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的后现代特性是高校网络文化生态失衡的动因。后现代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代表了一种激进的情绪,Web2.0时代的网络文化体现出强烈的多元化、个性化、草根性、去中心化等后现代特性。受此影响,部分大学生网络行为表现出“否认权威、抵制崇高,挑战社会公认的举止规则,漠视知识体系和既往生活经验的积累,倾向于一种与传统道德规范相违背的身体的狂欢和冒险”,在对待一些偏离或违背社会规范要求的行为,则表现出过多的“宽容”和“理解”,甚至是崇拜模仿的态度。因此,当高校网络文化遭遇不良文化内容的侵蚀、畸形文学的渗透,当各种“标新立异”的媚俗文化在本质上越来越远离人文精神,当越来越多的网络恶搞和网络炒作给大学生以不良的角色暗示,再加上网络空间自身的喧嚣与浮躁,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对大学生人生信仰和价值观教育的淡化甚至缺失,已成为不可漠视的事实。
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是高校网络文化生态失衡的内因。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有很强的开放意识和创新观念,但还是一个文化批判能力不强、文化价值判断能力相对薄弱的群体。网络内容良莠不齐、纷繁芜杂,特别是其中的不良文化容易产生累加的“蝴蝶效应”;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以及大学生个性张扬的特点,使一些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表现出戏剧性、肆意性、侵犯性等特点,种种非理性的言论层出不穷,甚至造成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的片面和偏激,这极大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容易导致其道德责任感的缺失、自我约束力的下降以及自由意识的泛滥。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网络文化生态良性发展
1.以正确的舆论为导向,构建文明高雅的高校网络文化生态系统模型。坚持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高校网络文化生态的灵魂,提升高校网络文化生态的层次和境界。依托学校门户网站,积极创建高质量“红色网站”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以时事政治、理论学习、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积极贯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吸收和借鉴优秀的外来文化,把借鉴传统和外来文化与体现民族特点、时代精神相结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创建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现代文化观念,丰富高校网络文化的精神内涵。
2.加强教育工作队伍建设,转变网络教育观念,提升教师媒介素养。充分发挥高校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重要功能,抓住网络教育这个新型教育平台,大力推进网络文化创新,建立规范的教育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德育工作者的网络知识继续教育,建立一支理论水平高、政治素养优、网络技术好的师资队伍,牢牢占领校园网络文化这块重要阵地,改善高校网络文化环境,优化网络文化生态。
3.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网络伦理道德和责任感。大学生是高校网络文化系统的主体,解决网络生态文化失衡问题最根本在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觉悟。要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衡量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大学生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培育其自律自省意识,促使大学生由他律转变为自律,由外部监督转变为自我管理,自觉抵制网络庸俗低俗媚俗之风,从主观上杜绝虚假甚至非法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在校园内形成一种祛恶扬善的网络舆论环境。
4.加强高校网络文化的监管和规范,确保网络绿色与和谐,形成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生态环境。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高校网络规章制度建设相结合,规范网络信息和行为,保证网络信息传播的有序性、健康性、安全性。通过邀请专家、名师举办网络法制道德教育论坛、讲座等进行网络法制道德的宣传,积极配合网络运营商、通讯部门、政府等加大监管力度。高校应利用必要的技术和行政手段,对校园网信息入口进行监控、过滤、引导,及时发现不良信息并扼制其传播,使校园网成为教学、科研和生活的重要场所。
参考文献:
[1]张琪.高校网络文化失衡现象透视及应对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1,(1).
