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3.03.02四川
本期要探讨的大问题是:上帝存在的证明(TheProblemofGod'sExistence)。
这不仅仅是一个宗教信仰的问题,也是一个经典的哲学问题,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知识分子,包括科学家、哲学家、数学家,他们都在试图用知识、用理性来阐明那个终极存在者的存在。同理,如果你认为上帝是不存在的,也需要运用理性来辩驳。
本期讨论的两点注意事项:
1.无关宗教信仰,是理性上的智力游戏。
2.无关文化差别,是跨文化的终极存在者。
本文提到的“上帝”并不一定就是指西方的上帝,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中国知识分子讲的“天”或“天道”,或者中国老百姓讲的“老天爷”,“上帝”这个词在先秦时期就是一个中国词,就是指那个超越于大自然并主宰大自然的那个终极存在。方便起见,本文统一把这个终极存在者叫做“上帝”,它可以是人格化的,也可以不是人格化的。我们今天的讨论就不要陷在“到底是你家的佛爷更厉害,还是我家的大神更强大”这种山头之争了,我们讨论的焦点更多集中在,这个世界有没有这么一个超越于大自然并主宰大自然的终极存在者。
壹
宇宙论证明
宇宙论的证明(CosmologicalArgument)就是指,我们通过研究这个宇宙是怎么产生的,就必然会推导出,使得这个宇宙产生的原因就是上帝。这听起来很有点物理学的味道了。
具体而言,我们观察这个世界上的万物会发现,无论万物的生灭还是运动,都有其原因。比如说我们看到柳絮在空中飞扬,肯定有其原因,而这个原因肯定不是柳絮自己造成的,柳絮不能自己动,它运动的原因必须是来自于另外一个事物,柳絮飞扬的原因是因为风,也就是说,空气流动带动了柳絮的运动。同理,之所以能有空气流动,它肯定也需要有另一个原因,即,地球表面的冷热不均造成了大气流动,而地球表面的冷热不均又是因为太阳辐射造成的,而这个太阳辐射也是有其他原因的……以此类推,我们会发现,这个宇宙就存在着一个因果链条。
我们沿着这个因果链条一直往前追溯,它必须要终止于一个源头,这个源头就不再需要其他原因了,它自己只是纯粹的原因,它就是那个不动的第一推动者,它开启了整个宇宙的存在、运动和变化,这个源头我们称之为上帝,这就是阿奎那的宇宙论证明。
这个证明的底层逻辑就是:第一,自因不成立,也就是事物自己不能作为自己运动的原因,原因来自于外部,因此,第二,存在一个因果序列,并且,在这个因果序列上,第三,无限回溯不成立,因此这个因果序列必须定于一个不再有其他原因的第一因,而这个第一因就是上帝。
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无限回溯是不成立的,意思就是说,这个链条必须是有限的,哪怕倒推了的再多,倒推了10的100次方,哪怕这个数再大,它也必须有个确定的数。这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总得有个头,总得是一开始有人推了一把,而不能无限倒推。
为什么就不能无限倒推呢?阿奎那的原话是这么说的:
去掉原因,也就去掉了效果;所以,如果在这些成因之中没有第一物的话,也就不会有最后一物或中间物之存在。如果成因无限地推延下去的话,就不会有第一个成因;如此也就不会有最后的效果和中间的成因;而这却很明显地不是事实。所以,必须承认有一个第一成因,大家都称之为天主。
——《神学大全》
阿奎那的意思,我们打个比方来说,比如说这个宇宙有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因果序列的话,如果这个序列不能定于一个源头的话,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那个第一个生下了鸡或者蛋的那个宇宙大鸡头的话,那后面的鸡和蛋都不会存在。而既然我们观察到这个世界上既有鸡又有蛋,那么就说明,这个鸡生蛋蛋生鸡的序列必然有个宇宙大鸡头的。
这就是阿奎那的意思,无限回溯是不成立的,那既然我们能够看到宇宙万物都存在着,那么万物生灭运动的因果序列必须定于一个源头,而这个源头就是上帝。
其实,阿奎那在这里是借鉴了亚里士多德说的那个不动的第一推动者的概念,这也是长久以来西方人的世界观。牛顿力学也就是这样的世界观,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推导到最后,必须要有一个第一推动力来开启这个宇宙,而这个第一推动力就来自于上帝。
对宇宙论证明的
批评与辩驳
有很多对宇宙论证明的批评是集中在,你的这个第一推动者凭什么就是你们家基督教的上帝,它为什么就不我们家的佛爷或者意大利面啊……这一类的批评我们在这儿不详述了,我们今天就不在文化之争的层面来讨论这个问题了。问题并不在于上帝之名哪家强,问题在于,这个宇宙的产生需不需要上帝来赋予这个第一推动力?
