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史论文通用12篇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国艺术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高等美术教育和美术研究机构中原有的“美术史及美术理论”专业被陆续改称美术学,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有关部门又将美术学定为艺术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与音乐学、戏剧学等并列的一个二级学科。从那时起,美术学正式作为一个二级学科在中国诞生,并得到迅速的发展。美术学作为艺术学科的一个分支,涵盖了视觉造型创作与美术史论研究的广泛领域,是艺术学领域的支柱学科之一,在我国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遗憾的是,这个重要作用尚未引起普遍的认识,与发达国家比,美术学的社会地位和普及程度相差甚远。

美术学是人文科学的组成部分,是一门研究美术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美术历史的演变过程、美术理论及美术批评均是它的主要内容。美术学要研究美术家、美术创作、美术鉴赏、美术活动等美术现象,同时也要研究美术思潮、造型美学、美术史学等。此外,美术学还要研究本身的历史即美术学史,就像哲学要研究哲学史一样。美术学既可以运用自己特有的方法进行研究,也可以借鉴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文艺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因此对美术学的研究还可以同其他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形成美术学研究的边缘地带或者形成新的交叉学科,例如美术社会学、美术心理学、美术市场学、美术信息学、美术管理学等等。这里,“美术”二字的涵义有时会扩大到书法及摄影等造型艺术领域。通过这一界定,美术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包括美术史、美术批评与美术理论,构成了对“美术”这一现象的研究,这在我国已经形成美术学的基本框架。

然而遍览欧美各地大学的学科设置,却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美术学”的概念。至今还没有与“美术学”对应的英文词汇。欧美的美术史研究,且以德国为例分析,强调美术史本身的社会文化意义的派别影响最大。特别是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的研究方法成为美术史研究的主流,美术史巨子贡布里希更将图像学的观点进一步推延到人文学科的其他领域等等。在此意义上,美术史实际上是借美术的外壳,承载社会文化的历史内容与含义。设在综合性大学里面的美术史学科,大都拥有独立的系别。如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这些知名大学均有美术史研究的专业。另外也有将考古与美术史并置的,如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就有名为“考古与中国艺术史”。美术理论,美术批评学科,常设在综合性大学的哲学系美学专业。当然,也有一批艺术院校有美术理论专业。

在对美术史的研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客观地揭示作品的创作年代、材料、作品的题材内容等,但当美术史家对其内容和形式进行探索时,也必然要与用一定的批评方法和艺术观念及价值标准对作品做出评判,而在这一过程中,批评或明或暗地在起作用。固此美术史不可能完全离开美术批评。美术批评还是联系美学、美术理论与美术史、美术作品的桥梁。由此看来,美术批评与美术史、美术理论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三者成为美术学的基本内容。

在经过以上的论述后,我们便可以知道《美术学博士生毕业论文文丛》这套选题的意义。这套书实际上是在检阅着我国美术学研究的新水平,虽是博士生的成果,博士生的背后是导师。所以,这套书汇集的成果将包含着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学术智慧。与美术学研究的以往成果比,这批论文在学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均有新的发展,相信对我国的美术学建设乃至整个美术事业的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美术不仅仅是赏心悦目的生活课题,还是博大精深的学术课题,它反映着民族的历史积淀,也预示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它是一个民族文化状况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状况的标志。荣宝斋出版社正是站在这个高度上去对待这一选题,希图让更多的读者通过这一套书不仅了解美术包括东方和西方、古典和现代,也由此了解到中国文化的精神和人类的生存价值。

关键词:嵌入式学科服务学科服务嵌入式馆员美术院校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开展的目的是为用户的学习、教学或研究提供信息支撑,以支持用户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创造与传播。同时,随着不断改进的搜索引擎、社会网络工具以及信息技术帮助平台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和获取及利用信息的方式均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不再满足于快速、便捷的信息服务,他们更希望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个性化、专业化与主动化,并不受时空等条件的制约。因此,嵌入式学科服务应运而生并成为当下国外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主流模式和新趋势。对专业院校图书馆而言,只有开展嵌入式学科服务,才能充分挖掘专业馆藏资源的潜力,缩小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创新图书馆的服务,实现图书馆应有的价值,提升图书馆在用户中的影响力,增强图书馆的存在感。

