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工程30个能力点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2.02.19

关于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能力点实践说明

一、所属环境、能力维度

环境:多媒体教学环境维度:学情分析

二、能力描述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分析学情,从而:

1、从多个方面分析学情,包括学生经验、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学习风格以及学习条件等

2、精准确定教学的适切目标

3、为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4、为教学中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参考

三、实践建议

学情分析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一般包括对学生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学习风格以及学习条件的分析。信息技术可以扩大学情分析范围、丰富学情分析形式、提升学情分析效率。实践建议如下:

2.在复习课前,教师可通过思维导图(如MindMap、Inspiration等)提供结构化的思维支持框架,一方面帮助学生梳理学习内容、形成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学生填写的思维导图捕捉学生系统知识框架中存在的漏洞,以便把握学情。

关于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能力点实践说明

掌握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与评价方法,从而实现:

1、熟练运用信息检索方法

2、丰富教育教学资源的媒体形式

3、根据教学主题判断资源的适用性

4、保证数字教育资源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数字教育资源的媒体呈现形式多样,主要包括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教师可根据不同媒体呈现形式利用搜索引擎、专题网站、区域资源网站、社交网络和专业图书馆等相应的途径获取所需资源,如利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获得多媒体材料,利用全景网、素材中国、昵图网等专业图片网站获取图片资源,在公开课、网易云课堂、TED等视频资源平台获取视频课程资源,利用期刊网、百度文库、豆瓣读书获取文献、书籍类资源等。

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多媒体教学环境教学设计

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设计与制作演示文稿,从而:1、灵活组织、应用多种媒体素材,提升教学内容的解释力2、采用可视化方式清晰地展示知识结构和逻辑关系,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有序推进课堂教学环节的展开4、丰富师生互动的方式

在教育教学中,演示文稿一般可以用作辅助说明课堂教学流程、呈现关键知识信息、整合呈现多种媒体素材等。实践建议如下:

2.要注重知识要点的整合提炼,注意避免教材文字堆砌和搬家;可通过表格、标志符号、图示、结构图解等可视化方式有逻辑地呈现内容结构;

3.根据需要选用恰当的内容布局和色彩搭配方式。

4.MicrosoftPowerPoint、WPS、Prezi、斧子演示等软件都是适合使用的演示文稿制作软件。

5.在设计和使用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照搬“演示文稿”内容而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采用留白、动画效果、互动试题、超链接等方式丰富师生互动的形式。

关于A4数字教育资源管理能力点实践说明

环境:多媒体教学环境维度:教学设计

掌握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的工具和方法,从而实现:

1、有序管理数字教育资源

2、形成属性和特征丰富的数字资源库

3、提高资源检索效率和利用效率

4、依据教学目标有效整合多种信息资源

我们可以从纸质资源的数字化和数字资源存储的规范化两个方面管理数字教育资源。通过扫描、拍照、录入等方式将纸质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有利于资源的长期保存和检索应用。

现有数字资源应按照教学需要和使用习惯,根据一定的规则命名、有序分类存储。数字资源命名时尽可能详细地标注资源属性,如课件资源命名需体现课件的教学范围、试卷资源命名应体现年份或学期、地域或校名、年级或学段、考试类别、教材版本、学科名等。资源分类可根据内容、面向对象、任务等维度进行整理,如教师可以将自身制作的学科数字教育资源与收集到的学科资源进行整合,将课程标准、教材、教案、制作和收集的数字教育资源等进行有机的结合,有利于对本学科数字教育资源的再开发和再利用。

借助电脑文件夹、云笔记、网盘等工具进行数字教育资源管理,能够提高资源管理效率和使用效率,如利用云笔记的标签功能和快捷方式功能能够便捷的查找和获取资源。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多媒体教学环境学法指导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端,重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出课堂讲课内容,并为课堂教学奠定基调。

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导入环节设计时,要结合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教学内容、技术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合理设计导入环节,

1.在导入过程中,可以通过音乐、动画速度、字体大小、变色、放大等方式引发学生有意注意;

