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工程专业论文汇总十篇

一、改编现有专业教材,扩展学生专业视野

浏览现有大部分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可发现,内容基本是《材料科学概论》或《材料科学基础》的英文版本的改编,实际是英文版的专业教材,不具专业英语教材特点。而且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慢,与国际上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学生阅读起来单调、枯燥。因此,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急需编写新版实用性教材。新版教材需兼顾英语的语法特点和材料专业技术知识,既强调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涵盖国际研究前沿趋势。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夯实学生基本功

从知识结构设置上,可以根据学生毕业后学习、就业及工作的实际需要,突出对学生专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了突出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及常用交流,可按照先读后写,先听后说的思路,来对学生进行专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通过由学习模仿到实际应用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撰写英文摘要、写推荐信、求职信、会议常用发言以及模拟求职对话等能力。除此而外,还可以就学生即将面临的毕业设计论文撰写,展开介绍和讲评。“学以致用”,而实际应用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一旦体会到能从专业外语的学习中获益,便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专业英语的教学。

三、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材料专业英语是一种正规的书面体,专业词汇多词形复杂、句子长,且与专业知识结合紧密,相对于基础英语来说,缺少文学作品中的韵律、节奏感,读起来抽象、枯燥,造成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如果采用传统的专业课程的讲课为主的教学方法,势必不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该结合英语课堂教学和专业课的教学特点,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

可以采取英语课堂的教学,让学生随堂朗读教材内容,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既熟悉了教材内容,又对英语的“说”有提高。随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析教材内容,或者也可以提出一个小话题,学生可进行问题的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口语技能,也加强了学生分析专业问题的能力。课后布置适量的课后翻译作业,可以是对教材内容的翻译也可以是对课堂增补内容的翻译,通过英汉互译的环节,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在课程结束前,还可以穿插学生就自己的毕业设计方向,做一个简短的英文讲座,既可以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测试,也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加同学们英语交流的信心。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如前所述,可以围绕课堂教学时的内容,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补充国际上航空航天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先进的应用实例,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视频文件的学习。进行文字资料的学习时,可以采用先朗读后分析、翻译的方法,逐步分解。进行视频资料的学习时,教师应提前将语音资料转换成文本资料,课堂上可以进行边视听边进行讲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进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四、结语

参考文献:

[1]李成功.航空航天材料[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

[2]鲁红典,邵国泉,谢劲松.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思考[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04).

[3]马彦青,魏忠,陈凯.《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探索――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5(21).

[4]陆江银,王春晓.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5]孙丽丽,毕凤琴,张旭昀.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的认识与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5).

[6]徐征,陈利生,余宇楠.关于高职院校冶金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建设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

1CDIO一体化课程

2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及问题分析

课程体系理论对课程计划的研究与设计起着指导意义,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生能力培养的认知[3]。下面从课程组织上来分析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传统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课程组织及问题分析。基于Grinter报告[4],现将我校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进行了重新划分,如表1所示。再对比麻省理工学院(MIT)的航空航天工程专业课程[5,6],(MIT多年来被QS世界大学排名和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评为世界第一,其已成为CDIO工程教育的标杆),讨论了基于CDIO一体化课程理念下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与系统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1)工程实验课程比例低。工程分析与设计及工程实验类需要发挥学生能动性的课程仅为21%,远低于基础科学等理论课程.而麻省理工学院2014级航空航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课程学分比例为45%;(2)人文社科类课程比例较低,不足10%。MIT航空航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人文社科类课程学分比例为37%,人文社科类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和作为专业人士应具有的职业道德,在强调专业教育的同时不可忽视人文社科类的教育;(3)选修课比例不足。非限定性选修课程不足5%。而MIT课程体系中选修课程比例为55.8%,其中非限定性选修课程比例为24%。大量选修课的设置充分给予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及创新力的培养。

3基于CDIO的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模型研究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作为一个典型的工科类专业,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及人文素养的培养。而课程体系的建立能从学科知识体系方向来引导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一体化课程设计。采取“自上而下”的总线型结构模式,如图1。即以项目设计为导向,先给出宏观、整体的概念,再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由项目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到专业知识所涉及的专业基础知识等展开整个课程。

对比传统课程体系具有明显的优势:第一,通过以职业方向为导向的规划,学生可根据自己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团队,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第二,以组建团队来制定课程并完成项目,打破了传统的分班教学制,学生通过相互讨论,沟通以解决问题能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第三,实现了学科间的相互支撑及联系,学生每上一门课程都能明确该课程与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的联系,以及整个课程体系的学习目的。第四,经历了一到六学期的学习为最后项目的实现做好了充分准备,若以该项目为学生的毕业设计可提高论文质量,又避免了论文作假,抄袭等现象等。第五,从课程组织上看,以项目为主线展开的必修课程大大减少,除此以外的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均作为选修课程,使学生拥有更多跨专业学习的选择机会。另外,人文社科类等公共课程贯穿于整个大学课程中,以实现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一体化培养。

与此同时,该课程体系对当前的教学模式也提出了相应要求,比如学生学习方法和教师授课方式的改革,教师团队培养的改革,学生考核方式的改革,配套教材的改革等等。

结束语

围绕CDIO理念,重新构建了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一体化课程结构,即以专业方向指导项目,再以项目指导课程,将能力培养融入理论学习,将知识应用融入项目实践。希望借助课程体系改革,以实现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学生知识、能力和态度培养的一体化,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培养的一体化。同时,对我国高校工科类课程体系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顾佩华,包能胜,康全礼等.CDIO在中国(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24-40.

[2]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1-6.

[3]王伟廉.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4.

[4]孔寒冰.国际工程教育前沿与进展2007[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79-192.

