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史晚清广东图书刊刻进入黄金时代:政商助力学术称盛粤中书板流布九州

详校精雕,其书终古不废,其人终古不泯,晚清广东图书刊刻进入黄金时代

文/金羊网记者邓琼图/金羊网记者周巍

镌刻历史

粤博藏品管理与研究部的工作人员说,这批书板数量不多,已清点的约有200块,从上世纪60年代便已入藏。

按照规定进行拍摄与测量之后,我们带着板片信息来到了它们的“故地”——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以下简称“中图”)。这里不仅是今日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的所在地,而且从图书馆1912年在广雅书局旧址上建立起,包括学海堂、广东书局、广雅书局等刻印的图书以及部分大型私刻图书的板片(当年共计数十万片),就曾经被保存在馆内的藏板楼中,直至1938年广州沦陷于日寇入侵。此后,这承载着岭南文脉的数十吨板片,在战火、城祸与天灾中辗转散失,于今公藏中仅能找到的,就只有粤博保存的零星部分了。

板片虽零星,却还是为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倪俊明和秘书长林锐两位古籍专家提供了关键的元素:其中有“广雅书局刊”的那一张最为完整,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广雅书局所刻的《孟子集注》,卷六第三十页;板片上有“庚申补刊”及“学海堂”字样的,应为学海堂所集清代前期汉学著作之大成的《皇清经解》在咸丰十年的补刻书板;书口上有“粤雅堂校”的,属于十三行行商伍崇曜家刻的书板无疑;清晰可见书名《汉西域图考》的,则是省城广州西湖街富文斋同治九年的刻本……恰好代表了官刻、家刻、坊刻的典型。

更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得知,经这些板片刻印出的种种浩繁卷帙,原书都还基本完好地保存在今日中图特藏部书库中。恒温恒湿,如珠如宝,就像后人钦敬这段历史的诚心。

1898年广雅书局刊刻《孟子集注》,卷六第三十页原板片(下)和书籍(上)仍存于世

粤中称最

清朝嘉庆之前,广东板刻书籍无多,直到“经学名臣”阮元出任两广总督,于1820年开办学海堂才有了重大改观。阮元广招时贤,辑刻了《皇清经解》183种、1400余卷,一举汇集清前期74位经学大师的重要著作,藏书板于越秀山学海堂文澜阁。从此风气大开,官私刻书风起云涌,广东刻书进入黄金时代。

“海内通儒”陈澧长期主持学海堂、菊坡精舍时,书院师生大规模写作、校勘并刻书成为一时风尚,学术与出版相交互,南粤文兴为人瞩目。及至1868年,广东书局依托菊坡精舍一建立,陈澧就主持重刊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200卷。这套书基本涵盖清乾隆之前所有古代典籍的提要,为清代以来学人公认的“不可不看”之书,从此有了与殿本、浙本并称的第三个版本:粤本,足可见当年广东刻书之雄心物力。

随后,广东书局一连刻印了《十三经注疏附考证》346卷、《通志堂经解》1792卷、《古经解汇函》附《小学汇函》283卷,加上此前辑刻的《皇清经解》,西汉至清代大部头经学丛书得以贯通,且都藏板于越秀山麓的学海堂、菊坡精舍。今又早春二月,山脚下那棵三百岁的木棉树(今位于中山纪念堂南门内侧)如期盛放,它一定还记得,曾“蠲俸金数万”支持广东书局的两广盐运使钟谦钧当年喜不自禁地感慨:“有此四大编同在一山之上,可谓藏之名山者矣!”这一番出版景象气势如虹,难怪引时人惊叹:“……近数十年间,海内经生,粤中为多,刊行经部之书,亦粤中称最。”岭南学术遂在清朝初年的沉寂后,风评为之一变。

粤博四楼“广东历史文化陈列”区,一面墙上镶嵌了若干块清代木刻书板

广雅之盛

到1887年晚清重臣张之洞上奏建立广雅书局时,规制更盛。广雅书局先后刊印了典籍362种6254卷,数量质量均居全国官办书局的前茅。广雅每书必经三校方才付梓刊板,故卷末会附有初校、复校、再复校人的姓氏、籍贯,以示慎重,版本质量于“海内负有盛名”。

