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不相瞒我也是一名资深的「眼勤手懒」派,虽然混迹少数派多年无数次尝试写作投稿却总是不了了之。反思之下除了自身的惰性,可能也存在一些系统上的动力匮乏。
对我们大部分职场人来说,精力一直在被工作与生活反复撕扯,写作似乎像一颗孤零零的齿轮游离在人生系统之外,想要让它运转起来是需要颇费一番力气的。
以上功能单拆开来看似乎都可以用别的软件工具替代,但写拉松的妙处就在于它很好地把这些功能融入写作流程组合了起来,并且对不同的场景都作了针对性的适配。
只要你愿意,就随时可以在写拉松多端矩阵内开启书写,而且这些在不同场景下记录的内容,都能无缝同步在写拉松平台内,汇聚在一起为我们最终的创作输出做准备。可以说,我们在写拉松上花的每一分钟,都稳稳注进了最终的作品。
什么是写作闭环?我的理解是,通过一系列环节的设计,让写作行为不断循环,最终达成写作目标。在这里我的方案是结合职场人的精力状况,以天为单位循环设计的。
我的写作闭环由5个环节组成。
为什么职场人需要这一种创作形式呢?因为我们并不是专职作者,缺乏系统性的创作环境支持,所以如果想要靠自己写点什么出来,常常是一拖再拖难以如期实现。而Live写作这种有效但不沉重的行动压力,恰恰是一个没有稳定输入习惯的人所需要的。如果说ddl是第一生产力,那么每次Live环节的推进即是一次对外宣言和受阅。可能以前只有自己知晓的ddl,现在因为有了旁观者的存在而变得威力加倍,由此强制自己去开启一天的写作之旅,很好地避免了拖延的发生。
所以说,想要获得稳定的写作惯性非常简单——在写拉松参加一次Live写作,结交几个同路人然后告诉他们,自己每天早上起床都会先完成一个30分钟300字的Live。相信我,这很有用。
至于Live的内容,我们最好选择可以完全从脑到手输出的内容,而不是改写、拼接之类的工作。因为首先早上是人大脑最活跃最发散的阶段,此时进行创造性写作再合适不过了。其次当写拉松Live开启后,会用Zen模式屏蔽一切桌面干扰,配合键盘音效以及多种可选的白噪音,是一个非常沉浸的输出环境。而查找、修改、拼接等活动必然会破坏这个珍贵的创作环境。
写拉松Live进入房间后,即会开启倒计时,并把界面强制锁定在写作界面。可以选择开启Zen与白噪音模式,帮你更快进入心流状态。在此期间,成员之间的联系被压制在左侧人员头像上,你可以看到每个人当前的字数以及相对排名,当然如果这仅有的一点关联也让你分心的话,是随时可以隐藏的。
Writingisthinkingonpaper,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捕获灵感最好的方式就是尽快把它们记录下来。我们可以使用纸笔,也可以使用手机的备忘录。我用写拉松app进行速记。它除了具备系统级的启动速度以及自动添加卡片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其上记录的灵感可以即时同步到写拉松多端矩阵中的任何一处,方便随时补写修改。
严格来说,不管是早上的20分钟Live,还是工作时段的卡片记录,都是碎片内容,需要对他们进行有机的归类和安置,以发挥其作用。
这时候,可以使用卡片写作模式来做好归类。写拉松提供了2种拼卡方式,一种是类似于Scrivener沙盒的基本模式,可以把卡片放置于一个类似拼图的沙盒内,通过拖拽和视图切换,完成对卡片的排列以及再创作。另一种则是类似于Gingko无限扩展树的高级模式,支持跨层级拖拽和局部导出。
这两种方式除了可以对已有卡片进行拼接修改,也支持在任意位置添加新卡片补充完善,并且能够以项目的形式保存当前的卡片布局以便续写,所以在写拉松上,你可以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卡片写作」。
提醒一下大家,卡片不是每一张都有用,至少不是对当前的写作项目有用。因此该舍弃的舍弃,该精简的精简,不要全都塞进沙盒。
此外,因为Live是在相对沉浸的环境下完成的,所以具有天然组织上的亲密性。一般在卡片阶段不用特殊处理,但仍然要对其内容作出恰当的定性。因为早上Live创作内容较为发散,可能对于整个写作项目来讲会有不够收敛的情况,这时就需要对Live卡片做适当的切割,使用写拉松的「卡片拆分」功能把暂时用不到的拆分出去,并对其主题适配做简单的备注,便于下次调用。