一、引言

目前诸多高校针对空间工程、飞行器系统与工程、导弹工程等多种航天专业设置的本科生课程,可划分为力学、航空宇航、电子、信息与控制等多个系列课程。同时,航空航天等技术领域内很多问题,其研究对象可能既是航天问题又是力学问题,具有与多学科多专业广泛交叉、相互渗透,与实际工程结合紧密的特点。基于上述原因,为了提高航天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如何在有限的课时计划内、在有限的课程数目内有效设计航天专业固体力学系列课程,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随着高校内部增大学生的实践比重、面向工程能力培养的呼声日渐高涨,笔者所在的教学组借鉴了起源于美国麻省理工MIT的国际工程教育模式――CDIO模式,在航天专业的固体力学系列课程的设计与应用中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探索与教学实践,期望通过该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正确引入与有效发展,更新教师教学理念与实践手段,增加课程实践比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效率与积极性,为航天或力学专业工程师的培养提供参考。

二、CDIO模式与航天专业力学系列课程的结合途径

国际工程教育模式CDIO,是以产品、过程和系统全生命周期的开发与运用为背景,包含了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Conception,Design,Implementation,Operation,简称CDIO)4个教育和实践训练环节。它与航天专业力学系列课程的有机结合,可以考虑如下几个途径:

(一)CDIO模式的起源

CDIO是一种基于传授航天领域技术知识与培养预备工程师能力而起源产生的工程教育模式,其创始人是美国麻省理工MIT航空航天系EdwardCrawley教授,其发展初期在2004年左右。可见,将CDIO模式与航天专业力学系列课程的结合,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先天优势,是一种积极有益的尝试。

(二)基于CDIO教育理念形成课程观

CDIO模式是基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将实践过程与理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结合该模式在航天专业力学系列课程的设计中可形成两种课程观:首先,是一种凸显了“社会需求”的课程观,即根据工程师的社会角色与责任,培养工科毕业生具备较好的工程能力与深厚的技术基础知识,在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上,并不是按照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来组织课程,而是强调基于社会现实需求来选择和编排;其次,亦是一种强调了“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观,即学生的学习效果侧重于从学生的实践感知和实践经验出发来构件知识和能力,基于“做中学”强化学生探究兴趣和实践能力,从而体现了学与做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

(三)明确实践对象与执行方案

三、CDIO模式下航天专业固体力学系列课程的具体设计与教学实践

教学理念的转变最终体现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实践对象的改革。在我校2012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我院结合CDIO模式对航天专业固体力学系列导论课程进行了具体设计与教学实践的工作,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一)导论性课程的设置

导论性课程是一个早期的基础工科课程,我院针对航天专业的大一新生设置了导论课程《空天工程导论》,要求选课学生具有一定的数理基础即可。该课程内容主要介绍飞行简史、工程学简介、航空器飞行原理、结构与动力系统等基本概念、基本知识,通过它为入学新生搭建了航空航天器设计、构造、应用所需的知识框架。同时,课程还提供了一个初级的设计―实现的实践,让学员参与水火箭或LTA飞行器的设计与制作。

设置导论课程的主要目的快速引导学生了解航天器的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让学生参与入门的工程实践,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和后期加强学习的主动性。

目前,我院30学时的《空天工程导论》课程已经成功申请为我校的精品视频课程,主讲教师的授课教案和讲义脚本已经完成,且授课视频录制已完成一半以上。

(二)《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首先,调研了近年来国内高校在《工程力学》课程中的改革研究:例如,天津科技大学的李秋h在建构主义教学基础上建立“刨设问题情境”教学法[1],山东英才学院的来小丽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2],哈尔滨学院的张田梅探索了研究性教学法在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上述内容从不同方法与形式来提高学生处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均可作为低年级核心力学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

其次,调整了我院的《工程力学》教学内容:在静力学部分中重点介绍构件的受力分析、简化与平衡规律;在材料力学部分中以杆件的轴向拉压、扭转和弯曲三个基本变形为研究目标,以“内力分析―内力计算―应力应变计算”为逻辑分析主线,结合强度理论、稳定性分析或能量法来优化组织教学内容,并删除了图乘法和摩尔圆等内容。

然后,改革了我院的《工程力学》教学方法与成绩评定:理论讲授采用了习题讲解、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实验操作侧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要求学生按照2~3人合作或单人独立完成课程内13项实验内容,同时实验室采取了鼓励课外开放式实验的机制;成绩评定是将考核点分布于教学全过程中,即由平时成绩、课堂讨论、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科技小论文、期末成绩等考核点综合评定最终成绩。

最后,给出《工程力学》课程近年内取得的成绩:2015年《工程力学》评为校优课程;2015年委托科学出版社再版了《工程力学》教材;2015年成功申报了36学时的MOOC课程《工程力学》,目前主讲人和授课内容已确定,2015年完成了省精品课程《工程力学》复核工作,并向湖南省高校数字教学资源中心提交了课程教学视频、课件、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案例、试题习题、文献资料、教学成果、软件工具等电子材料整理;2015年该课程主讲老师分别获得了学校教学质量新星奖和学校本科教学优秀个人一等奖;2015年实验室新增加了XL3418K互动式普及型材料力学实验装置,完成了12个虚拟实验的材料整理。

(三)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与本科毕业设计综合项目的优化

在课题团队的努力下,近年来取得了如下可喜的成绩:2015年课题团队成员指导的省级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座椅弹性缓冲器等效刚度分析与实验研究》顺利验收,并且验收结论为优秀;课题团队指导了2015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非对称复合材料拉伸-扭转耦合结构设计》,目前为在研阶段;继续完善了学校级的基础力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分中心、应用力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分中心、力学与航天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工作,并且在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的基础上,实验室2016年成功申请为国家级力学与航天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四、结束语

对航天专业固体力学系列课程进行设计与应用的教学实践表明,由于航天航空领域内很多问题是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实际工程联系紧密的问题,应用CDIO教育理念中深化技术知识基础和实际职业能力的二元学习经验模式,对于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感受鲜活的科学研究过程,激发创新意识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人生路:拉开太空探索新征程

20世纪中叶,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苏联发射升空,人类迈出了太空征程的第一步,此后美国“阿波罗号”、中国神舟五号等各国载人飞船、地球卫星以及深空探测器相继发射升空。浩瀚宇宙里总有一幅壮锦吸引人类不停地去探索。受人类航天事业发展所鼓舞,从最初对航天懵懵懂懂的爱好,到成为深度探索通向太空道路的研究员,靠着探寻宇宙空间奥妙执着的热爱和坚持,高扬的太空探索人生之路就这样展开。

