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社会性功能(精选5篇)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全面推广全民阅读活动

1.开展青少年阅读活动

在青少年阅读活动中图书馆应联合各个学校,组织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在老师和图书馆管理员的引导下,走进图书馆这个“第二课堂”感受课本之外的丰富知识。

为了丰富青少年的课余文化生活,延津县图书馆就开展了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读书活动和比赛活动,如读书征文、诵读经典诗歌、讲故事、读后感演讲比赛等等有益于青少年的读书活动;还通过黑板报、宣传展板、新书展览会、图书宣传周等方式,向学生推荐新书好书,在丰富学生阅读氛围的同时,更加直观的对学生做出阅读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认识图书类别选择技巧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图书馆、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

2.休闲阅读理念的倡导者

县域图书馆应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营造人文休闲阅读的主题,让读者在阅读中去品味、去感受环境与读者的亲和力,让读者领略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并感受其人文关怀。

延津县图书馆是河南省首家推出音乐茶座休闲理念的县级图书馆,更是图书馆为满足读者苦读之余,放松身心休闲阅读和舒缓压力的休闲场所;馆内装点着激励读者的书法作品、伟人圣像、名人警句,阅览室的布置设计宁静、高雅、温馨,使读者全方位的感受到图书馆的书香氛围和人性化设计理念;休闲阅览室里还特设有我县本土作家的作品专柜,向读者推荐本土籍知名作家作品。

作为人类知识文化传播与贮藏的图书馆,无论是从其起源、发展、功能、性质以及内在要求和外部影响来看,都具有社会性和人文性。一个图书馆是否体现了自身的价值,是否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它的服务、教育功能,就在于它是否真正体现了人文精神,体现了人文关怀。

二、开展创新型公益,打造图书馆公益服务品牌形象

作为城市标志性建筑的图书馆新馆的建筑造型都很独特,它的落成为县域这样的小城市增添了一道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如果仅有奢华的外表而缺乏丰富的内在,只能是形象工程的一种点缀,不可能成为文化核心的所在。所以发展中的县域图书馆应该注重创新图书馆阅读服务活动的开展,通过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公益性讲座,让读者在公益活动中加深对图书馆社会服务职能的认识,提高公共图书馆在读者心目中信任度和良好的社会服务形象。

县域图书馆目前有许多的服务项目停留在单一的服务方式,仅仅是提供书籍、报刊的借阅上,对读者的吸引力不大。在快节奏发展的文化经济时代,读者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长,图书馆需要提供更多的服务项目来满足读者的需求,例如延津县图书馆向广大人民群众实行了全免费开放制度,各阅览室全部实行开架式免费阅读;免费为读者办理图书借阅证等,同时还开设免费为读者复印、下载、打印业务,以及为阅览室免费提供老花镜、物品寄存和冷热饮用水项目等等。

三、创新阅读服务方式丰富公益活动项目

建设没有“围墙”,没有“门槛”,更具“吸引力’的图书馆,应该是县域图书馆追求的目标。面对环境的变迁、社会的期待,图书馆不能再囿于过去的传统框架,不能再将图书馆的活动空间和影响范围循规蹈矩地限定在馆舍或有限范围之内,而应走向“大千世界”,发挥更多的社会功能,担当更多的社会责任。建设没有“围墙”的图书馆,要用开放创新的思维拓展多元化的服务模式,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推行更加便利的服务方式,使图书馆的服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开拓创新是新时期对图书馆提出的新的要求。在图书馆工作中不能满足于现状,而应努力拓宽服务领域,开辟新的服务项目,改革信息传播的方式与手段,利用现代化技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1.开辟图书馆阅读服务新项目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整个社会知识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正在影响和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阅读方式和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图书馆应与时俱进,适应形势发展,利用现代技术和现代通信手段,拓展服务功能,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综合性网络服务平台。

2.开展全民阅读文化活动

延津县通过黑板报、宣传展板,举办新书展览会、图书宣传周、读书月、读后感演讲比赛等活动,向读者推荐新书好书,在丰富馆内工作氛围的同时,更加直观的对读者做出阅读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认识图书类别选择技巧等方面的内容,引导读者充分认识图书馆、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

3.拓展图书馆服务领域建设多元文化教育基地

四、打造高素质服务团队全面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形象

随着读者文化层次的不断提升,对信息量的阅读需求也不同,阅读的方式也因人而异。这对图书馆员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图书馆普遍缺少既懂专业,又懂经济、外语、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已有的从业人员中,有一部分人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对他们要提供的信息服务而言,便略显力不从心。尤其是市县级图书馆,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县级图书馆就显出先天不足,如基础差、底子薄、馆藏文献、信息储备不足、图书购置经费及其它活动经费短缺、管理手段单一等等。

1.全面培训图书馆员自身素质

图书馆的主体是馆员,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就要不断提高馆员自身素质与修养,及时补充更新知识和专业技能,成为新时期图书馆管理中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更好地为新图书馆塑造新的形象。

图书馆免费开放后,使社会公众对图书馆的服务需求日益提高,这就对图书馆的服务形式、服务流程及服务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和造就一批新形势下图书馆的高素质服务团队,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广大读者。县级图书馆要通过加强对图书馆员工的素质培训和教育,来激发职工的工作潜能,把服务工作细化、更贴合读者的需求。

