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2.12.18
1、私人图书馆在我国由来已久
说起私人图书馆的历史,就不得不追溯到我国古代出现的一些藏书楼。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古往今来,将这些文化发扬光大、传承后代者数不胜数。历朝历代都出现了知名的藏书家、藏书楼,但这些藏书楼并不等同于我们这里所说的私人图书馆。私人图书馆的开放程度、规模都与私人藏书楼有一定的区别。只有近现代出现的一批对公众开放的藏书楼,才能说成是私人图书馆的雏形。因此,私人图书馆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应从上世纪初说起。
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公共图书馆制度在中国也逐步建立起来,私人创办的开放性公益图书馆开始零星出现。尤其是在义和团运动失败,清廷被迫实行新政的时候,在我国东南各省,开明缙绅乡贤兴新学、育乡才,集资建设面向民众开放的新式藏书楼蔚然成风,如清代光绪二十七年(1901)安徽省安庆府守方连軫、怀宁县前任县令姚锡光等捐银成立的“安庆藏书楼”等。这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在清代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绍兴城内建立的私人图书馆——古越藏书楼。
古越藏书楼由当地的绅士、举人徐树兰(1838~1902)出银33960余两创建,其建筑占地一亩六分,可容纳60余人同时前往阅读。它的藏书本着“存古”和“开新”的宗旨,范围非常广泛,不仅有众多的中外古今书籍,甚至包括动植物标本和理化实验器具等。在图书编目和分类上,分别创制“经、史、子、集、事务”五部和“政、学”两类,以方便借阅和保管。
进入民国时期以后,当时许多实业家、海外华侨、学术文化名人兴办了一批高质量的面向社会开放的私人公益性图书馆,并且弃藏书楼之名而直接称之为图书馆。这些图书馆耗费巨资,藏书多者甚至超过十万卷,其质量也超越了大多市县级的公共图书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对私有化的全面取缔,公益性的私人图书馆被迫中断了自己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个体即私人创办的公益性图书馆也开始零星出现。它们馆舍简陋、规模不大,大多数甚至只能称作图书室,而且主要分布在农村和城市的社区。这类图书馆的主人并不富有,他们节衣缩食维持图书馆的运行,免费向孩子或社区群众开放。这些图书馆就像一粒粒火种,点燃了孩子们、村民们心中的希望之火。为了追寻这些私人图书馆主人的事迹,了解私人图书馆的整体概貌,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在2008年创办了一个网站——“文化火种寻找之旅”。目前该网站已经通过各种媒体报道收录了近300家私人图书馆的信息。
2、现状
私人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很多客观条件,而创办人、馆舍设备、文献资料、经费更是私人图书馆四个缺一不可的条件。这其中创办人是首要条件,因为私人图书馆的产生是自发的,它们来自创办人对书籍、文化的热爱以及朴素的慈善公益之心。许多创办人都曾有过数十年收藏书刊的艰辛经历。这些爱书并具有慈善公益情怀的社会个体,通过创办免费开放的图书馆,使民间私人公益文化事业得以重现与发展,乡村互助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王子舟教授多年致力于私人图书馆研究,谈到这些私人图书馆,王子舟如数家珍:
“2003年,山东邹平县码头镇田家村农民毕务祥用收旧书得来的8000多册书创办的乡村图书室;2005年,湖北丹江口市土台乡岭西村二组的王朝印拿出攒了多年准备盖房的钱创办的‘土台乡岭西村农民读书室’;2007年,河北正定县新城铺镇北辛庄村农家妇女石洪波自筹6000册书在自家杂货店里办的‘农家女书社’;2009年河南伊川县高山乡王忠洼村村民刘轩锋自购800多册图书为留守儿童办起的图书室等,这些都是那些热爱阅读的农民自办起来的乡村图书馆。私人图书馆的直接社会效益是为乡村尤其是那些贫困落后的乡村提供了知识交流的公共平台。同时,我们也看到,私人图书馆还为乡村提供了社会的公共空间,它为村民提供了可以横向交往的人际网络(或称参与网络),它的存在增进了乡村、社区的社会信任。