德国哲学家康德对宇宙论证明提出过一个批评,阿奎那的宇宙论证明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对因果范畴做出了超越于经验的非法运用。阿奎那根据对经验事物做了考察,归纳出了一个经验事物的因果序列,这都没什么问题,问题在于,你在做倒推的时候,怎么就能从经验事物的因果序列突然就跳到了一个超越于经验的第一推动者了呢?这就是对因果范畴做出了超越于经验的非法运用,因果范畴只能运用于经验事物,阿奎那此前做的因果追溯都可以说是理性的推导,但从经验事物跳到第一因却是一个信仰的飞跃,所以这就不能算是一个理性的证明了,而是阿奎那本来就信这个,然后做了一个循环论证,把有待证明的结果当成了用来证明的论据。
1948年罗素与英国神学家科普尔斯顿在BBC广播电台进行了上帝是否存在的著名的辩论,当科普尔斯顿抛出了宇宙论证明的时候,罗素就拿这个合成性谬误来反击,罗素说:宇宙中的每一个事物都有自身之外的原因,并不能推导出宇宙作为一个整体就必须要有一个超越于宇宙的原因,宇宙论证明犯的就是这个错误。罗素还打了一个比方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妈妈,但是你不能因此推导说,整个人类都有一个妈妈,这完全是不同的逻辑领域。
当然,关于是否需要这个第一推动力,一些现代物理学家提出了一些更简洁、更省事的替代假说,而在这些假说中就不需要劳烦上帝了,这些假说我们到后面讲智能设计论的时候再来介绍。
贰
本体论证明
本体论证明(OntologicalArgument)是一种先天的、基于逻辑推理的证明,它是相对于后天的经验论的证明而言的。后天的经验论的证明就是指,我们去观察这个世界,去搜集经验证据,比如发现这个世界上有好多事情解释不通,比如发现了一些奇迹,红海被分开了,五饼二鱼喂饱了5000村民,觉得这事儿用自然本身就解释不通,那可能就是超自然的上帝干的。其实,阿奎那的宇宙论证明也是一种经验论的证明,你必须是先观察这个世界,搜集经验证据,然后发现这个世界有个因果序列,然后才能据此推导出上帝的存在。
那安瑟尔谟会说:咱是哲学家啊,哲学家的眼睛是用来观察世界、用来做田野调查的吗?咱哲学家的手,是用来摆弄实验仪器、用来做实验的吗?……这就像理论物理学家鄙视实验物理学家一样,你们通过搜集经验证据来证明上帝存在,这都落了下乘,我们哲学家只需要躲在自家小书房里面,坐在扶手椅上面,然后通过逻辑推导的方式就能推导出上帝必然存在。这就是一种先天的本体论证明。
而且,经验证据是具有或然性的,而逻辑推导是具有必然性的,要是能在逻辑上证明了上帝的存在,任谁都无法反驳。
安瑟尔谟说,首先,我们先要给上帝下个定义,定义明确才能做推理。那上帝的定义是什么呢?我们无须纠结于具体层面,比如到底上帝有什么样的超能力,能不能把海水分开,或者是说哪国语言,这些具体的事都不重要,我们就说最根本的,从最根本上来说,上帝之为上帝,就是指上帝最大。如果还有另外一个存在者,它比上帝还大,那上帝就不是终极存在了,它就成了二把手了,那上帝就不是上帝了,这就陷入自相矛盾了。所以,上帝的定义必然就是,上帝是最伟大、最完满、最无与伦比的终极存在者。
有了这个定义,这时候,那些不信神的人会来抬杠说:并不存在这样的上帝啊,安瑟尔谟做的这个定义,那个最完满的终极存在者,这只是个概念,只存在于概念之中,或者说,只存在于信徒的心灵之中,但在现实之中并不真实存在。
安瑟尔谟说,就等你们说这句话了,只要你们能设想这么一个最伟大最完满的概念,那么,这个最伟大最完满的概念必然真实存在,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这就是本体论证明。
本体论的证明可以拆解为一个三段论:
【大前提】上帝是我们所能构想出来的最为完满的概念。
【小前提】最为完满的概念必然存在。
【结论】上帝存在。
首先对于大前提,我们之前说了,这其实就是上帝的定义,上帝的定义就是上帝最大,因为如果有比上帝更伟大更完满的,那上帝就不是上帝了,这就自相矛盾了,所以上帝就是最伟大最完满的。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小前提,安瑟尔谟凭什么说最为完满的概念必然存在?这也就是刚刚提到的不信神的人说的,这个最完满的存在者只是一个概念,只存在于你们这些信徒的心灵之中,但并不真实存在。
安瑟尔谟通过反证法来证明了小前提也为真。就依无神论者所言,有一个概念A,它是最完满的概念,但仅仅存在于心灵之中,并不存在于现实之中,那么,我们就还可以设想另一个概念B,它不仅最完满,而且它还真实存在,那么这个概念B就比起之前那个仅仅是完满但不存在的概念A更为完满,因为它还多了一个存在,因此,那个最为完满但并不存在的概念A就不是最完满的,因此就出现了矛盾,因此最为完满的概念必然存在,所以,上帝必然存在,证明完毕。
对于这个证明过程,笛卡尔、莱布尼茨和黑格尔直呼内行,很多数学家都比较认可安瑟尔谟的这个证明,比如笛卡尔、莱布尼茨以及哥德尔后来都沿用了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的思路来证明上帝存在。
对本体论证明的
对于安瑟尔谟的本体论的证明的批评,在安瑟尔谟同时代就有人提出了,当时有一个叫做高尼罗的法国隐修士就来反驳了,高尼罗用的是归谬法(ReductiontoAbsurdity)来反驳安瑟尔谟的证明逻辑,就是我用你的证明思路,来得出一个荒谬的结论,从而也就反驳了你的证明思路。
反驳思路是这样的: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最为完满的岛屿,这岛上要啥有啥,金山银山、游戏机、冰激凌、可乐、炸鸡腿、不限流量的无线网……反正要啥有啥,是一座完美的岛,那么这么一个完美的岛必然存在。
显然这就是很荒谬的,高尼罗认为,安瑟尔谟的证明思路,最为完满的概念必然真实存在,就像说这个完美的岛必然存在一样荒谬。这一点尤其我们单身狗们直呼内行,我们心目中都有一个,最为完满的女朋友的概念,这个女朋友下班以后会给你做香喷喷的晚饭,吃完饭夜深人静了以后,还陪你聊伊朗伊拉克,聊康德黑格尔,但是,这个最为完满的女朋友,也只是个概念(纸片人)而已。
对于高尼罗的这个批评,由于是同时代的人,安瑟尔谟也给出了回击。安瑟尔谟认为,高尼罗拿一座岛来反驳是无效的,因为本体论的证明仅适用于用来证明上帝这种最完满的存在者的存在,一座岛屿就算再完满,它也是有限之物,一个再完满的有限之物,就算它的概念里面不包含存在,也不会导致逻辑上的自相矛盾。高尼罗拿一座岛来说事,用我们今天的话说,这就像我说最完满的概念是上帝,你非得跟我说意大利面也是上帝,意大利面能是最完满的吗?意大利面能管饱5000个人吗?管不了,没那个能力。
我们可以发现安瑟尔谟的这个回应还是有些道理的,因为安瑟尔谟一开始就说了,本体论的证明是先天的证明,是逻辑推导,不涉及具体的经验事物,所以拿具体的经验事物做论据并不能反驳本体论证明。这就好比说我们设想的imaginarygirlfriend(纸片人女友)就算再完满,她也不会是最完满的概念,最完满的概念只能是上帝,而最完满的概念本身必然存在,女朋友不存在并不能说明上帝不存在。当然这一点也告诉我们,证明女朋友存在比证明上帝存在更难。
当然,高尼罗在反驳中没掰扯清楚的话,被后世的另一位哲学家康德说得更清楚一些,康德对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给出了更为系统的批评。