3.通过统计图、投影等方式直观展示学生前期学习成果使其认同学习目标或获得成就感等。

关于A6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能力点实践说明

环境:多媒体教学环境维度:学法指导

教师借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设计与优化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课堂讲授活动,从而:

1、有助于知识和技能的形象化与直观化

2、通过多种方式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

3、有助于学生理解重点和关键问题

4、为学生参与知识理解和建构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支持

6、引发学生感知、记忆、想象、创造等思维活动

信息技术有助于丰富讲授内容以及讲授形式,满足学生的不同认知风格和起点差异,继而破解学生理解和吸收学习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有助于展开知识建构,引发高阶思维活动。

例如应用Inspiration概念图软件,通过采取师生共同绘制概念图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通过教师利用几何画板的“深度迭代”功能制作正多边形,帮助学生理解“由特殊到一般”,加深对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的理解;通过WISE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具有交互性的课程材料(如可视化虚拟实验和科学模型)等。

关于A7技术支持的总结提升能力点实践说明

教师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资源或工具开展课堂总结与提升活动,从而:

1、提升知识巩固的效果

2、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整体理解与应用

3、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和发现知识之间的关联

4、帮助教师发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指导

5、有助于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掌握联系、归纳、对比等总结方法

总结提升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课堂讲授中的内容提升、课堂结尾的内容小结以及单位或学期末的总结梳理等,重在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联系、总结、归纳与拓展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化对内容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关于A8技术支持的方法指导能力点实践说明

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或资源支持写作表达、推理演算、调研分析等方法的教学,从而:

1、清晰、准确地进行方法示范和指导

2、创设更为丰富、适切的方法体验、习得和迁移的情景

3、有助于检验学生方法掌握的情况

4、提高教师反馈与指导的效果

课堂教学中常常融入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写作方法、阅读方法、推理演算、调研分析、动作技能、实验操作技能等,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提高学习成效并成长为自主学习者。信息技术的多媒化、情景化、数字化等特征有助于准确示范、及时反馈、丰富练习情景,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和掌握具体方法。

关于A9学生信息道德培养能力点实践说明

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信息道德意识和行为的培养,从而帮助学生:

1、合理合法地使用数字工具和资源

2、在数字资源使用中保护知识产权

3、尊重和保护自我和他人的数据隐私

4、养成良好的网络社交行为礼仪

5、理解信息行为的道德判断标准,提升鉴别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日常教学、主题班会、板书广播、校园网站、案例教学、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开展信息道德专题教育。此外,学生信息道德培养是融入到日常教学、渗透在教师的日常言行与常规教学中的,因此教师应注意在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

关于A10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培养能力点实践说明

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和行为的培养,从而帮助学生:

1、判断网络环境的安全性,有效地保护个人数据隐私

2、养成电脑防毒、杀毒和信息备份的习惯

3、识别和抵制不良信息

4、了解赌博、暴力、色情等网络产品对人的危害,提高对网络违法违规行为的鉴别能力

5、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游戏,恰当处理虚拟时空和现实世界的关系

教师可通过日常教学、主题班会、板报、广播、校园网站、案例教学、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开展专题教育。如果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信息安全保护的知识,教师除了教授信息安全知识和技能外,也可以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达成共识和理解,例如学生可以分小组讨论,并用表格、概念图等方式列出使用互联网时应该注意的安全问题以及保护举措等。此外,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是融入日常教学的、渗透在教师的日常言行与常规教学之中的,因此教师应注意在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

关于A11评价量规设计与应能力点实践说明

环境:多媒体教学环境维度:学业评价

在教学中设计并应用评价量规,从而:

1、提升对教学目标和过程的精细化设计

2、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习目标和评价要求

3、适时引导学生调整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

4、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反思

5、支持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活动

6、保持评价标准一致性、提升评价科学性

7、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关于A12评价数据的伴随性采集能力点实践说明

利用技术工具实时、全面采集学生学习过程信息,从而:

1、从多种渠道收集学生学习行为,全面反映学习过程

2、能够实时、有序记录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

3、优化数据采集过程,丰富数据类型

4、有助于及时发现学习问题,实施针对性干预

5、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持

为了及时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并实施干预、提供支持,也为了更为全面评价学生学习行为和结果,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采集评价信息,例如用电子表格记录和整理学生作业提交情况、课堂提问和回答情况、每周阅读书籍的情况等。

数据采集过程中,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评价数据的类型,例如数字、图片或视频等。对于描述性评价资料,教师可以利用手机拍摄学生活动瞬间、利用云笔记随时记录对学生行为的观察等,这些质性记录资料既可以作为教师评价学生行为和学习的重要依据,同时也能成为学习档案袋的重要内容。

关于A13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能力点实践说明

借助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数据的呈现与解读,从而:

1、借助图像、图表等可视化形式直观地呈现数据

2、选择合适的图形、图像对数据进行合理解读

3、有助于发现问题和解释问题

4、探究、发掘数据间的潜在联系

5、为准确、多角度分析与解读数据提供支持

6、为合理使用数据分析结果奠定基础

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可以对数据进行快速整理、分析并呈现结果,使得数据分析更为快捷,内容呈现更加直观、清晰。信息技术工具能够将数据转换成图形或图像在屏幕上显示,继而帮助读者能够形象直观地看清问题和结论。教师要注意分析数据之间的潜在的、多维度的关联,为发现问题、寻找依据提供方向和思路。在解读数据过程中,首先需要保持客观性,即依据数据进行分析推导;其次要有逻辑性,基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路,尤其要结合学生和教学进行分析,同时考虑如何利用数据分析结果改进教育教学。

B1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

混合学习环境学情分析

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堂中或课堂外开展测验与练习活动,从而:1、丰富测验与练习的活动形式2、提高测验与练习活动的评价反馈效率3、及时诊断学习掌握情况,为教学策略调整和差异化学习支持提供依据4、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5、有助于通过积累形成测验与练习的资源库

信息化手段能够支持形式多样的测试与练习,如选择题、填空题、匹配题、问答题等,能够提高统计效率与反馈速度,同时也能及时获得可视化结果,优化评价方式与评价成效。

1.在课堂中可以利用PowerPoint开发随机选择题,提高学生活动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

2.基于问卷星、问卷派等软件可以开发标准化测试题,及时掌握学生的学情。

此类活动开发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内容或目标是否适合采用标准化试题形式?学生是否都可以很方便访问测试资源?如何呈现测验与练习的结果?在教学中应用测试与练习,需要对应用过程进行精细规划,同时考虑如何反馈与应用测试与练习的结果。

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混合学习环境教学设计

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设计并制作微课程,从而:1、呈现关键信息,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2、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形式3、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支持学生自主学习4、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

微课程能够丰富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可在课前、课中或课后灵活使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用成熟的微课程,也可以设计、制作或修改微课程。

1.如需自主开发,教师应掌握拍摄、录屏、PPT合成等必要的微课程制作方法和技术工具,根据内容特点及应用目的选用不同的制作方法。

2.制作微课程时,教师需要明确微课程的用途是什么,该知识点适合何种媒体表达方式,通过该微课程能否将知识点讲清楚。

4.在微课程实施时,常常需要配合使用学习任务单。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

依据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合理借助信息化手段支持探究型学习活动,从而:

1、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2、为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过程记录提供交流和协作的工具或平台

3、为教师过程跟踪、行为分析与及时干预提供支持

4、提升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和技术工具开展学习的能力

探究型学习是通过学生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提升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学习方式,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探究型学习活动的实施过程一般包括:确定课题、组织分工、收集信息、整理分析信息、创建答案/解决方案、评价与展示作品等几个步骤。在具体设计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时,可借鉴研究性学习模式、WebQuest模式、MiniQuest模式、英特尔未来教育模式、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等设计框架。

B4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

混合学习环境学法指导

鼓励和帮助学生借助技术来发现与解决问题,从而:

1、创设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技术环境

2、帮助学生掌握用技术解决问题的策略

3、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与应用知识

4、持续跟踪与实时记录问题解决过程

5、尝试将问题解决过程可视化

6、帮助学生发展逻辑推理能力、批判思考能力以及自主构建的能力

技术有着支持学生学习的强大潜力,例如:技术作为支撑知识建构的工具(如帮助学习者表达观点和理解)、技术作为探索知识的信息工具(如帮助学习者对比观点)、技术作为背景支撑做中学(如描述、模拟有意义的真实世界问题、情景和情境)、技术作为社会中介支撑在对话中学习(如支持小组合作与共同体知识建构)、技术作为智能伙伴支撑在反思中学习(如条理地反思“他们所学会的”以及“他们是怎样学会的”)等等。

教师在支持学生用技术来发现与解决问题时,需真正理解技术的潜在价值,处理好教师、学生、技术之间的关系;问题情境要与教学主题和学习目标相匹配,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学生用技术进行探索与解决问题;将学生视作发现与解决问题的主体,支持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路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参与环境建构、提供资源支持以及方法指导。

B5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

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小组的组织与管理,从而:

1、丰富学习小组产生方式

2、提高小组成员学习活动的参与度

3、保证小组成员平等地获得学习资源

4、及时了解并有效推进小组学习进展

5、促进小组成员及时交流与深度互动

B6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支持课堂内外的讨论、辩论、成果展示等活动,从而:

1、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

4、实现基于成果的批判性思考和深度互动

5、推动过程性成果的沉淀与积累

B7家校交流与合作

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家校交流与合作活动,从而:

1、及时向家长传递学校信息

2、促进家校双方及时、深度沟通,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3、拓展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机会,提高家长的参与积极性

4、帮助家长理解学校教育理念,对家长实施及时、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双向活动可以更为及时、频繁,也更为有效,因而教师需要具备与新时代相匹配的媒体素养,能够应用新媒体技术与家长进行良性沟通、有效合作。

B8公平管理技术资源

保证学生有平等、充分接触和使用技术资源的机会,从而:

1、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条件和技术起点

2、营造在技术支持的环境中公平学习的氛围

3、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获得充分发展

此外,教师要考虑到教学活动所需的条件资源对于所有学生都是易于获得的,且大致公平的,例如如果探究活动中需要用到网络资源,需要考虑是否能为所有学生提供访问环境?或者所有学生都方便上网且掌握了网络访问的技能?布置的课外拓展作业任务要考虑到学生家庭中是否均有网络接入等技术条件。

对于技术有优势的学生,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扮演示范、辅助的角色,引导学生提升技术素养。

B9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

混合学习环境学业评价

在信息化环境中或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自评和互评活动,从而:

1、推动自评和互评活动有序开展

2、扩大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与交流的范围和深度,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

3、持续跟踪和记录自评和互评的活动过程

4、为学生创造自我反思与自我认知的机会,提升学生的评价能力

5、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欣赏和学习他人的长处

自评与互评是有益的学习体验,是学会学习的重要内容,可以帮助学习者不断调整学习过程与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能力,也是落实过程性评价理念的重要载体。

支持开展自评与互评的工具可以是学习契约、量规、档案袋、概念图、评估表、观察记录表等,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自然地嵌入到学习过程中,例如在某个单元教学结束时,用概念图的形式梳理单元知识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概念图就成为学生学习反思与评价的工具。

B10档案袋评价

借助信息技术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从而:

1、丰富学习记录证据的形式,真实全面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

2、提高学习记录和证据存储、检索与整合的效率

4、为全面客观地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证据支持

5、使评价成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

无论是纸质档案袋还是电子档案袋都旨在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成长、进步、努力或成就等,需要仔细规划,一般步骤为:

1.明确评价目标。档案袋评价的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要采用档案袋评价的方法?

