元每月,所以想要在服装过季和破损之前收回成本比较难。刘梦媛也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未来衣二三可能会着重在与服装品牌的合作方面。
衣物共享要克服的难点还很多
虽然共享衣橱在住房、出行之后已经开始不断有玩家进入,但是衣橱共享仍然面临很多问题,首先就是消费者的接受态度。
刘梦媛也表示,消费者对共享衣橱的态度呈很明显的两极分化的状况,对于接受共享衣橱的用户,会不断带新客户进来,现在衣二三的老客带新客的比例是33%。而对于介意卫生消毒、二手衣服等等问题的消费者来说,要接受共享衣橱则很难。
此外,对于B2C模式的衣橱共享,循环使用过的旧衣服的出处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刘梦媛表示,衣二三的服装也带有季节性,是会按季节进行处理的,未来向良衣汇这样的二手服装交易平台可能就是这些衣服的出口。
另外,在租衣服的过程中所要产生的快递问题、不同批次租赁衣服的成色问题、尺码问题、女装更新快难以收回成本的问题等等还有很多。这都是需要服装租赁公司去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