2005年,高扬踏上了回国征程,成为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挂靠光电研究院)副研究员。2006年起,他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兼职授课。2011年,高扬受聘为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原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研究员,同年起被聘为宇航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兼职研究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主任设计师。肩负着科研、工程与教学的多重任务,高扬开启了他太空探索的另一段崭新征程。

科研路:电推进飞船寻找“行走太空”最佳轨道

回国后,高扬踏上了独立自主的科研路。他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国防创新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863”计划、载人航天工程资助的若干科研项目,开展的研究工作包括深空轨道优化设计、电推进卫星平台的导航、制导与控制、航天器精密定轨、卫星编队轨道控制、空间新型推进方式以及基于光电载荷的轨道姿态确定等。他的系列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ofGuidanceControlandDynamics、JournalofSpacecraftandRockets、ActaAstronautica、ActaMechanicaSinica、力学学报等航天飞行动力学领域国内外核心期刊上,他也因此获得2008年度首届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并在2009年首届、2011年第三届全国深空轨道设计竞赛中获得冠军。

电推进技术应用的核心问题之一是空间轨道优化设计。为了推动我国空间轨道设计的研究工作,高扬与中国力学学会以及国内同行一起为全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2012年前为深空轨道设计竞赛)付出了诸多努力。该竞赛旨在寻找空间飞行全局最优方案,而且可以非常有效地检验各种优化方法的合理性与实用性。2009年第一届全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由清华大学主办并负责命题,之后每届竞赛由上届竞赛获得冠军的团队命题。截至今年,在已举办的四次竞赛中,高扬带领的团队获得两届冠军,因此他也成为了2010年第二届、2012年第四届全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命题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他说:“希望通过竞赛不断提升我国空间轨道设计能力,也希望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际上可以逐渐摸索出自己的研究思路,并逐步获得原始创新的研究成果。”

高扬说:“对于空间轨道(特别是连续小推力轨道)优化设计问题的研究让我更为深刻地理解了多方面知识,比如最优控制理论、常微分方程数值解法、动力系统理论、非线性规划、同伦延拓、动态规划、微分几何、组合优化等概念。这些知识的积累也让我逐步具备了触类旁通的能力,并将研究内容逐步拓展到电推进航天器导航、制导与控制、航天器轨道确定技术、洛仑兹力编队飞行等。”然而,他也坦言:“从2005年回国一路走到现在并非一帆风顺,遇到过很多挫折,也曾屡败屡战,但幸运的是一直没有放弃,所以现在逐渐开始领悟到通往太空‘罗马城’的条条大路”。

未来路:奔向太空罗马城

对于下一步的计划和安排,高扬表示首先要脚踏实地做好目前正在承担的本职工作。与此同时,“我希望在空间轨道研究领域继续工作,包括系统地建立空间脉冲或连续推力转移轨道优化设计的通用方法体系,并应用于深空飞行轨道、人造地球卫星轨道、卫星相对运动控制等具体问题中去。同时,我希望有机会参与我国电推进深空探测的科研项目。”

一、焊接理论基础课程存在问题分析

二、焊接理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三、结束语

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对焊接理论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将“国际焊接工程师”焊接理论基础培训内容与课程培养方案相融合,强化案例教学及问题教学;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及工程实践能力。

[1]李晓泉,杨宗辉,初雅杰.工程类专业“焊接冶金学”课程新教学法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2,(28):65-66.

[2]宗琳.《焊接冶金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1):218.

[3]王永东,周月波,郑光海,等.《焊接冶金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北方经贸,2012,(09):157-158.

预防性维修也包括计划、实施、试验三个步骤。与纠正性维修不同的是,预防性维修是在系统或设备失效以前采取行动,避免设备失效。预防性维修分类方法目前各国尚未统一,一般分为以下两种:

B预见性维修:英文PredicativeMaintenance,文献〔4〕和〔8〕中译为判断性维修。这个术语用于不需要拆卸而能提供有效监督的方法,特别适用于运行中的复杂机械设备。它通过监测设备,采集、积累数据来判断故障是否有可能发生,选择设备维修的最佳时机。进行预见性判断的数据资料来自于振动监测、油分析、声学监测、红外拍照测温、绝缘电阻测量等。

改造与更换活动既可以是纠正性维修也可以是预防性维修。机组换料大修基本上是一种周期性检修,但其过程涉及到几乎所有类型的维修活动。维修活动对机组的安全与性能举足轻重,各国核电站均十分重视维修,制定各自的《预防性维修大纲》,并根据维修实践的经验反馈不断完善,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12核电站维修的误区

当人们认真回顾维修思想的发展过程,并深入地考察各国核电站《预防性维修大纲》的时候,会发现各国核电站先后都存在过以下的误区:

A认为预防性维修越多,维修大纲就越完善。的确,有可能应尽量多地安排实施预防性维修活动,但是,除了维修需要人力物力外,执行不必要的预防性维修会降低设备的可用率。

B认为一个好的《预防性维修大纲》可以消灭所有的故障。有的核电站某一时期的维修方针是“以预防性维修消灭纠正性维修”。事实上,设备故障是无法绝对避免的,而且,如设备对安全或发电并不关键,采用故障后维修比周期性维修常常经济得多。

2RCM思想的形成过程

但在以后的实践中逐渐得到下面的几点结论:

A对于复杂产品,如系统、设备或部件除了一、二种耗损故障占绝对优势外,浴盆曲线是不适用的。一般说来复杂产品只有早期故障期和偶然故障期而没有耗损故障期,这是因为复杂产品是由许多元、部件组成,在使用中究竟哪个出故障是偶然的,元、部件数量越多,偶然性就越强。

B既然复杂产品的故障具有偶然性,因而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在设计上的对策不是预防故障的发生,而只能是预防故障危害安全。如应用冗余度、破损安全设计、主要故障的防护装置(如保险丝、断流器)等。

C定期解体检查不是连续监控性的,所以在产品的分解检查时,没有客观的办法来鉴定其元、部件的可靠性下降程度。因此不能提供延长其寿命的客观基础。

D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是由设计制造所确定的固有的性能,通过维修只能保持这些固有的可靠性而不能提高它。