1引言
S着城市化进程以及工业的快速发展,景观生态破碎化的问题日益严峻,随之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诸如空间异质性单一、景观格局割裂、生态调控能力逐渐减弱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区域生态规划逐渐兴起了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依托,令景观生态各要素的总量、质量、比值以及时空关系达到最优化,使景观生态中各资源组合在功能和结构上趋近最佳理想化,进而最大程度的提高区域生态的稳定性。景观连接度是目前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描述了景观生态中各要素在功能和生态学过程中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紧密程度,其对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丰富景观空间异质性和探索景观空间格局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对于景观生态学在现实规划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城区现有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连接度评价分析,并利用所得出的结论以及存在的问题直接应用于进一步的规划中,以期最大地优化宁乡县城区的景观空间格局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2景观连接度的概念与评价体系的构建
2.1景观连接度的概念
景观连接度的概念最早由Merriam于1984年描述存在于景观结构特征与物种运动行为间的相互联系[1]。此后随着景观生态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景观连接度的概念也出现了众多新的解释。Taylor等从定量的角度为景观连接度提出了便于描述和应用的概念,其认为景观连接度是景观生态促进或阻碍生物体或某种生态过程在源斑块间运动的程度[2]。With等为景观连接度提出了一个动态的概念,认为景观连接度是生境斑块间对斑块的空间延展,生物体对景观结构的变化所作出的反应的功能关系[3]。尽管以上各个概念在字面表达上并不相同,但都认为景观连接度是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要素相互之间的时空连续性的度量,并侧重反映景观的功能,属于刻画景观生态过程的重要参数。因此,景观连接度的本质是研究同类或异类斑块之间在功能与生态过程上的有机联系,这种联系不仅是动植物群体之间的有机交流,也是景观生态元素间直接的物质、能量交换和迁移[4]。
2.2连接度评价体系的构建
2.2.1节点与廊道
每2条或2条以上的廊道或边线的连接点、交叉点以及单条廊道的端点即为节点。节点是各网络类型连接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廊道是指在不同尺度下,与周围景观生态基质存在差异的线状或带状的景观生态要素,其作用主要为维持景观连通性的作用。廊道与节点相互连接便形成了环绕各个景观要素的网络。此外,当景观生态中的基质所环绕的景观生态要素较大时,或者孔隙度较大,基质间便呈现出相互连接的带状,此时也便形成了廊道网络[6]。
2.2.2α、β、γ指数
α、β、γ指数是在拓扑空间的空间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到景观生态学中的重要概念。其用来描述节点和节点间连线的空间关系,揭示了总体网络情况。故选用其作为描述绿地网络总体特征的载体。其中α指数主要描述网络环路的情况即现有网络中各节点间实际存在环路的程度,又称环度;β指数主要反映一个节点以及其连线数量即与其他节点相互连接程度的指标,又称线点率;γ指数主要反映网络中实际存在的连线数与该网络最理想的连线数的比值,又称网络连接度[7]。其各自的计算公式如下:
α=(L-V+1)/(2V-5)(1)
β=2L/V(2)
γ=L/Lmax=L/3(V-2)(3)
式中,L为空间中的连线数用城市网络中斑块与斑块间功能性连线数替代,V为空间中的节点数用城市网络中实际存在的绿地斑块数替代。其中当α指数的值介于0~1间,越大表示网络中存在越大的环路数;β指数的值范围为0≤β≤6(V-2)/V且其值越大表示连接程度越高;γ指数的值介于0~1间,当一般取值为1/3
3.1研究区域概况
宁乡县地处湘东偏北的洞庭湖南缘地区,县境地势西高东低,南陡北缓,全境以丘陵为主,兼有山地、岗地和平原。此次研究区域为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于《宁乡县城总体规划(2000~2020)》(2014修订)中确定的县域为345.97km2范围,本次研究的重点为中心城区。宁乡县中心城区的总面积为30km2,现状人口为28.26万人。现状绿地面积为12.86km2,包括公园绿地1.48km2、生产绿地0.66km2、防护绿地1.45km2、附属绿地4.28km2、其他绿地4.99km2。其中公园绿地占宁乡县建成区的城市建设用地的4.94%,且人均公园绿地仅为5.25m2。因此,可以看出宁乡县城区目前公园绿地总量与人均绿地占有量都严重不足,并且公园服务半径不够,现状公园的利用率不高。