1美术院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意义

嵌入式学科服务是大学图书馆在新的信息环境下基于用户的信息需求深化学科服务的举措,是传统学科服务的延伸,它通过将多元化的服务嵌入用户的学习、科研过程,来响应用户的信息需求,实现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功能,为大学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拓展新的空间。

2中国美术院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实践

2.1准备阶段

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背景的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存在差别,同一读者在不同的学习、研究阶段对信息的需求也存在差别。因此,美术院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开展的初期,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调研,以了解不同类型用户对不同专业信息资源的具体需求,建立读者学科需求档案,以便学科服务的开展有的放矢。

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对互联网上的8000余个艺术类网站进行了分门别类地采集和标引,形成了“美术学学科资源导航数据库”[1]。美术学学科资源导航数据库以关键词、作者、资源类型、资源描述、国别、语种等为标引点,按照艺术史、绘画、雕塑、陶瓷艺术、新媒体艺术、摄影、设计、建设、影视、动画、服装等艺术学科分类,以便用户的查找和使用。同时,还以馆藏的美术资源为依托,建立了“美术特色资源数据库”。该数据库由国画、油画、书法和皮影4大类组成,图片达7万余幅。所有图片资料从中国美术学院皮影馆馆藏以及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馆藏数十万余册画册精挑细选,加工组织而成。同时,数据库设立了比较完整的美术学分类查询系统以及“年代表”、“艺术家”和“多方位”的检索查询途径[2]。

2.2实现阶段

2.2.1改变图书馆的服务环境

中国美术院校图书馆对馆舍原有的物理空间进行了改造,开辟出适合师生学习的自习室、研讨室,拓展馆舍服务空间,同时为用户提供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设备等配套设施,并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通过对图书馆自身结构的改造一方面能切合用户对多元化学习环境的需求,吸引更多的用户到图书馆来学习,拓展图书馆的服务空间;另一方面也使得图书馆能融入到用户的学习环境中,密切与用户之间的联系。

2.2.2针对不同需求层次的用户进行嵌入式学科服务

根据对学科信息需求的迫切程度,美术院校图书馆用户主要可以分为三类:教授、专家、学科带头人;教师、研究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本科毕业班学生;大一至大三学生。

(1)面向教授、专家、学科带头人的嵌入式服务。教授、专家、学科带头人作为美术院校教学、科研和创作的核心力量,是图书馆学科服务的重点对象。针对这类用户,嵌入式馆员可以通过上门走访、设立专门的信息专员、建立重点用户需求档案等方式,对其开展学科服务。高级职称人员通常拥有自己固定的科创团队和研究领域,并且不同程度地承担着科研课题、教学任务。因此,嵌入式馆员需要定期上门走访,主动了解他们的研究、创作进展和动态,才能顺利开展学科服务,并适时调整服务方向。为其设立专门的信息专员,可以保证学科服务的针对性和延续性;用户需求档案的建立,可以图书馆了解重点用户的研究、创作动态,并为以后的学科服务总结经验,提供帮助。

(2)面向教师、研究生、本科毕业班学生的嵌入式服务。教师、研究生、本科毕业班学生是美术院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主要对象。教书育人是大学教师的主要职责。嵌入教师的教学环境,是指嵌入式馆员通过与教师的密切合作,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协助教师一起完成课程、作业、实践活动等的设计、组织实施乃至评价工作,为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配合国画、书法等专业教师教学开放馆内临摹室,由具有中国艺术史专业背景的嵌入式馆员配合专业教师挑选馆藏书画复制品,协助临摹课的开展。同时,嵌入学校人文艺术学院老师面向研究生开设的“古物基础学”课程,由馆员、教师和研究生一起对图书馆馆藏碑帖拓片进行整理研究,并提供图书馆教师研究室为授课场地,将专业课程引入图书馆,实现了图书馆“第二课堂”的教育功能。

2.2.3针对数字化信息环境的嵌入式学科服务

针对数字化信息环境,图书馆需开展的嵌入式学科服务是指图书馆将学科服务融入到用户的数字化信息环境中,用户通过网络利用计算机设备或者移动通讯设备随时随地享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

3结语

嵌入式学科服务是图书馆服务的一种创新,它打破了图书馆和用户之间的隔阂,使图书馆服务成为用户学习、教学和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高校教学科研的发展,实现了图书馆的自我价值。美术院校图书馆应该根据美术专业的特殊性,结合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的特色,不断拓展和延伸学科服务的触角,以嵌入式的学科服务的方式使得图书馆的优质学术资源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为艺术创作、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33.124.16:8001/base/.