E维修过程中人的差错无法绝对避免,人们开始承认并且正视人因故障,从而需要努力减少不必要的维修。

由于有上面这些结论,所以就发展了预见性维修和事后监控方式(让产品一直运行到出故障以后,采用纠正性维修,并不断收集、分析故障情况和历史资料,采取改造或适当的预防性措施),这就标志着RCM--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形成。

最初的RCM方法仍只是独立地考虑某一个设备,如文献〔6〕中,南非RCM研究人员首先挑选厂用66kV电动机进行RCM研究。随着维修技术的发展,人们把系统论的思想与可靠性数据结合,即不仅考虑单个设备运行的可靠性,还需研究每个设备在系统中的重要性(对安全、生产重要性及维修的辐射与成本),从整体上把握系统的运行性能,在系统结构中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维修。

美国电力研究所(EPRI)RCM用户组认为,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可以大致归结为:RCM是一种发展与优化维修大纲的系统化的评估方法。根据每一种故障的安全和运行后果,以及导致故障的恶化机制,采用决策逻辑树寻找系统的最优的维修需求。

用RCM思想制订的维修大纲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如B-707飞机原来的99%的产品是用周期维修方式的,采用新的维修大纲后降到40%,维修费用下降了30%。在设备的复杂程度和安全的重要性方面,核电站与航空航天工业有很大的相似性。核电领域引入这一思想后,效果也十分显著〔1,5,6〕。

3RCM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具体的工作方法与步骤如下:

Ⅰ系统选择

系统选择主要考虑系统对电站在安全、可靠性、维修成本、辐射四个方面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加权打分的方法,越是重要的越应首先进行RCM工作。

Ⅱ数据与信息采集

---设计规范;

---运行程序与技术规范;-维修与监督要求;

---图纸、描述以及对本系统的已有研究;

---在系统上进行的所有维修与监督任务;

---收集维修历史数据,包括故障日期、原因、后果、维修主要工作等等;

Ⅲ建立可靠性数据库

Ⅳ建立系统故障树

系统论认为,系统是指有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系统包含着层次。可靠性工程的故障树分析方法正是一种系统方法,它从系统整体的观点出发,从系统与要素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佳地处理问题。故障树分析法遵从系统方法的三条原则:整体性原则,最优化原则和模型化原则。

文献〔3〕将故障树分为三个等级:功能故障树、系统故障树和部件故障树。RCM研究采用系统故障树,其顶事件是系统功能失效,而底事件是部件或设备的失效。故障树分析的最终任务是要找出导致顶事件发生的最少的最小割集数以及其相应概率。参考系统手册和系统流程图,分析、确定系统功能、系统边界、系统层次和系统失效模式等,建立故障树仿真结构。

Ⅴ维修的优化决策

我们采用“代价”一词,以区别一般工业中的“费用”,核电站维修所付出的除了设备维修费用和系统停运损失费用之外,还包含有安全、辐射方面的代价。代价的另一层含义是,事件发生的后果与事件发生的概率的乘积。进行预防性维修。核电站维修决策的基本要求是:a系统的可靠度不得低于允许的最小值〔R〕;b系统的维修代价Kr为最少,或不得大于某个预定的值Krmin,即R(t)≥[R])

Kr≤Krmin〖JY,22〗(1)

Krmin

而设备的维修代价一般由几个部分组成:

Kr=Krb+Krp+Krc+Krs〖JY,22〗(2)

其中Krb-纠正性维修代价;

Krp-预防性维修代价;

Krc-运行监测代价;

Krs-停机损失代价。

Ⅵ比较与分析

将RCM研究的结果与维修大纲有关内容进行比较,论证RCM方法是否可行,是否具有参考意义。根据国外的经验,进行RCM研究后,预防性维修工作减少,设备可靠性提高。但正如美国人说,“没有免费的午餐”,仍需付出一定代价的。代价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设备故障诊断技术能力需随之提高。我们不必每年去医院打开胸腔体检,但光靠听诊器是不够准确地测定健康指标的。这一方面的问题,亦需我们进一步探讨,但不作为本课题主要研究范围。

4建议

尽管有争议,各国并没有停止这方面的研究,因为人们相信,RCM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正确的,其目标也是令人鼓舞的。我们国家的核电起步较晚,我们参考国外经验并结合自己的特点制定维修政策,有效地开展维修工作,并积极进行了一些创新性的研究与实践。1995年2月,IAEA在大亚湾核电站举办了“亚太地区优化维修提高核安全”的培训;1996年6月,又开始了PSA数据库的工作。对于国内外一些新的思想、方法,我们不只是观望、等待,要跻身于国际一流核电站的行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是可行而且也是必要的。

根据国内核电站现在的情况和国外的经验反馈,建议开始做一些起步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是做一个试验。选择典型的系统,根据其结构,建立系统功能树(故障树);根据维修历史档案,建立可靠性数据库;以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为目标,寻找系统的薄弱环节并优化系统内设备的维修周期。如分析结论合理可行,真实反应了实际情况,并有一定的参考甚至是指导性意义,则试验的目的就达到了。

参考文献

〔1〕SAFETYRELATEDMAINTENANCEIAEAVIENNAOCTOBER1993

〔2〕《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电厂质量管理手册》第5章《维修政策》第1版1996年4月