延津县图书馆在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教育,提升图书馆整体服务管理方面,为提高员工个人形象,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服务团队,组织全体职工参加商务形象与礼仪培训,学习关于礼仪、服装、形象设计,美容化妆、茶艺、标准普通话等全方位的礼仪知识,对员工由内到外的综合素质进行了指导,使图书馆员工以全新的形象和良好的状态投入到读者服务工作中,塑造了良好的个人职业形象,整体提升了图书馆在读者心中的公众形象。

2.调整员工固有服务心态

图书馆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图书馆人的形象,因为图书馆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人,离开人的作用图书馆形象就无从谈起,而形象主要来自通过为每一位读者的热心周到的服务,给外界留下的印象及获得评价的总和。应该说,馆员的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都有一个尺度,其好坏对工作人员队伍建设至关重要。

3.改变传统服务方式

传统的图书馆观念落后,思想封闭,只求馆藏数量,不讲质量的观点依然存在;重藏轻用的管理思路、忽视信息传播的服务意识依然根深蒂固。这些传统的思想观念严重束缚着图书馆人的头脑,制约着图书馆的健康发展。积极主动地掌握读者的需求状态,提高自身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增进与读者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双方的了解和信任,从而在广大读者中树立良好形象,才能有的放矢开展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

论文摘要:运用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发现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陕北民歌的诸多传统性功能正在不断走向衰微。针对这一现象,应该高度重视对其进行挖掘整理、理论研究;并且应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加强创新与传播,使陕北民歌重现它的生命力与独特文化魅力。

陕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地处中国东、西部的结合带,是草原、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融合区,也是历史上汉族与少数民族频繁往来的交汇地。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利于东西部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陕北文化。陕北曾以丰富的民间音乐闻名全国,陕北民歌的数量之多、流传之广是其他地区的民歌无法比拟的。陕北民歌形象而概括地描述了当地复杂多元的民俗活动和风貌,向世人展示出陕北民俗独特的文化魅力。

民俗借助语言来储存、传承、发展和规范人们的行为,而语言又通过对民俗的储存、传承得到自身的丰富和发展,他们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特定的民俗催生了特定的民歌,民歌又成为研究民俗的重要资料。学习、研究、欣赏民歌,只有把民歌与民俗结合起来,把握二者的内在联系,才能获得对民歌的深层理解和感悟。陕北民歌的精要之处既在于描述陕北人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特征,更在于它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民间音乐中得以一脉相承并且保持长期不变的品种,总是和一定的礼俗活动结合在一起的。礼俗通常是人类生活中长期保持不变的社会活动,依附于礼俗活动音乐也就因此得以保存和传承;与礼俗活动关系较远的音乐品种,其生存和发展往往取决于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人类生活中易变的活动,所以与之关系紧密的音乐也就经常处于变化之中。陕北民歌是和生成它们的陕北劳动方式、交通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及风俗习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所有这些发生剧烈变动时,它们的传承过程和传承方式也随之变化,陕北民歌的功能性也有了新的变化与发展。

一、生存环境的变化导致某些功能的弱化与整体形式的日渐衰微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生活背景,陕北民歌亦然。它是陕北农耕社会生活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陕北地区地理环境恶劣,土地贫瘠。陕北人虽然终年辛勤劳作,仍然无法果腹,有时不得不撂下一家老小,到宁夏、内蒙一带去谋生,俗称“走西口”。尽管“西口”距离陕北并不遥远,但由于过去陕北地形复杂,交通十分落后,又生逢乱世,往往一别不知音讯,故人们望着要“走西口”的亲人或情人,伤心是难免的。于是出现了大量的反映生离死别、盼望亲人早日归来的山曲与小调。

不同时期的陕北民歌,其社会的功能有很大的差别,陕北民歌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功能性的差异也直接影响着陕北民歌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方向。由于生产劳动的现代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传统民歌所固有的那种劳动性、排忧性和诉苦性自然会随着而丧失。至于革命民歌所表现出来的宣传性、歌颂性和记事性,也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特殊功能,这种特殊的功能也必然会因时代的变迁而不再发挥作用。由此看来,陕北民歌的社会功能随着社会的不断演变和发展,其日常功能也在不断演变,现在已逐渐萎缩为比较单一的娱乐性功能了。而且仅此一种功能也受到了电影、电视和流行歌曲等众多现代娱乐形式的强大冲击,而显得愈来愈不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独特的审美形式特征。

陕北民歌功能的弱化大大削弱其继续发展的动力,人因功能弱化而衰老,因功能弱化而枯萎,一种艺术形式也会因功能弱化而衰落。这是自然现象,也是客观规律。精致化是艺术发展的趋势,但艺术的生命力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消失。陕北民歌的日渐衰微,更引起我们对之加以发展与珍惜的及时性与迫切性。无怪乎冯骥才先生大声疾呼:“每一分钟,我们的田野里、山坳里、深邃的民间里,都有一些民间文化和遗产死去。它们失却得无声无息,好似烟消云散。能够让自己的文化损失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吗能够叫后人完全不知道这些伟大的文明创造吗”因此,及时全面地抢救、利用、保护陕北民歌就历史地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

