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钦松的山水画作《春云漫度》(48平方尺)近日以1035万元成交。
张彦《瑞雪》(中国画)138×69cm
陈金章《云山初晓》(中国画)138×68cm
近日,在“中贸圣佳2013春季拍卖会”上,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美协主席、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的山水画巨作《春云漫度》(48平方尺)以1035万元成交,创下其个人拍卖纪录,并刷新了当代岭南名家拍卖纪录。从13万元每平方尺,到15万元每平方尺,乃至于这一场拍卖会上的近22万元每平方尺,在今年的春拍中,许钦松作品的价格实现了“三级跳”。人们不禁要问,艺术市场如此神速的“造富”能力,究竟会成为画家创作的“助推器”还是“绊脚索”?画家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来迎接市场洪流的冲击?浮泛于市场之上的又有多少真正的当代书画精品?且看画家和批评家们直抒心曲。
文、图/记者江粤军
优秀的画家
要超越市场
艺术和市场有着本质的区别,无论是本体上还是运行规律上,都遵循各自不同的准则。市场表面看起来只是简单的书画买卖,其实是把双刃剑。市场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有些比较真实,有些则可能是泡沫,甚至是弄虚作假,需要进行分析和判断。市场还具有多变性,追求流行和时尚,按照适销对路的法则去运行。因此,只有实用的、适用的、流行的东西才符合市场的需求。而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要表达个性,要有比通俗的需求更高的追求,要引领整个社会的文化、文明向前行。因此,很难说适销对路就是好的艺术品,艺术家随波逐流恐怕也难成大器。
有人可能会反问一句:“齐白石也走市场,他不是照样很成功?”其实,这是对齐白石的天大误读。卖画只不过是当时画家的一种生存方式,齐白石的一生,恰恰是真正的艺术家不跟随市场的典型例证。齐白石曾说过:“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乃余或可自问快心时也。”在他95岁时,还说过一句被广为传诵的话:“夫画道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名利,方可从事于画。”他的好朋友陈师增为激励他变法,亦曾赠言:“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在齐白石变法后,陈师增将其个性非常鲜明的作品拿到日本展出,立即引起了轰动,全部高价售罄。当时便有友人劝齐白石到日本卖画大赚一把,他却淡然答之:“钱赚多了有什么用呢?发财只是自寻烦恼罢了!”可见市场的宠辱对齐白石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他只是一心一意追求创作的高度。我们虽然不能断言凭借这样的毅力就能成功,但缺少这种定力,画家肯定无法在艺术上取得突破。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的大师,即使在西方走得很前沿的市场环境中,也可能不被时人认可和接受,像梵·高,在世时作品卖得并不好,生活穷困潦倒。我们始终要清醒地认识到,市场价格并不等同于一个画家的真正价值。我们还要明白,真正经典的、代表一个时代最高创作水准的作品,多数都在公共美术馆等国家机构里珍藏着;有些画家没有将最好的作品捐赠给美术馆,他也乐意自藏着,并不想拿去卖掉。因此,大量涌入市场的,并不是一流的作品。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岭南画派代表人物陈金章:
市场上太多
粗制滥造之作
我不反对卖画,不反对市场,但我非常反感为了市场一味粗制滥造,导致现在市场上的好作品少之又少。就我个人而言,则不愿被市场所干扰,影响自己的创作进程和生活安宁。
有人会认为,画家的作品要与社会有更多的接触,市场正好是公众了解画家的一条通衢大道。事实上,市场太浮光掠影,也制造了太多假象、幻想,未必能真正体现一个画家的社会影响力。出版画册,或者办一些展览,也都是行之有效的艺术传播途径,并不一定要靠市场这条路。
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美协主席许钦松:
画家和市场可达到良性循环
在当今时代,画家不应该藐视市场的存在,更不应该将市场视为洪水猛兽。事实上,画家和市场之间不仅能够达到良性循环,甚至成熟的市场还能催生优秀的画家。