〔3〕濮继龙著《压水堆核电厂安全与事故对策》原子能出版社1995年6月

〔4〕李志仁《核电站的维修》《大亚湾核电站系统及运行》下册原子能出版社1994

〔5〕ASURVEYOFRELIABILITYCENTEREDMAINTENANCEINTHEUNITEDSTATES,SRIINTERNATIONALEDF-DER1995

〔6〕OPTIMISATIONOFMAINTENANCEATKOEBERG,LANGMOSS,ROBJMOLONYTHESOUTHAFRICANMECHANICALENGINEERVOL44,JULY1995

〔7〕何仰赞等《电力系统分析》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46

〔8〕〔法〕JP梅西埃著《核电厂的维修》

〔9〕侯煦光,张步涵等《电力系统最优规划》.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

〔10〕胡鼎金《系统共因失效分析方法探讨》上海交大研究生学位论文19882

〔11〕杨为民,盛一兴《系统可靠性数字仿真》

中国航空学会科学与教育委员会19845

〔12〕石荣德《失效模式影响及其后果分析》

中国航空学会科学与教育委员会19848

〔13〕贺国芳《可靠性数据处理与寿命评估》

〔14〕王德言《可靠性环境工程概论》

〔15〕曾天翔《可靠性工程专题选编》

等中国航空学会科学教育委员会19848

〔16〕吴真真《可靠性费用分析》

〔17〕许海宝《系统可靠性的数学基础》

目前,我国本科教育,特别是地方高校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严重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人才市场需求。一方面,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学校注重理论教育,轻视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只满足在现有知识的记忆和再现,不能使用知识大胆创新探索。另一方面,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生产手段的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创新主题,从自己的知识储备的质量和能力方面,似乎严重不足。近年来,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改革在中国发展迅速,许多高等院校材料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等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在淡化专业个性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构建“大学科”主题共用知识,培养面宽,在高质量研究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和成果。对于“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可能很适合,但对于生源差和科研实力不高的地方高校而言,不能盲目地复制其他重点大学的改革模式。

二、地方性高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培养模式

三、地方性高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3.配套平台进行改革探索。为配合模式及课程改革,必须对教学及研究平台进行更新建设,充分并有效地发挥本专业的专业实验室设备优势。近两年,本专业在原有实验设备的基础上,通过多渠道项目经费购置了200多万元的教学兼科研实验设备,满足了本专业各种专业理论课程的配套实践性教学需要。目前,九江学院金属材料工程的专业实验室有:表面技术实验室、粉末冶金材料及工艺实验室、材料化学制备实验室、材料物性检测实验室、材料热处理实验室、金相制样及分析实验室、铸造技术实验室、材料力学性能实验室和材料微纳结构分析实验室。通过这一系列实验平台的建设,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发展将得以支撑。根据本专业的特色,在九江和周边地区与九江新联传动机械有限公司、九江森源科技有限公司、九江博德新材料研究公司、九江奥盛钢缆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实质性地合作,建立产学研及学生实习见习基地,并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和学校教师联合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得以较好的培养。

1.电气工程学位学习概况苏格兰的全日制电气工程学位的学制有两类,一类是四年制的电气工程学士学位(BEngElectricalEngineering),另一类是五年制的电气工程硕士学位(MEngElectricalEngineering)。在这两种学位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选择读三年后延长再读一年,然后以取得工程学士学位结束学习。也可以选择读三年后延长再读两年,然后以取得电气工程硕士学位结束学习。爱丁堡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提供的这两类学位学习计划是全英领先的。这些学习计划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注意从科学、商业、政治、社会和环境等多方面分析和了解电气工程的应用,电气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模拟和数字电路、软件工程和编程、电力和机械、制造技术、电气工程材料、电力系统动态及稳定性,电力电子、电磁学、工程管理和系统理论等。学位计划中也包括了科学的管理知识与技能。既注重分析和理解电气工程的专业技能,同时也重视管理、计划和协调所需要的那些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技能。

2.学习与评价方式课程的主要形式是讲座,此外,还有现场观察、个案研究、客座讲座、实验室学习、工作中心任务学习、小组讨论和导师指导等。考察学生的方式包括一系列考试、作业、口试、科学报告、海报演示和实验室笔记。第四、第五学年的学生还会参加一些附加项目,即学生们在导师的帮助下,经过讨论和组织完成一些研究计划。

3.学习内容对于电气工程学士学位和电气工程硕士学位来讲,前三年的学习内容是相同的。在完成三年的全日制学习之后,学生有两种选择:一是继续学习一年,取得电气工程学士荣誉学位。二是继续学习两年,取得电气工程硕士学位。如果学生希望出国学习,通过爱丁堡大学的国际交流计划可以获得在欧洲乃至全球学习的机会,学生也可以参加爱丁堡大学自己的北美交流计划。

4.就业前景在英国或海外,工程师独特的技术技能、智慧和创业精神保证了这个职业的高度受雇性,爱丁堡大学的学位得到英国专业工程机构的认可。毕业生可以就职于电力工业、汽车行业公用事业、航空航天工业、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石油工业、信息技术等行业,成为享受英国最高起薪的电气工程师。

二、爱丁堡大学的电气工程硕士学位

4.国际学习机会学生可以申请在有合作关系的那些欧洲大学学习可比较的课程,为留学做准备,在第一和第二学年开设了一些欧洲语言方面的选修课。学生还有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很多大学学习的机会。

6.入学要求电气工程硕士学位每年都有招生名额。入学要求中不设正式的面试,但那些不具有标准资格的候选人要接受本专业学位项目协调人的面试。入学不对具体的科目进行要求,只要具备合格的高级国家中学证书(HigherNationalDiploma)就可以。同时,爱丁堡大学电子工程学院与中国若干所大学都有“2+2”合作项目,旨在吸收这些优秀的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进入爱丁堡大学继续完成第三年和第四年的学习。考核成绩合格后,可以得到爱丁堡大学授予的工程学士学位。该学位还鼓励具有合适的工作经验的成年学生申请。

三、特色

中图分类号:P315文献标识码:A

TheadviceofbuildingoverallseismicperformancetestbyYaAnearthquake

GUOJianjun,WUGuoqiang

(1.Binzhoucityconstructionqualitytaixingbinzhou256613)

Keywords:Earthquakes,Seismicdetection,Theoverallaseismatic,PKPM,ANSYS

1、引言

2、汶川地震后重建建筑物在雅安地震中遭受严重破坏

图1、汶川大地震中建筑物破坏图图2、雅安地震中建筑物破坏图

3、现有的建筑物检测监督工作重点

受技术条件等方面的限制,现有的工程检测监督技术把大部分工作量放在了建筑原材料及建筑成品构件性能的检测上,重点对结构构件截面尺寸、构件材料强度、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砌体结构承重墙柱的砂浆强度、钢结构的重要连接部位等专项进行检测,由一下工程质量监督流程图(图3)可知,建筑工程监督人员对工程进行监督检查时也往往重点审查以上专项检测的报告。

