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催化剂;同时也是构建科技强市,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科技创新平台是政府通过引导和激励,集聚高校、科技机构和企业等主体的科技资源,形成具备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孵化企业、资源共享等功能的机构、组织和平台,是集聚创新要素,提升产业升级的主要载体,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分析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状,探讨如何合理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如何更好发挥创新平台的载体功能,对于我市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提高科技创新平台投入产出绩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开展与省内城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比较研究,有助于对标找差,借鉴先进地区成功经验,加快融入苏南,进一步优化我市科技创新平台投入结构。
一、南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状
(一)从政策环境看: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顺应时势
国家层面,科技平台建设已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积极推动藏医药、纺织和集成电路三个国家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试点工作;2011年,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认定和绩效考核工作的通知》,并向社会公布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认定指标》和《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运行服务绩效考核指标》,规范了国家科技平台的建设与运行规范。
省级层面,2016年出台了科技创新40条政策,《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明确提出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平台建设,近年来,江苏省不断规范科技平台的管理与运行,从高新区、企业载体、产研院、新型研发机构等方面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平台的不断完善。
市级层面,《南通“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众创空间、新型研发组织、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争形成创新要素活跃、创新能力突出、创新成效显著的创新服务高地。
(二)从主体建设看: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全面开花
科技创新平台主体主要包括公共研发平台、企业创新平台、创业平台、公共服务平台、高新园区等。
1、政府搭台,科研机构稳步发展。研发机构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科技机构建设尤其重要。一方面,政府部门所属科研机构在调整中发展。2007年,南通县级以上政府部门所属科研机构19家,随着科研机构的改革,之后的几年有所减少,至2015年,仅剩余10家。近几年来,随着政府部门对科研机构的加大投入,科研机构数稳步发展,市属、县属科研机构大幅增长。2019年南通拥有县级以上政府部门所属科研机构44家,比2015年增加了34家;分隶属关系来看,政府部门所属科研机构中,省属1家、市属16家,县属27家。另一方面,我市普通高等院校稳步发展。普通高等院校数量由2000年的5所增加到2019你的8所,随着大学生扩招,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数大幅增长,在校学生数由2000年的1.7万人增加到2019年的10.6万人。
3、市场引导,“双创”载体彰显活力。众创社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是“筑巢引凤”,“孵化育成”,实现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平台。多年来,我市围绕构建“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链条,积极打造科技人才创业“栖息地”;通过“创新南通”线上平台整合创新资源,实现创新创业精准导航;通过线下特色众创空间建设,高效承载创新创业活动;通过“通创荟”系列活动,形成支持创新创业的全过程服务链,集聚了一批科技型企业和高端人才,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全市众创空间总数达59家,其中国家级11家、省级33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达54家,其中国家级15家,省级32家;省级科技企业加速器5家;省级科技创业孵化链条3家;省众创社区备案试点8家。科技企业孵化面积242万平米,在孵企业和团队总数已达到3600多家(个),其中高企103家,解决就业4万人,总收入实现近75亿元。拥有有效知识产权3471件,其中发明专利741件。在孵企业获得各类投融资12亿元,累计毕业企业2020家。“双创”载体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创富源”和“就业源”。
4、产业集聚,园区建设彰显特色。构建了以国家级高新区为龙头,省级高新区、特色产业基地为支撑的创新载体体系,坚持“一区一特色、一园一专业”发展方向,推进科技园区提质增效。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创新园区,目前我市拥有1家国家级高新区、1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6家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3家省级高新区。南通国家高新区集聚了2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10多家产业研发机构,建设了3个国家级众创空间和2个省级众创集聚区,引进了创新公社、中科院软件中心、苏州创交所、飞天众智等一批“高、全、专、精、特、新”的科技服务机构46家,积极建设高水平创新核心区,在2019年全国157家国家级高新区综合评价中排名51位,去年又获批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实现了我市园区国家级示范零的突破。海安高新区、市北高新区、如皋高新区等3家省级高新区“去筹转正”后进入发展快车道,正按照争创“国内一流园区”的目标,注重特色、集中优势、错位发展。