二、陕北民歌的功能性显示出顽强生命力和丰富的灵活性

有着古老传统和深厚积淀的陕北民歌是不会这么容易彻底消亡的,面对现代化的剧烈冲击,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应变方式,可能开始有些措手不及,但很快就会找到应变之策,以另外一种变体的模式继续传承下去。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酒文化是当代民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陕北民歌与酒文化又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酒与陕北民歌的密切关系自古有之,但绝无现在如此突出。当前,中国民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思想观念的转变更为迅捷,陕北乡民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脱贫致富的人群正在迅速扩大,经济的发展也为酒文化及陕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生存背景。

第二,陕北地区形成的以民歌手为主要成员的流动团体,成为当代陕北民歌新兴的表演者、传播者和创作者。不少年轻的农民将这当成了谋生手段。不少歌手纷纷走向北京、西安、深圳等大城市的歌舞厅,还有不少走进了艺术院校。

第三,陕北民歌在当代民俗的演变过程中会放弃一些有形的东西,但陕北民歌的特色、风格未变,精髓未失。确实,随着陕北乡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加剧,陕北以前所特有的生存环境、地理风貌和风土人情都有了根本的改变,反映在陕北民歌中那种孤愤激昂的悲情美。“‘出走’与‘逃离’为精神主题以及表层热烈、深层苍凉的异质性结构”都在逐渐消失。这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但是,陕北民歌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未变,集体创作的创作形式未变,即兴创作、演唱的创作方式未变,陕北黄土地的传承环境未变,在陕北这片黄土地上产生的歌、词、声、腔,反映的是当代乡民真实的生活状况,也是人们真实情感的流露。

三、对陕北民歌发展方向的思考

以上陕北民歌功能性在当代民俗中所表现出的截然不同的两个方面,看似矛盾,实际上是符合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规律的,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转贴于

音乐的发展离不开现实社会,陕北民歌的发展也离不开当代社会的民俗状况。它不以一种单一的形式进行传承,而是以多线条、多思维、多层面的形式,尽力适应和激发民众的审美感受,使主观和客观、审美对象和审美情感趋于统一,从而引起社会的认可并得以传承。我们也应看到在当前现代化进程加快以及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人的主观能动性会对陕北民歌的发展产生相当大的影响。音乐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是深入民间,了解民情,挖掘整理,加强理论研究,改造与创新,开发利用,进一步繁荣我国音乐文化事业,使中国音乐走向世界。

在艺术发展的进程中,理论与创作永远是一驾马车上两只并行不悖的轮子,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二者只能同步同向而行,而不是反之。创作是实践、是基础,理论是指导、是升华。理论研究并不是创作的附属物,理论研究是对创作的开掘、开拓与提升,开掘其潜在的精神内蕴和艺术文化价值;开拓其创作的方法与思路;提升其艺术的品位与艺术品格。

2结合民俗风情,改造与创新陕北民歌产生于远古时代,发展于近现代,繁荣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陕北民歌发展的历史雄辩地告诉我们:陕北民歌是完全可以在改造与创新中求生存与发展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全国新民歌运动的掀起,陕北民歌也曾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振兴期。进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根据陕北民歌创作的信天游《我低头向山沟》和《黄土高坡》以及中国西部摇滚歌曲的兴起与兴盛等,都曾一度唱红全国。这一系列的革新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陕北民歌的繁荣与发展。

3开发与利用,繁荣我国音乐事业艺术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对陕北民歌的保护与抢救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让陕北民歌这一民间艺术的瑰宝和民间文化资源在新的时期为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发挥其积极的作用。这就很有必要在对民歌的抢救与保护的基础上对其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知道陕北民歌、了解陕北民歌、喜欢陕北民歌,他们才会自觉地利用陕北民歌这一艺术形式。因此在开发、传播陕北民歌这一民间艺术资源时,首先要广泛地开展多种多样的民歌演唱活动,每年定期举办陕北民歌大赛,组织陕北民歌业余演唱队,使陕北民歌进课堂、进厂矿、进田间、进千家万户。建立民歌博物馆打造民歌文化村等等。

其次,着手陕北民歌在外界影响的扩大化过程。在陕北本土对陕北民歌普及的基础上,进行展演式保存、媒体保存。组织一批作家创作一系列反映陕北民歌的文艺作品,将陕北民歌融入到歌剧、小品、舞蹈、小说、电影、电视等多种文学艺术形式中,从而多角度、多渠道地将陕北民歌推向全国。艺术是独立的,同时也是融合的。在独立中求生存,在融合中求发展。陕北民歌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只有融合到现代艺术的大舞台大天地中,才能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关键词】儿童;亲社会行为;家庭功能

【作者简介】刘倩(1986-),女,山东莱州人,山东女子学院教师、助教,硕士;康丽(1988-),女,河北沧州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苏杰(1990-),女,山东泰安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山东省烟台市一所公立幼儿园选取4岁~5岁儿童共382名,其中4岁儿童178人(男孩92人,女孩86人),平均年龄为(4.04±0.56)岁;5岁儿童204人(男孩109人,女孩95人),平均年龄为(5.21±0.63)岁。