1907年,广雅书局又专门增建藏板楼,将自家的板片和学海堂、菊坡精舍及伍崇曜、潘仕成等家刻的典籍板片一并收贮,数十万张分类入藏,自此统称为“广雅板片”。

中图北馆曾存放包括《广雅丛书》等在内的大批清代广版图书

刻工聚集

走在今天的羊城北京路、西湖路、龙藏街一带,不时有书店映入眼帘,有心人或许还能感受到当年书肆刻坊成行成市的余脉。清代这里曾是广东刻书印书的集散地,许多累代经营、官刻私刻皆可承印的书坊,于此接待着官僚仕宦、文人学者或豪绅巨富,同在一个崇文爱书的岭南文化生态圈中,往来生息。像前面提到的富文斋,就在西湖街传承经营过百年,既承印学海堂、广雅书局的官刻,也自行刊刻了如广东学者李光廷的《汉西域图考》这样有特色的学术名著。

至道光、咸丰年间,最兴旺时广东有书坊200多家,数量之多已仅次于北京、苏州,在全国居于第三位。有趣的是,当时刻工最为集中的全国知名地在顺德马岗,妇孺皆能刻书,价格比他地低廉。所以一面是外省来游的文人将此作为奇闻记下,另一面则有精明的苏州书商携书入粤至马岗刻板,刻成后将板片带回江南印刷,充作“苏板”以降成本。

富商资助

在省博所见的板片中,书口有“粤雅堂校”字样的颇多。中图专家告诉我们,这承载的是十三行首富伍崇曜和第一流岭南学者谭莹这一对世交好友的刻书佳话。伍崇曜素爱风雅,以粤雅堂为校辑之地,谭莹生平博考粤中文献,凡遇罕有珍本必告知伍氏出资汇刻,二人以终生之谊为后人留下了《岭南遗书》《粤雅堂丛书》《金文最》《舆地纪胜》等两千多卷乡邦文献为主的书籍,辑印丛书为南粤之首。因此张之洞将伍崇曜保存文脉之功,与另外三位安徽、江苏的知名刻书家并称,感叹“可决其五百年中必不泯灭”。

与“粤雅堂之伍”并称的,尚有“海山仙馆之潘”,即以盐业起家的富商潘仕成。潘氏在广州荔枝湾筑荔香园,又号海山仙馆,以此室名而刻书、刻帖,名动一时。其中影响最大的《海山仙馆丛书》凡56种,在引进中西科技地理文献方面独辟蹊径,例如所收入的传教士利玛窦口授《几何原本》、汤若望口授《火攻挈要》等,都是西学东渐的知名读本,泽被后世。

书的故事,也就是人的故事。势的兴起,皆因人的执着。

一套套岭南大书背后,可见许许多多动情的人事,官民合力,商士同心,师生传承……直至今日,广东一地尚有“广州大典”“岭南文库”“全粤诗”等领先全国的重大出版工程在赓续这书香文脉,将地处中西枢纽、兼具神州故德与时代新机的风姿展露无遗。

延伸

陈焯独力覆刻《二十四史》逾三千卷

陈焯,室名葄古堂,广东新会人,家境殷实,喜好藏书。当时,《二十四史》除了皇家的武英殿本,以及同治年间的金陵、淮南、江苏、浙江、湖北五省官书局合力编印出版过,此外尚无其他版本,民间觅书不易。陈焯因此发愿,延请通儒多人,在其居所新会北园别墅,历时6年,独力耗资覆刻了武英殿本《二十四史》3314卷。刻印工程之浩繁、所费薪资之巨,仅以龙井茶招待一项而论,就每月须数十金,其他薪俸等尚未计入,但陈焯绝无吝啬。全书于1869年刊竣,版式规整,行格疏朗,字大悦目,为清代广东辑刻卷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丛书,堪称私家刻书之典范。

访谈

广东刊刻官民合力,商士同心,师生传承

商盛助推文兴

倪俊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副馆长、《广州大典》编辑部主任

羊城晚报:从广雅板片所印行的这批古籍来看,广东晚清时期的刻书有什么特点?