图3、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流程图

目前,在建筑物质量监管过程中,对建筑物整体性能检测分析较少,结合建筑物从规划设计到竣工验收的总过程会发现,建筑物在规划设计阶段会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这一点由各级图纸审查机构负责审查,保证了建筑物在设计阶段能满足工程所在地的抗震要求,但是工程施工过程中,很难保证工程的每一个构件甚至工程局部完全满足图纸设计要求,混凝土构件截面尺寸的改变、钢筋类别的变更都最终可能影响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其次,工程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局部构件强度大于设计强度的情况,这种情况目前在不进行结构整体抗震分析的前提下被认定为符合验收规定,这种情况在工程实际应用过程中可能造成结构局部抗震刚度过大,对结构整体抗震不利,因此建议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监督机构在对工程进行竣工验收之前,在已完成的所有专项检测数据基础上对建筑物整体抗震进行建模分析验算,在反映实际施工情况的模型满足建筑抗震等级要求的前提下,对建筑物进行竣工验收,这样就能有效保证建筑物

从建筑物抗震设计到建筑物抗震验收全过程的抗震性能保证,最大限度的为建筑抗震性能保驾护航。

4、建筑物整体抗震检测分析流程

考虑对已完工的建筑物进行竣工验收前抗震性能检测分析的流程图大致如下:

图4、工程整体抗震性能检测验算流程图

在完成各专项检测后进行结构抗震分析验算可在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或监督机构完成,目前常用的结构抗震分析软件有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发的PKPM系列结构分析软件,其中的建筑抗震鉴定和加固设计模块(JGJG)比较适合对已完工的建筑物进行结构抗震验算,是目前国内应用最为广泛的结构分析软件,另外一种国际上通用的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也能较好的应用于结构抗震分析上,目前该软件广泛应用于机械工程、建筑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的仿真模拟研究中,其三维立体功能可以将结构的抗震薄弱环节通过应力应变图形生动的显示出来,并且可以仿真模拟在地震波作用下的破坏形式和过程。便于对建筑物进行加固处理。浙江工业大学的曹亮等人运用ANSYS软件,对杭州某高层建筑进行抗震分析计算,得到了建筑的自振周期、振型、各层地震力和位移及节点的应力和应变。最后,与PKPM软件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认定ANSYS软件适用于结构抗震分析。为ANSYS软件在建筑工程整体抗震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示范研究。

5、结论

在对建筑物进行抗震检测的前提下,对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前的整体抗震性能进行结构验算,对通过结构抗震分析的工程进行竣工验收。这样确保建筑物实际交付使用时与建筑物在规划设计阶段的抗震要求高度吻合,从而为建筑物从产品设计到产品交付的全过程满足结构抗震要求提供了有效的监督保证措施,对建筑物竣工验收前的结构整体抗震性能分析是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监督机构应该不断加强完善的重要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将完全符合建筑抗震标准的工程交付人民使用,才能有效的避免在地震发生时造成较大的损失。

[1]唐九如。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89.

[2]杨星。PKPM结构软件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殷志祥.吴国强.网架周边杆件随机腐蚀对整体稳定性的影响[J]..建筑结构学报增刊2010(2):128-134.

[4]李建业,曹红胜,李波,吴国强,郑科.局部随机腐蚀对双层柱面网壳稳定性影响的数值分析.'2011全国钢结构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10):90-94.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8.012

BestPracticeandEnlightenmentofDataLiteracy

〔Abstract〕ThispaperfirstlydiscussedtheimportanceofdataliteracyeducationinE-Scienceenvironmentandconsidersthatacademiclibraryisthebestorganizationtoteachdataliteracy.Next,thepaperintroduceditsconceptandcontentandpointedoutthatdomesticlibrariesexploredataliteracyeducationshouldlearnfromoutstandingachievementsandpracticalexperiencesabroad.ThenanalyzedtheNewEnglandCollaborativeDataManagementCurriculum(NECDMC)projectledbytheLamarSoutterLibraryattheUniversityofMassachusettsMedicalSchool,datainformationliteracy(DIL)ledbyPurdueUniversity,theUniversityofMinnesota,theUniversityofOregon,andCornellUniversityandMANTRAledbydatalibrarystaffinUniversityofEdinburghandconcludedthemodelofbestpracticesfromcurriculumgoal,students,teachingmethods,teachingmaterialsandteachingevaluation.Experienceslearnfrombestpracticesincludedfundsandpersonnelsupport,focusoncharacteristicsoffieldscientificdataanddatamanagementrequirements,keptthedataliteracycoursessustainableandsoon.

〔Keywords〕librariesabroad;dataliteracyeducation;bestpractice;researchdatamanagement

1数据素养及其教育

11数据素养的概念和内涵

12数据素养教育

对于研究人员而言,科学高效地管理数据并非易事[13]。E-Science科研环境下庞大的数据量和复杂的数据管理问题使得研究人员面临严峻挑战,数据产生与收集、数据分析与处理、数据保存与存档、数据发表与共享等问题贯穿项目启动、项目实施和项目结题的全过程,研究人员亟需数据素养培训和指导[14]。为此,国外图书馆积极探索数据素养教育,并在长期实践中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数据素养教育模式,就如何设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对象、设计教学大纲、选取教学方法和实施教学评估方面累积了丰富的成果和经验。下文将对数据素养教育的最佳实践进行详细剖析。

2数据素养教育最佳实践分析

所谓最佳实践(BestPractice),是指那些在别处产生显著效果,并能适用于此处的优秀实践[15]。本文在调研中对各大学图书馆的数据素养教育实践进行归纳总结,根据项目资助支撑、课程学科领域背景、教育实践经验和教育模式成熟度遴选了3个最佳实践进行详细分析,分别是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LamarSoutter图书馆的新英格兰数据管理协作课程、普渡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俄勒冈大学和康奈尔大学4所图书馆联合开发的数据信息素养教育项目和爱丁堡大学图书馆的MANTRA教育项目。