为了比较深入地讨论有关艺术考古学科教育的问题,笔者首先厘清一些概念,以便以后的讨论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得以展开。这些概念,与常见的、书本教材的表达,有相同处,也有不同处,不同之处提供了一些笔者的思考。

现代艺术家。可是,往往是事与愿违,学校里往往难以创造出真正的艺术家和大师,其间的问题很多。有一般教育的问题(和非艺术广大院校的教育的问题同在),也有专门教育的一些问题,但这些不是本文所关心的问题。本文旨在讨论艺术教育的作用时,着重讨论艺术考古对艺术教育某些纠偏的意义和价值。二、艺术考古教育探究

艺术考古教育,是个相当宽泛的问题,包括针对教育的对象,针对教育的需求和目的,这里分成几个主要层次、几个主要侧面进行讨论。

(四)艺术的终极目的与艺术考古艺术的终极目的问题是一个重大的问题,牵涉人类为什么有了艺术而艺术的终极目的又是为了什么。人类把艺术看作是具有人类自身的和人类社会的基本属性之后,便可知道艺术考古学的教育是一个须臾不可缺失的部分了。艺术的诞生是由人们的自我愉悦开始,艺术的终极目的应当是促使人类的圆满达到可能的极致。简而言之,艺术的终极目的就是人类社会在艺术层面上的真善美的全面实现。从这种认识出发,人们看到了自有人类社会以来,直到现当代的太多的假恶丑,甚至在某些方面有愈加堕落卑劣的趋向。如果说在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中华民族的存亡危机日益加深的时刻,有真正的艺术家提出“艺术救国”的口号,我们这代人听到还带着一种不解的振奋的话,那么现当代的人们对于以艺术、以真善美来救世,恐怕就会有一种切肤的认同的感觉了。艺术品和艺术家本身有真、善、美和并非真、善、美的区别,如果当代人不能够悉数说清楚此间的区分的话,那么艺术考古却能够比较客观的、以从历史回顾的角度,叙述人类以真、善、美对抗假、恶、丑的艺术历程。由此说来,认识艺术的终极意义和终极目的,阐述艺术的终极意义和终极目的,极需要艺术考古学的有力支撑,需要艺术考古学的认真培训。

三、艺术考古课程设计问题

艺术考古应当课程化,在艺术院校尤其需要。各所艺术院校、系科所属地域不同,教学科研特点不同,在设置艺术考古学课程的具体做法上不可能“一刀切”。笔者在这里提供了一种设计,以供参考。

(一)中专、本科阶段以下指的是非艺术考古学、艺术史学专业。开设“艺术考古学”课程,可以将艺术考古学作为美术史学的前半部。在中专和大学本科阶段,要给学生们以考古学和文物学的基本知识,使学生知道如何采集考古学和文物学成果,了解考古学和文物学的基本工作流程,了解

1丝绸之路中外服饰艺术交流的研究背景及现状

丝绸之路是世界最早开通的连接亚、欧、非3大洲的交通大动脉,也是一条最古老、最辉煌的人类“文化大运河”。但正式命名其为“丝绸之路”则是在19世纪70年代,由德国历史地理学家RICH-THOFENFVR[1]首次提出,他将古代中国从长安经西域到希腊、罗马的陆上交通网络称为“丝绸之路”(即德语“dieSeidenstrasse”),其著作被译成英文版本后,“丝绸之路”(TheSilkRoad)这一代称被广泛使用。“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最早由国学大师饶宗颐[2]提及。