我们之前提到过康德对宇宙论证明提出过批评,这里康德又来批评本体论的证明了,说明一下,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里面对各种上帝存在的证明都给出了批评,包括本体论的证明、宇宙论的证明和目的论的证明,康德把这些用理性来证明上帝存在的方式都叫做理性神学(RationalTheology),康德对这些理性神学逐一给出了反驳。
这倒不是说康德在主张上帝不存在,康德自己也是信上帝的,康德的意思是说,这世界上有一些最根本的东西,比如上帝存在、自由意志、灵魂实体,是超出我们的理性和知识的的范畴的,它不是科学知识的对象,而是属于信仰的对象,因而就不存在一种所谓的理性神学。当然,科学和理性并不能否定上帝存在,但是,科学和理性也不能证明上帝的存在,如果你试图用科学、用理性去证明上帝存在,你的证明必然是有bug的,用康德的话说,就必然会造成逻辑上的二律背反。
康德是怎么反驳本体论证明的呢?康德认为,安瑟尔谟搞混了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两种不同命题的用法了。
分析命题就类似于同义反复,它没有增加新的经验知识,比如说,“三角形有三个角”就是一个分析命题,在这个分析命题中谓词“有三个角”是包含在主词“三角形”之中的,所以你一旦提出“三角形”这个主词,必然也就把谓词“有三个角”给带出来了。
但是,“上帝存在”并不是分析命题,而是一个综合命题,上帝到底存在不存在并不能从“上帝”这个主词里分析出来。上帝是否存在并不蕴含于对上帝的定义之中,用康德的话说,“存在”并不是一个谓词,也就是说,“存在”不是一种实体的属性,所以你就不能先给主词下个定义,说“上帝”是一个最完满的概念,然后从这个主词中分析出它必然存在了。一个东西是否存在是需要到经验世界里验证的。
这就像你构想一个完美的女朋友是什么样的,这事你只需要在脑子里面想想就行了,但如果你要找到一个真实存在的女朋友,你首先得出门。
不过,后来也有一些哲学家,比如黑格尔,认为康德的这个批评其实也就是高尼罗的批评的翻版,逻辑还是一样的,就是非得让人家数学家出门,拿一些经验作为证据去反驳人家安瑟尔谟的先天证明。黑格尔就不同意康德的这个反驳,因为按照黑格尔自己的哲学,他认为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或者说概念与存在是同一的,黑格尔也认为安瑟尔谟说的最完满的概念并不仅仅是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而是其本身就必然存在。只不过,黑格尔认为安瑟尔谟的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安瑟尔谟的概念与存在的同一只是一种直接的、抽象的、贫乏的同一,而概念之所以能和存在同一,是一种变化发展着的、辩证的同一。
但是相比之下,黑格尔认为,康德就比安瑟尔谟错得更离谱了,康德完全割裂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也就落入了一种片面的知性思维之中,也就是一种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思维方式。
按照黑格尔的哲学,这个世界上肯定是有一个绝对的、必然存在的东西的,因为如果没有绝对必然的东西,万物根本就不会存在。而这个绝对的、必然的存在的东西,就是精神(Geist)。精神一开始是以逻辑蓝图的方式存在于概念之中,然后它走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异化了自己,精神性的概念外化为物质世界,于是就有了自然史,而这个自然世界变化发展的目的就是演化出人类,于是就进入了人类文明史,然后这个人类就会演化出一种追求,就是忍不住就要在哲学上追问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而最终答案是:这个世界的本质就是绝对精神,因此绝对精神就通过人类的精神认识了自身,达到了一种精神的自我认识,因此人类就是绝对精神的代言人,所以人类必然会演化出来。强人择原理了属于是……
叁
目的论证明
对上帝存在的目的论证明(TeleologicalArgument)也叫做设计论证明(DesignArgument),基本思路是:我们观察这个世界,发现这世界上的万物都是这么和谐、这么有序,个山川树木、日月星辰、花鸟鱼虫,都有各自的位置,而且都有各自的目的,尤其是我们动物和人类身上的各种器官都是如此精妙。如果再细化到微观领域,比如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葡萄糖、ATP转化酶,这些精妙的结构,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简直就是鬼斧神工。这个世界的秩序如此精巧,巧妙到我们很难相信这些个秩序是偶然产生的,所以这一切的背后必定有一种精心安排的、有目的的设计,而这个背后设计者我们称作上帝。
目的论证明的核心思路用一句话说就是:这个世界的秩序太精巧了,必须要有个有目的的设计才能解释得通,而这个有目的的设计就来自于上帝。
这个目的论的证明或者设计者的证明,被18世纪的神学家威廉·佩利表述得更为形象,佩利说,如果我们在荒野里看到地上有一块表,我们肯定不会认为这块表是无缘无故地偶然出现在这里的,因为这块表实在是太精密了,它肯定是被钟表匠设计出来的,然而被放置到了这里。同理,我们看到整个世界都是如此和谐精妙,我们据此也可以推断,一定是某个智慧的设计者设计并创造了这个世界。这个设计者我们称作上帝。
目的论的证明也是一种最佳解释论证(InferencetotheBestExplanation),它不像本体论证明那样是逻辑推导出来的,而是我们观察世间万物,发现这个宇宙的秩序如此巧妙,这是一个事实,然后我们需要通过溯因推理来为这些奇妙的事实找寻一个最佳的解释,而一个有目的刻意安排和设计,就能把这些奇妙的事实解释得通了。
否则,如果不这么解释的话,你告诉我宇宙万物并没有经过某种刻意的安排,说是偶然产生的,那就太说不通了,或者说概率太小了。这就好像,我们让一只猴子按打字机,哪怕给这只猴子多少次尝试的机会,就算给它10的100次方次的尝试机会,它都不可能碰巧打出一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来。
对目的论证明的
对目的论证明的批评,主要有三种:
1.这是一种最佳解释吗?
第一种批评就是在质疑:目的论证明用上帝的设计来解释这个世界的秩序,这是不是一种最佳解释?
佩利的论证并不是一种严格的逻辑推导,而是建立在类比上的,也就是,我们人造的东西,比如钟表,都是被钟表匠有目的地设计出来的,而这个世界就像钟表一样精密,所以一种最佳解释就是,这个世界也是被设计出来的。
2.世界真的合目的吗?
第二种批评是针对目的论证明所预设的宇宙的合目的性来发起进攻的。目的论者认为,这个世界非常和谐、非常精妙,好像具有一种合目的性,但是,休谟就指出过,这个宇宙真的很和谐很精妙吗?如果这个宇宙真的是被设计出来的话,这个设计并不完美,甚至充满了缺陷,如果通过宇宙秩序的完美来反推出设计者的存在,那只能说明这个设计者也太蹩脚了。
正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个宇宙并不合目的,至少它并不符合咱们人类的目的。就说咱这个地球吧,它是为咱人类设计的吗?你要是说这个地球是一个适合生命生存的地方,但是这个地球上最多的物种是单细胞生物,也就是细菌。即便撇除单细胞生物不谈,就说多细胞的动物,这地球上有几百万种不同的动物物种,这其中一多半都是虫子,全都是bug(虫子),这设计哪儿好了?
