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指示,推动知识产权案件诉源治理和纠纷化解取得新进展,近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在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宝山区人民法院)召开全市法院知识产权纠纷化解多元协作推进会。
会上,宝山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晓立致欢迎辞。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上海铁路运输中级法院)、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浦东新区人民法院)、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徐汇区人民法院)、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普陀区人民法院)和宝山区人民法院就知产纠纷化解多元协作工作进行汇报交流。
汇报目录
1.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上海铁路运输中级法院):聚焦“专业化、协同性、数字化”开启知识产权多元解纷“专车道”
2.浦东新区人民法院:部门协同、数字赋能、类案调判、联动治理打造分层递进、衔接流畅的知识产权纠纷化解体系
3.徐汇区人民法院:前置调解常态长效、诉源共治实质化解、数字赋能提质增效促电商平台知产纠纷多元化解
4.普陀区人民法院:“引进来”“走出去”“沉下去”助推知产多元解纷
5.宝山区人民法院:一个平台、两种模式创新、三方面工作延伸提升多元化解知识产权纠纷整体效能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聚焦“专业化、协同性、数字化”
开启知识产权多元解纷“专车道”
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上海铁路运输中级法院)立足知识产权案件特点,为当事人提供专业便捷、诉非衔接、线上线下联动的纠纷解决路径。今年以来,委派、委托调解成功知识产权案件数量占收案总数30%。
一、立足“专业化”,打通诉源治理难点堵点
一是配强专业化诉调团队。指派具有十余年知产审判工作经验的人员专职负责管理诉调对接案件,并吸纳技术调查官、资深退休知产法官参与调解工作。
二是对接专业化调解机构。先后与23家专业调解组织和1家专门仲裁院建立合作机制,探索形成领域细分的精准分案流程,为当事人提供多样化的纠纷解决路径与制度供给。
二、聚焦“协同性”,推动诉源治理多元共治
一是善用外力形成专业治理合力。横向对接行业调解、人民调解、商事调解等多元解纷社会力量,纵向贯通调解、仲裁、诉讼多渠道分流,主动与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建立联动工作模式,联合发布《上海市知识产权诉调对接调解指引及典型案例》。
二是协同发力形成无缝对接模式。加强诉前调解阶段协查和引导同意电子送达工作,提高调解启动率同时,大大缩短因调解不成进入审判后案件的送达流程,加速推进“分调裁审”。
三是持续用力形成多方宣传阵列。发挥“法官工作室”作用,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设立企业服务点、普法宣传站,切实将化解矛盾、定分止争职能向源头和前端延伸,加大引导和疏导力度。
三、紧扣“数字化”,实现诉源治理数字赋能
二是建立完善调解员数据库。加强对特邀调解员全流程网上管理,实现调解进程有监督、信息节点有反馈、调解效果有评价的一体化管理模式。
三是深度应用知识产权大数据平台。定期分析案件运行态势、纠纷类型特点,借助数字化手段及时发现法律问题,为从源头减少诉讼增量贡献“数字力量”。
部门协同、数字赋能、类案调判、联动治理
打造分层递进、衔接流畅的
知识产权纠纷化解体系
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理念,积极打造分层递进、衔接流畅的知识产权纠纷化解体系。
一、形成合力,多部门协同解纷
二、提升效率,数字化赋能解纷
围绕“数字赋能”这一主线,深化互联网技术在知识产权纠纷化解中的应用,引领诉调对接方式转型升级。建立规模化诉讼案件识别和预警机制,通过案件指征的汇总分析提前研判受案趋势与潜在问题。借助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云间”庭审系统和第三方“小鱼易联”系统开展互联网调解工作,自2021年以来累计完成在线调解、谈话已达3000余次,大幅提升纠纷化解效率。
三、先行示范,要素式类案调判
充分发挥司法在多元纠纷化解中的引领作用。根据知识产权纠纷中规模化诉讼案件占比较高的特点,探索适用“要素式审判模式”。通过示范性判决明确、统一类案裁判标准,落实“个案精审、类案参照”的纠纷解决路径,引导当事人建立合理的诉讼预期,为平行案件以及同类案件的妥善化解提供参考。
四、主动靠前,联动式诉源治理
前置调解常态长效、诉源共治
实质化解、数字赋能提质增效
促电商平台知产纠纷多元化解
徐汇区人民法院围绕“前置调解常态长效、诉源共治实质化解、数字赋能提质增效”,以能动司法理念促推电商平台知产纠纷多元化解、源头治理。
一、打造专业调解团队,推进前置调解常态长效