在汉语中,“丝绸”一词是“由含蚕丝纤维织成的纺织品的总称”,而英文中的“silk”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囊括了“蚕丝纤维”“丝线”“丝绸面料”及最后的“蚕丝面料制成品”。作为商品或者流通货币的“silk”(丝绸纺织品),在经由海、陆丝绸之路的运输、交换、行销之后,大多会被进一步加工处理,最终成为穿在人身上的服饰,是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人们从物质流通到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2.1早期丝路历史研究成果中有关服饰和对外交流的部分

自1877年RICHTHOFENFV提出“丝绸之路”以后,西方掀起了一股发掘中亚腹地地理历史的探险热。RICHTHOFENFV的学生、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率先对“丝绸之路”沿途诸国,特别是对中国新疆、西藏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察,并在20世纪30年代出版了著作《丝绸之路》。英国籍匈牙利探险家、地理历史学家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自19世纪末开始,先后在印度、克什米尔、伊朗、叙利亚、阿富汗及中国新疆、甘肃等进行了4次考古探险考察,重点研究了丝绸之路葱岭古道一线,出版的《古代和田》《西域考古图记》等详细记述了他的探险考察研究成果,其中《西域考古图记》[3]第22章翻译了斯坦因发现藏经洞绘画、刺绣、织物等的详细记录;第24章记录了千佛洞的织物。法国的东方学家保罗·伯希和,于1906年开始前往新疆喀什、图木舒克、阿库尔、克孜尔等地对佛寺和石窟进行考古发掘,其间发现了大批健陀罗艺术品及古梵文、龟兹文写本;1908年掠走敦煌藏经洞出土文书、珍贵绘画3000多卷,还有大量纺织刺绣艺术品,拍摄了数千卷文献照片。保罗·伯希和一生著作等身,所出版的《马可·波罗行记注》《伯希和考古文献》等,即便是对当下学者开展古丝绸之路服饰文化交流研究仍具有极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早期“丝绸之路与对外交流”的专题研究成果中,也有很多对研究丝路服饰文化交流具有极大参考价值的信息。向达[5]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概述中国与欧洲各国的交通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等[6]编辑出版的图集有详细的文物介绍,图版质量较好;冯作民[7]对罗马与东方进行纺织服饰贸易交流的详情进行了介绍;日本学者书上诚之助[8]对日本古典服用狩狮纹的丝路源流展开详述考证;沈光耀[9]在著作中介绍了丝绸之路海上与陆地贸易线路的形成及变迁,分析了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贸易国的经贸关系,对于了解丝路贸易历史背景有重要意义;常任侠[10]介绍了香料和装饰艺术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史。此外,周一良的《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国文化书院讲演录编委会编写的《中外文化比较研究》、缪良云的《中国历代丝绸纹样》等,均有论述中外服饰交流背景、轨迹及艺术表现的内容。另外,还有许多零星发表的学术论文,如日本学者高桥健自的《古代遗物所见大陆文化的输入》、陈竺同的《汉魏以来异域色料输入考》、李均祥的《中日羽衣传说之比较》等,对体现丝路服饰文化交流的案例进行了论证分析。

中国服饰文化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其所体现的文化对外交流、设计创新等都与中国本土文化软实力建设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近30年来,以服饰为视角的丝绸之路文化交融研究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特点。

2.2.1通论性研究。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建设推动了中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交流,且无论从内涵还是从外延上都远超其本意。近30年来,学界有许多关于丝绸之路的通论性研究,其中有一些涉及到服饰文化的部分。

这些通论性的研究成果,向人们展示出丝路沿线的异质服饰文化之间具有相互理解、吸纳、互鉴、衍生及创造发展的可能性。开展丝路服饰文化交流的系统性研究,旨在探求丝绸之路视域下,服饰装扮这一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行为方式,如何通过这条古代世界东西方之间最为重要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在不同的地域、民族、宗教等条件下相互交流和影响;及“服饰”这一具体艺术形式在丝绸之路所涉的民族、国家、地域之间的异同和关联。