说到这个就不得不提一个著名的段子。生物学家霍尔丹是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当然也就是一个无神论者,有一次霍尔丹受邀与坎特伯雷大主教的夫人共进晚餐,夫人听闻霍尔丹是个无神论者,她就故意套霍尔丹的话,她问霍尔丹:霍尔丹先生,你从你的生物学的研究中,总结出了咱造物主有什么特性?(Mr.Haldane,whatdoyouconcludeaboutthenatureofthecreatorfromyourstudyofbiology)霍尔丹回答说:咱造物主对虫子有超乎寻常的偏爱。(Madame,aninordinatefondnessforbeetles.)
但是话说回来,针对这个批评,人家目的论者也有理由说的,我们这个宇宙还不具有合目的性?你只要想想看,生命的出现是多么小概率、多么奇迹般的事情,我们只要上过生物课的话就知道,什么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葡萄糖、ATP转化酶,这些个精妙的结构,简直就是鬼斧神工啊。虽然虫子有很多,但你别歧视虫子啊,虫子作为生命也是有这些精妙的生物结构的啊,而且虫子和咱人类不也和谐相处地蛮好的嘛(当然蚊子除外)。
而且,要知道,虽然人类的数量没有虫子多,但是,人类作为一种智能生命的出现,这顶得上地球上有再多的虫子。这可是智能生命啊,一种居然能够收看《大问题Dialectic》节目,进行哲学思考的存在者,套用之前提到的黑格尔的说法,能够让绝对精神达到自我认识的这么一种人类智能,它的出现,要是没个安排能说得通吗?
那反驳者说,就算我们承认这个世界的秩序算蛮精妙的吧,但是关键问题在于,秩序非得由设计者安排出来的吗?
3.秩序必须是被安排出来的吗?
由此,引出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或者更准确的翻译叫做演化论(TheoryofEvolution)。达尔文自己是信上帝的,他提出的演化论并不是为了反驳上帝的存在,但是这不影响他的理论本身造成了一个效果——这个世界不再额外需要一个设计者就能自行演化出一种互相适应的状态,也就是说,演化论推翻了目的论。
你看得见的,是被试错筛选下来的世界显得十分和谐,好像有个安排一样,而你没看到的,是那些在试错算法中被淘汰出局的那些牺牲品,自然选择对这些牺牲品而言可不是十分和谐。所以你如果只是从一个马后炮的视角来看待这一份和谐,试图为这一份和谐找一种特殊的解释,这只是幸存者偏差造成的自作多情而已。
后世的科学家们把达尔文的这套演化论的自然选择逻辑扩大到了非生命的物质世界里,只要是会发生变化的东西都可以用自然选择的逻辑来解释,无需额外附加一个设计者,因此,整个宇宙都是自行演化出来的,从宇宙大爆炸开始,到宇宙演化成一锅粥,然后到原子的出现,再到恒星的出现,再到比如我们地球这样的行星出现,再到生命的出现,再到出现了人类等等等等,这些都是自行演化出来的,并不需要一个设计者来安排。
科学理论一出,目的论者给世界额外附加一个设计者好像就显得很无力了,那是不是说,目的论就完全被扑灭了呢?当然没有,科学并不能完全扑灭目的论,因为目的论者也会学习科学。目的论者说:聊生物学是吧,你跟我聊生物学是吧?你清高,你了不起,就你懂生物学是吧,我们这个阵营里面也不是没有生物学家,生物学家,上!
当科学与目的论结合之后,古老的目的论有了现代的升级版,那就是智能设计论。
肆
智能设计论证明
智能设计论(IntelligentDesign)主张,这个世界是由一种比人类更高级的智能所设计出来的。当然,这其实也还是一种目的论的证明或者设计论证明,可以说智能设计论就是一种现代版本的目的论,它和古代版本的目的论的底层逻辑是一样的——这个世界十分精巧,巧到必须要有个有目的的设计才能解释得通。只不过,此前的那种朴素的目的论证明被人说成是小学生造句水平,而智能设计论则从生物化学方面提出一些过硬的事实,通过这些过硬的事实表明,这个世界真的很像一块表。
之前说了,对于传统的目的论,达尔文的演化论造成了极大的杀伤。那么这一批现代的智能设计论者,他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怎么样回应演化论,智能设计论需要指出演化论是错的,理由是:演化论不能解释这个世界为何如此复杂。
美国生物化学家迈克尔·贝希提出了一个概念——不可化约的复杂性(IrreducibleComplexity)。这意思是指,一个系统的整体是由好多部分组合构成的,这个系统如果少了其中任何一个部分都无法运作,所以对于系统整体的运作,每一个部分都是不可化约的,因此这个系统就具有不可化约的复杂性。
贝希拿捕鼠器,也就是老鼠夹,做了一个例子,一个捕鼠器由五部分组成:一块木制的平板、一个金属的锤子、一个弹簧、一个抓手,以及一个在设置陷阱时用来卡住锤子的金属棒。一个捕鼠器的这五个部分,如果任何一个部分被去除掉,那么这个捕鼠器整体就不起作用了。
所以对于像捕鼠器这种装置,它必须是由一个设计者,事先在通盘考虑整体要达成的功能以后,他得先有这个目的,也就是想要达成捕鼠的功能,然后才能根据这个整体想要达到的功能,再倒过头来去设计各个部分,最终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才能实现那个一开始就想要有的目的。
同理,生物体和生物体的器官也是一种不可化约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的整体少了其中哪个部分都运作不了,比如人的眼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由视网膜、晶状体、眼角膜等部分组成的,而且还不是部分简单的相加,而是以特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才能造成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最终才能让眼睛能看见。
问题来了:对于这种不可化约的复杂系统,请问,演化论怎么解释,这些复杂系统的不同部分是怎么做到,第一,各自分别演化出来?更重要的是第二点,这些不同的部分最终还能以同步的演化节奏协调一致地组合在一起,实现一种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能?这种大型工程如果没有一个设计者来统一调度的话,通过自发的演化,是根本不可能形成这种不可化约的复杂系统的。
这就好像,一只猴子在打字机上打出了莎士比亚全集,你说它是乱打的,它可不是乱打的啊!唯一可能的最佳解释就是,它的打法是被有目的地刻意训练和安排过的,训练有素,是有备而来。
所以,演化论讲求生命体是自发地、偶然地演化出来,就相当于是说乱打打出了莎士比亚全集,但是乱打可是打不出这种不可化约的复杂系统的,所以,演化论就是错的,所以,更合理的最佳解释就是,不可化约的复杂系统是被更高级的智能设计出来的。
对智能设计论证明的
如果要对智能设计论者进行回击,演化论者就必须回答这个问题:复杂系统是怎么无须通过刻意的设计而自行演化而来的。