二、诉讼源头合作共治,注重矛盾纠纷实质化解
连续两年向电商平台经营企业发出司法建议,推动平台畅通维权投诉渠道、与权利人达成诉源治理合作以及时制止侵权、实现诉讼降量。推动平台实施更严格的管控措施持续治理虚假交易数据,建立刷单监测机制、虚假交易监管规则,以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推动平台强化重点领域整治力度,对反复侵权、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及图书类商品加大主动巡检力度、缩短投诉响应时效、强化治理管控措施,从源头实质化解纠纷。
三、数字技术赋能发展,促推案件调解提质增效
通过多渠道获取非原告方电子送达地址、完善短信附带链接提示模板,优化诉讼材料电子送达,签收点击率同比提高30%。通过优化平台数据调取路径、规范反馈内容、时长,实现要素式案件调取需求自动推送、反馈内容自动入卷,办理时长有效缩短,案件调解有据可依、效率提升。通过出台《关于知识产权民事诉讼电子证据的规范化指引》及《网上递交诉讼材料指引要点》,细化、指引电子证据的取证方式、举证要求、审查要点,取得良好效果。
“引进来”“走出去”“沉下去”
助推知产多元解纷
普陀区人民法院坚持以系统思维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入知识产权纠纷化解,汇聚多方调解力量“引进来”,打通诉源治理路径“走出去”,主动延伸司法职能“沉下去”,切实打好能动司法“组合拳”,助推知产多元解纷。
一、“引进来”:三“专业”合力推进诉调对接显成效
一是开展专业调解,彰显司法为民“力度”。引入具有知识产权背景的专业调解员,建立“1+1+4”专业调解队伍,强化专业释法。
三是组建专家智库,探索纠纷化解“深度”。聘请知名院校的专家学者作为智库成员,召开主题研讨会,就新型疑难的知产案件进行研究论证。
二、“走出去”:三“协同”促进矛盾纠纷前端化解
一是行政司法协同,凝聚知产保护合力。与区检察院、公安分局开展刑事司法协作,就“查人、找人”信息协作、案件线索通报达成共识;发挥行政调解优势,通过“行政调解+司法确认”凝聚保护合力。
二是社会力量协同,开拓多元调解路径。引入WIPO仲调上海中心、律师等社会力量,开展特邀调解。
三是平台治理协同,前端防控诉讼风险。与电商平台确立常态对接方式、信息协查规范,针对营业执照“冒用”“盗用”情况,建议强化店铺入驻审核流程,促进纠纷源头治理。
三、“沉下去”:三“落地”发挥审判职能延伸作用
一是巡回审判落地,提供便利诉讼体验。开展现场调解、巡回审判、知识产权法律宣传、实务培训、业务讲座等活动,推动知产巡回审判站实质运行。
二是社会治理落地,践行法护营商理念。为辖区外卖平台作主题讲座,针对公司治理中存在的商业秘密保护问题制发司法建议,促进企业规范治理。
一个平台、两种模式创新、三方面工作延伸
提升多元化解知识产权纠纷整体效能
宝山区人民法院围绕“一个平台、两种模式创新、三方面工作延伸”,积极提升多元化解知识产权纠纷的整体效能。
一、成立首个三方合立知调中心,打造知产解纷“特色化”品牌
成立上海市首家由人民法院、司法局、知识产权局共同启动成立的“宝山区知识产权纠纷调解中心”,将其打造成具有宝山特色的知产解纷品牌。宝山区人民法院通过建章立制、打造专业化诉调对接队伍、安排专职人员负责程序衔接等举措,积极推进知调中心实体化运作,打造知产纠纷多元化解共治新模式。
二、探索两种协同解纷模式,推进知产纠纷“实质性”化解
探索“法院+行政管理部门+社会组织”协同解纷模式,畅通行政部门行政管理监督、社会组织先行调解、人民法院依法审判的协调配合,提供知产纠纷诉源治理“宝山模式”。
率先推动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协同解纷模式,在涉区图书馆、上海大学、区旅游事业发展管理中心著作权纠纷案件中,邀请代表、委员共同参与知产纠纷化解,充分发挥代表、委员的工作优势、业务优势,推进知产纠纷化解。
三、做好三方面司法工作延伸,提升辖区知产“大保护”效能
一是开展知产案件巡回审判,通过巡回审判进校园、进乡村、进园区,普及知产保护理念。
二是建立案件回访制度,注重以个案的化解和回访来推动类案的解决,提升涉诉侵权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减少案件增量。
三是加强知产法治宣传,前往企业、园区开展“订单式坐诊”“法治助力高成长企业”普法服务,编发《知识产权案件审判白皮书》及典型案例,预防潜在法律风险。
余晨对会议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就知产纠纷化解多元协作工作提出强化制度保障,完善化解机制;加强机构建设,提升专业支撑;聚焦关键领域,加强诉源治理等三方面意见。
曹洁在总结讲话中充分肯定上海法院知产纠纷化解多元协作工作成效,指出当前上海法院知产纠纷化解多元协作工作正处于关键发展阶段,并就下一阶段工作提出要求:
一是高度重视,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行动上狠抓落实,提起纠纷化解多元协作的“领子”;
二是健全机制,优化完善诉调对接,主动凝结社会力量,聚焦数字改革赋能,拉起纠纷化解多元协作的“链子”;
三是能动司法,充分发挥司法裁判引导作用,扎实做好司法建议工作,积极推动专业调解力量培育,打好纠纷化解多元协作的“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