2.2.2专题性研究。丝绸之路服饰艺术的交流融合具有多向性和流动性。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服饰交流通过款式互仿、纹样互鉴、工艺互促、文化互融,互通有无,生成了一系列缤纷且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一些学者对体现在服饰上的综合艺术表达形式进行了专题性研究。

敦煌莫高窟拥有从北朝至宋元时期的壁画、文书、帛画等文化珍宝,其中包含着丰富而珍贵的服饰图像和文字史料。卢秀文等[22-23]对敦煌壁画中体现文化交流的服饰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郑炳林等[24]从少数民族服饰角度对敦煌地区的少数民族、统治过敦煌的少数民族和在敦煌营建过石窟的少数民族的服饰形象进行了专题研究,所整理的服饰图像及资料主要涉及匈奴、吐蕃、回鹘、鲜卑、党项、蒙古6个少数民族。2016年敦煌研究院出版了总计26卷的《敦煌石窟艺术全集》,其中第23卷“服饰画卷”按照供养人服饰、世俗人服饰、佛国人物服饰3大类,对敦煌石窟的服饰图像进行了整理和研究[25];同类书籍还有敦煌研究院的樊锦诗、谭禅雪编著的《中世纪服饰》。

7—14世纪时期,中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帝国之一。唐朝与海外有官方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70余个,与宋元帝国有交往的国家和地区有140多个,针对这一时期丝绸之路中外服饰文化交融的专题研究热点较多。7—8世纪,是中国唐代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最为兴盛的时期,异域风潮推动了中原服饰审美及款式结构等的变革,引领了当时的服饰风潮。针对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文献主要有:王若诗[26]从《全唐诗》的角度切入,通过研读唐诗中对当时服饰的描述,分析了唐代在丝绸之路影响下发生的诸如胡服盛行、时世装对胡服元素的吸收、异域舞蹈服饰的流行及民间服饰潮流变迁、新服装材料的引入等服饰新变。马勒JG[27]在其著作中较为充分地利用了世界各地发现的具有所谓西方人(胡人)特征的唐代塑像,并结合绘画以及文献记载,对塑像的类型、特征、年代、族属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其中涵盖了大量胡人服饰信息,对于研究唐时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及当时胡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服饰形象有较高参考价值。

被希腊化的西亚人给印度西北部一小块边界地区带来了希腊式佛教艺术,在犍陀罗地区许多服饰都留存有模仿希腊罗马式样的痕迹。希腊文化随犍陀罗艺术继续向东传播,最远一直传播到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西域城邦诸国,且在同时期的中国佛教壁画、雕塑中也有体现。早在19世纪末,西方探险家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城就发现了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2世纪的希腊风格壁画和艺术品。陈晓露[34]、赵艳[35]、满盈盈[36]等对“丝绸之路佛教服饰的希腊化”这一专题展开较为详细的分析论证。

透过对这些专题研究成果的深入考察,能够深切感受到丝路服饰艺术互联互通、和而不同的文化共生精神。

2.2.3案例性研究。除了上述专题性的研究成果外,还有一些研究是从服饰品的物质性角度切入,结合文献记载与新的考古发现,考察并分析某一具体服饰品上所体现的丝路文化互动。

这些服饰品案例看似细小琐碎、零星四散、相互独立,但若将其置于丝绸之路文化视域下进行考察,就能够发现其产生、流行与演变都有着内在的关联。这些已发表的案例性研究成果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实验性探索,提供了多种可以借鉴的研究路径和论证体例,为进一步研究丝绸之路中外服饰艺术交流打开了新的视野。

3以往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如文中第2节所述,目前国内外学界以“服饰”为视角的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研究成果多以论文的形式散点出现,或者穿插在其他学科研究论著的间隙被提及、带过。这些成果为开展丝绸之路中外服饰艺术交流的深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学术基础和理论支持,但迄今为止,尚缺少图文并茂、逻辑严谨、学理性强的丝绸之路服装史论综合研究体例,丝绸之路中外服饰艺术交流这一研究领域中比较系统化的服装史专著暂付阙如。丝路沿线许多国家可以用于服饰研究的出土和传世的服饰实物、雕塑、典籍、古代绘画等珍贵资料还没有被充分的挖掘和利用,许多独具丝路特色的服饰文化交流路径和交融历程等尚且眉目不清,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梳理和完善。