其实,从根本上来讲,演化论者要回应质疑就是,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有好多东西这么巧,巧到像出现了眼睛这种精密的生物系统,就好像一只猴子在打字机上打出了莎士比亚全集,你跟我说它就是乱打的,也就是靠试错试出来的,这好像就没有什么说服力。
但是,演化论者会坚持说,它就是乱打的,它就是靠不停地试错试出来的,这听起来好像觉得不可思议,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它乱打的次数的次数足够多啊。
理论上,一只猴子在打字机上打出莎士比亚全集并非不可能,只要这只猴子尝试的次数足够多,比如,如果这只猴子能在40亿年中坚持每天打字,那么它碰巧打出莎士比亚全集的概率就并不是那么小。
要知道,这其间经历了将近40亿年,就像刚刚说的,猴子在打字机上打了40亿年的字,只要试错的次数足够多,那么生命的演化总体上就会有一种朝着越来越复杂的方向发展的趋势。但是请注意,这倒不是冥冥之中有个刻意的安排在安排着生命变得复杂,而就是一种冰冷的数学规律。
古生物学家史蒂芬·古尔德(StephenJayGould)举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来说明无须刻意安排就变复杂的机制。生命演化之路就好像一个喝醉了酒的醉汉从酒吧回家的路,这条路是一条狭长的小道,路左边是一堵墙,路右边是一条沟。这醉汉喝醉了,走路东倒西歪的,一会往左倒,一会儿往右歪,是高度随机的。我们假定这个醉汉往右边倒就代表着生命朝着更复杂的方向演化,而随机往左边倒则代表着生命朝着更简单的方向演化,那么只要这条路足够长,长到像40亿年那么长,那醉汉就必然会掉进右边的沟里,因为左边有一堵墙,醉汉每次往左边倒的时候,它就会撞上墙被弹回来。而这个墙就代表生命演化无法再简化的最小单元结构,也就是细菌这样的单细胞生物,而且,确实,目前地球上最多的物种就是单细胞生物,但是,生命演化到这个地步就没法再简化了,因为再简化就没了,所以生命演化在往简单方向是有天花板的,而复杂方向则没有天花板,所以显得生命的演化有一种变得更为复杂的趋势。但是说回来,这并不意味着生命的演化本身偏爱变得复杂,或者被谁安排要变得复杂,就好像这喝大了的醉汉,东倒西歪,他自己并没有什么有意识的目的一样。
以上演化论者对于智能设计论的总体上的回应,生命本身无须安排自身就会朝着复杂的方向演化。那么具体而言,对于贝希提到的不可化约的复杂性,演化论者会怎么回应呢?比如像眼睛这种复杂系统,演化论者需要回答之前提到的两个问题:第一,各个部分怎么分别演化出来?第二,这些不同的部分最终还能以同步的演化节奏协调一致地组合在一起实现一种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能?
演化论者对此的回答是:我们要知道,我们从马后炮的视角看起来,一个复杂系统的各个部分好像都是为了实现这个整体的功能而演化出来的,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在实现这个整体的功能之前,各个部分本来都是有其他作用的,它们都是各自无目的地演化的,然后机缘巧合才凑成了目前这个整体。
比如说,鸟儿能飞就是一种特别复杂的事情,这要求鸟类不仅要有羽片式的羽毛,还要求鸟类有特殊的心肺结构,还要求鸟类有特别发达的小脑,等等因素综合起来才能使得鸟类能飞,这些因素缺一不可。
但是问题在于,这些不同的部分起初并不是为了鸟类能飞而刻意朝着这个方向演化的,而是原本都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就比如说鸟类的羽毛,羽毛本来是因为保暖的功能才被自然选择筛选下来,当然保暖并不需要现在这种羽片式的羽毛,只需要绒毛就行了,而后来鸟类祖先能够演化出羽片式的羽毛是由于性选择的炫耀性择偶作为动力,才使得鸟类祖先羽片式的羽毛进入正反馈式的发展,最终由于一系列机缘巧合的原因,才碰巧发现这种羽片式的羽毛还有利于飞行。史蒂芬·古尔德,把这种本来是一种功能的东西后来歪打正着地有了其他功能的现象,叫做扩展适应(Exaptation),我们可以发现生物演化史上有大量这种扩展适应的现象。
再举一个更直观的例子,金州勇士队获得了2022年总冠军,各个队员之间配合得特别娴熟,水花兄弟库里和汤普森配合得特别好,所以他们获得了总冠军。但是你不能倒过来说,他们俩从小就是为了勇夺2022年的总冠军而活着的,或者说,库里他爸和他妈第一次相识就是为了勇夺2022年总冠军而在一起的,甚至,凯尔特人队的各个队员从小就是为了在2022年总决赛上被勇士队打败而活着的……人家小时候各自都是有其他生活目标的,然后各个队员长大以后,歪打正着地组成了一个球队,歪打正着地磨合得特别好,然后才歪打正着地勇夺了2022年总冠军。你以马后炮的视角看起来好像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但你没看到的是,被自然选择淘汰掉的那些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打不上NBA的好苗子数都数不过来。
演化就是试错,试错就得碰巧,关键就在于,还是之前说的,这个试错的次数足够多。
现代的目的论者对演化论又给寄出了新的一招:即便承认了演化论,并且还是那种广义的演化论,就是整个宇宙都是自行演化出来的,但是,演化论的问题在于,它虽然能够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化,但是它解释不了宇宙存在本身,也就是说,演化论只能解释这个宇宙从1到100的过程,但是解释不了这个宇宙如何从0到1。
我们现在知道,宇宙是在138亿年从一个奇点爆炸出来的,按照目前的物理学的说法,这个奇点在经历了10的-36次方秒之后,突然经历了一次暴胀,这个暴胀的过程也只有10的-33次方秒,也就在这10的-33次方秒之内,宇宙的空间体积增加了10的78次方倍,在暴胀结束之后,宇宙才按照后来的速度进行膨胀,此后才是符合广义相对论的宇宙。这也就是说,在暴胀之后宇宙发生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儿,都可以通过现有的科学规律来解释,但是问题在于,暴胀之前的事儿,包括宇宙暴胀之前到底是个啥,包括为何这个奇点会存在?现在物理学都没研究清楚。
这也就是说,现有科学规律只能解释诸存在者,但是无法解释存在本身,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这种奇迹需要由一个更高级的智能来安排才能解释得通。
对于现代目的论者的这一说法,无神论者给出的回应就是,现代目的论者在这里犯了一个叫做假的两难推理(FalseDilemma)的错误。这种错误是这样的:关于暴胀之前的宇宙目前的物理学解释不清楚,因为物理学解释不清楚不清楚,所以这肯定是由更高级的智能安排来的。但是,谁说目前物理学解释不清楚就非得是更高智能安排的?难道我们就不能暂时存疑,然后等待物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来解决吗?