3.制定档案袋的评价标准。说明档案袋中的每一份材料如何评价,可以以评价量规的形式进行呈现。建议评价标准制定时与学生进行讨论,并以书面形式记录讨论结果。

4.向学校领导和家长解释评价标准、实施办法等。

5.收集资料实施评价。

C1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

智慧学习环境教学设计

采取合适的信息技术聚焦某个主题设计跨学科学习活动,从而:

1、为复杂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情境和资源

2、整合与拓展学生的经验

3、加强不同学科间知识的联系

4、推进融综合性与探究性为一体的深度学习方式

5、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意识、思维与能力

“跨学科学习”本质是突破学科边界去思考的跨学科意识,同时也是一种深度学习方式,可以渗透和应用于所有课程。教师应努力将理解与探究取向的跨学科深度学习方式应用于自己所执教的学科课程中,尝试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C2创造真实学习情境

利用技术创造真实学习情境,从而:

1、将学习内容与现实环境进行有意义的关联和互动,促进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2、突破时空限制,整合多种资源,丰富学生学习体验,促进意义建构

3、为学生经历和完成复杂的、挑战性的任务提供情境

4、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投入,促进学生自我导向的学习

5、扩大学习交流范围和交流对象,帮助学生发展社会基本技能

教学中可以基于项目学习,采取技术驱动策略,为学生创设真实学习情境和真实学习体验,促进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有意义的学习。例如,创建虚拟社区,把学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数据、校内外学习资源、学习工具、学习经验和各领域专家联系起来,增加学生学习真实世界经验机会,提高应对复杂世界挑战的能力;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将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的现象等形象化,创设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如观察血液循环现象、虚拟实地考察),使学习更加真实,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利用技术驱动的实景学习,如发行报纸、制作短片等活动,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投入,加强自我导向的学习。

创设学习体验时应考虑:如何将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与学习情境进行有机整合?所创设的真实学习体验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契合程度如何?

C7创建数据分析微模型

智慧学习环境学业评价

利用技术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帮助学生:1、拓展思维空间,从多个视角厘清和界定问题2、掌握问题分析的多元方法,提高问题分析的能力3、学会综合运用多个领域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4、及时交流和呈现问题解决的方法、过程和结果5、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和创新能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学生应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在技术丰盈的环境中,师生可综合运用多个领域技能,从多个视角、多种渠道创新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评价。

1.利用大数据综合分析问题、通过智能会议系统连接远程专家创新问题解决的路径;借助3D建模、3D打印等技术创新问题解决成果的形式;

2.运用设计思维、TRIZ、计算思维等创新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估成果等方面的能力;

3.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学建模,预测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

4.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应当设计真实且开放的背景或任务,同时选择恰当的创新理论、方法和技术工具作为学生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的支架。

C3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

智慧学习环境学法指导

发现或引入真实的教学问题,建立数据分析微模型,从而:

1、抽象表达真实世界的复杂问题

2、合理、科学地解释问题并分析原因

3、提高数据分析效率

4、有助于分析和发掘数据之间的潜在关联

5、为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依据

创建数据分析微模型强调基于教育教学需求、面向教学中的真实问题,通过抽象表达复杂的教育教学问题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帮助教师揭示隐含在数据中的规律性。创建数据分析微模型除了要求教师要具备较好的数据工具使用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数据统计基础外,还应当具备应用技术工具进行数据探究的能力。

1、主题或教育教学问题/需求,例如学生认知结构分析模型,并对该模型拟解决的问题或面对的现象进行简要说明,重在阐释其教育教学的意义;

2、模型简介,阐明模型的结构、包含指标、指标间的关系;

4、模型使用方法,对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应用该模型进行扼要说明。

此外,建议应用数据分析模型后的结果用可视化形式进行呈现,直观表达分析结果。

C4支持学生创造性学习与表达

采取合适的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创造性学习、表达与交流展示,从而:

1、鼓励和引导学生的主体观察和体验,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

2、用多种方式捕捉生活的精彩瞬间

3、优化成果的表现方式

4、帮助学生以多种形式外化自己的思考

6、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帮助拓展学生学习边界、丰富学生学习结果的表达形式,其实质是拓展学生问题解决的思考维度和视野,帮助学生基于自主探索与理解内化尝试多种形式的交流表达。