研究区域目前主要由大小河道21条,其中主要的水系有:沩水河、平水河、历经河、朝阳溪、化龙溪、东沩溪、经开溪、民兵渠等。区域内的降雨量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渐减少。整体水网大致形成北中南三带、各水系皆汇聚于中心带沩水河,北南两带在县域外同样汇入沩水河后接入湘江。此外区域内的水网在灌溉高峰期存在枯水的现象。且朝阳溪、化龙溪、东沩溪、经开溪的城区段部分都已被封盖处理,平水河与历经河为满足灌溉的需求都已进行渠化,沩水河的城区段为满足防洪需求都已将两岸采用水泥堤岸进行硬化。由于缺乏与其他景观生态要素的相互联系,使得区域内的水网内的水环境并不理想,其中沩水中溶解氮、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氦氮总量都已超标。故研究区域内迫切需要通过景观生态或其他的手段进行水质的提高。
研究区域的道路网络密度以沩水河为分界线,呈现河西尚可、河东较低。由此可以发现,河西片区为宁乡县中心城区的现状重心,但根据宁乡县未来的规划,经济重心将会移至河东片区(图1)。
4研究区域连接度评价
4.1评价方法说明
研究主要依据现有的城市网络分别对道路、水系、绿地的结构连接度进行α、β、γ指数进行计算。通过这些指数的计算得出宁乡县中心城区的城市网络特征。根据以往对网络统计的经验来看,道路网络一般具有较高的边线数与较低的节点数;水系网络一般具有较高的节点数与较低的边线数;绿地网络一般具有较低的节点数与较低的边线数。
4.2评价结果分析与应用
4.2.1α指数分析
由表1可知,宁乡县中心城区道路网络的α指滴0.48、水系网络的α指数为0.09、绿地网络的α指数为0.06(图2、3)。因此可以得出研究区域内的道路网络的环状连接水平属于中等偏下水平,而水系网络与绿地网络的环状连接水平极低,接近于没有环状连接。尽管结合水系多因重力因素呈现单向汇流的自然特征,但水系0.09的低α指数显示规划区域内的水系未能形成有效的环状网络,使得区域内的水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保存以及利用,这也是枯水问题的原因之一;研究区域内绿地的同样只有0.06低α指数,因此研究区内的绿地网络同样没有形成有效的环状网络,这导致研究区域内的绿地都属于相互割裂状态、景观破碎的程度较为严重,需要完整的绿地系统规划来帮助宁乡县构造健康的绿色骨架;研究区域内的道路网络相比较水系、绿地网络,其环状连接的水平较高,但仍然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结合现状图可以发现,宁乡县城区的河西片区的道路网络较为完整,已经形成网络,而河东部分的道路环状连接水平较低,因此使总体道路α指数值偏低。
4.2.2β指数分析
由表1可知,研究区域道路网络的β指数为3.86,水系网络的β指数为2.31,绿地网络的β指数为2.14。其中道路的β指数显示研究区域内的道路节点间的连线较为丰富,表明研究区域内的各道路间拥有较高的相互连通率;水系的β指数的指数仅为2.31,表明研究区域内的面状水域较为孤立,线状水系间未能产生充分的有机联系;绿地的β指数同样只有2.14,明显低于正常网络的连接能力,研究区域内的绿地节点孤立化、平面化、点状化的问题极其严重,在没有有效廊道的连接的情况下,研究区域的绿地系统并不能为生物提供安全的生存、迁徙环境,使得宁乡县城区人与动物的相容度偏低。
4.2.3γ指数分析
由表1可知,宁乡县中心城区道路网络的γ指数为0.65、水系网络的γ指数为0.40、绿地网络的γ指数为0.38。因此研究区域内的道路网络的连接程度较好,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平面网络连接系统;而水系网络与绿地网络的γ指数都接近于γ指数的底线1/3,根据水系的自然特点可以得出,研究区域内水系网络为单纯树状结构,而研究区域内的绿地系统连接程度较低,呈现出间断式连接抑或无连接状态。
4.3基于连接度评价的城市网络规划
4.3.1研究区域的连接度存在的问题
4.3.3对规划方案的景观生态连接度评价
5结语
[1]MerriamHG.Connectivity:afundamentalecologicalcharacteristicoflandscapepatterns.In:BrandtJ,AggerP,eds.Proceedingsofthe1st.InternationalSeminaronMethodologyinLandscapeEcologicalRecearchandPlanning[D].Denmark:skildeUniversity,1984.
[2]TaylorPD,FahrigL,HeneinK,etal.Connectivityisavitalelementoflandscapestructure[J].Oikos,1993,68(3):571~573.
[3]WithKA,GardnerRH,TurnerMG.LandscapeConnectivityandPopulationdistributionsinheterogeneousenvironments[J].Oikos,1997,78(2):151~169.
[4]武剑锋,曾辉,刘雅琴.深圳地区景观生态连接度评估[J].生态学报,2008(4):1691~1701.
[5]王云才.上海市城市景观生态网络连接度评价[J].地理研究,2009(2):284~292.
[6]富伟,刘世梁,崔保山,等.景观生态学中生态连接度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9(11):6174~6182.
[7]吴昌广,周志翔,王鹏程,等.景观连接度的概念、度量及其应用[J].生态学报,2010(7):1903~1910.
