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当地媒体报道,5月16日,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享年102岁。贝聿铭著名作品包括香港中银大厦,法国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等。
贝聿铭先生,是享誉全球的最著名建筑师,投身建筑事业70多年来,优秀的作品早已遍布世界各地,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是一位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
他17岁高中毕业后,父亲本来希望他赴英国攻读经济学。但是当时的贝聿铭却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最终选择了赴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后转学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建筑工程,27岁时在哈佛大学建筑研究所深造。
从哈佛毕业后,贝聿铭开始了自己的建筑职业生涯。70多年来,这位建筑界的华裔奇才为世界带来了各种精彩绝伦的作品。包括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肯尼迪图书馆、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和苏州博物馆等。
贝聿铭的作品多以公共建筑和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追求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他的建筑作品散布全球,包括中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加拿大、卢森堡、甚至远至卡塔尔。
据粗略统计,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在百项以上,获奖五十次以上。他在美国设计的近五十项大型建筑中就有二十四项获奖。贝聿铭1979年荣获了美国建筑学会金质奖章,美国建筑学会还把当年定为“贝聿铭年”。
此外,他还于1981年获得法国建筑学金奖,1983年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第五届普利兹克奖,1989年获得日本帝赏奖,并于1986年获得里根总统颁发的自由奖章等。
贝聿铭的作品多以公共建筑和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追求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他的建筑作品散布全球,包括中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加拿大、卢森堡,甚至远至卡塔尔。
1979年,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中国邀请贝聿铭设计香山饭店。贝聿铭根据自己的一贯想法———“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不辞劳苦地走访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承德等地寻找灵感,搜集素材,最后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香山饭店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成为具有浓郁中国风格的建筑。
1983年,66岁的贝聿铭接到了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coisMitterrand)的邀请,成为大卢浮宫项目的总建筑师。在卢浮宫博物馆的大规模翻修和重组项目中,金字塔被定为主入口。这个计划一出,最初引起的反应是震惊,对于改变法国最神圣的文化遗产这一计划,《费加罗日报》大斥:“绝对不能接受”。
1990年,时年73岁的贝聿铭从自己的事务所退休,并决定不再参与大型项目的竞争。日本神慈秀明会会主、东洋纺织株式会社继承人小山美秀子想建一座美术馆来展示她所收藏的中日艺术品,贝聿铭为她设计了美秀美术馆。美术馆位于一座山峦上,交通不太方便,贝聿铭提出要挖一条隧道建一座吊桥来解决。隧道尽头“若有光”,游客进入隧道就能看到美秀美术馆,让人不禁想起《桃花源记》。
尽管离开中国八十余载,其中七十多年的建筑生涯大都在欧美,贝聿铭的建筑设计不曾刻意地中国化,但受中国文化“影响至深”。他说:“我深爱中国优美的诗词、绘画、园林,那是我设计灵感之源泉。”2006年的苏州博物馆作为他的封山之作,贝聿铭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建筑智慧结合东方的传统美学以及对家乡的情感全部融汇在这座建筑里。
2009年,贝聿铭还参与了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设计。贝聿铭去了埃及和中东的其他国家,寻找伊斯兰教文化的最佳表达。
贝聿铭对建筑设计的态度并不在于建立“贝氏风格”,他并不认为自己有所谓流派。对他来说,因时、因地、因事而设计的分析方法是不变的,建筑设计成败的关键就是深入了解建筑所在地的人文历史。
贝聿铭给三个儿子分别取名定中、建中、礼中,又给唯一的女儿取名“莲”,每个名字都很“中国”。贝聿铭的三个儿子都算是“子承父业”,去世的长子贝定中是城市规划师,贝建中与贝礼中都成为建筑师,也在早期参与过父亲的很多大项目,直至1992年兄弟二人创立“贝氏建筑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