其实,也有学者对于宇宙为何起源从无神论角度给出了正面的解释,比如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Hawking)提出了一个叫做无边界假说(TheNo-BoundaryProposal)的宇宙起源假说,简单说就是,这个世界是无中生有的,宇宙大爆炸不需要再设定一个开启者了,因为宇宙大爆炸是一个量子事件,宇宙在大爆炸之前,处在一种量子叠加态,然后这个宇宙的波函数突然坍缩了,于是它就无中生有地、无缘无故地开启宇宙大爆炸了。
当然,现代的目的论者并没有善罢甘休,现代目的论者说:聊物理学是吧,你跟我聊物理学是吧?你清高,你了不起,就你懂物理学是吧,我们这个阵营里面也不是没有物理学家,物理学家,上!于是他们就抛出了宇宙微调证明。
伍
宇宙微调证明
宇宙微调证明依然也是一种目的论证明或者设计论证明,底层逻辑还是一样的:这个宇宙太精妙了,精妙到必须要有一个有目的的刻意设计才能解释得通。只不过,目的论者的知识水平又进一步提高了,不仅学习了生物化学方面的知识,现在又拿物理学来做论据了。
宇宙微调(Fine-TunedUniverse)简单说,就是这个宇宙的一些基本的物理规律和基本的物理常数非常精妙,是没有理由地精妙,好像就是为了使得生命的出现,甚至就是为了使得人类的出现,而被某种高级智能微调过。
具体而言,宇宙微调具体调了些什么?下面我们简单科普一下。
我们知道,现代物理学之所以能够成为科学中的科学,成为所有科学中最硬核的内核,它最让人引以为傲的地方就在于,它是在第一性原理的基础之上,通过数学推导出来的一整套理论大厦,然后据此就能解释世间万物了。物理学家一直想给整个宇宙建立一套大一统理论(GrandUnifiedTheory),或者叫做万有理论(TheoryofEverything),能够把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物理学整合在同一个理论模型之中,也就是把我们刚刚说的现代物理学最让人引以为傲的特点发挥到极致,用一个简洁的数学模型来解释宇宙万物。爱因斯坦晚年一直就在试图提出一个统一理论,当然,他晚年就一直耗在这事儿上,直到他去世都没有成功。
虽然,直到现在,物理学家的这个终极理想还没有完全实现,不过,目前的物理学家们已经提出了一个阶段性的准万有理论,叫做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StandardModelofParticlePhysics),在这个模型中囊括了夸克、轻子等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也囊括了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这些物理的基本相互作用。除了没法解释引力,宇宙万物都可以还原为这套标准模型中的基本粒子和基本相互作用。
但是,问题在于,在这个标准模型中,物理学家惊奇地发现,有25个底层的自由参数是没有道理就被设定成这样的。自由参数是指,这些参数不是计算推导出来的,它们只是恰好取了这个值,没什么道理可言。这就好比说,这个通过数学而推导出来的物理学大厦,它最关键的一些底层的部件,我们不知道它是从哪儿来的。
那为何又叫“自由”参数呢,因为这些参数的取值是可以自由调节的,它们并不是非得取这个值,它们取别的值的话,这个物理学标准模型依然是自洽的,也就是说,这些参数取别的值宇宙依然能够自洽地存在,但是,只要自由参数哪怕是变动一丁点,这个宇宙就就不会演化出生命,甚至不会产生星球,甚至连化学变化都不会发生,但是这样的宇宙完全是可以存在的。那么问题就在于,是谁把这些可以自由调节的参数调节到这种允许发生化学变化、允许产生星球、乃至允许演化出生命的不多不少正正好的数值的呢?
我们举具体的例子来说,精细结构常数α是量子电动力学的一个关键常数,用来表示电磁相互作用中电荷之间耦合的强度,它在标准模型中也就是电磁耦合常数,所以任何电磁现象都取决于这个精细结构常数。
但是问题在于,精细结构常数它不是算出来的,而就是写好方程以后,你必须手动输入这个数值,这个数值实验测定出来的,实验测定出它的值就是:1/137.035999139。这个数值多一点少一点都不行,如果α的取值比现在这个取值偏差4%,宇宙中就不会有稳定的碳元素存在。我们都知道,碳元素是构成我们现有生命的必要元素。至于这个精细结构常数为什么非得取1/137.035999139?不知道!没有任何道理。
再比如,上夸克和下夸克的质量也是标准模型里的自由参数。我们知道,世间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的,而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而质子和中子都是由夸克组成的,区别就是,质子是由两个上夸克加一个下夸克构成的,而中子是由两个下夸克加一个上夸克构成的。
刚刚说了,上夸克和下夸克的质量也是自由参数,下夸克的质量的取值目前被设定的比上夸克大一些,所以这就造成了中子的质量仅仅比质子大0.1%左右,而这0.1%的差别非常重要,否则的话,质子就会衰变成中子,就不会有稳定的原子核,而这就意味着这个宇宙就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是这个宇宙并不要求必须有化学,没有化学的宇宙一样可以自洽地存在,那么问题就在于,为什么上夸克和下夸克的相对质量就被设定成目前这种不多不少正正好的状态?
我们再拿广义相对论里的基本物理常数举例子,比如说引力,如果这个宇宙的引力稍微强一点点,那么恒星就会变得很不稳定,很快就会被燃尽;但另一方面,如果引力稍微弱一点点,那么恒星内部的压力就不够,根本就无法发光发热。那问题就在于为什么引力就被设定成目前这种不多不少正正好的状态?
这些基本的物理常数还有很多,篇幅有限,这里不一一列举了。这里我们要注意,刚刚提到的精细结构常数变动4%就怎么怎么样了,质子的质量变动0.1%就怎么怎么样了,都有个前提,就是在其他参数都不变的前提下,仅仅是这一个参数变了一点点,化学就没有了,星球就没有了,生命就没有了……这也就意味着,所有这些不同的物理常数组合起来以后,那可供选择的区间就更小更小了,哪怕是差一点点都不行,那么问题就在于,为什么目前所有这些参数的组合就正正好好落在黄金区间里面?