(二)研究工具

1.亲社会行为的测量

采用陈欣银等人设计的儿童行为量表(CBCL-家长版)[7]中的亲社会因子来评定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亲社会因子由11个项目组成。各项目之间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0,分半信度为0.78。每个评定项目均采取3点记分,从0“不符合”、1“比较符合”到2“符合”。

2.家庭功能的测量

家庭功能的评定采用Miller等1985年编制,陈欣银修订的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milyAssessmentDevice,FAD)[8]。量表共60个条目,分为7个子分量表: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和总的功能。该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范围从0.54到0.83,平均为0.67,总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1。量表采用4点计分法,从1“完全符合”、2“比较符合”、3“有点符合”到4“完全不符合”。

(三)施测程序

本研究的主试为研究者本人及学前教育专业的2名研究生。施测前对主试进行严格统一的培训,经过培训的主试均能够达到施测的要求。然后召开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培训,将问卷统一发放给家长,由母亲匿名填写,统一上交。

(四)统计方法运用

SPSS18.0录入和处理数据。

三、结果与分析

(一)4岁~5岁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一般特点分析

4岁~5岁儿童亲社会行为均分及标准差见表1。以儿童亲社会行为均分为因变量,年级和性别为自变量,进行3(年龄)×2(性别)的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性别主效应显著(F(1,380)=4.10,p

(二)4岁~5岁儿童的家庭功能

从表2可见,儿童家庭的问题解决、沟通、家庭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和总的功能各方面表现都较好。男孩与女孩家庭功能各因子间性别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显著性。

(三)4岁~5岁儿童亲社会行为与家庭功能的关系分析

四、结论与讨论

(一)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本研究发现,4岁~5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呈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表现为5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显著高于4岁儿童。这与已有的研究结论一致。马娥、丁继兰采用自然观察法,对103名3岁~6岁幼儿进行为期一周的观察记录,研究结果表明各年龄阶段幼儿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即幼儿亲社会行为随年龄增长而增多。[9]在关于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制约因素的研究中,有研究者指出认知发展水平和移情是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内因[10]。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增多可能正是由其认知水平和移情能力的发展导致的。

(二)儿童亲社会行为与家庭功能间的关系

家庭的基本功能就是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适应并促进家庭及其成员各方面的发育和发展。[13]本研究揭示,儿童家庭各方面的功能表现均较好。这表明本研究中的儿童家庭可以较好地完成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等基本任务并具备相应的能力,实现其基本功能。

首先,问题解决是指维持有效的家庭功能水平时,这个家庭解决问题(指威胁到家庭完整和功能容量)的能力。[8]一个家庭在遇到问题时,通常会表现出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比如有的家庭采取民主探讨的方法,有的家庭采取武力解决的方法,而有的家庭直接忽视问题等等。儿童年龄尚小,他所学习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通常是来自家庭,如果在解决某些问题时,家庭能较准确地意识到问题的实质,全家一起讨论,设想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尝试解决的过程中调整努力的方向,儿童也就能够学习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14]

其次,沟通是家庭成员间用语言进行的信息交流。[8]如果儿童家庭成员之间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切入话题有较好的技巧性,那么儿童在家庭中所学习到的这些沟通技巧也会自然地应用于与他人的交往中,从而表现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再次,情感介入指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距离,家庭对其成员个性、兴趣、爱好和需要的满足程度。[8]如果家庭中的成员,特别是父母与儿童关系亲密,对其投入足够的情感,那么同样的,儿童也会将自己的情感反馈于父母,进一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儿童就会主动地投入自己的情感,这样儿童就能够对他人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反馈,并根据反馈做出适当的行为。

【参考文献】

[1]王美芳.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与教育[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4):74-76.

[2]StaubE.Positivesocialbehaviorandmorality,socializationanddevelopment[J].NewYork:AcademicPress,1979,(02):61-73.

[3]李丹,李伯黍.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通讯,1989,(05):8-13+64-65.

[4]李丹.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0,(03):30-33+126.

[5]万明钢,王亚鹏,王舟.5-7岁幼儿的同伴关系、社会行为与其母亲教养方式[J].心理科学,2001,(05):110-111.

[6]StaubE.Aconceptionofthedeterminantsanddevelopmentofaltruismandaggression:motives,theself,andenvironment.In:PukaB.ed.Reachingout:caring,altruism,andprosocialbehavior[M].NewYork&London:GarlandPublishing,Inc.,1994:11-40.

[7]陈欣银,李正云,李伯黍.同伴关系与社会行为:社会测量学分类方法在中国儿童中的适用性研究[J].心理科学,1994,(04):198-204+254.

[8]汪向东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49-152.

[10]王小英,张宇.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0,(06):8-10.

[11]JacksonM,TisakMS.IsProsocialBehaviorAGoodThingDevelopmentalChangesinChildren’sEvaluationsofHelping,Sharing,Cooperating,andComforting[J].BritishJournalofDevelopmentalPsychology,2001,(19):349-367.