(三)从财政投入看: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保障有力
政府科技投入总量和占比双提升。政府科技拨款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助推器,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历年来,我市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总体稳步上升,占一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保持稳定。从总量来看,2007年,我市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仅4.3亿元,2010年突破10亿元,2014年突破20亿元,2018年突破30亿元,达到37.8亿元,2019年,我市地方财政科技拨款达33亿元,比上年有所下降,从2007年到2019年,年均增加2.4亿元。从政府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看,2007年以来,我市政府科技拨款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维持在2.6%(2008年)到4.3%(2018年)之间,总体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绩效评价方法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科技创新平台评价指标体系(表1)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创新投入
人员投入
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开发机构人员(人)X11
大中型工业企业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人年)X12
资金投入
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亿元)X21
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X22
全社会研发投入(亿元)X23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X24
设备与条件投入
科技企业孵化器(家)X31
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家)X32
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研发机构数(个)X33
县级以上政府部门所属科研机构(家)X34
创新产出
创新成果
专利申请量(件)Y11
省级科技进步奖(项)Y12
经济效益
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个)Y21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Y22
(二)主要分析方法
三、南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绩效实证分析
(一)南通近年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回归分析
解释的总方差及因子载荷矩阵(表2)
主成分
成份
初始特征值
提取平方和载入
因子载荷矩阵
合计
方差的%
累积%
因子1
因子2
X1
X11
1.913
95.649
0.978
-
X12
0.087
4.351
100
X2
X21
3.27
81.744
0.985
X22
0.615
15.38
97.124
0.792
X23
0.104
2.605
99.729
0.967
X24
0.011
0.271
0.858
X3、X4
X31
2.496
62.405
0.919
-0.119
X32
1.064
26.605
89.011
0.728
-0.526
X33
0.378
9.447
98.457
0.969
0.123
X34
0.062
1.543
0.428
0.871
Y
Y11
2.899
72.486
0.823
Y12
0.648
16.205
88.691
0.696
Y21
0.389
9.729
98.42
0.937
Y22
0.063
1.58
0.928
1、解释变量
由表2中各个主成分因子解释的总方差和因子载荷矩阵可见,在科技创新平台人员投入方面提取了一个主成分因子X1,方差的累计贡献率达95.7%,在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开发机构人员数(X11)和大中型工业企业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X12)两个指标上均有较大的载荷,说明该因子对两个指标均有较强的解释能力,X1的因子得分权重表达式如下:
提取的第二个主成分因子X2主要反映科技创新经费投入,方差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1.7%,能够较好的反映原始数据信息,在X21、X22、X23和X24四个指标上均具有较大的载荷,该因子对4个指标均有较强的解释能力,X2的因子得分权重表达式如下:
同样,反映科技创新平台和设备投入方面提取了两个主成分因子X3和X4,方差的累计贡献率达89%,其因子得分权重表达式如下:
其中,X3主要反映X31、X32和X33的情况,代表企业研发机构、孵化器、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营利性科技平台的运营状况,X4主要反映X34的情况,代表县级以上政府部门所属的科研机构这种非营利性科技平台的运营状况。
2、被解释变量
在科技创新平台产出方面提取了一个主成分因子Y,其累计贡献率达72.5%,对原始变量有较强的解释力,其因子得分权重表达式如下:
3、多元回归分析
模型汇总b(表3)
模
型
R
R方
调整
标准估计
的误差
更改统计量
Durbin-Watson
R方更改
F更改
df1
df2
Sig.F更改
1
.972a
.945
.918
.28606954
34.659
4
8
.000
3.069
由回归结果看出,模型拟合优度R方达0.945,拟合效果较好,回归方程如下:
(二)南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DEA绩效评价分析
通过以上回归分析,我们明确了影响科技创新平台产出绩效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探究南通历年来科技创新平台服务绩效,我们选取主要指标,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行绩效评价。
在模型选取上,本文选取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DEA方法作为一种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非常适用于多输入多输出的复杂系统分析,它对决策单元的规模有效性和技术有效性同时进行评价。本文选取使用较多的两个模型
C2R模型和BC2模型。其中,C2R模型可以用来评价决策单元是否同时达到规模有效和技术有效,BC2模型则是用来评价决策单元的技术有效性。
1、南通历年科技创新平台DEA绩效评价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通过DEAP2.1统计软件,对2007年至2019年我市科技创新平台投入产出的规模有效性和技术有效性同时进行评价,结果如下:
南通历年科技创新平台投入产出绩效评价结果(表4)
年份
综合效率
纯技术效率
纯规模效率
规模收益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0.592
0.645
drs
2017
0.591
2018
0.593
2019
0.922
均值
0.9
0.994
0.904
注:irs指规模收益递增,drs指规模收益递减
DEA有效年份分析:由表4可以看出,2007年以来我市科技创新平台投入产出绩效整体处于较高水平,综合效率均值达到0.9,其中,纯技术效率和纯规模效率分别为0.994和0.904。分年份来看,参与评价的13个年份中,2007年至2015年是DEA有效的(综合效率为1),有效率为69.2%。这9个年份既是技术有效又是规模有效,说明除非增加一种或多种新的投入,或减少其它种类的产出,否则无法再增加任何产出,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达到最优状态。
DEA无效年份分析:2016年至2019年这4个年份是DEA无效的,其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存在显著差异。从技术效率来看,2017、2018、2019年3个年份是技术有效的(纯技术效率1),表明这些年份的资源配置合理,管理水平也较高,DEA无效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其规模效率较低,科技投入的规模尚需调整。从规模收益看,2016-2019年4个年份均是规模收益递减的(drs),说明在现有产出水平下,该行业的科技投入存在冗余,即产能过剩或投入结构不合理,需要适当调整科技投入的规模和结构来提高产出效率。
2、南通与其他城市科技创新平台绩效比较分析
江苏省分地区科技创新平台投入产出绩效评价结果(表5)
地区
南京市
无锡市
徐州市
常州市
0.925
0.943
0.981
irs
苏州市
0.708
0.916
南通市
0.995
连云港市
0.996
淮安市
0.737
盐城市
扬州市
镇江市
泰州市
0.718
0.824
宿迁市
0.914
0.963
0.947
从软件分析结果来看,全省科技创新平台投入产出综合绩效为0.914,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但地区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南京、无锡、徐州、扬州、镇江、宿迁6市的综合效率为1,投入产出绩效达到最优,处于第一梯队;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4市纯技术效率为1,纯规模效率也处于较高水平,处于第二梯队,从规模收益看,淮安、盐城规模收益递增,可通过增加科技创新平台投入(机构、资金、技术等)来增强投入绩效,南通、连云港规模收益递减,说明科技投入存在冗余现象,单纯加大投入不能获得更多产出,需要通过调整投入结构来增强投入绩效;常州、苏州、泰州3市纯技术效率和纯规模效率均未达到1,处于第三梯队,规模收益是递增的,可通过增加投入规模来提高产出水平。
四、南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存在的短板
从纵向看,南通科技平台建设在量上有了大幅提升,但由于投入结构的问题,近年来,投入产出绩效不甚理想;从横向看,与省内投入产出绩效较高的兄弟市相比,还有可以提升的空间。制约南通科技创新平台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技人力资源匮乏
横向来看,2019年我市每万从业人员中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115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仅相当于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的五成至六成。纵向来看,2019年,南通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开发机构人员2.3万人,比上年下降22.7%,低于2012年水平(2.5万人)。我市科技人员的匮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从人口流动性来看,面对上海、南京、苏州等城市强大的人口虹吸效应,南通属于人口输出型城市。多年来,我市人口呈净流出状态,2010年以来每年净流出人口保持在30万人以上,201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31.8万人,户籍人口759.8万人,净流出28万人。从人口结构来看,人口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造成人口红利的消减。一方面,2002年以来,我市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18年保持负增长态势,多年来的低生育水平造成劳动力的后备军供给能力不足;另一方面,老龄化程度逐年加剧,2019年末,南通759.8万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233.6万人,占比达30.7%,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连续两年突破30%的关口。从人口素质来看,高学历人才流入比偏低。2018年,南通共吸纳高校毕业生30352人,其中省外院校毕业生6070人,约占20%左右;省内高校毕业生24282人。在吸纳的省内院校毕业生中,“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生687人,仅占省内“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总数的2.54%,占我市吸纳省内院校毕业生人数的2.83%,远低于全省8.20%的平均水平,与南京、苏州等苏南城市的差距更大。高校毕业生作为科技人才的主要后备力量,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不足将严重影响我市科技创新的发展。