[8]刘世梁,杨珏婕,安晨,等.基于景观连接度的土地整理生态效应评价[J].生态学杂志,2012(3):689~695.
[9]张佳盈,单丽丽.构建城市生态网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J].绿色科技,2014(2):14~17.
[10]黄明东.城市绿道绿化的景观性与功能性建设探讨[J].绿色科技,2012(1):51~53.
[11]水馨,李俊锋.基于景观生态指数下的城市绿道网络规划评价及优化研究:以潮州市为例[J].绿色科技,2016(14).
[12]刘琰.天水市绿道规划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13]刘海波.南京城市绿道布局与选线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3.
1.企业知识网络生态位维度
2.企业知识网络DICE模式
作者:唐承林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张立新(1966―),男,河北遵化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数字化学习资源与环境的设计与开发研究。E-mail:。
一、研究背景
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虚拟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如何把信息转化为知识进而内化为学习者的能力与素养,是生态学对在线学习研究最为重要的启示[1]。传统团队建设模式下的网络课程往往采用一次性的“瀑布式”开发方法,遵循“专家生产、用户消费”的单向信息传递模式[2],其中的学习资源结构封闭、更新迟缓,学习者只能以消费者的角色接受信息,难以进行个性化的编辑,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生成性知识难以保留,网络课程中从资源到知识的动态生成与生命进化迟缓。生态化网络课程秉持生态资源观的理念,赋予知识以生命的意义,主张个体在持续的交流过程中完成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并由此达到课程组织内部获取并创造新知识的目的,为网络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动态生成机制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实践模式。
二、生态化网络课程中的知识转化及意义
(一)生态化网络课程中知识转化的内涵
1995年,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在《论知识创造的动态过程》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知识转化的概念,他以波兰尼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认识论为基础[3],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称为知识转化(KnowledgeConversion)[4],并认为新知识是通过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创造出来的[5]。
生态化网络课程是具有生态特征与属性的网络课程[6],是在生态主义思想下设计与开发出来,一个由人际交流网络、知识网络和技术网络构成的知识生态系统。生态化网络课程中的知识转化以网络信息资源的获取、组织和利用为基础,是学习主体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加工并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它具有两个层次的内涵:(1)从知识转化客体的角度来看,生态化网络课程中的知识转化是课程内部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作用变化的过程,是知识形式的变迁与自我更新;(2)从知识转化主体的角度来看,生态化网络课程中的知识转化,不仅发生在学习者个体内部,而且发生在不同学习者之间,成为学习者种群甚至是网络课程组织间信息交流的成果,是知识学习和创新的主要途径之一。
(二)生态化网络课程中知识转化的意义
生态化网络课程中的知识转化,不仅能够整合和提升个人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将转化后的新知识融入原有的网络信息资源体系中,成为可再生的资源循环生成模式,其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
1.知识转化有利于生态化网络课程中学习者个体知识升华
在生态化网络课程中强调知识转化,即是强调学习者作为知识的主体,不仅要从课程中吸收信息,在经历深度加工后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反馈到课程中,同时要积极地将自己积累的隐性知识外化,成为可以交流共享的新资源。在个体知识转化的过程中,学习者的知识变化量可以用公式表示为I+K(S)=K(S+S),其中:K(S)是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当它接收到新的信息增量I时转化为新的知识结构K(S+S)。知识转化在学习者个体接收信息与改变信息之间起到桥梁作用。