211需求调研

首先,NECDMC项目组设计调查问卷通过SurveyMonkey等平台对不同领域用户的数据素养现状和数据管理需求展开调查。在马萨诸塞大学,研究工作已经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调查结果显示,81%的学生没有接受过数据管理培训,79%的学生不知晓资助机构的数据政策。在问及是否需要规范管理数据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需要接受正式或非正式的数据素养培训,学习数据管理最佳实践以帮助学生解决科研实践中面临的数据管理挑战。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最希望学习到的数据技能包括:组织、管理和追踪数据集;数据存储与备份;数据检索与发现;数据描述与记录;数据处理;数据收集;遵守本校和资助机构的数据管理规范和要求;处理大规模的数据;数据工具和资源。需求调研是开展数据管理培训的基础,下一阶段的课程模块设计即在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展开。

212设计课程模块

213积累的教学资源

NECDMC项目组在长期探索数据素养教育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创建的数据管理计划模板、数据管理经典案例剖析和课程辅助材料。

(1)NECDMC项目组创建的数据管理计划模板

(2)数据管理经典教学案例

(3)课程辅助资料

221数据信息素养能力框架

222DIL项目的数据素养课程实践

在界定数据信息素养能力要求后,根据能力框架编制调查问卷和访谈大纲,调研研究人员和学生的数据素养需求。由于学科领域和服务对象不同,因此选取了5个学科作为试点,在具体学科数据需求的基础上设计数据素养教育课程,表4列出了5个试点课程的承接单位、学科领域、数据类型、教学对象、数据需求和教学内容、授课形式以及最后达到的教学成果。需要强调的是,各个试点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是基于DIL项目组开发的数据信息素养能力框架,通过问卷调研和访谈法确定各学科研究人员和学生的具体需求,根据需求内容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并随着课程进度实况予以调整。在具体课程实施环节中,根据教学对象和领域数据的特点选取了不同的授课形式,包括一学分迷你课程、在线课程、一次性课程、嵌入式图书馆服务和系列研讨会等,不同授课形式的优缺点如表5所示。此外,项目组还在课后邀请参与课程培训的研究人员和学生评估课程,收集课程意见和反馈信息,以不断改进和优化课程体系。

223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模型和流程

23爱丁堡大学图书馆――MANTRA教育项目

231服务定位

MANTRA数据管理在线课程具有明确的服务定位,当学习用户进入课程平台选择相应的学习角色时,系统将推送针对该用户群体服务的目标、主要学习内容,并推荐具体的学习模块。具体包括从事科研工作的研究生、研究人员、高级研究员(项目负责人)、信息工作者(图书馆员)4种用户群体。

(1)研究生

服务定位:MANTRA帮助研究生学习如何在科研过程中管理数据,在研究实践中学会利用R、SPSS、Nvivo和ArcGIS等数据分析处理工具。主要学习内容:科研数据管理的概念和术语;学位论文、研究报告、实习报告中科研数据收集和管理的方法和策略;制定数据管理计划(数据收集、分析和存储)。推荐学习模块:科研数据基础知识。

(2)研究人员

服务定位:MANTRA帮助研究人员解决当前研究实践中的数据管理问题,为将来开展研究项目或申请项目资助提供建议。主要学习内容:回顾当前的研究实践并制定数据管理计划;检查并完善数据管理实践中的各个环节;将MANTRA提供的资源作为参考,并用于评估自己的实践。推荐学习模块:数据管理计划。

(3)高级研究员(项目负责人)

(4)信息工作者(图书馆员)

232课程模型

MANTRA数据管理培训课程模型包括9个模块:科研数据管理基础知识;文件格式与转换;数据保护、权益和访问;数据管理计划;数据记录、元数据和数据引用;数据共享、保存和许可;数据组织;数据存储与安全;数据操作练习,每个学习模块的教学目标和主要内容如表6所示。在MANTRA平台上点击相应模块即可学习相应内容,包括视频、动画文、文本阅读框等形式。每个在线课程模块约1小时,但需要学生在课后拓展阅读,动手进行数据操作练习。

233数据管理培训工具包

数据管理培训工具包是由爱丁堡大学EDINA数据图书馆、英国数据档案(UKDA)、英国数字管理中心(DCC)、普渡大学图书馆分布式数据管理中心联合开发的,旨在帮助图书馆员更好地设计数据管理课程。数据管理培训工具包由9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数据管理培训工具包讲义、培训计划、MANTRA在线课程的内容、批判性写作、来自英国数据档案和埃塞克斯大学的管理和共享数据培训资源(附小组练习和答案)、爱丁堡大学提供的播客视频课程集锦、与MANTRA课程主题对应的讲义课件、学生自学任务内容、课程评估表。通过数据管理培训工作包可为图书馆员设计小型数据管理培训班提供教学内容和课程资料,降低教学成本。

除了提供MANTRA在线课程平台,爱丁堡大学图书馆还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科研数据管理研讨会,聚焦某个议题进行针对性教育,例如“数据管理计划撰写”、“数据伦理与规范”等。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爱丁堡大学图书馆还联合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图书馆开设为期五周的MOOC课程“数据管理和共享”,支持证书认证[18]。

3数据素养教育最佳实践模式总结

31教育目标明确

最佳实践中的图书馆在设计数据素养课程时往往具有明确的目标,即帮助用户树立数据意识,培养用户的数据管理技能,并以此为准则指导整个课程活动的开展。具体而言,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NECDMC项目具有建立数据素养教育基本内容体系和提供数据素养教育资源的两大目标;普渡大学等四校图书馆的DIL项目则有3个目标,分别是建立数据信息素养能力框架体系、以学科为基础开展数据素养教育实践和建立图书馆开设数据素养课程的模型;爱丁堡大学图书馆的MANTRA教育项目通过划分学习用户群体,设定具体的培训目标。

32教学对象层次化和领域化

首先是教学对象的层次化。本科生、研究生、研究人员等不同用户群的数据需求因人而异,项目负责人、管理员、小组成员、学生等在科研实践中也负有不同的数据管理权责,因而数据素养教育应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如NECDMC课程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和研究人员,DIL项目主要面向研究生,MANTRA课程分别面向研究生、研究人员、项目负责人和图书馆员推荐不同课程模块,提供针对性培训。其次是重视教学对象的学科领域。不同领域的科学数据具有不同性质和特点,因而所需的数据管理和操作技能也不尽相同。

