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平台经济;服务消费;双循环
作者简介:刘奕,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服务经济与互联网发展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夏杰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近年来,国际贸易摩擦的加剧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使得全球需求下滑、国际贸易萎缩,国内消费和就业压力陡增。在此背景下,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即依托国内超大市场和内需潜力,高质量发展国内经济,不断打通国内市场各个环节的循环梗阻,在畅通国内循环的基础上,以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市场,以内循环带动外循环,进而实现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局面。站在新的逻辑起点打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须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消费的特征,深挖国内要素市场和内需市场的潜力。伴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我国服务消费比重不断接近商品消费,并呈现消费分级、需求渐趋理性的趋势;更为重要的是,在当前消费市场围绕到店信息服务形成流程闭环的大背景下,数字化平台已成为对接供需、承载消费决策的重要工具。由此,在准确把握当前消费趋势性特征的前提下,厘清平台经济畅通消费内循环的作用机制,并据此完善政策设计,推动平台经济在“双循环”发展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议题。
一、新发展格局中畅通国内大循环:
逻辑起点与趋势性特征
先导型经济体的经验表明,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不尽相同。近年来,全球供应链体系面临调整、收缩和重构,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趋于减弱,内需已成为国内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是抵御外部不确定性的稳定器和压舱石。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须牢牢抓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紧紧围绕居民消费需求升级的大趋势,努力推动国内消费提质增量。
(一)新发展格局的逻辑起点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动能将向消费驱动转换,数字经济成为创新增长的主要内容,产业“数智化”特征将更加明显。站在新的逻辑起点上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须深挖国内要素市场和内需市场的潜力,促进国内产业链和消费双升级,并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参与国际市场。
1.稳步向高收入经济体行列迈进,经济动能持续向消费驱动转换
迈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将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动能进一步向消费转换。在新发展格局下,消费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从消费规模来看,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40万亿元,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从消费趋势来看,2010年以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消费已连续多年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2011—2019年,我国的消费率平均为53.4%;2020年虽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消费仍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54.3%,高于资本形成总额11.2个百分点。“十四五”期间,在扩大内需战略的推动下,居民消费潜力有望继续释放,消费升级势能将持续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也将愈发增强。
2.数字经济成为创新增长的主要内容,“数智化”推动经济质量和效率提升
“智能化”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目前,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持续深化,目标是依托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前三次工业革命实现自动化、电气化、数字化的基础上实现智能化。“十四五”期间,随着数字化转型过程的逐渐加快,数字经济对我国经济创新发展的引领作用将更加凸显。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第一次把“数据”要素同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要素并列写入,明确了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具体举措。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激活数据要素潜能,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规则,营造规范有序的政策环境。一年多来,许多关于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都强调了数据要素的价值,数据已然成为继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之后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十四五”期间,国家战略引领下的科技革命与文化变革,将使得以系统交互、多元耦合、能力驱动、协同共生为特征的智能社会形态逐渐显现。