另外还有一个对整体进度不利的地方在于,如果内容一直在沙盒里面,那就永远是不确定的。我们容易沉迷在拼图的游戏里,而忘记了目标。这也是我亲身经历踩过的坑,所以目前我会定期把它们导出,然后将基本能确定的部分做精细的处理,把碎片牢牢地粘在一起。
这样一方面在心理上对这部分内容产生了明确的预期,不再轻易去破坏这些稳定的结构,另一方面,也通过整合让空缺的部分更好地暴露出来,为后续的输出方向找到目标,推动写作项目的继续进行而不是停在原地无节制地演绎。当整合合成更大的版块后,我们可以再将其导回卡片盒中,参与后续的调整拼接。
该功能在写拉松中名为「资料看板」,原本是为写长篇故事罗列人物资料准备的,允许用户方便地调起看板,添加内容卡片,并支持拖动。但作为我们职场人的日常写作工具,把它作为写作看板来调度主题也是很棒的。
需要注意,以上流程并非每天都要在写拉松上完整走完5个环节。我们可以根据精力情况和写作进展适当缩减步骤。
Live环节-强烈建议保留。因为它是每天写作习惯的启动和维持,保护好这个习惯,在每天早上就把写作的念头种在脑子里。
灵感捕捉环节-酌情而定。职场常常面对各种非计划内的突发状况,精力被各方面同时消耗,所以当有一点闲时出现,究竟是选择摸鱼回血还是将其投入灵感记录不必强求。所以这个环节我们灵活对待就好。
碎片整理环节-建议保留。不管当天是否有实质的碎片卡片记录,关于写作主题的想法是一直存在的。所以当在该环节进行整理回看时,那些结构上的空缺,常常会给一些白天想过但没记录的内容找到落笔点。即使当时想法还不成熟,也可以顺理成章将该主题加入看板,为第二天的选题提供方向。
成文改写环节-视量而定。当前面的环节产生的内容量不足或者不确定性较大,就不必导出改写。基本的修改增删在拼卡环节即可处理,直至某部分版块基本定型,需要对文字精雕细琢时再做导出。
写作看板环节-酌情更新。该环节作用主要是为第二天的Live选题做参考,如果通过前面的环节已经很清楚自己想要写什么,就不用非得放进看板。如果自己整理后提炼出比较多的待写主题,或者没想好具体写哪个,建议及时将这些选题放入看板,留作以后决定。
综上,咱们职场人即使每天只花30分钟投入在这套写作流程上(Live+整理),也有很大可能最终达成写作目标。
看到这里,也许大家会有怀疑——每天2个小时不到,这样写作真的有效吗?我简单说说我的体会:这套懒人写作闭环之所以会对职场人有效,源自4个方面:
第二是「最小循环」。这套系统并不鼓励一蹴而就,而是要每天从写作看板中选择一两个当天感兴趣的主题进行Live或卡片形式的非线性的创作,并通过晚上整合改写,归纳出需进一步加强填补的主题,将其置入写作看板以备第二天选择。通过这样一点点一天天的无压渐进循环,最终逐步构建出完整作品。非线性的写作形式很适合职场人利用工作间隙进行碎片创作。而围绕看板的主题调度,则很好地平衡了整体方向与即时创作偏好的矛盾,让职场人珍贵的创作欲得到有效保护。
第三是「他律驱动」。他律驱动的引入是这套系统能成功的关键因素。相对于自律对意志力的高要求,他律则更强利用调外部环境来激发行动力。在这个懒人写作闭环中,颇有仪式感的Live作为每天的启动环节,便具备着很好的他律性。Live8人的小圈子恰到好处,可以在创作之初对其他成员宣布自己的创作目标,并将每天的Live片段发布出来,供成员阅评,以此形成「监督」环境。并且写拉松Live系统的弱社交和人数限制,也为这种「宣告」行为增加了安全感。对外宣言的驱动效应要远大于内心的鞭挞,极端一点说,如果这套系统只能留一个环节,那必须是这每天20分钟的Live。
最后是「信息打通」。这主要归功于写拉松的多端矩阵,不仅很好地覆盖了一天的写作场景,并且能把各场景各端产生的内容都沉淀在一处,便于集中处理。这种无缝衔接让我们的写作更加连贯,无需任何切换成本。而这种连贯性,正是维持职场人脆弱的写作流程循环不可或缺的。
感谢大家耐心看到这里,作为少数派多年读者,最大的感受就是不要停止不前,要永远保持有效率的学习,只有自身强大了,才能超越无休止的职场竞争和内耗。而我们普通人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通过持续写作不断提高认知,把知识消费变成知识生产。
所以建议各位想要写作却苦于无法坚持的职场人尝试一下我总结的写拉松懒人写作闭环,相信在这样每日渐进的写作循环中,我们一定会孕育出一件件满意的作品,成为名副其实的终身学习者和知识生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