在学科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恰当的学科工具,支持与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开展学习,比如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利用在线Voki平台和wikispaces平台构建英语跨文化交流的视听说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化学学科中可以用ACD/ChemSketch软件绘制分子立体模型,创造性地开展有机化学分子立体结构的学习;可以用MMEX(InteractiveMultimediaExercises多媒体互动测训平台)收集和分析学生问题并对学生思维过程进行评价;运用Google地图来研究探索热带雨林的特点及保护举措等等。

C5基于数据的个别化指导

利用信息技术采集和分析数据,针对问题/需求/兴趣实施针对性、差异化的指导,从而: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习需要

2、跟踪学生的学习进程,适应学生的发展变化,灵活调整指导方案

3、增加自主学习机会,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充分的发展

4、结合指导方案分析个别化指导结果,并提出改进计划

基于数据的个别化指导强调在学生自主学习环境中,理解和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问题、需求以及兴趣,基于多元的学生信息数据和学习数据,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指导方案,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基于数据的个别化指导强调以数据为基础、以数据为依据,同时基于数据做出客观的分析和评估。一般的实施过程包括了:确认困难/需求、提出问题、采集数据、解读数据、设计指导方案、对结果进行评价。当然,实践中也可能是从数据采集和分析开始,从数据中发现问题或需求。教师依据数据得出结论之后,可以从资源、路径、评价等多个角度实施指导方案。

C6应用数据分析模型

掌握数据分析模型的应用和评价方法,从而:

1、根据教学情境判断数据评价模型的适用性

2、丰富教学现象和问题的分析方式

3、合理、科学地解释教育教学现象和数据

4、提升对数据的分析与解释能力

数据分析模型是利用对现实世界的抽象表达建模,通过模型的应用可以客观分析学生学业成绩、学生特质以及学生行为,进而为改进教育教学、支持教学运行决策提供启发和依据。如认知风格测量模型、学习风格自测问卷表、创新能力测评模型、职业兴趣测试量表、批判性思维测量量表等。在选择和使用模型之前,教师应结合教育教学需求与问题理解该模型,同时在实践中,有意识地收集数据尝试着应用该模型,结合数据分析结果,客观地解释教育教学现象和问题结果。数据分析模型的使用建议融入到平台或计算机工具之中,从数据采集到成果导出都更为自动便捷。