倪俊明:我以广雅书局为例来说。张之洞特别注重图书的质量,他专门聘请一批知名学者担任书局编校,严格的编辑校刊是其突出的特色。在出版内容上,广雅书局非常重视刊刻清人经史著作,尤以史学著作最显著。仅后来汇编的《广雅丛书》中收载的史部著作就达九十多种,如再加上未收入该丛书中的《元和郡县志》《读史方舆纪要》《资治通鉴考异》等,史部著作几乎占广雅书局刻书的一半。

羊城晚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在全国以出色的地方文献收藏与整理著称,这是否与广东晚清以来兴盛的刻书业有关联?

倪俊明:中山图书馆1912年就是在广雅书局的旧址上建立,最早叫“广雅书局广东图书馆”,继承了广雅书局的图书及板片。晚清学海堂、广雅书局刊刻了很多广东学人的著述,行商刻书更基本上全都是地方文献(比如伍崇曜辑印的《岭南遗书》就很典型),这就奠定了我们古籍地方文献馆藏的基础。

民国初年又设立广雅板片印行所、广东省立编印局,进一步在晚清刻书业基础上拓展了古籍的整理出版业务。1941年省图在粤北复办时就设立地方文献专藏,这在近代中国图书馆史上也是最早的。一代代传承至今,我们的地方文献藏书规模也是全国图书馆里最大的。

羊城晚报:晚清以降,广东社会进程中是否存在这样一条历史的线索——商盛背后尚有文兴?

倪俊明:是的,晚清以来,广东的确在繁荣商贸的基础上,官府积极调配资源,民间力量大举助推,于是以兴学、刻书为标志出现了文化兴盛的局面。阮元、张之洞两位大吏对于学海堂、广雅书局的推动有目共睹;曾任职两广盐运使的钟谦钧等官员,也曾调用盐务收入维持广东书局的刻书事业。在民间,靠经贸致富的大商人如伍崇曜、潘仕成、陈焯等素爱结交文士,资助学术文化事业之举尤多,他们不吝于耗费巨资刊刻典籍,灌溉岭南的学术文化土壤。财富向文化业的流入成为一时风气,也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和受众参与到图书的生产与消费当中来。

倪俊明:《广州大典》赓续明清以来广东辑印乡邦文献的优良传统,对广州古籍历史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是晚清学海堂、广雅书局等刻书之后的又一新高潮。

《广州大典》从海内外广集珍贵底本,影印收入了1911年之前广州人士所著述、有关广州历史文化的著述以及广州版丛书,共4064种,影印编成520册。“大典”力图最大限度保留广州文献的“原生态”,不做人为裁选。这一大批古籍珍本以往散布于海内外图书馆或私人藏家手中,现在通过文献载体的更换与复制,变得为人所共知、为人所易得。这种“学术乃天下之公器”的精神,正是晚清以来岭南先贤们刻书印书热潮背后的驱动力,也是我们在今天力图传承的一种信念。