NECDMC课程主要针对健康科学、科学和工程领域,DIL项目的5个试点学科包括自然资源、土木工程、生态学、农业与生物工程以及电子与计算机科学。

THE END
1.图书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docx接下来,本文将对图书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原因。 一、图书馆的布局问题 现代图书馆的标准布局一般是按照书库、阅览室、处理室、会议室、讲座室、展示室、休息室等功能进行规划设计。但是现实中,很多图书馆存在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如阅览室不够宽敞、论文阅览区域过于拥挤、借阅处难以找到等。这样的问题直接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1117/5202304220011011.shtm
2.图书馆建筑设计思考10篇(全文)图书馆是一个电耗较大的场所,节省电能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1)窗墙比例设计要合理。按照节能设计标准,公共建筑的窗墙比应在0.4与0.7之间,所以透光比应以大于0.4为标准,窗墙设计比例合理可保证自然采光、通风和降低热辐射。 (2)幕墙材料的使用上尽量使用透光效果好、无辐射、无污染并能开充分开启的玻璃窗户https://www.99xueshu.com/w/ikeyrvu2jpjg.html
3.数字图书馆的存在问题以及策略研究论文范文(精选9篇)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字图书馆的存在问题以及策略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字图书馆的存在问题以及策略研究论文 篇1 https://www.ruiwen.com/lunwen/1747432.html
4.图书馆设计时要注意什么?在进行图书馆设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功能需求:详细了解图书馆的功能需求,包括阅读区、借还区、学习区、多媒体区等,确保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各个功能区域的空间布局和设施设置。2. 空间规划:要合理规划图书馆的空间,包括分区划分、流线设计等。将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并确保各个区域之间的连接性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3988516671242141&wfr=spider&for=pc
5.图书馆工作总结(精选16篇)总结就是对一个时期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十分有必须要写一份总结哦。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图书馆工作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https://www.yjbys.com/zongjie/gerenzongjie/2034821.html
6.北京大学学科建设与事业规划专辑北京大学的成人教育,自56年开始招生以来长年没有解决固定用房问题,现只能在临时房,活动房,地下室内游动,困难甚大。规划难以在校本部内作出具体安排,建议另行考虑。 综合上述,逐步改造成府居民区,作为规划预留教学科研及图书馆区的发展用地。 (二)学生生活区 https://zys.pku.edu.cn/zlgh/bdghsjk/htmlsub/h33.html
7.图书馆建设的几个问题(精选十篇)摘要:文章结合图书馆建设的实际,论述了数字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规划组织问题、基础理论研究问题、信息资源建设问题、用户界面设立问题、信息安全问题、人才匮乏问题、用户教育问题等,并探讨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5-0121-03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s0148ce.html
8.暖通空调系统设计手册1.9 防烟楼梯间前室送风口风量的确定有问题 87 1.10 误将防烟分区排风量的计算混同于排烟风机风量的计算 87 1.11 高层建筑排烟系统排烟口选型不当 87 二、在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88 2.1 供暖入口设置过多 88 2.2 供暖系统设计不合理 88 2.3 排风系统设计不合理 88 http://www.iwuchen.com/a-88/
9.数据库课程设计图书管理系统资源浏览查阅9次。数据库课程设计图书管理系统 本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设计一个图书管理系统,以解决图书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信息量过大、人力和物力过多浪费、图书馆管理费用的增加等问题。该系统将实现图书信息的集中统一管理,提高图书管理工作效率,实现信息的自动化处https://download.csdn.net/download/feijiaogu7393/85522897
10.广州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2. 持续推进“图书馆之城”建设,打造完善一流服务体系 3. 扎实推进广州“博物馆之城”建设,彰显广州历史文化 4. 繁荣发展群众文化活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 5. 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推动公共文化共建共享 (七)做强做大广播电视舆论宣传主阵地,把握正确引导力 https://www.gz.gov.cn/zwgk/ghjh/fzgh/ssw/content/mpost_7845329.html
11.建筑规模变化与原有施工图设计文件关系解析——评一起建筑工质量纠纷案本案中,就乙方设计行为与建筑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之间的关系看,若甲、丙严格按照乙方的设计建造四层图书馆,建筑的施工与设计活动之间存在呈上关系,其间存在因果关系尚可自圆其说。这种情况下,鉴于设计文件严格遵照有关设计规范与技术标准进行,若按设计图纸要求施工,一般不会出现类似质量问题。但事实上,从乙方依法如约https://www.66law.cn/domainblog/104442.aspx
12.计算机数据库论文15篇优秀软件系统中自带的问题也会对数据库的安全与稳定造成严重的影响,由于设计环节或编码环节中存在一些隐患,软件在后期使用的过程中就很可能出现故障,导致数据库管理出现严重的问题,影响运行的安全与稳定。 2.3用户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用户操作不当也会导致数据库问题的产生,用户只有严格按照操作守则进行操作才能保证系统的稳定,https://m.fwsir.com/ligong/html/ligong_20230721071337_3075651.html
13.降本增效工作总结(通用12篇)总结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或其完成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能帮我们理顺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不妨让我们认真地完成总结吧。但是总结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降本增效工作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https://www.yuwenmi.com/fanwen/gongzuo/4258697.html
14.崔允漷:新教学模型——素养本位的单元设计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在早期的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受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教学设计中任务分析的思路与课程开发领域中目标分解的理念高度契合。学习任务是学习目标的具体化陈述,即学习目标的靶向。学习任务分析即学习目标分析,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及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2.作为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任务成为对知识迁移运用的追求。在https://www.meipian.cn/4yu2ksb4
15.图书排查整改报告范文(通用10篇)七、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我校为学生的阅览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加上规范、自主、有序的管理,相关活动的推波助澜和评价机制的行为跟进,保证了我校图书馆藏书的利用率,起到了图书馆应有的资源共享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需要: https://www.oh100.com/a/202212/5695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