2.知识转化有利于生态化网络课程中深度交流的发生
3.知识转化有利于维护生态化网络课程的信息系统平衡
图1生态化网络课程的信息系统平衡状态
知识转化伴随着知识流动产生,它对于维护生态化网络课程信息系统平衡的作用体现在:其一,知识转化促进了生态化网络课程中信息资源的多样性,是维持信息生态平衡的关键要素;其二,在生态网络课程中,信息消费者接受生产者知识,并将个体知识转化中形成的新知识融入课程信息体系,促使了信息在课程耐度范围内上下浮动,形成了知识螺旋上升的平衡状态(如图1所示)。
三、生态化网络课程中知识转化的生成机制
(一)学习理念的变革促发了知识转化的生成
(二)主体生态位的互换性促发了知识转化的生成
图2生态化网络课程中的生态位
知识转化就是主体积极进行的知识建构的过程,因此,集中于主体,是知识转化的核心[8]。在传统网络课程系统中,教师与学习者处于不同的生态位:教师信息资源,扮演生产者的角色;学习者接收信息,扮演消费者的角色,难以对学习内容的进化贡献智慧和力量。生态化网络课程受主体间性哲学的影响,强调教师与学习者具有平等的地位,体现了自我与他我、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充分融合。生态化网络课程中的个体具有双重身份,具备了可以互换的生态位:他们不仅可以作为知识的消费者承担知识接收点的功能,而且可以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外化,以生产者的身份充当知识源点。由此可见,在生态化网络课程中,教师与学习者的关系是可以互换的,二者互依互存,在“共生互惠”的自然状态下共生共存(如图2所示)。
(三)技术形态的多样化促发了知识转化的生成
四、生态化网络课程中知识转化模型构建
在生态化网络课程中,教师和学习者是知识转化的主体,并且在随时发生生态位的相互转换;知识是转化的客体,是生态化网络课程生存的能量基础。本研究以此作为两个基本维度,构建生态化网络课程知识转化的运行模型。
(一)维度1:生态化网络课程的主体间活动方式
(二)维度2:生态化网络课程的知识形态
知识是生态化网络课程中学习生态系统的核心,也是知识转化的客体。本研究以野中郁次郎的认识论为依据,同时兼顾生态化网络课程中学生以个体和种群两种方式存在的现状,将生态化网络课程中的知识划分为个体显性知识、个体隐性知识、种群显性知识与种群隐性知识等四种知识形态。
1.显性知识
显性知识指那些可以用语言、文字、图表等媒介清晰表述,易于编码和传递,往往被用于表达“是什么(Know-What)”和“为什么(Know-Why)”,属于信息哲学中自为信息形态。在生态化网络课程中,显性知识表现为是一种公有化知识:一方面,学生可以直接从网络课程中获取;另一方面,它可以被作为一个目标而受到来自学生种群或教师的公开评估,并且只有通过储存和共享,才能实现其价值。
2.隐性知识
(三)生态化网络课程中知识转化框架
依据以上的分析维度,本研究以知识转化的主体(学生个体和学生种群)以及知识转化的客体(个体显性知识、个体隐性知识、种群显性知识、种群隐性知识)作为基本维度,构建出生态化网络课程中知识转化的运行机制(如图3所示)。
五、生态化网络课程中
知识转化的超循环运行途径
生态化网络课程中的知识转化包含个体知识转化与个体―种群间知识转化两个层面,是一个无限循环并具有周期性的过程(如图4所示)。其中:第一个阶段表现为学习者个体内部的知识转化,用以实现知识的应用与价值;第二个阶段表现为学习者个体―种群间中的知识转化,用以实现生态化网络课程中的知识共享与再生。
(一)生态化网络课程中个人知识转化途径
学习者个体内部的知识转化伴随着个体学习行为的产生而产生,是生态化网络课程中知识转化的最基本单元。它发生在学习者个体与网络课程资源的交互之间,是学习者经由个体知识建构的方式,在信息获取、信息整合以及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将网络资源内化为个体知识的过程。其知识转化流程为:种群显性知识―个体显性知识―个体隐性知识―个体显性知识(如图5所示)。
1.从信息获取到知识生成
生态化网络课程以教学视频、课件、文稿等形式将高度结构化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学习者,成为学习者在个人知识建构过程中接触到的第一类种群显性知识。学习者通过组合化的方式将不同类型、零散和不连贯的网络课程资源整合成为个体知识,完成由种群显性知识到个体显性知识的转化。
2.从知识生成到知识内化
3.从知识内化到知识外化
保罗欧内斯特(PaulErnest)认为,只有当个人建构的、独有的主观主义和理论跟社会和物理世界“相适应”时,个体才有可能得到发展[10]。知识外化在个体知识转化中便起到了沟通个体主观主义与物理世界的作用:首先,学习者个体通过隐喻、类比等方式,将内化的隐性知识用显性化的概念和语言清晰表达出来,完成隐性知识显性化,使其具有交流、共享的特征;其次,学习者将显性化的知识出来,成为学习者种群共有的显性知识,进入个体―种群知识转化的循环。由此可见,学习者个体的隐性知识是生态化网络课程中再生信息的主要构成部分。
(二)生态化网络课程中个人―种群知识转化途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就是知识建构,社会性互动可以促进学习的发生。生态化网络课程中的知识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学习者个体的知识建构过程是该系统的基本单元;而学习者与其种群之间的社会性知识建构则促进了知识在不同观点的交流中产生、在共同讨论中升华(如图4所示)。当学习者完成个体知识建构之后,他们经由知识转化形成的个体显性知识进入学习者种群的学习情境中,进入新一轮的知识转化流程。