[12]王美芳,董会芹,庞维国等.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06):37-38.

关键词:德育;价值观念;科学人文;方法;原则

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课程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就是培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素质的一代新人。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应该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开展,都应该充分发挥科学文化、人文文化的作用。

德育过程是造就道德主体的过程,是通过社会思想、道德规范的传递与学习,通过外界的教育引导和内部的生成建构,实现个体道德社会化与社会道德个体化,形成受教育者完整的思想品德结构的过程。个体道德社会化是有意识地促使受教育者个体接受一定的社会政治观点、思想准则、道德规范的影响,逐步内化为个体思想道德观点、信念,并再外化为品德行为,成为能够适应和参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伦理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角色的人。社会道德个体化是指社会思想准则、道德规范向寓于个体形式转化,形成具有一定个性的社会道德主体。如何实现这个过程最根本的,就是要充分注意人的“实然性”与“应然性”的统一,充分激发、发展学生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坚持他律与自律的统一

二、力求德育的约束功能与解放功能的和谐统一

从个体发展史来看同样如此,对年幼的儿童来说,他们对社会规范的遵守是“他律”的。这时的德育主要是作出一系列的行为规范的规定,使儿童们遵从它。随着身心发展的成熟,“他律”的道德可以发展为“自律”,人具有追求更为高级的精神满足的需要,具有了更为充分的掌握世界的手段,适应这种特点,德育功能的着重点应当转移为发展性。它应当使人的内心世界更为丰富,更为充实,使人在作出自主性选择时得到更多的理性启迪,激发起更多更为高尚的情操,这时的德育主要是发展人而不是约束人,即使是约束,只要是合理的,也都能被当成一种自我发展的需要。

三、德育过程中坚持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个体道德结构又可称为品德结构。品德结构一般被认为是知(道德认知)、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的统一体。康德以“知”“情”“意”为纲的《纯粹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实践理性批判》的哲学著作,不仅构成了他的“批判哲学”体系,而且也构成了他的心理学体系。从此,知、情、意就被确定为心理结构的主要成分,即所谓心理过程的“三要素”,或三种心理过程。在这种三分法上,人们尝试着分析品德结构,即把品德看成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统一体。有人把“意志”过程分为“意志”和“行为”两种成分,于是品德结构便成为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品德结构的知、情、意、行的统一体中,道德认识具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道德评判仅限于有意识的人的行为上。只有当行动是一个有意识的人的表现时,我们才对它进行道德判断。其次,道德的善要依赖于道德认识。因为一件事情如果是道德的,那么行动者必须具有一个自觉的道德意图,而这种自觉的道德意图显然要依赖于道德认识。再次,道德认识对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发挥着重要影响。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是什么、处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时候,他就不可能产生相应的好恶之情,也不可能采取相应的行动。

人对道德信息的接受以情绪的活动为初始线索,社会性情感是人的道德发展在早期最重要的心理基础。初级形态的社会性情感,是进一步亲社会性行为的心理基础。高级形态的道德要求,如爱国主义品质,也以爱国情感为其心理基础。人们常常以他人的情绪表情和事物信息的情绪性作为鉴别、判断的线索之一,以自己满意或不满意,肯定或否定的情绪化特征作为不加选择的第一次反应。当代情绪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认定:情绪过程可以在无意识觉知的情况下和无认知加工参与的情况下发生。

情感是个人道德发展的内在保证。在人类庞大的动机系统中,情绪是核心。无论是与内驱力相联系的动机,或是同知觉、认知相联系的情绪,抑或是蕴含在人格结构中的情绪特质,都起重要的动机作用。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人在全部道德行为、履行道德义务、发展道德自我的背后,必须有强大的自我肯定的情感来支持自己。这些情绪体验也许伴随着痛苦、羞愧、焦虑等负性情绪,但总使人体会到自己的力量。(《德育新论》,2000年10月出版)

归根结底,仅仅是外部客观条件以及人在道德关系中占有的现实态势,对于人的道德发展并不是本质的东西,而人对道德关系的体验,以及由体验所强化和过滤后的人格立场才是本质的。正是这一内部态度保证人在实现道德自我的道路上总能以个人的方式对既有道德价值系统加以掌握、同化,并重新外化与创造。

四、实施“面向生活的德育”

从德育目标,到德育过程、方法,现在都提倡一种“面向生活的德育”。何谓“面向生活的德育”如前所说,现代西方哲学“人——世界”的本体论思想,摒弃了传统形而上学对现实世界的漠视,从抽象虚幻的概念世界重新转向可以触摸的人的生活世界。“面向生活”其实就意味着对西方近现代“主体——客体”哲学的超越,是对现代社会盛行的功利主义、理性主义的超越,这就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的相互融合。

“面向生活的德育”指出,德育必须面对物质主义、工具理性与个性滥觞的事实,此构成德育的外在困境;必须面对远离生活而自身乏力的事实,此构成道德内在困境。要从根本上突破物质主义的藩篱,唯有指向物质至上的更高目的——生活的幸福,德育只有指向个人的幸福生活,才可能摆脱以手段取代目的、以生活手段作为生活目的的歧途。在崇拜科技的信条下高喊要弘扬价值理性必然是微弱的,要突破工具理性的独尊地位,必须要回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共同指向——生活世界。单纯靠工具理性显然无法获得个人完整的生活经验,只有让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共同进入,才能获得完整的生活经验,实现生活的完整与充盈。