一周旅游|全国近百景区为中、高考学生免费,北京环球度假区月中将重开

THE END
1.在中国国家版本馆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馆长刘成勇说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保存版本典籍的传统 中华文明延续数千年未曾中断、历久弥新 其中,典籍版本的收集保护与传承工作功不可没 中国国家版本馆“一总三分” 担负着将中华文化种子“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神圣使命 它们分布在中国东西南北 共同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致力于为人类文明留下永恒记忆共https://www.ncnews.com.cn/wh/202412/t20241208_2115031.html
2.2024,“江苏文脉工程”上新哪些书目如经部春秋类收录的薛凤昌《左传讲席札记》,是薛氏讲授《左传》的讲义,仅吴江图书馆有藏,编纂团队从吴江图书馆征集到了油印本;王保譿《读左质疑补》只有一部稿本传世,编纂团队从南京图书馆征集到了这部稿本。又如史部杂史类收录的陆世泰《说药斋史媵》,此书卷帙浩繁,有360卷,以历代正史中的人物或典故为目,搜罗https://m.jfdaily.com/sgh/detail?id=1477541
3.《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四版全(54页)《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四版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四版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四版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四版)类目简表目录 TOC \o 1-3 \h \z \u 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1 B、 哲学 2 C、 社会科学总论 4 D、 政治、法律 5 E、 军事 9 F、 经济 10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0606/5240221132002302.shtm
4.《图书馆史话》古代书院藏书与官府藏书、私人藏书和寺院藏书一起构成了我国古代藏书四大体系,书院藏书独特之处也成为今天我们谈论中国图书馆发展历史时绕不开重要部分。我们将用三讲的内容来讲一下古代书院。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据记载唐代洛阳人李渤和哥哥李涉两个人在此隐居读书,李渤养了一只白鹿而被称为白鹿先生,这个地方http://www.helib.net/2023/tsgsh/index.htm
5.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是国家总书库,国家书目中心,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典籍博物馆。履行国内外图书文献收藏和保护的职责,指导协调全国文献保护工作;为中央和国家领导机关、社会各界及公众提供文献信息和参考咨询服务;开展图书馆学理论与图书馆事业发展研究,指导全国图书馆业务工作;对外履行有关文化交流职能,参加国际图联及相关国https://www.maigoo.com/citiao/142962.html
6.中诗报诗词创作一室特刊“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我的二师情结当我在图书馆,翻开崭新的书页 当我在钢琴室,摁下婉转的音符 当我在体育馆,挥洒青春的汗水 我的心,永远在低吟 二师,已深深镌刻在我心里 5、漫步二师 作者/黄雨婷 去清晨的校园走一走 刻雾裁风,泠烟熏日 雪漫上了眉头,风景还似那般温柔 去校园的湖边走一走 https://www.meipian.cn/2mivyy4l
7.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图书馆的革命情缘从1918年1月到1922年12月,李大钊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在他的主持下,北大图书馆成为当时中国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和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 李大钊利用一战后德国马克贬值的机会,大量购置德文版书籍,其中包括康德、黑格尔学派和马克思主义著作。1917年底,北大图书馆馆藏外文书籍只有9970册,到1923年9月,这一数量达到http://www.hprc.org.cn/gsyj/whs/xchsx/201204/t20120411_186282.html
8.中学图书馆文库精装第一辑全50种50册包快递国文百八课文心经典中学图书馆文库 精装第一辑全50种50册包快递 国文百八课文心经典常谈论雅俗共赏语文常谈语文闲谈在词语的密林里文章修养汉字王国国学常识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中国近百年史话中国建筑文化讲座等三联书店 ¥ 2180 九五品 仅1件 江苏南京 送至北京市朝阳区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胡适 蔡元培 朱自https://m.kongfz.com/book/26670/235071587
9.知网首页登录入口(2024知网操作流程指引)1999年3月,以全面打通知识生产、传播、扩散与利用各环节信息通道,打造支持全国各行业知识创新、学习和应用的交流合作平台为总目标,中国知网启动了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得到了全国学术界、教育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https://www.dongrv.com/a/87427/
10.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文化遗产我是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史暨古文献研究所研究员,是一位古籍版本研究专家,出于研究工作需要,我经常会去中国国家图书馆浏览馆藏书籍。自2009年起,由我着手进行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海内外现存清宫天禄琳琅书的调查与研究”,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中国国家图书馆中的“天禄琳琅”藏书,在对馆藏清宫“天禄琳琅”书修复的过https://www.cacta.cn/DSJ/HTML/20220610101553.html
11.乔治忠7、《中国学术史》(张国刚等合著),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7月; 8、《中国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5月; 9、《中国史学史》(21世纪史学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 论文 1、唐代士族、庶族的合流及科举制在其中的作用,《南开史学》1981年第1期 2、司马光《史剡》中的史料https://baike.sogou.com/v74016903.htm
12.平装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资治通鉴司马光国家图书馆9787501376735首页书籍/杂志/报纸中国史中国通史现货正版 平装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 平装 资治通鉴 司马光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9787501376735平装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资治通鉴司马光国家图书馆9787501376735 中国通史 抢券活动仅剩00 : 00 : 00 现货正版 平装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 平装 资治通鉴 司马光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9787501376735https://www.ftxiacdn.com/item.htm?id=vx59Rx4hBzAgB3YKu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