经过组合化过程的学习者种群显性知识是以被种群共同接受的形式出现的,具备结构化的特征。在如图4所示的生态化网络课程中知识转化的实现途径中可见,种群显性知识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这部分知识可以通过共享和扩散的作用,被纳入生态化网络课程的知识体系中,最终形成知识的水平交错,因此,经由交流形成的种群显性知识是生态化网络课程循环再生资源的持续更新动力;另一方面,这部分知识会再次进入学习者个体的知识循环建构的生态流程,学习者可以通过内化的方式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成为个体知识循环再生的持续动力。
(三)生态化网络课程中知识转化的支撑技术
学习者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可以利用技术工具中介来更有效地与学习环境中的信息资源和学习社群进行互动,交互是学习过程的一个基本要素[11]。将生态化网络课程与Web2.0时代的社会性软件整合使用,不仅可以支持学习者个体和种群间的交流,同时可以支持及时有效的社会性反馈,实现了网络学习中由“人机对话”模式向“人人对话”模式的转变。在生态化网络课程中,应用Webw2.0技术促进知识转化集中体现在知识组合化和外化两个方面。
1.利用RSS等技术与网络课程整合,促进知识组合化
2.利用Blog等技术与网络课程整合,促进知识外化
关键词:生态网络;景观生态学;绿道;自然保护;生态系统恢复
Abstract:The"GreenRoad"isagreenlandnetworkwithlinearelements;itisagreenopenspaceforecological,recreational,cultural,aestheticandothermulti-functionalsustainabledevelopment.Keywords:ecologicalnetworks;landscapeecology;GreenRoad;natureconservation;ecosystemrestoration
进入新世纪,社会、科学和技术发生着快速且多元化的变化。在自然环境的发展演变中,人类活动影响甚至主宰着自然环境和景观变化。这一切,至使自然环境趋于破碎化,动植物栖息空间被阻隔。
面对这一趋势的发展,环境科学的众多学者提出了两个重要转变,即从隔离到连接,从中心到的转变。自然系统的保护和恢复运动也从地区转向了全球。
首先,景观空间的破碎化使得生态网络的构建是发展的必然。
城市化,农业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加剧了景观对自然的压力。这些进程不仅仅破坏的重要的空间,也加剧了一些地区的景观和自然区域的破碎化。而这个破碎化的过程导致了栖息地的减少、动物伤亡、屏障效应、噪声和照明干扰,以及地区污染。交通设施的阻隔,截断了不同物种种群生存区域,降低了种群在不同区域的栖息地之间的扩散和迁移到潜在的栖息地的能力。
同时,小片森林、田篱、滨水地带等景观要素的减少,也造成了景观破碎化。这一问题对空间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栖息地区的减少,破碎景观的隔离、屏障等效应增加了种群局部灭绝的机会,也减少了物种自主恢复的可能性。
在这些种种问题日趋严峻的状态下,人们认识到生态系统的和谐是人们拥有更好生活环境的基础。因此,想要改变这一已经破碎的现状,生态网络的构建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而在景观规划中,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引入无疑为生态景观环境的建设奠定基础。
其次,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离不开环境的保护与维护、恢复,而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生活品质的也在不断地提高,那么如何使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和谐共存,成为一个现实问题。景观生态学概念引入景观规划中,亦成为一种趋势。这一理论在现今的设计规划中在不断的应用,不断地发展。
景观生态学对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不既是国家的问题,更是地方建设的首先考虑的问题。如何在城区建设中,维护现有的生态系统,保护现有的自然资源。而对于环境保护,除采用技术手段,如空气净化,污水处理之外,环境保护与管理内容还涉及对不同形式生态系统机能的维护。因此,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综合办法变得更为重要。
景观生态原则以成为自然保护和景观规划的一部分。目前欧洲的自然保护正从场地保护线生态网络保护的方向转变,生态网络保护包括了大型的景观。这也说明了自然保护原则必须被纳入空间规划中。
空间是连续性的,不可中断的,那么,对于引入景观生态学概念的生态网络的构建,“绿道”是发展过程的一个必然的产物。