面向生活的德育指出,德育不可能劝导人真诚地去做与其当下真实的个人生活毫无关涉的事情——除非该事情成为一种生活的精神内含于个体生活的世界,成为个人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德育的目的是促使人过一种美好的生活。道德产生于生活,道德内在于生活。没有道德就构成不了人的社会生活,也就不可能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五、实施“对话德育”

当代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传统的教育是“储存式的教育”。“学生是保管人,教师是储户。教师不是去交流,而是发表公报,让学生耐心地接受、记忆和重复储存材料,而在对话教育的理念下,教育要“成为一种颠覆性的力量”——即“在学习读和写的过程中,那些获得了新的自我意识并开始批判性地看待自己的社会处境的人,常常会主动采取行动,去改造那个剥夺了他们参与机会的社会”。弗莱雷强调对话的批判性,促使教育重新肩负起造就人、造就世界的责任;简单来讲,对话理论强调的是师生与生生的平等交流与知识共建;深层来讲,它挑战我们原有的关于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知识本质以及学习本质等方面的思维成见、定见与主观认定。

对话性的德育意味着就生活自身来显现生活,而不是纯然以先行的伦理规范灌输到个体的世界之中来规划个体的生活实践,对话性德育模式拒绝强迫灌输,而指向个体性的自主生成。

对话性德育旨在凸显人的价值与尊严,尊重每个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平等性,而对话本身成为个体价值与尊严显现的基本形式,并通过对话中的自我发现、自主建构,提升个体作为价值和尊严的存在。

对话性德育应该遵循下列原则:平等原则(尊重并认可受教育者的同等价值与尊严);差异原则(承认并尊重个体道德意识的差异性);个体性原则(承认”我“的独一无二的存在构成“我”言说的基础);开放原则(承认个体生命存在及其“对话”是一个永无休止的过程)。

(崇阳县城关中学湖北崇阳437500)

【摘要】本文以基础教育为视角,就当前中学生德育考核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考评体系、工作程序和信息反馈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以期增强中学生德育考核评价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德育;考评;公正;客观;有效

Thehighschoolstudentisvirtuoustoteachaproblemandcounterplanofinvestigatetheevaluation

LiuWanglin,LuoYaxiong,ChenYinbang

【Abstract】Thistextwithfoundationeducationisangleofview,currentthehighschoolstudentbevirtuoustoteachtoinvestigateevaluationmediumexistenceofkeyproblem,fromexaminationsystem,worktheprocedureandinformationfeedbacketc.putforwardimprovementmeasure,withperiodstrengthenthehighschoolstudentbevirtuoustoteachtoinvestigateevaluationworkofusefulness.

【Keywords】Virtuousteach;Examination;Fair;Objective;Valid

中学生德育考核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学生德育进行考核评价,构建融导向、激励、约束和监督于一体的德育管理机制,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能力,激发学生在德育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主人翁精神,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健康成长,进而形成良好的品德;另一方面有利于班主任对学生实现有效管理,可以了解出学生的行为状态和思想状态,所获取的信息可为“师者”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提供参考依据,从而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一、当前考核评价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目前所提供的德育考核评价体系日益显得滞后,难以适应日益突出学生德育评价个性的要求。

一是考核评价内容不科学。对全校运用一个体系、一个标准、一套办法来考核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过于笼统和抽象,缺乏针对性。同时,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指标下面没有细分支撑性指标,没有形成指标体系,量化分析不足,考评主观随意性大,测评主体对测评对象的评价容易停留在感性层面。

二是考核评价方式不完善。每学期考核一般由班主任负责或独自完成,仅凭班主任一人对班级每个学生的了解程度或主观印象,给每个学生作出“优、良、中、差”的评判或认定,这就难免带有片面性、随意性和主观性。从操作上来讲比较简单,考评工作流于形式,有走过堂之嫌,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学生德育考核评价工作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客观性。

三是考核评价主体不明确。在目前的学生德育考评体系中,对学生自控能力的高低没有明显区分,经常会出现自评、互评、认定不一致的情况,如有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在某项具体项目,特别是强调自学性的项目自评中为“良”或“合格”,而在互评、认定、总评上却常见“优”,其原因在于这位学生确实做得很好,但可能是在他控比如老师、家长监督的情况下完成的,这就替代了学生这一评价主体的地位。

四是考核评价结果不透明。每学期对学生的德育考评没有明确的结论,没有反馈,也没有运用,考与不考对学生个人影响不大,甚至毫无影响。一方面没有开展反馈,参与考评工作的师生、家长也不知道结果;另一方面在结果运用上雷声大雨点小,重考评过程,轻结果运用。

二、改进考核评价工作的具体措施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习惯。”可见,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而学生的习惯是在一定条件下自动地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良好的道德习惯是个体能够自动去遵守社会公德和各种规章制度的倾向性活动。因此只有突出学生自我管理的主体性、减少考核评价的随意性、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才能克服知与行、教育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才能产生德育的实效性。

