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正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十周年,国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推动非遗,焕发时代活力。专家认为,“非遗+电商”模式直接拉近了非遗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带来了更大的经济价值空间,也是推动非遗保护传承最有效的途径。
双十一开售首波同比翻倍,非遗成为新国潮
天猫数据显示,双十一开售第一波,非遗老字号荣宝斋、善琏湖笔、李廷珪等店铺销售额同比增长翻倍,00后的消费人数和金额同比增长都超过100%。其中,拥有两项国家级非遗技艺的荣宝斋,双十一开售首小时销售额就超过去年全天。另外,非遗老字号敦煌民乐更是卖出了3000多把古筝,成交额突破千万;西泠印社与《盗墓笔记》联名的鬼玺印章、与《三体》跨界合作的篆刻套装颇受年轻人欢迎。
搭上电商的快车,非遗传承人年收入百万
最近,王晓璐有些忙,她和非遗工作室的12位手艺人一直在加班加点,为双十一筹备银花丝货品。王晓璐是一位85后的“非遗二代”,她的母亲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成都银花丝指定代表性传承人。她从2015年开始尝试电商,“但不懂得如何获客、引流,比经营实体店还难。”直到去年,实体店受到疫情影响,她决定在网上二次创业,在店小二的介绍下,加入了淘宝手艺人的平台。“参加了很多活动,有了知名度,作品销量开始增加。”目前,工作室的“工匠”也增加到12人,最小的师傅是一名95后。
“非遗二代”集体做直播开网店,创新是重中之重
随着国潮兴起,80后、90后成为在电商平台非遗商品的消费主力,但是我国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平均年龄达63岁。业界认为,生产者与消费者存在的年龄代沟、审美和需求差异,是非遗产品在电商平台乃至现代商业环境中遇到的困境之一,也是非遗活化保护的过程中最大的阻碍之一。
越来越多的“非遗二代”通过电商平台,看到了非遗工艺的未来机遇。“非遗产业化需要进一步注入年轻化动力,包括非遗店商经营者和手工艺人的年轻化。”刘志明认为,“与上一代相比,他们更了解市场和消费者需求,懂得设计和产品创新,熟悉直播等营销手段,能把现代设计和市场元素注入到非遗的改良和创新中。”
比如,90后的孟祥君是淘宝店“VINE维内”的主理人兼设计师,他的母亲尹慧菊是阳都草编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三年前,他回到山东沂南县,带着一群会非遗草编的奶奶们,打造原创草编包品牌。“目前很大一部分精力会放在产品的设计和原创中。”孟祥君表示,他还计划明年推出家居系列。今年8月,王晓璐用银花丝做的东京奥运会马龙夺冠图上了热搜。她认为,虽然银花丝是古代宫廷贡品,但是为了让更多年轻人能接触到银花丝,特别设计了一些平价饰品,还结合生活中的热点创作,比如大熊猫、三星堆面具和兵马俑等。
引入新的设计,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与新的商业模式结合,是非遗焕新的重中之重,也是年轻人追捧的“新国潮”。据了解,双十一期间,天猫国潮邀请了10位先锋艺术家和潮流设计师,对10种非遗技艺进行重新设计,使之成为年轻人喜欢的模样,比如,将定瓷做成潮玩手办,凤翔年画跨界马应龙推出联名款等。抖音电商负责人表示,今年也做过多项非遗与国潮相结合的活动,还为非遗传承人与特步、花西子国货品牌搭建主题直播间等,“发售的皮影戏印花T恤10天就卖出万余件。”阿里巴巴集团CMO董本洪指出,年轻人喜欢非遗,不仅因为其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也因其与他们的新需求合拍,“非遗的保护与活化需要更多新生力量参与进来。”
给传承人商铺“打标”,以防非遗商品泛滥
锦雀告诉新京报记者,这几年非遗市场发展迅速,电商平台也在加速非遗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她表示,未来平台将对非遗类商铺进行更加细致严格的梳理和认定,实现规范化管理,“比如给非遗传承人的商铺进行打标,就像认定中华老字号一样。”在她看来,电商平台除了为非遗商家提供引流、资源倾斜等支持,还可以利用供应链资源优势,帮助非遗工艺创立IP,为一些生僻的非遗打造日常生活使用场景,“比如,与头部品牌合作,或者针对非遗手艺人制定原创保护计划,提升他们的品牌价值和竞争力。”