2003年,山东临清市青年路街道里官庄北村的退休教师李凤翔利用自己收集的上千册图书与几百幅字画创办的乡村图书室‘痴心斋’;2008年,新疆吐鲁番市葡萄乡巴格日村阔朗一巷58号的退休教师努尔丁·沙塔尔利用自己30年来收集的图书创办的农家书屋等,这都是退休职工自办的免费服务的图书馆。
1980年,海南定安县定城镇宣传干事孙衍吾在多校村创办的‘知海书屋’;1981年,山西永济卿头镇乡村教师杜德创办的家庭图书室;2000年,陕西忻州市国土资源局职工崔文俊办的‘家庭图书阅览室’,则属于有职业者自办的图书馆。”
私人图书馆之所以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与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也不无关系。《北京市图书馆条例》于2004年11月1日正式实施。《条例》规定,“本市鼓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兴办图书馆或者以捐赠资金、文献信息资料、设备等形式资助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这意味着,长期以来一直被定义为“公益事业”、由政府部门出资兴办的图书馆领域将向个人敞开怀抱。同时,《条例》并没有规定自办图书馆需要接受有关部门的审批,无论规模或数量,都不会受到限制。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倡导、鼓励私人投资图书馆的条例。但放开并非意味着涌入者众多,由于图书馆一直被归类为公益性机构,因此,国内对图书馆的收费规定十分严苛:借阅图书报刊一律免费,可以收费的项目只有图书馆的工本证费用和文献资料二次加工的费用。在现有条件下,投资图书馆几乎没有赢利的可能。但这并不妨碍一些热爱读书、热爱公益事业的人士投身于私人图书馆事业中。
天津市第一家私人图书馆的创办人叫田力,1986年毕业于当时的天津财经学院。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图书零售行业,后来便辞去工作自主创业。1998年田力自筹资金开了一家图书零售店,后来又干起了图书批发。赚了些钱之后的田力想投入到公益事业中。可以说,田力算是天津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她把第一家私人图书馆开进了社区。
田力在图书馆中设立了自强少年俱乐部,并对那些特困生赠送一部分借书卡,同时还结合现在的形势,为社区居委会提供党员读书角,供党员群众学习。社区里不少居民都反映,身边的图书馆为他们提供了很多便利。田力的图书馆的经营仍要靠她经营图书批发的利润来贴补。为了能够达到以馆养馆,田力也拓宽了经营思路,开展起为社区双职工家庭的子女进行托管和个性化辅导的业务。在田力的图书馆里有一间小教室,专门为社区里的孩子们配备了课桌椅,平时孩子们下课后可以先到图书馆写作业,等着家长下班。在寒暑假时,不少孩子一大早就来这里报到了。可以说,田力的私人图书馆为他们提供了健康成长的环境,也营造了学习的氛围。
说起今后的打算,田力说,虽然面临经费不足、馆舍面积不够等困难,她还是希望今年能够再在天津市内六区办几家“分馆”,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看书,同时还希望以“流动图书馆”的方式走进天津每一个学校、社区,为学生、市民提供更多的阅读服务,从而实现她投身公益事业的理想。
在馆舍选址与设置上,有的私人图书馆设在家里,如江西南昌扬子洲庙后村退休老人陈人愿办的乡村图书馆,就在自己居住的老宅里,客厅就是阅览室;有的设在小卖部里,如河北正定县新城铺镇北辛庄村女村民石洪波办的“农家女书社”;有的设在医务室里,如山东枣庄市齐村镇柏山村乡村医生曹栋宜的“农民书屋”。这些图书馆的设置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方便群众的原则,受到当地民众的欢迎和好评。
在服务内容与方式上,大多数私人图书馆呈现多元拓展现象。它们不仅借阅书刊,还搞各种展览、才艺竞赛等,尤其是在近年新农村建设中,许多乡村的私人图书馆正逐步向多功能的“文化大院”发展。广东罗定市素龙镇思围村村民欧清楚四兄弟集资13万元兴办的“云煜书室”,上下两层有280多平方米,周边许多村民一有空闲就跑到这里吹拉弹唱、读书看报、健身娱乐。此外,山西祁县丰泽村农民权勇的文化大院、重庆市熊家镇农民谭明海的“金龙文化大院”等,都是当地知名的文化大院。民间私人图书馆的产生是自发的,它们来自创办人对书籍、文化的热爱以及朴素的慈善公益之心。它们就像一粒粒火种,点燃了孩子们、村民们心中的希望之火。
3、国外
公立图书馆尚且门庭冷落,更何况规模和资金都不具备竞争力的私人图书馆?