先来看看国外的情况。西方没有我们这样的体制内画家,基本都靠自谋生路,卖画是他们的必然选择。而西方很多历史悠久的画廊,则是培养优秀艺术家的摇篮。他们的学术水准很高,对美术史非常熟悉,有精准独到的艺术眼光,能够发掘画家的潜质;对市场又有敏锐的洞察,能够为画家量身定做发展道路。对画家而言,这样的画廊是伯乐,只要被相中了,就有成为千里马的可能,大可放心、安心地跟着走,期待自己画得越来越好,画价越来越高。
虽然,中国内地目前的画廊业素质普遍还比较低,很难对艺术家起到引领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反对画家进入市场。因为对很多中国画家而言,画画同样只是谋生的职业,不能强求他装扮清高,奢谈理想,拒绝市场。
就我自己,应该算得上是广东地区首位跟画廊合作的画家。在内地艺术市场尚未真正萌芽的1990年,我的作品就由一家香港画廊代理了,直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才中断。他们的运作我也非常认可,签订合约后,每次都是直接将整批作品买断,我只需安心作画,根本不必考虑市场销路问题。这样的机制让当时还是青年画家的我,生活无后顾之忧,而且渐渐打出一定的知名度——我的作品开始出现在香港的苏富比、佳士得拍卖场上,与国际上艺术大师的作品同台亮相;画廊还将作品拿到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台湾、中国澳门等地办展览,这更是当时一个内地画家力所不能及的。这次造成一定轰动效应的《春云漫度》,是别人送拍的,此前我一点都不知情,但据说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及新加坡的藏家都加入了角逐行列,最终由香港地区一位藏家竞获,恐怕也可以看做是多年以前香港画廊的大力推广埋下的伏笔结出的果。
说到底,我们千万不要认为,画家卖画是对艺术的亵渎,这其实是商品社会的一种常态,也是历来的传统。郑板桥就光明正大地开出了自己作品的“润格”,这一点都不影响他的艺术成就;他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也是因为他有卖画的收入作为强大的经济后盾。更不用讲齐白石、张大千等,他们从年轻起就卖画,这丝毫也不影响他们成为大师。从整体上讲,市场肯定是大大地促进了艺术生产力的发展,关键在于画家进入市场后,要把持住自己的艺术追求和艺术理想,精益求精,而不是越画越俗气,变成市场的俘虏。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教授张彦:
市场认可也能成为创作动力
要说市场对画家的影响,其实两宋年间就已经存在了。今天被誉为北宋四大画家之首的李唐,曾以第一名的身份考入北宋画院。但在北宋灭亡后,无奈流落到南宋都城临安,于市井间卖画为生。此时他的北方风格画作,并不为南方民众赏识,买者寥寥,生计维艰。后来他愤而题诗:“雪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如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
市场就是这样,具有多变性,但恐怕李唐也只是发发牢骚而已,不会真的就去画牡丹。
所以,在我看来,画家以画养画,实属天经地义;而且大部分的画家恐怕都希望在市场上流通的是自己的好作品,如果他老想着这张画要卖多少钱,还能画得出来吗?
知名画家方向:
市场最终会欣赏有个性的作品
从历史上看,艺术创作长期以来就跟市场有着密切联系,经济繁荣肯定会推动文艺市场的发展。而市场的认可度,也是一个较为可靠的艺术评判标准。
就说清代康乾年间扬州画派的勃兴吧,跟当时扬州一带商业特别发达,盐商财力雄厚关系莫大。江南地区向来都是文风蔚然,盐商中多数为读书人出身,他们对字画的爱好长盛不衰,画家的作品销路很好,自然就带动了这一地区美术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老百姓对艺术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这种繁荣对美术事业的推动,必将载入史册。
具体到个人来说,我的作品进入画廊,无疑也得益于艺术市场的繁荣。不过,以前我主要是跟国外的一些画廊合作。在我看来,他们的经营比较规范有序。画家的作品进入画廊,再到藏家手中,销售渠道很畅通也很规矩。藏家不会直接跑到画家家里要画,画家也不会私下销售。这样的模式既能让艺术市场比较健康发展,也可让画家不必投入太多的心力到市场中。
当然,要说市场对画家的创作完全没有影响,那是不可能的。譬如画廊会告诉我,某位藏家有什么趣味偏好,希望我能画这样一幅作品。如果他的诉求跟我的艺术追求正好契合,那我可能就会迁就。
所以,画家最好还是坚持自己的学术理想,静心创作,最终反而可能获得市场的高度认可。其实,对于画家而言,过日子并不需要太多的钱,在没有经济压力的情况下,应该思考的是接下来要做些什么,哪方面才更重要。就我自己来说,现在正是创作的大好年华,为后人多留下一点好作品,比挣很多的钱更要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