下面我们对“绿道”进行详细论述。
“绿道”是引自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绿道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FrederickLawOlmsted和他1867年所完成著名的波士顿公园系统规划(BostonParkSystem)。
随着景观学科的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绿道具有双重功能:它提供一个开放空间,可以让人们通行并用于游憩和娱乐;同时,他增加了对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在现今人居环境绿地建设中,绿道的连通性、高可及的特征;在绿地生态网络建设中,绿道起着不可少的决定性作用。在区域尺度上,它连接破碎的人文景观空间、自然空间,在重组自然生态系统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市域尺度上,附属于道路、铁路、滨河带及市政设施的建设,它可以弥补城市集中性绿地的不足。
广州作为绿道建设的先行者,在其省内域内兴起绿道建设。增城绿道作为先例,从2008年起,增城市按照主干道路生态型、乡村郊野型、城区都市型的分类标准,率先规划建设500公里具有自身特色的三大绿道网络:一是自驾车游绿道。二是自行车休闲健身游绿道。以增江为主轴,把初溪枢纽上游50公里河道两岸打造成为现代生态型的山水画廊――清明上河图。
综上所述,绿道的建设是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而生态网络的构建与绿道建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分析,为绿道的生态设计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知道思想。通过现代景观贵发设计不同层面的分析,为多功能绿道建设找到依据,强调绿道生态功能的同时也要注重绿道的游憩功能和视觉资源的功能,防止过分强调生态功能而失去人性化艺术化的一面。通过道路生态学和城市廊道的研究理论分析,总结国内外地“生物廊道”的有关理论要点,由于绿道概念与“生物廊道”部分重合,“生态网络、生态通道、景观生态学、道路网络”成为绿道规划设计理论的重要因素。
[1]绿道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徐文辉著
[2]绿道规划设计开发,[美]洛林施瓦茨编、[美]查尔斯弗林克、罗伯特西恩斯著、余青、柳晓霞、陈琳琳译
引言
跨国公司品牌入侵的生态空间概念界定
跨国公司品牌生态空间的结构分析
(一)品牌生态空间结构模型
(二)品牌空间五个维度之间的相互作用
品牌生态的五个空间是整体空间的五个维度,是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品牌生态系统中的不同品牌在五个空间维度上的分布与展示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品牌侧重网络空间、地理空间的活动,有的品牌更注重认知空间、心理空间的拓展,有些全球性大品牌开始追求全球远景与使命,侧重于文化空间的竞争。网络空间、地理空间、认知空间、心理空间、文化空间是一种进化的、上行的关系,一般而言,品牌是按照这种层级不断演化与进化的,在不同的层级阶段,企业所追求的侧重点不一样。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提高了交流效率,一些非核心、非本质的亚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趋向一致,网络空间拓展了认知空间。消费者的心理空间受认知经验与生活经历的影响,认知经验越多,生活经验越丰富,心理空间的边界与思想的效率越高,越容易接受新的思想与意识;心理空间的发展又会促进认知方式、认知手段的发展,使认知效率提高,认知空间得以扩展。文化是本土的,更是世界的;文化空间会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认知障碍的减少,一些共性的、共享的、全球性的问题得到更好的传播,文化空间得以扩张,效率得到提高。
(三)品牌空间的五个维度是统一的整体
1.魏浩,马野青.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3)
2.高梁.对跨国公司并购我国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的反思.学习与实践,2006(3)
城市化进程的急速发展,带来了很多的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资源紧缺、城乡差距等巨大问题,在这种状况下,国家提出了节约型社会,目的是使资源合理利用,人与环境能够达到和谐统一长期发展。城市绿道系统规划就是构建集生态保育、休闲游憩、经济产业、文化教育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绿色网络系统。[1]
绿道网络系统的发展历程
绿道是作为一种新型的绿地空间模式的探索,为实现可持续土地利用相协调的生态、休闲、历史记忆、审美及其他用途的多目标线性土地网络,具有公共性、开敞性、多功能性、多元化的绿色线型空间,发展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2]