但郑州一家私人的儿童图画书借阅馆,却在一年半内开了九家联盟店。
专家说,私人图书馆规模小,专业化和社区化的经营模式,是一种很好的生存盈利之道。
店名很卡通:绘本TAXI。“就是绘本出租的意思,是专门的儿童图画书借阅馆。”店主陈妍说。
走进不大的店面,就看见左右两排书架上,整整齐齐摆着的图画书。图书按照年龄用嫩黄、草绿、深蓝和亮红四种颜色,进行了阶梯阅读分类。
陈妍介绍说,现在店里共有3000多册图书,每月还有200~300本的新书,在源源不断地补充进来。
记者翻阅这些铜版纸的绘本书发现,图书价格不菲。“平均价位是28元到32元,最高的60多元。”陈妍说,“图文基本是国外很有名的儿童作家,在市场上基本买不到的。”
绘本TAXI的经营模式也和大多数的图书馆一样,凭借阅卡借书。“会员每月交纳60元钱,一次借阅两本,次数不限。”
绘本TAXI面积70平方米,月租5000多元。陈妍说这个店今年1月6日开业,不到5个月已经在周边社区发展了固定会员300多个。“年度借阅卡580元,刨除经营中每人每年100多元的折旧,还是比做别的生意要好得多。”
但在全国范围内,像陈妍这么幸运的却不多。图书馆书源跟不上,再加上网络拉走了不少读者,咋能活得好?!
陈妍觉得主要还是抓对了受众。“对0~12岁的孩子来说,绘本书是培养孩子情商的最好读物。但这种书贵得很。上海、北京、深圳的家庭,每年花几千元钱给孩子买书很普遍,但在郑州,能这样做的家长不多,所以借阅的市场受众首先有了。”
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宋向清认为,凡“大众阅读”与“图书馆”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地方,都是大众身边能够方便借阅的社区图书馆。在美国,社区图书馆星罗棋布,当中有许多是私人创办的,有的图书馆甚至已拥有百年以上的历史。
“私人图书馆虽然规模小,但只要走专业化道路,找准目标人群,还是有发展空间的。”
5、梦想
潘先生主张大学生要创业而不是就业。他主要从两个方面谈了他个人感受:一方面是私人图书馆的建立与经营,另一方面是他个人创业的感受。他认为企业创立要做到“三益”,即有益于家庭,有益于社会,有益于集体。而且像私人图书馆这类文化产业是高雅的人从事的一项高尚的事业,是一个高明的选择,所以图书馆营业要突出人性化,这理念与世界大型跨国公司,如肯德基,沃尔玛等不谋而合。他也就图书馆如何造血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之后他着重谈了他个人创业感受与看法,并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与忠告。因为他笃信“思路决定出路”,所以他总能在关键是时刻化险为夷。“思想与智慧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一个人即使一无所有,但依靠智慧依旧创造不凡的业绩。他之后送给我们几句很经典发人深思的话。首先是“胸怀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最重要的是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努力发挥个人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其次,“心态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他认为一个人的性格在其一生中起决定性作用,一个成功的人必须有张扬的个性与开朗的性格,很好的与外界交流的能力。
6、如何开办?
专家观点:需要大家多提供书源,激活私人图书馆生存空间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王子舟多年来一直跟踪私人图书馆,据他统计,全国大约有200余家私人图书馆,总体来说生存都很艰难。但他一直坚信私人图书馆具有发展空间,认为作为具有特殊亲和力的公共空间,私人图书馆在农村尤其有价值。
王子舟说,凡“大众阅读”与“图书馆”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地方,都是大众身边能够免费、方便借阅的社区图书馆。王子舟认为,私人图书馆摆脱眼下的困境一方面需要其自身扩大功能,比如向棋牌室、文化大院、老年乐园等延伸;另一方面,更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支持,需要大家合力提供书源,以激活私人图书馆的生存空间。
王子舟,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图书馆学、图书馆史方面的研究,著有《陈寅恪读书生涯》、《杜定友和中国图书馆学》、《图书馆学基础教程》等。教学之余,致力于推动城市和农村基层公益与私立图书馆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