这是不是说明,为了使得生命出现,一个更高级的智能设计者在创造宇宙的时候,早已微调过了这些物理常数,使得它们都非常精准地落在了黄金区间。这就是宇宙微调论证。
有时候想想,微调现象真的挺神奇的,这个宇宙真还不是有一点巧的问题,而是太太太……太巧了,巧到让人不可思议。物理学家李·斯莫林(LeeSmolin)推算过,如果这些基本的物理常数是随机选择的话,那么要随机摇号摇出一个能演化出生命的物理常数套餐组合,中奖的概率是1/10^229。这么巧的事儿,你不能跟我说这是乱打的啊,乱打可是打不出1/10^229啊。
这一下确实,把无神论者直接就给整懵了,因为宇宙微调论把自然选择的武功给费了,那自然选择这招用不了以后,无神论者真就不知道该怎么回击了。所以说,你要是跟科学家讲宇宙设计论,你光是讲这个宇宙好巧啊,这就显得你很没文化,但如果你跟科学家讲宇宙微调fine-tuning,人家至少要会认真对待你的这个说法。因为毕竟,当你知道了这些底层的真相以后,不得不发出杨老的那个感叹——当你知道的越多,你就很难相信这个宇宙是偶然产生的。
这个宇宙太巧了,它还不单单是生物学上的巧,生物学上的巧还可以通过演化论来解释,它是物理常数上的巧,那可真就太巧了。对于这种加倍的巧合,我们必须给出一种加倍的不同寻常的解释。天文学家卡尔·萨根说过:非同寻常的论断需要有非常寻常的证据(Extraordinaryclaimsrequireextraordinaryevidence.)。当然,这句话一般是被用来反驳迷信或者反驳有神论的,但是放在这里,我们套用这个句式也可以反过来说:非同寻常的巧合也需要非同寻常的解释(Extraordinarycoincidencesrequireextraordinaryexplanation.)。
有些事情,我们发现太巧了,巧到简直不可思议,那最合理、最简洁、最省事的最佳解释就是:这些巧合就是出于一个目的而被设计出来的。
对宇宙微调证明的
如果想要反驳宇宙微调论证的话,关键问题就在于,怎么解释宇宙微调现象,怎么解释物理常数的取值都这么恰到好处。目的论者的解释就是被上帝或者更高级的智能微调过的,那如果要反驳这个,你就需要撇开上帝解释微调现象。
我们大概梳理了一下,如果要撇开上帝来解释微调的话,大概会有五种路数:
1.物理常数并不精妙
第一种就是说,这个宇宙的物理常数其实并没有被所谓的调整得恰到好处,并没有被fine-tuned,这也就是说,这个宇宙一点儿也不特殊。你觉得特殊,是因为你自己就在这宇宙里面,所以王八看绿豆,你总有一种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的错觉。
其实,如果这个宇宙的物理常数取别的值,一样可以诞生生命,物理学家罗尼·哈尼克等人认为,即便这个宇宙没有弱相互作用,理论上依然可以演化出生命。天文学家亚伯拉罕·勒布认为,即使宇宙常数比现有的大一千倍,在矮星系中的行星上也仍然可能存在生命。
总之,这个宇宙并不特殊,并没有为了让生命诞生而被微调得恰到好处。
当然,这个说法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推测,这就没法有实锤的证据了,因为这就是在假定,如果我们底层的游戏规则是不同的,我们能玩出什么样的游戏,这就不好说了。另外,即便物理常数取别的值也能演化出生命,好像演化出生命,乃至演化出智能生命很容易的样子,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到目前为止,我们都没有收到任何外星文明的信号?如果宇宙常数并不特殊,那按理说外星文明早应当演化出来了,那么请问他们在哪里?当然了,这就是另外一个大问题了,我们下一期的议题就是这个,这里先提前预告一下。
2.大一统理论
对微调现象的第二种解释就是说,这些物理常数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常数,也就是说,并不是毫无道理被设置成那些个取值,而很有可能是根据一个更为基本的大一统理论而计算出来的结果。
之前说了,物理学家想要找到一个大一统理论,现在还没完全实现,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并不是真正的大一统理论,它还没有把广义相对论囊括进来,所以才会有20多个所谓的自由参数不知道是为什么得来的,看起来好像是被谁故意微调成那个取值。但是,当有一天,我们的物理学家找到了一个能够统一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的更底层的大一统理论以后,我们就会发现,这20个数其实并不是被微调出来的,而是被算出来。
到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数其实一点儿也不精妙,一点儿都不神奇,我们只要按照那个更底层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冰冷无情地计算,就把这些数都算出来了。
所以我们目前暂时解释不通的事情,并不能说明这个世界很神奇,我们要做的就是等待物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就解决了。
当然,对于这个回应的再回应,首先,这个大一统理论能不能找到,就是个问题,上个世纪的物理学家还在雄心勃勃地找这个,现在的物理学家们对此都有点躺平了。另外,即便找到了一个统合了目前所有物理学的大一统理论,也就是一个解释范围更广的第一性原理,但是我们依然面临这个问题——这个第一性原理为什么是这样的?为什么这个第一性原理恰好被给定的适合演化出生命的状态?……永远要面临这个问题。
下述三种解释,招数都是试图把先前被宇宙微调论者废掉的自然选择这套武功再练回来,继续拿这套武功打人。
当然,有其他科学家认为这有可能是观测误差,而韦伯团队坚持自己的观测和计算是准确的。目前这还在争论之中,还不能实锤地说明什么问题。但是,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物理常数真的会发生变化的话,那我们的三观就要重新建构了,这说明广义相对论很可能就要被推翻了,或者至少要做出重大的修正。它带来的未知比带来的已知要更多。
4.多重宇宙
另一种试图练回自然选择这一招的解释就是,我们这个宇宙的物理参数套餐,只是多元宇宙中的其中一个套餐。
刚刚说了,物理学家在试图找到一个大一统理论,其中,有一种M理论(M-theory)就是候选之一,这个M理论其实也就是美剧《生活大爆炸》里的谢尔顿早期研究的超弦理论,M理论也是霍金在《大设计》里狂吹的一套理论。这个理论就是支持多元宇宙的。
