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商/渠道商对电子书的售卖方式(VIP、包库等),与学术图书的生产模式不匹配,使其价值无法有效变现,出版社失去市场主体性,市场没有增长空间。
近几年,正版馆配电子书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加上政策的利好、出版社深入的融合发展、图书馆的电子资源经费有所增长、读者的数字阅读习惯已基本养成,为出版物电子书提供了发展空间。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馆配电子书生态并没有实现馆社店三方完整的连接。
馆、社、店都是馆配电子书生态里的重要一环,三者之间相互影响,需要多方了解沟通。我认为,我们需要倾听图书馆和出版社双方的具体诉求,寻找最大公约数,建立合作的规范,构建并维护健康、良好、可持续发展的馆配电子书生态。
出版社电子书业务面临的挑战
目前,出版社数字业务占出版社整体收入比重较低,这与出版社希望通过数字业务带动整体增长的预期形成矛盾。
其次,平台商/渠道商对电子书的售卖方式(VIP、包库等),与学术图书的生产模式不匹配,使其价值无法有效变现,出版社失去市场主体性,市场没有增长空间。
学术电子书馆配协同建议
在出版机构的供给方面,出版社需要积极推进纸电同步,保证学术电子书的可获得性,保障电子书及时供给。同时,应注重电子书加工的标准规范和质量要求,充分发挥“数字”的使用特性。出版机构还应不断探索丰富学术电子书的出版/供给形式和服务能力,积极参与图书馆服务,探索新技术在面向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保持与图书馆的连接、协同。
关于电子书采购后的使用问题,需要明确的是,图书馆采购的是电子书的使用权,永久使用权允许无限期使用,但不是无限制使用。
在关于电子书的服务规则方面,应有其资源规则,如格式要求、原数据规则;在接入方式及范围方面,应有IP、账号、账号认证等;在使用载体方面,应为在线阅读,或有终端限制等;在使用功能方面,可有试读、复制、打印等;在转播规则方面,可以有借阅、文献传递、发现咨询等;在权益及拓展方面,可以有正版认证、全文API接入、元数据统一发现接入等。
在社科文献电子书馆配渠道合作方面,电子书若是渠道商销售的,建议以单本买断采购为主,对于后续的权益、可能开拓的服务创新才有保障。在服务模式方面,销售后所提供的使用服务应是有规则的合理使用;根据服务规则的情况,可对合作者进行分类分级。基于纸电同步和电子书价格规范的前提下,可支持纸电同采策略。
出版社选择合作的馆配商,大致会看重以下几点:社科文献的销售策略包括责任愿景、可信的交易系统、可持续的销售模式、合理的服务模式等。最好是能退出包库模式。
电子书馆配渠道的发展设想
毋庸讳言,目前来看,电子书馆配渠道较少,原有的图书馆配体系优势没有得到利用。基于交易和服务规则,可否形成交易+服务协同的合作机制,丰富电子书交易渠道和电子书服务体系?比如,在电子书相应规则的共同维持下,形成馆社店在线协同联盟如出版社联盟、馆配联盟、图书馆联盟等。
“馆社店”协同合作的良性生态需要规则,可以以区域、系统或联盟等形成规则;需要各方互相协同、加强交流,兼顾各方合理诉求,寻找最大公约数。书业转型升级,不是颠覆,不是从头来过,而是发展与创新。新环境下,馆社店合作需要逐渐形成新的基础设施(可信、在线协同),馆社店合作的基本规则需形成共识。电子书市场的发展,需要馆社店三方共赢且有可预期的空间。
学术数字资源如何馆社协同
从出版社的角度而言,如何做好自身协同服务机制建设的探索呢?在线-连接-协同,才是未来。
在馆藏数字内容权益认证方面,我们希望,基于区块链,为图书馆采购的每一本电子书提供正版确权,提供数字馆藏权益证书,不可更改;确权后可享受出版社提供的权益保障服务——不管销售方是否提供服务,出版社始终保留该电子书的阅读服务;基于数字馆藏证书可开发扩展服务。
总而言之,实现学术数字资源馆社协同的路径,即需要从私链过渡到联盟链,内容服务和认证成为具备参考标准的基础设施。实现在线连接+协同,才能实现构建完整数字学术知识服务生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