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信息获取方式与阅读体验。我国已经迎来新媒体时代,信息获取方式更加广泛,各种媒体的出现与不断调整,使文化、知识与信息传播更加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师。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阅读的读者越来越多,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普及和使用也呈现了很好的势头,也预示着未来阅读地点的走向。传统的阅读场所如图书馆、书店等吸引力有所降低,读者对阅读环境的舒适度要求进一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新媒体与传统图书馆的有机结合,打造舒适的阅读环境,才能获得更好的阅读推广效果。
三、图书馆阅读服务模式不足
在“图书馆+”时代背景下,图书馆更应当借助互联网的翅膀与时俱进,适应数字阅读时代发展趋势,力争实现“让阅读无所不在”的愿景。在读者需求不断变化的情况下,积极探索与创新图书馆数字阅读的服务模式与服务内容,以满足读者在“图书馆+”时代背景下的阅读新需求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图书馆数字资源合理化与规范化建设、服务平台及用户跨平台与多终端持续阅读建设等方面仍然落后,导致数字化阅读服务受到以下局限:
(-)数字化资源不足
(二)服务平台建设滞后
在“图书馆+”趋势下,服务平台建设分为线上与线下两个方面。在线下建设方面,虽然目前存在着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等多种方式并用的状况,但传统纸质阅读方式仍占主导地位。针对纸质阅读率较高这一现状,城市图书馆应从读者需求入手,健全线下服务平台,为读者提供适合阅读的舒适环境。而面对数字化阅读率日益上升的趋势,图书馆需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互联网、新媒体等多种服务方式,整合数据资源,建立线上图书馆,使读者可以通过网络设备随时随地连接线上图书馆,免费查询图书馆各类书目和借阅信息,免费观看讲座、展览等视频、音频资料,免费下载各类数字资源,让阅读打破时空的限制,使便捷的阅读服务深入人心。
(三)缺乏读者互动及精准化、个性化服务
读者需求的多个性化与多元化决定了“图书馆+”趋势下的服务不能只是千篇一律,以往普及式的阅读推广和服务内容己无法满足读者数字化阅读的需求。目前很多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服务仍旧无法通过信息公众平台向读者分类推送作品推荐、阅读提醒、活动邀请等消息,无法有效激发了读者潜在的阅读欲望吸引读者参与阅读活动。而传统的图书服务工作也还停留在一对一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工作量大、服务效率差,不能及时有效地接收读者的反馈信息,读者参与互动的热情自然降低。
四、图书馆阅读服务模式延伸策略
(一)将以图书为主的阅读推广,向纸质图书与多种数字化资源相结合的方式改变
(二)加强阅读推广工作
阅读是知识传播的重要方式,是一个国家文化、精神与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不断丰富我们的思想,提高我们对生活的认识,使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现实问题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有义务承担起推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责任,在积极倡导全民阅读的今天,需要不断创新阅读推广的形式。阅读推广不再单」的“读书节”,而应是常态、长期和固定的系列活动,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推广形式的同时,努力开发新模式,将传统的读书讲座、专题书展、读书征文等传统阅读推广模式与新型的移动阅读、经典图书影展等结合起来推广。
(三)利用“互联网+”公共平台,创新服务方式
图书馆作为公共阅读资源的主要拥有者和提供者,肩负推动全民阅读、提升知识传播效率的重大责任,更应发挥出应有的领航作用,加强国民阅读方向上的指导服务,积极探索数字化阅读服务的新思路、新模式,努力深化服务范围,满足“互联网+”时代不断扩大与变化的读者需求,不断提升读者阅读体验,把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建成数字智慧型的图书馆,推广数字化阅读培养阅读兴趣。国内图书馆移动阅读虽然提供了多种移动阅读服务途径,但方式固化内容单一没有从用户体验与内容质量上提升服务,下一步应在扩大数字化阅读服务面和服务内容专业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移动阅读服务的含金量。例如用导读的方式向不同年龄层、不同职业、不同阅读需求的读者以推送信息的方式宣传和推荐图书,有目的、有计划、分类别地影响不同类型读者的阅读内容,影响他们对书籍的选择和取向。从而利用公共平台促进图书馆的阅读服务,并有效延伸读者服务。(下转第1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