近年来,丝绸之路艺术研究已经上升为中国社科类新一轮的学术研究热点,这一领域未来或将形成新型交叉学科———“丝绸之路艺术学”。而中国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起始和途经国和现代世界范围内“一带一路”框架体系建设的发起国,有望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并开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艺术学研究新领域。

THE END
1.数字图书馆市场报告:创新科技为数字图书馆建设奠定技术基石,赋能根据恒州诚思发布的数字图书馆市场报告,这份报告提供数字图书馆市场的情况,定义,分类,应用和产业链结构,同时还讨论发展政策和计划以及制造流程和成本结构,分析数字图书馆市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市场趋势。并从生产与消费两个角度来分析数字图书馆市场的主要生产地区、主要消费地区以及主要的生产商。 https://yhresearch.cn/news/8280/digital-library
2.第二节数字图书馆的兴起与发展这些新词体现了人们认识到在当今全新的信息环境中需要改造、变革传统的图书馆。一方面,改革是为了满足新的信息环境需求;另一方面,这也是为了解决问题并进一步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变革的可能方向就是积极不懈地努力发展数字图书馆。 二、数字图书馆的起源与发展https://zhuanlan.zhihu.com/p/688097279
3.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历程爱问知识人“数字图书馆”概念的提出源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西方发达国家,称为Digital Library。以https://iask.sina.com.cn/b/newqqw4GbMZRcZ.html
4.广州图书馆志愿者图书馆知识(8)1993年 9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国家宇航局(NASA)和国防部高级研究署(AKPA)联合公布了《数字图书馆启动计划》(Digital Library Initiative),领导、组织和资助美国的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开发--在斯坦福大学、密西根大学、伊利诺斯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圣·巴巴拉分校等6所高校进行数字图书馆http://volun.gzlib.org.cn/tworker/information/357
5.2024年数字资源续订项目单一来源采购公示(含移动图书馆)”项目、2024年续订“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项目、2024年续订“VIP Exam网络考试学习资源库”项目、2024年续订“INFOBANK高校财经数据库”项目、2024年续订“国道外文特色专题数据库 ”项目、2024年续订“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数据库”项目、2024年移动数字阅读系统(数据更新)项目、2024年CALIS联合认证系统https://www.ldu.edu.cn/info/1026/8629.htm
6.2025年中国数字图书馆市场调研:政策产业链现状与前景数字图书馆是数字化技术处理与存储图文并茂文献的图书馆形式,实质为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它跨越区域限制,实现信息资源的网络查询与传播。相较于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以其虚拟性、无围墙性、可扩展性、超大规模、分布式、易用性、无时空限制及跨库无缝链接与智能检索等优势,成为现代知识传播的重要平台。 https://www.168report.com/news/7856/digital-library
7.图书馆的起源与发展现代图书馆逐渐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提供图书借阅服务,还承担着文化交流、信息传播、社会教育等多重使命。数字图书馆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图书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发展。02 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中世纪图书馆的兴起 图书馆的起源 中世纪图书馆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纪,https://wenku.baidu.com/view/8bc94393b4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98.html
8.云南民族大学图书馆3.数字化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云南民族大学图书馆也积极推进数字化建设,建立了数字图书馆和数字资源平台。目前已经完成对部分特色藏品的数字化处理,为师生提供更便捷的在线阅读服务。 4.服务特色 除了丰富的藏书资源外,云南民族大学图书馆还有许多服务特色: https://www.68jy.net/zixun/zhengce/158654.html
9.教你如何注册ZZ-Library是一个提供免费电子书和学术论文的大型数字图书馆,始于2009年,拥有超过50万本书和4000万篇期刊论文。用户可以免费注册并下载资源,注册后享受更多功能。文章提供了详细的注册和使用教程,以及Z-Library的特色和历史背景。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https://blog.csdn.net/qq_22903531/article/details/131373013
10.数字阅读2017年4月14日,中国数字阅读大会在杭州召开,会上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2016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突破3亿,市场规模达120亿元[2]。 包括北京市教育资源网、广州市教育科研网在内的几十家教育城域网,已经建设了 数字图书馆;包括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十一学校等2000多https://baike.sogou.com/v63342109.htm