第一,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目前,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因此,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德育教育也应随之转变,以适应发展的需求。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公正、公平,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德育考评体系。一要内容全面,体现综合性。德育考评必须准确地反映出考评对象在成长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全面素质,所以考评内容要涉及到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道德意志的强化、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道德品德的培养等诸多方面,要选择哪些综合性强、涵盖面广的指标,既要让班主任易于管理,又要让学生易于记识。二要实用可行,具有操作性。凡是能量化的指标必须量化,不能量化的要做出明确、具体的定性要求,使考评指标达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为评定学生的德育成绩提供客观依据。三要科学分配权重,注重合理性。紧扣《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和“在社会做个好公民”三个方面进行百分制评比操作,按照由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顺序排列,其分值比例依次为60:20:20,共计100分。与此同时,必须科学地确定各项指标的不同权重,考评各有侧重,只有总体上把握各项指标,形成立体交叉,才能比较科学、合理地考评学生的品德。

第二,制订考核评价的工作程序。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评价结果是否具有激励性,是衡量评价思想是否正确的最后分野。因而务必加强考评程序的规定性。一是落实载体。每位学生建立一份《学生成长档案袋》,一周为评价单位,一学期评价为阶段,一学年评价为总结,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形成性评价是档案袋中评定的主要材料。考评工作由学校政教处监督落实,使其真正起到总结成绩、找准问题、理清思路和促进发展的目的。二是扩大民主。德育考评应重在落实民主参与,坚持自我评价、班级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总评等环节,并对参与评价的人员、范围作适度的规定。同时在总评时,应与上一学期或学年的考评情况进行比较,然后给予肯定或否定,以便制定改进措施。三是综合考评。要公正、客观考评学生的德育素质,避免公式化和走过堂,关键在于坚持三个原则,即以自我评价为主,做到民主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以激励评价为主,做到客观评价与激励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以发展评价为主,做到个性评价与发展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同时可运用计算机技术对综合评定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并形成简洁、直观的线性分析图表,便于考评工作借助计算机和网络的强大功能。

德育考评是一项动态性的复杂工作,在具体操作中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我们正确处理好结果与过程、他评与自评、矫正与激励、客观与公正等关系,就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和自信心,从而真正实践素质教育的宗旨,充分发挥德育考核评价所具有的发展性功能,切实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小伟.立体激励促成长[J].湖北教育(新班主任).2013.4:54-55;

[2]檀传宝.立德树人实践应有三大坚守[J].人民教育.2013.21:17-20;

[3]陈玉妹.养成教育—小处着眼,细节抓起[J]教育艺术.2013.10:33;