(二)科技创新载体力量薄弱
从企业创新载体来看,2019年末,全市496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1061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21.4%,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9年末,南通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64家,仅为南京的30.1%,苏州的46%,常州的79%,低于徐州;2019年末南通拥有省级以上众创空间42家,仅为南京的26.8%,苏州的19.7%,常州的66.7%,低于无锡、徐州和扬州。从事业创新载体来看,南通普通高等院校8所,占全省的比重仅5.6%,院校科技创新力量薄弱;县级以上政府部门所属科研机构44家,占全省比重仅9.3%。事业创新载体力量薄弱,导致我市基础研究占比明显偏低,科技创新原创性不足。
(三)科技创新平台层次亟待提高
尽管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招才引智”与“招所引院”,但在层次水平上,高端资源偏少,国家级研发机构寥寥无几,省级重大研发机构更是远远落后于苏南地区。2019年,南通拥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444家,占全省的比重为9.9%,其中全省76家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南通仅1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类型看,全省101家重点实验室,南通仅2家,院校中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全省28个,无一个在南通,苏州22家;全省82家企业研究院,南通仅7家,全省14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无一个在南通,南京有9家;南通拥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81家,其中,国家级仅1家,全省29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半以上在南京(15家);南通17家省级以上科技服务平台,无国家级科技服务平台。
2019年末江苏省各市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情况表(表6)
总数
重点
实验室
重点实验室
(企业研究院)
企业院士工作站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科技
服务平台
江苏
4484
101
82
349
3679
273
南京
557
5
23
45
397
87
无锡
656
9
7
52
563
25
徐州
226
3
27
184
11
常州
446
33
380
19
苏州
1012
64
12
55
852
31
南通
444
2
37
381
17
连云港
117
88
淮安
105
6
80
15
盐城
160
0
21
125
扬州
261
22
219
镇江
210
16
178
泰州
199
161
10
宿迁
89
71
(四)科技创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效果不甚理想
2019年,南通完成技术合同登记额110.3亿元,仅为南京的18.7%、无锡的45.8%、苏州的29.2%。截止2017年,南通完成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24项,仅为南京的48.2%,无锡的51%、常州的63.9%、苏州的43.8%;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资金11.3亿元,分别为南京的46.1%、无锡的53.6%、常州的65.3%、苏州的51.5%。
五、优化南通科技创新平台绩效的对策建议
作为接轨上海前沿的南通,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亟需合理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吸引更多的高水平科技成果向南通转移、转化,促进科技创新平台高质量发展。
(一)以需求为导向,合理搭建各级各类平台
(二)以人才为支撑,加大科技引才引资力度
(三)以集聚为导向,推进科技园区提质增效
推动各类创新资源集聚,是实现产业科技创新的必由之路。要以高新区、科技园区为创新主阵地,加强分类指导,优化布局,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建设一批重大公共技术平台、协同创新服务平台,更大力度地开展自主研发和集成创新,更大力度地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坚持“一区一特色、一园一专业”发展方向,引进和布局一批国家一流研发机构,全面配套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进科技园区提质增效。
(四)以先进地区为标杆,融入长三角发展大局
新城市群已成为国家或地区参与科技创新竞争和合作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推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是支撑引领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上海市科学研究所发布的《2019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显示,上海、苏州、南通三大技术转移枢纽城市已逐步形成,其中,南通是典型的技术输入型城市,是长三角最大技术专利输入城市,这对南通来说,既是机遇,也充满挑战。我市应充分发挥靠上海的区位优势,承接上海、苏州等地资源、产业、技术溢出的同时,加强与发达地区的科研合作,注重协同互补,避免同质竞争,关键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局下赢得发展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