11.我国主要的数字图书馆有:新浪21世纪中国期刊网超星数字图书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我国主要的数字图书馆有:新浪、21世纪、中国期刊网、超星数字图书馆等。数字图书馆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A.正确B.错误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https://www.shuashuati.com/ti/ad53eae54b884753a375bf4de585c535.html?fm=bdbds03ad727afbdbfbe532fc2bd5773f2c70
12.个人图书馆藏书之家智慧的源泉一、藏书之家:个人图书馆的起源与发展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个人的知识获取渠道多样化,而个人图书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背后的故事和意义不容忽视。它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心灵的避风港。在这片刻,我们将踏上一段历史之旅,探索个人图书馆从诞生到今天所经历的一切。 二https://www.qtleqzhor.cn/ke-yan-jin-zhan/295554.html
13.凉山叙事数字图书馆灯塔图书2023-07-01更新 喜欢本书的人都喜欢 手作艺术复兴传奇:艺术与手工艺运动20讲—复兴手工艺,回溯现代设计起源。 摩登世界和多元装饰:装饰艺术运动20讲—摩登的多元装饰,回溯现代设计起源。 新艺术的自然与曲线:新艺术运动20讲—剖析新艺术的柔美,回溯现代设计起源。 https://www.dtdjzx.gov.cn/szlib/wxys/2860622.jhtml
14.数字起源(豆瓣)图书数字起源 介绍、书评、论坛及推荐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175692/
15.2018级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校园文化:通过校史馆、口腔实验室文化建设等校园文化,加强学生对口腔事业的热爱。 4.职场环境:通过社会实践和岗位见习、实习,进一步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十一、主要课程描述 十二、人才培养模式 (一)内涵 以培养口腔医学技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专业建设指导https://jwc.wfhlxy.com/info/1023/1372.htm
16.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文从古代藏书楼到近代图书馆的兴起,再到现在的数字图书馆,共发生过三次大的变迁: (1)第一次变迁—古代图书馆的产生及其作用。 周代史官的收藏一直被学术界公认为是我国图书馆的起源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图书馆的成型时期。这个时期的我国图书馆,无论从收藏整理,还是在管理利用方面,都与西方学者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古巴比https://www.unjs.com/lunwen/f/20220816130820_5459200.html
17.数字图书馆的建设,TheConstructionofDigitalLibrary,音标数字图书馆建设 1.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high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library and sums up the enlightenments and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innovation to the informational and technical librarians. 论述了高等教育创新以及面对教育创新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总结了高等教育创新对数字http://www.dictall.com/indu57/53/57536542A5D.htm
18.HathiTrust数字图书馆中介图书 在本单元中,我们将重点讨论数字图书和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其中有三个重要主题:(1) 谷歌努力复制数以百万计的图书,并通过谷歌图书将其推向网络;(2) 亚马逊创建 Kindle 电子书平台;(3) 苹果公司推出 iPad 及其相关书店,以及由此引发的反垄断诉讼。 谷歌图书和合理使用7:27 HathiTrust 数字图书馆4:42 哈希https://www.coursera.org/lecture/internetgiants/the-hathitrust-digital-library-E3zp3
19.“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随着社 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人类对信息、文献交流的需要日益增强,图书馆学的研究和应 用的前景更加广阔。 图书馆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它植根于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事业建设的 实践,探讨其学术渊源,离不开对图书馆活动演变的考察。 人类文明历史进程中的图书馆 图书馆的起源 文字的产生和文献https://doc.mbalib.com/view/52556904384d698fb069a1b004c7b760.html
20.数字化时代的数字图书馆21世纪是数字化的时代 ,数字化时代的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的构想渊源可以追溯到 194 5年。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 ,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尝试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目前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已取得一些可喜进展 ,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 (共3页)关键词 数字化时代 释 数字图书馆 释 全球数字图书馆 http://wuxizazhi.cnki.net/Search/WHDS200005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