THE END
1.图书馆是“心脏”还是“阑尾”,发展由谁来主导?江苏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文献资源建设专业委员会于2024 年 10 月 23 日-25 日举办“AI 时代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研讨会暨江苏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文献资源建设专业委员会 2024 年年会。参会同行给我分享了几张报告PPT(详见延伸阅读部分)。北京大学原副馆长陈凌《AI时代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建设思考》提出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209/15/6690723_1141550696.shtml
2.猇亭区图书馆未来发展规划揭秘五金产品现状分析 发展规划目标 发展规划措施 实施步骤 预期成果 猇亭区图书馆作为地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致力于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推动社会文明进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图书馆的功能和形态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满足读者多元化、个性化的阅读需求,猇亭区图书馆特制定最新发展规划http://m.weiwengd.com/post/1711.html
3.2025年中国数字图书馆市场调研:政策产业链现状与前景数字图书馆是数字化技术处理与存储图文并茂文献的图书馆形式,实质为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它跨越区域限制,实现信息资源的网络查询与传播。相较于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以其虚拟性、无围墙性、可扩展性、超大规模、分布式、易用性、无时空限制及跨库无缝链接与智能检索等优势,成为现代知识传播的重要平台。 https://www.168report.com/news/7856/digital-library
4.濉溪县图书馆发展规划,现代化知识殿堂助力全民阅读时代现状分析 1、硬件设施:虽然现有设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读者需求,但随着时间推移,馆内设施逐渐老化,部分设备已无法满足现代化阅读需求。 2、服务模式:传统服务模式逐渐式微,读者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对图书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资源建设: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馆内资源虽日益丰富,但数字化资源占比不高,仍http://www.ipinshou.cn/post/2083.html
5.北京城市图书馆创意创新不断信息提示首都之窗“如今人们获取一本书已经很便捷,那读者为什么要走进图书馆?我们希望把一些不同主题的馆藏资源提取出来,转化成可体验的、可互动的、可感知的场景。”在首都图书馆宣传策划部副主任李凌霄的生动讲解下,近日,记者开启了北京城市图书馆探访之旅。 走进古籍文献馆,“一息尚存书要读——齐白石图书文献展”正在展出。此次https://www.beijing.gov.cn/fuwu/bmfw/sy/jrts/202412/t20241209_3960423.html
6.郧县图书馆迈向现代化智能化与社区化的新征程发展规划现状分析 发展规划 预期成果 郧县图书馆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重任,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飞速发展,郧县图书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为此,我们制定了最新的发展规划,以更好地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http://gitccc.com/post/6720.html
7.国外图书馆生存现状调查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们唯一必须知道的事,就是图书馆在哪里。”网络时代,民众的阅读习惯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以往作为重要阅读场所的图书馆,能否独善其身,靠什么强化自身的存在感?让我们走进国外的图书馆,去了解一下它们的生存现状。走进德国最美“书魔方”。 https://lib.webs.nbpt.edu.cn/2017/0510/c1874a2361/page.htm
8.时代发展要求(精选十篇)高度发达的计算机网络是新时期图书馆运作的平台, 这种网络背景下的图书馆就是数字化图书馆。在新时期可预见的范畴内将是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变的历史时期, 这时期的图书馆员面对的将是越来越多的网络化和信息资源, 从事的工作也更多的与网络有关, 因此其角色将面对着从传统图书馆向数字时代图书馆转变的时期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6ad6ora.html
9.数字图书馆的存在问题以及策略研究论文范文(精选9篇)数字图书馆(Digitallibrary)也称电子图书馆或虚拟图书馆,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多种手段将图像、文字、语音、影像和软件等信息资源数字化,并在网络上传递和检索,提供信息服务的信息中心或数据库。数字图书馆,为文献查阅者提供方便、快捷的阅读、检索服务,不再像传统图书馆主要是收藏书面文化资料。数字图书馆https://www.ruiwen.com/lunwen/1747432.html
10.2018级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8.29)以综合型康复治疗工作岗位为主,为专科康复治疗工作岗位:如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传统治疗等,分布于基层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中心(民政、残联、工伤)、养老院、福利院、社区医疗机构康复部(社区康复站)、假肢矫形中心、特殊教育学校等单位。 工作一年后,可参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系列资格(职称)考试,合格者可以获得https://jwc.wfhlxy.com/info/1023/1376.htm
11.高校数字化图书馆12篇(全文)2数字化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简单单一的存贮硬件实体工具,而是可以借助因特奈特网络对有用的文献信息进行收藏存贮,并提供给读者实时查阅以及下载服务。3数字图书馆在计算机技术、网络化的基础上,成为了一个集中的信息管理系统。它突破了传统图书馆所提供的资源信息只能以馆藏和服务系统为根本资源、时空限制,使人们可以在https://www.99xueshu.com/w/ikeyin5a7fx7.html
12.中国电梯维保行业现状调研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2024中国电梯维保行业现状调研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2024-2030年),电梯维保服务行业随着电梯安装量的持续增长以及社会对电梯安全运行的高度重视,市场规模逐年扩大。目前,电梯维保行业正由传统的定期维护向预防性维护和智能化维护转变,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电梯https://www.cir.cn/3/65/DianTiWeiBaoShiChangQianJingFenX.html
13.农村学前教育论文(通用11篇)(三)改善农村幼儿教师的生存现状 首先,应解决长期困扰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农村幼儿教师编制问题。对于公办幼儿园,要核定编制,解决教师的身份问题,工资待遇有了制度性保障,才能让乡村幼儿教师名正言顺地从事自己的事业。其次,要提高幼儿教师的待遇。待遇直接关系到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目前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https://www.fwsir.com/jy/html/jy_20140804111236_272430.html
14.试论图书馆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的关系论文(通用8篇)为用户提供跨学科、跨地域、超时间的信息服务,实现信息资源的虚拟化和检索的智能化以及知识的共享和创新成为当今图书馆服务的新热点。高校图书馆应该积极改变传统落后的管理模式,把服务的重点放在知识的挖掘、整合、转移、共享和创新上,运用创新的知识管理模式,促进知识的产生、传播与利用。https://biyelunwen.yjbys.com/fanwen/gonggongguanli/398035.html
15.社交礼仪论文1500字(精选13篇)就大学生身边的就很多的不良风气,像如“课桌文学”,“厕所文学”的泛滥,图书馆的书被乱图乱写,某些大学教授抄袭他人的学术论文被揭露,有些教师为了创收而对上课敷衍了事……,还有是社会上的凶杀,色情,蒙骗,由此大学生们应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文化道德修养,学习一些必要的礼仪常识,方可立足于社会、立足于风潮的https://m.wenshubang.com/lunwenfanwen/458150.html
16.一周文化讲座短视频时代阅读的获得感到底在哪里?翻书党澎湃新闻4月20日,文学博士、高校教师、《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作者杨素秋,万圣书园创办人刘苏里,资深编辑、《三联生活周刊》出版总监罗丹妮将在万圣书园谈谈他们与书的故事,以及被书创造的理想与现实。 北京|好好吃饭就是好好生活——《走南闯北吃东西》《吃着吃着就老了》新书分享会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080258
17.文化建设调查报告一是文化基础建设得到加强。目前,全县建有文化馆、图书馆个1个,乡镇文化站7个,村组文化室35个,文化专业户120个。20xx年争取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项目投资263万元,建成县级支中心1个,乡镇服务点10个,村级服务点123个,工程网络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全覆盖,提升了农村文化设施现代化水平。 https://www.jy135.com/diaochabaogao/1380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