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互联网+智慧养老”打通居家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广东省养老服务条例》实施情况报告

推进“互联网+智慧养老”打通居家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60余万老年人的养老服务开展如何?日前召开的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广东省养老服务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分析了我市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养老服务水平、医养结合、监管措施等方面情况,建议加强制度建设,提升供给质量,激发养老服务事业市场活力,逐步满足群众养老服务需求。

各县区均建有综合养老服务中心

惠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惠州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有60.7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0.05%;65岁及以上老年人有41.3万人,占全市人口的6.83%。预计到2025年,全市60周岁以上户籍长者将增加到65万人,约占户籍总人口的15%。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2024年工作要点安排,6月至8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执法检查组对《广东省养老服务条例》在我市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市人大社会委主任委员戴学碧介绍,执法检查组赴惠阳区、博罗县,实地检查了6个养老服务中心(站点)、6家长者饭堂、8家养老服务机构,发出调查问卷359份,详细了解日常服务管理、养老政策落实、医养融合发展等情况,广泛收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同时,委托惠城区、惠东县、龙门县人大常委会,大亚湾开发区、仲恺高新区党建工作办公室对《广东省养老服务条例》在本行政区域实施情况开展检查,实现了执法检查范围全覆盖。

戴学碧介绍,根据检查结果,我市现有养老机构32家,其中医养结合16家,床位5688张,护理型床位5147张,入住率51.65%。各县(区)均建有一个300张床位以上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有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53家、村(社区)养老服务站351家。惠州在全省率先推进乡镇(街道)敬老院转型升级,关停乡镇敬老院43家,将580多名特困老人转移至县(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集中供养。

不断优化全市养老要素资源配置

《广东省养老服务条例》规定,养老服务设施与住宅建设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移交。执法检查组发现,旧城区和已建住宅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套欠账较多,新建小区没有按规定足额配套养老服务设施,移交工作没有落实好。养老服务设施还存在建管脱节、重建轻管、闲置等现象。同时,扶持政策和监管措施亟需优化。

“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民政部门、乡镇(街道)加强沟通协作,建立健全联合验收、同步移交机制。”《报告》建议,各县(区)应尽快完善本地区的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不断优化全市养老要素资源配置,积极构建规模适度、布局合理、覆盖城乡、满足多元需求的养老设施空间布局。

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要精准做好养老机构优质床位供给,避免过度建设,并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失智(阿尔兹海默病)老年人专业照护养老机构,满足失智老年人照护迫切需求。针对当前居家老人急需的医疗保健、生活照料、紧急援助、家政等服务需求,研究制定相应的办法,提升服务效能。加强推广居家适老化改造工作,降低困难老人适老化改造前期成本,对普通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

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加入养老服务行业

“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学历低且年龄偏大、缺乏专业护理能力等问题突出。”执法检查组发现,养老机构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较低,护理人员大部分边做边学,只能满足基本照料需求,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跟不上,不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

“加强队伍建设,努力解决从业人员短缺问题。”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要健全教育培训体系,鼓励养老机构参与卫职院、城职院、技师学院等院校专业建设,在养老机构设实训基地,提高产教融合水平;人力资源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在职养老护理员、健康照护师、老年人能力评估师等人员的培训及职业等级认定工作,并组织职业技能竞赛等提升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强化褒扬激励的措施;探索建立养老护理员入职补贴、岗位津贴、培训评价补贴制度等,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加入养老服务行业。

建议完善医养康养相结合服务体系

对高龄老人来说,就医的需求相对较多。执法检查组发现,全市32家养老机构中有16家医养结合机构,占到50%。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医疗服务水平不高,存在没有按规范配齐医护人员、医护人员缺乏、医疗服务软硬件条件相对薄弱现象,难以为入住老年人提供专业、持续的医疗救治和康复护理服务。

“加强医养联动,完善医养康养相结合服务体系。”《报告》建议,实施养老机构、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提升行动等,建立完善机构、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网络架构,合理布局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同时,实施保险支持力度提升行动,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医保定点管理,并鼓励商业保险将老年人预防保健、健康管理、康复、护理等纳入保障范围。

“养老服务不仅涉及老年人的生活需求,还涉及医疗、心理、文化等多个方面,因此需要从多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为老年人提供全面、贴心的服务。”市人大代表丁丹建议建立社区、家庭和养老机构的联动机制,丰富社区养老服务内容,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文化娱乐等多样化服务。此外,完善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模式,建立转诊、康复护理等绿色通道。

近年来,智慧养老成为老龄事业与产业发展的方向之一。《报告》建议,推进“互联网+智慧养老”模式,整合信息服务平台,推广智能手环、血压心跳动态监测和记录等智能终端设备,对居家老人日常起居生活进行远程监控,打通居家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THE END
1.锚定智慧家庭市场:移动爱家打造万千家中的AI家随着科技的广泛渗透与互联网应用的日益深化,家庭生活的场景正逐渐变得丰富多彩,中国家庭的需求也因此向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如今,人们愈发追求健康且充满个性的生活方式,希望在日常生活中实现高效管理,更渴望在家庭中感受到温馨与安心。 早在数年前,中国移动推出“和家亲”产品,为家庭用户提供安全便捷http://www.xinhuanet.com/info/20241012/001a8452ce3e4a28acda31c0d8862603/c.html
2.“互联网+居家护理”是一种不能被忽的服务最近看到一则新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顺德医院发布了“互联网+居家护理”服务。如果用“浮光掠影”的看这条新闻,这不就是“互联网+医疗”吗,会觉得“平淡无奇”。如果保持一种深度思考的习惯,你会读出这件事情背后很多东西,感叹这种模式,对现有模式具有“颠覆”冲击性。 https://www.jianshu.com/p/dc29f02408e0
3.厦门弘爱医院启动我省首个“互联网+居家护理”服务标准化试点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卫健委近日联合下达的通知,厦门弘爱医院成为福建省首个“互联网+居家护理”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今天,这个标准化试点项目正式启动。那么,“互联网+居家护理”服务是怎么运作的?它会为市民带来怎样的便利?下面我们来连线正在弘爱医院采访的记者王旭,请他为我们介绍一下。王旭,你好! https://www.xmtv.cn/xmtv/2023-09-15/c271b7f48d5401a5.html
4.“互联网+护理服务”近日,唐山市人民医院放化七科通过“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为我科出院患者提供了鼻空肠营养管拔除,解除了患者痛苦,赢得了患者及家属好评! 我科出院患者为老年男性,患食管癌,出院后继续进行放射治疗。为预防放射治疗后出现的不适症状,如吞咽困难、食管黏膜水肿,导致无法进食的情况,为此给患者行鼻空肠营养管。现放射治https://www.tsrmyy.cn/Html/News/Articles/5088.html
5.“互联网+护理”项目让患者居家享受专业护理服务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加剧,失能、高龄、空巢老年人的护理需求日益增长,母婴、慢性病等人群的护理需求也在不断扩大。“互联网+护理服务”作为新型的医疗服务项目应运而生。目前,市一院医疗集团成员单位和协作单位中,市一院和东海县人民医院已成熟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着力解决群众急、难、熬等护理问题。 http://www.lygyyjt.com/xkxz/detail.aspx?Id=608
6.‘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社区居家养老信息服务模式创新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养老服务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我们看到了一种全新的居家养老模式——基于互联网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兴起。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解决了社会老龄化带来的诸多挑战,开启了养老服务业的新篇章。 http://zhangwoo.com/v2/detail.aspx?id=16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