确实,我们这个宇宙的物理常数也并不一定非得取这样的数值,那么为什么恰到好处地取了这样的数值呢?因为M理论允许有许许多多不同的物理常数的组合套餐,大概有10的500次方种组合,这些不同的组合套餐也就对应着不同的平行宇宙,在不同的平行宇宙里就有不同的物理常数,因此也就有不同的物理规律,比如有的宇宙里空间就不是三维的,在有的宇宙里上夸克就比下夸克质量更重,因此就没有化学反应。
所以这就造成,在绝大多数的平行宇宙里是没有演化出生命的,这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也只有极少数宇宙中的物理常数的组合套餐适合演化出生命,而我们恰好就生活这个极少数的宇宙之中。所以说,并不是有一个设计者微调了我们这个宇宙的物理常数,你看到的,是我们这个宇宙的物理常数特别巧合地符合了生命演化的条件,但是你没看到的,是绝大多数平行宇宙一片荒凉。确实,物理规律在这个宇宙里面没法演化,但是,存在多重平行宇宙,不同的宇宙有不同的物理常数,所以自然选择对物理常数又能发挥作用了。
当然,也有人再反驳说,这个M理论目前只是一个数学推算,并没有什么物理学证据,存在别的宇宙这事儿到哪去找测量的证据?所以这个M理论就没法证伪,现在是越搞越玄乎,谢尔顿后来不就是搞不下去,换了别的研究方向了嘛。
5.生物宇宙
第五种解释和第四种思路有点类似,也是说我们这个宇宙不是唯一的,所以自然选择还是能对物理常数发挥作用的,而且更进一步,这个宇宙之所以能够受到自然选择的作用,是因为宇宙本身就像个生物体一样,是有生有死的,而且,宇宙是会繁殖的。
物理学家李·斯莫林(LeeSmolin)提出过一种假说,我们知道,我们这个宇宙里面有黑洞,黑洞产生的机制是,恒星燃尽后引力坍缩,如果这个星球的质量足够大,它就会坍缩成一个黑洞,然后,这个黑洞里的物质会被压缩到一个无限致密的点,也就是奇点上,而斯莫林认为,在它达到奇点之前,黑洞里的物质可能会又开始膨胀并且大爆炸出一个新的宇宙。所以宇宙就像出芽的方式,通过黑洞坍缩、爆炸而不断自我复制,这个宇宙就是一个生物体。
从上一个宇宙的黑洞里面生出来的新宇宙,它当然也是具有繁殖能力的,也就是它也会产生黑洞,这个道理也是一个生物学道理,也就是说,在生物学上,如果我们问:为什么某个生物具有某种特定的性状?比如为什么人类具有对生拇指?答案是,因为对生拇指有利于人类的繁殖,那么自然选择就会把对生拇指给筛选下来。同样的道理,在宇宙尺度上,我们如果问:为什么这个宇宙的物理常数被设置成这样?是因为有这样常数的宇宙可以使得黑洞形成,从而进行自我复制,所以自然选择就会把有这样物理常数取值的宇宙给筛选下来。
旧宇宙会生新宇宙,而这个新宇宙的物理常数会与上一个旧宇宙略有不同,就跟我们生孩子似的,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异,孩子跟我很像,但也还是有不同的,随着繁殖的代际不断增多,多到一定数量级,其中就会演化出一个物理常数恰好是适合诞生智能文明的宇宙,这就是自然选择的力量。
当然,对这种生物宇宙的说法,也有其他学者进行了批评,或者准确说是改造,比如宇宙学家爱德华·哈里森(EdwardR.Harrison)和暴胀理论之父阿兰·古斯(AlanGuth)等人就认为,宇宙是通过黑洞坍缩不断创生,这个理论没问题,但创生的机制并不完全是来自自然选择,因为靠自然选择来演化出一个各项物理常数适合演化出智能生命的宇宙,概率实在是太小太小了,而要提高这个概率,完全可以通过有目的的安排来实现。
这就好比,通过自然选择来筛选出一个物理常数适合演化出智能生命的宇宙,就相当于通过基因突变来突变出一个天才儿童出来,这得生多少代啊,概率实在太小了,而通过基因编辑我们可以直接定制一个天才儿童出来。正所谓穷人靠变异,富人靠科技,如果我们人类掌握了科技手段,我们就可以打破自然选择的束缚,而有目的地创造出一个适合演化出智能文明的宇宙。
具体的流程大概是这样的:上一个宇宙中的智能生命,也就是外星人,或者应该叫做外宇人,通过高科技创造并且微调了我们这个宇宙,使得我们这个宇宙能够演化出智能生命,也就是我们人类,那等我们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比如说人类发明了大型强子对撞机,我们就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制造黑洞,从而创造新的大爆炸诞生出新的宇宙。当然,我们人类的使命也是,在创造的新宇宙的时候把这个宇宙微调成适合演化出智能生命的状态,把这个智能在多重宇宙中传承下去。那在这个意义上,这个创造者也就相当于是上帝了。
当然,如果是这样的话,也会面临一个问题:创造我们这个宇宙的外宇人的宇宙又是谁创造的呢?这又回到此前我们讲阿奎那的时候提到的,无限回溯成不成立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了。
会议总结
本次研讨会摘要如下:
1.自因不成立,2.存在因果序列,3.无限回溯不成立。
只要我们能设想一个最为完满的概念,最为完满的概念必然真实存在,否则将会陷入逻辑矛盾。
世界的秩序超乎寻常地精妙,很难相信是偶然产生的,因此一个有目的的设计是一种最佳的解释。
生命体的生物化学结构超乎寻常地精妙,很难相信是偶然产生的,因此一个有目的的设计是一种最佳的解释。
宇宙的物理常数超乎寻常地精妙,很难相信是偶然产生的,因此一个有目的的设计是一种最佳的解释。
对上述言论,如果想要进一步了解详情的话,可以参考:
◆赵敦华/傅乐安编,《中世纪哲学》,吴天岳审校,商务印书馆,2013年。
◆理查德·斯温伯恩著,《上帝是否存在?》,胡自信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理查德·道金斯著,《上帝的错觉》,陈蓉霞译,海南出版社,2017年。
◆迈克尔·贝希著,《达尔文的黑匣子》,余瑾/邓辰/伍义生译,重庆出版社,2014年。
◆约翰·格里宾著,《寻找多重宇宙:平行宇宙的疯狂世界》,常宁/何玉静译,海南出版社,2017年。
◆Smolin,L.(1997).TheLifeoftheCosmos.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
◆HarrisonE.R.(1995).TheNaturalSelectionofUniversesContainingIntelligentLife.QJRAstroSoc36:19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