THE END
1.《多媒体演示文稿的设计与制作》学习心得.docx文档介绍:该【《多媒体演示文稿的设计与制作》学习心得 】是由【毛毛雨】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多媒体演示文稿的设计与制作》学习心得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https://m.taodocs.com/p-1119030818.html
2.20242024-2025学年初中信息技术(信息科技)第2册泰山版(2018)教学设计合集.docx,2024-2025学年初中信息技术(信息科技)第2册泰山版(2018)教学设计合集 目录 一、第1单元 设计制作个性化文集 1.1 微项目1 用样式统一文章格式 1.2 微项目2 规划文集的整体版式 1.3 微项目3 https://m.book118.com/html/2024/1213/8017130141007006.shtm
3.信息技术工程系成功举办“秋冬智潮涌,IT梦起航”之WPS办公综合为适应数字化迅速发展的时代,提高学生对WPS软件的熟练程度和应用水平,掌握办公软件的使用技巧,提升全体在校大学生的办公能力,信息技术工程系于12月11日在鸿蒙楼304举办以“秋冬智潮涌,IT梦起航”为主题的WPS办公综合应用技能大赛活动。 比赛内容涵盖了WPS文字、表格、演示等多个常用组件,全面考查学生在文档编辑、数据处https://www.tsvc.edu.cn/xxgcx1/info/1072/2751.htm
4.《学用制作》课件.ppt学用制作PPT课件课程介绍 学习并制作专业的PPT演示文稿PPT 是什么投影仪展示PPT 是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的缩写,它是一种电子演示文稿软件,常用于商业教育和学术领域,通过投影仪将幻灯片展示在屏幕上。演示文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68539974.html
5.第二十一届科技技能节智能制造学院“二维CAD技能”竞赛圆满落幕具体名单如下: 此次竞赛不仅为我院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展示自我、交流技艺的平台,更为促进同学们之间的相互学习与经验分享创造了良好机会,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学生对于二维CAD技术的探索热情,鼓励他们不断追求卓越、勇于创新,为未来的专业技能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https://www.mitu.cn/jdx/2024/1215/c1393a123589/page.htm
6.信息技术提升工程2.0能力点认证作业攻略之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好老师课堂 21:12 校园学习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中的微能力点如何认证,首先我们要先清楚你的演示文稿的运用工具、如何根据教学主题设计演示文稿、演示文稿的场景应用及应用的成果是什么!https://www.xiaoso.net/t/230816011
7.历史老师个人研修计划(合集)1号文库2、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1)灵活组织、应用多种媒体素材,提升教学内容的解释力。 (2)采用可视化方式清晰地展示知识结构和逻辑关系,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3)有序推进课堂教学环节的展开。 (4)丰富师生互动的方式。 3、B4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 (1)创设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技术环境 https://m.588k.com/gdwk/1h/2386951.html
8.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常耕不辍 江西 0 打开网易新闻 体验效果更佳2019年俄罗斯飞机爆炸真实影像,太可怕了! 大国之盾 1711跟贴 打开APP 聪明的老太太,最后把房产给了女儿 爱生活的小子 565跟贴 打开APP 吴鹏飞:俄罗斯正焦头烂额,竟是美出手相救 毒舌上将 1167跟贴 打开APP 亮https://m.163.com/v/video/VSLAHS73D.html
9.信息技术2.0个人研修计划(精选14篇)2、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1)灵活组织、应用多种媒体素材,提升教学内容的解释力。 (2)采用可视化方式清晰地展示知识结构和逻辑关系,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3)有序推进课堂教学环节的展开。 (4)丰富师生互动的方式。 3、B4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 (1)创设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技术环境 https://www.ruiwen.com/jihua/5982850.html
10.信息技术2.0的研修心得体会(精选21篇)任何技术,如果学了不用,只是屠龙之技。这次培训的内容,贴近教师工作实际,专家们分享了如何进行微课设计与制作,如何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等内容,他们的案例分析和演示操作的方式,不仅教给我们知识技巧,更引导我们需要用自己的言行来引导孩子和家长。专家提出愿景驱动和问题驱动两种提高自己的方式,让我知道愿景务虚,目标https://www.jy135.com/xindetihui/902832.html
11.信息技术2.0培训心得体会与反思范文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在讲解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时,如果借助信息化的技术支持,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必将事半功倍。当然通过信息技术还可以创新学习情景、加强家校交流沟通、促进教育公平、科学评价学生等。 二、演示文稿的设计与制作 在我们教师日常工作中或者课堂上应用信息最多的形式就是用课件进行教学,而很多老师或者很多时https://www.wendangwuyou.com/fw/51130.html
12.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精选20篇)(3)为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4)为教学中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参考。 2、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1)灵活组织、应用多种媒体素材,提升教学内容的解释力。 (2)采用可视化方式清晰地展示知识结构和逻辑关系,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https://www.unjs.com/fanwenku/389202.html
13.信息技术2.0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29篇)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在讲解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时,如果借助信息化的技术支持,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必将事半功倍。当然通过信息技术还可以创新学习情景、加强家校交流沟通、促进教育公平、科学评价学生等。 二、演示文稿的设计与制作 在我们教师日常工作中或者课堂上应用信息最多的形式就是用课件进行教学,而很多老师或者很多时https://www.yjbys.com/xuexi/xinde/3434920.html
14.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工程30个能力点课、网易云课堂、TED等视频资源平台获取视频课程资源,利用期刊网、百度文库、豆瓣读书获取文献、书籍类资源等由于网络数字资源数量庞大、种类丰富、来源复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引用资源时需要评估数字资源的适用性,可从资源发布机构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内容的科学性、契合度、时效性、教育意义等方面判断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https://www.yxfsz.com/view/1520971919876263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