双十一非遗尖货
苗族蜡染跳脱土风
苗族蜡染是苗族世代相传的民间手工技艺,于2006年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在淘宝平台上,有多家经营手工蜡染生意十余年的店铺,除了传统的蜡染挂布、手帕,还有蜡染公仔、T恤、卫衣和帆布袋。蜡染在融合了当代设计与审美的新情境下,已经跳脱出单纯的传统风土,成为涌向时尚圈的新风潮。
老北京兔儿爷迎接冬奥会
作为北京特色非遗,如今的兔儿爷紧跟潮流。在天猫,除了传统泥塑摆件,兔儿爷还被设计成了插画、拼图、冰箱贴等。为迎接北京冬奥会,兔儿爷造型还与冰雪运动相结合。另外,手工手绘非遗盲盒系列兔儿爷、布艺兔儿爷、满月礼兔儿爷等“新派”兔儿爷同样受到许多消费者的喜爱。
泸州油纸伞获赞千万
四川泸州分水油纸伞的制作始于明末清初,为国家级非遗,被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
皮影戏变身潮玩
皮影人物画稿通常是民间艺人代代相传,制作过程极为复杂。在天猫上,许多商家推出了可以让儿童进行DIY的皮影套装,非常有趣。抖音文创也与非遗项目“京西皮影”展开合作,设计师充分融合了皮影技艺与潮流玩法,推出“支棱起来更嗨皮”礼盒,用户用手机扫描图案,即可观看栩栩如生的3D皮影大戏。
天猫淘宝双十一购物车“新网红”
老字号文房四宝、民乐器、跨界非遗、博物馆文创
抖音最受欢迎十大非遗商品
风干牛肉、青花瓷器、银饰、竹笛、油纸伞、皮雕包、竹编篮子、天竺筷、王星记扇、核雕品
■行业展望
14个非遗产业带年成交过亿
目前,两类非遗比较容易形成产业带,一类是和民生有密切关系,在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可以吸引很多手艺人和企业参与,如陶瓷等,因而能够形成很大的产值;另一类虽然应用领域不算很广,但有较高价值,比如石雕、核雕等,通过集成也能成为较大的产业带。另外,有专家认为,有些非遗元素还可以与时尚或者日常消费品类相结合,比如花西子×苗族印象系列,就是苗绣与美妆的结合,虽然属于美妆行业,但是对非遗的传承和传播也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专家观点
警惕过度依赖,变成文化快餐
●魏翔中国社科院教授、研究员
通过电商来销售和传播非遗文化及非遗产品,可以通过销售渠道的规模经济,加大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和商业变现价值。但需要警惕的是,非遗产品过度依赖电商也会存在弊端,比如降低体验和文化内涵,甚至带来文化快餐现象。
这需要年轻非遗电商主理人或者非遗二代,耐心地与非遗传承人、老工匠做充分沟通,深刻理解非遗工艺的传统文化内涵。无论在电商还是实体店,都要做好非遗产品的内涵研发,将百年工艺和文化传统转换成新的模式,而不是粗鲁地丢掉传统,一味迎合当下年轻人或者世俗的口味。现阶段,我们不能指望非遗工艺或者非遗产品在短期内挣钱,先要保值,之后才能实现增值溢价。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我们把非遗工艺推向市场化,要避免它的庸俗化,将非遗的文化内涵时代化,让新时代的匠人首先能活下去。
■传承人说
●庞永辉定瓷传承人
当代社会经济高度沉淀后,我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需要从这些出发,去改变非遗产品和设计。所以我们与当代的一些设计师合作,让他们把一些新鲜的元素与瓷器结合起来,比如把宇航员这样的热点元素与瓷器结合。所以我认为,非遗产品需要通过新的设计,去接触年轻人,用我们传统的记忆去讲述这个时代的英雄故事,把这种故事带入到每一个年轻人的生活中。
另外,市场也在变化。这么多年来,我们的销售成本一直很高,主要就是通过线下店销售。但是现在,随着网络消费这种模式的成立,已经成为了一个生活习惯。非遗工艺品也需要向年轻人的生活习惯转变,这已经成为未来销售模式的一个必然性。
最后,就是用当代的非遗文化去影响别人。比如除了卖定瓷的品质、设计和非遗价值,还要把定瓷文化拓展出去,和其他行业跨界合作,在传播文化的同时带动定瓷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