3.14亿全面小康人口和世界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我国14亿人口在收入财产、医疗健康、文化教育、社会公平与保障等方面达到小康水平,这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日益壮大,2015年已接近3.3亿人,2018年已超过4亿人,预计2030年将超过10.4亿人,规模为全球之最。中等收入群体既有消费意愿,又有消费能力,对商品质量和服务品质有着更高的要求。中等收入群体释放的消费需求,将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重要支撑;同时,人力资本的快速积累,也将有助于更好地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
(二)围绕居民消费升级趋势畅通国内大循环
理解和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就是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畅通国内大循环、增加需求的内生动力,应紧紧围绕居民消费升级的趋势来展开。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呈现消费分级、需求渐趋理性的趋势,服务消费比重不断接近商品消费。
第一,我国消费市场庞大,人口收入、年龄、教育结构和城市等级分异显著,导致我国的消费需求具有明显的多层次性,呈现消费分级的态势。一方面,移动互联网在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的普及催生了如拼多多这样的新型电商平台,在增加农村居民消费选择空间的同时,也凸显了中低收入群体相对较低的消费品质。拼多多通过聚焦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追求高性价比的消费者,成立三年便获得了与传统电商平台相仿的活跃买家。另一方面,高收入人群的消费层级不断提升,表现为我国奢侈品消费规模不断增长,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2019年,我国在全球奢侈品市场中的份额达到35%,消费规模约为984亿欧元,是全球奢侈品消费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第四,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我国服务消费呈现消费结构升级的显著趋势。近年来,服务消费沿着“衣食—住行—康乐”的路径进行着升级迭代。2019年,伴随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总支出超过2万元,食品烟酒、衣着、生活用品等生存型消费支出占比逐步下降,而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发展型消费支出占比逐步上升,2019年占比分别为13.3%、11.7%、8.8%,比2013年分别上升了1个、1.1个和1.9个百分点。居民服务消费升级的另一标志性特征是高端消费门类的显著增长。美团点评大数据显示,近两年来高端养护类项目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米其林、黑珍珠等高端餐饮榜单上榜餐厅的客流量不断提升;大众小吃人均消费逐步提高,2019年交易均价在31元以上的小吃商户数实现了正增长,而交易均价为10元以下的小吃商户数下降了近40%。客单价的提升、高端服务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双向增加,体现了我国服务消费内部的结构调整正在持续进行,服务消费升级趋势显著。
二、平台经济助力
畅通服务消费内循环的作用机理
消费作为经济内循环的基本环节,串连着国内社会生产的全过程。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居民的服务消费支出持续增加,在这一过程中,平台经济对服务消费的发展和普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前,国内大循环的痛点在于内需循环不畅,相对于分层、理性的消费需求来说,消费的有效供给明显不足,同质化、低端供给过剩,精细化、高品质的供给短缺,导致许多消费流失海外。畅通消费内循环的核心,就是要立足国内消费市场,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平台经济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服务消费的业态模式,使服务消费呈现许多趋势性的新特征。对平台经济助力畅通服务消费的机理进行提炼和总结,有助于立足“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进一步把握我国服务消费发展的趋势,激发消费潜能,为畅通内循环提供有力支撑。
(一)平台成为对接服务消费供需的关键基础设施
(二)平台经济降低了服务的搜寻成本
此外,随着更多服务供应商的加入,竞争加剧带来的平均售价降低和效率提升还显著增加了消费者剩余。互联网提供的大部分内容对消费者都是免费的,因此,很难通过估计在线服务需求弹性的常用方法来衡量消费者剩余。
(三)平台经济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服务需求
(四)服务供给方通过数字生态系统挖掘消费潜力
传统上认为,较低价格带来的消费者福利收益主要以生产者损失为代价。但像亚马逊这样的平台使得零售商、书籍出版商、印刷商和作家都能从中受益,供需双方都可以从较低的搜索和交易成本中获得不断增长的收益。而同样地,与低价带来的福利收益相比,增加产品种类为消费者和生产者创造的总福利收益,显著高于单独估计的消费者福利收益。平台在参与服务价值共创过程中,通过显示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动向和趋势,推动市场提供新的服务内容和新的服务组合,发现和创造新的服务业态、服务模型。通过数字技术,将原材料供应商、中间服务提供商等各方同最终的销售网络进行连接,在提高各环节效率的同时,拓展新业态、新模式,丰富行业供给。
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术也会对服务消费市场的信用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信息弱势的消费者有可能被平台系统地加以利用,从而损害消费者利益和市场竞争。随着平台规模的日益庞大,平台的道德风险问题越来越突出,出现了个性化定价、算法歧视、不公平排名、算法合谋等突出问题,而个性化排名、推荐和过滤算法也可能存在操纵消费者选择、导致用户认知碎片化等问题。随着平台经济的发展和成熟,对平台在畅通消费供需方面的价值和净福利效应进行准确量化越来越重要。
三、推动平台经济
畅通服务消费内循环的政策建议
(一)从平台的社会经济福利效应出发,创新监管理念和监管方式
(二)发挥服务平台的枢纽作用,着力打造在线消费生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