第一阶段:1867年奥姆斯特德设计完成的波士顿公园。他提出了公园路(parkway)概念,是世界上公认的绿道规划初级阶段的典型作品。公园路的主要特征是沿着河流、道路等线性空间进行分部,连接各个大型公园和休闲空间,整体形成绿色走廊式公园。
第二阶段:《为美国的城市保护开放空间》一书中将公园路(parkway)与绿带(greenbelt)两个词融合,取用各自具代表性的一部分产生了绿道(greenway)―词。
第三阶段:20世纪后半叶,随着人们对保护开放空间的兴趣上涨,相对于传统的非线性公园来说,绿道需要的土地资源更少,可游憩性更强,促进了绿道的发展。[3]
绿道网络系统的实践研究
1.波士顿公园系统规划
奥姆斯特德设计的波士顿公园系统规划,是绿道规划思想的源头。它是总共有16公里,是由9个公园相互连接而成的。其设计理念是:优化美国城市环境,在城市中保留和恢复自然景象,实现人与自然在工业社会中的和谐共处。[4]波士顿公园系统的规划中,整个公园形状是不规则的图形,类似触角一样延伸至城市生活的各个空间,从而突破了过去传统公园的孤立性,使公园的概念穿越边界线,以一种全新的概念去考虑公园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2.德国鲁尔工业区绿道规划
德国鲁尔工业区以前是重工业区,通过治理污水,恢复厂区内的植被,实现了环境资源再生。利用废弃的工业遗存,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休闲娱乐设施,同时政府将旧工矿改造,吸引文化创意产业,推进旅游发展,使鲁尔区成为具有悠久工业文明历史的公园式博物馆。
3.新加坡绿道规划
新加坡的绿道规划设计是通过设置动植物电子咨询牌、解说牌等现代化系统,将整个绿道建设成为科普教育的基地。每片绿地公园内设有多个条码扫描站,是用来提供动植物的资讯。市民们只需要将笔记本电脑或者手机的摄像头对准条形码,电脑或手机中自动会获取资讯信息,对于动植物的名称、习性都有确切信息,普及了市民的认知性,使绿道与科技相融合,提高了城市环境的管理水平。[5]
绿道网络系统的构建原则
国外绿道的发展对于我国绿道网络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在城市绿道网络系统的规划建设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确定绿道网络的路线。因此在确定路线的规划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服务性原则
城市绿道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服务的,因此在选择路线时应当考虑绿道使用率的高效化,在人流量较大的位置选择设立出入绿道的标识系统,方便居民的出入,为居民提供休闲游憩、遮阴纳凉、交往合作的开敞空间绿地。
2.可达性原则
城市绿地的可达性直接影响城市居民对其的利用程度,因此绿道网络布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就是如何方便快捷的使居民进入绿道。传统的公园绿地是以服务半径来计算服务范围的,而线性的绿道能够更加紧密的接触城市各个区域,居民更容易到达,并享受绿道所带来的舒适性。[6]
3.主题性原则
由于绿道所经过的区域范围比较大,路线比较长,为了能让居民更好的区分绿道的路段,通常都会赋予绿道一个主题,从而达到整条绿道景观元素统一、路线清晰、更好的突显游憩绿道的魅力。绿道的主题一般是结合周边人文历史景观来确定的。例如周边有水域的可以设定为“滨水绿道”,游走在工业厂区的可以设定为“工业文化绿道”等等。主题的设置不能够生搬硬套,要依据自身的文化背景来设定,不同的绿道等级,设置的主题要尽量区分,每条道路之间都要反应不同的特点。[7]
4.生态保护性原则
保护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特色,加强保护周边环境原生态化,是绿道建设的重要原则。绿道在城市中建设,是为人服务的,是使居民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近大自然,感受植被绿地带给人们的欢愉心情,弥补城市污染带给人们的环境缺憾。
因此在设计绿道时要突显当地特有的生态性植物,以及城市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信息,以其作为设计的载体,加强人们的精神归属感。
小结
经过公园路、公园系统、绿带、开放路线、滨河公园、线性公园、生态网络等一系列理念的结合与发展,才融合出我们今天所认识的绿道网络系统。它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是从分散、割裂的各个单元要素逐步发展成整体性的网络系统。绿道作为一种可持续保护土地,优化城市空间的方式,其本身也是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从国外绿道的整个发展过程,以及建成的绿道网络系统来看,未来绿道的建设应该具有更新、更完善的规划模式和管理方式,我们应该继续学习优秀成果并探索出适合国内本地区发展的绿道网络系统建设。
[1]Charles.E.Littel,GreenwaysforAmerica[M],London:TheJohnsHopkinsPressLtd,1990
[2]秦小萍中国绿道与美国Greenway比较研究[D]2012.6北京林业大学
[3]王我国城市绿道的规划途径初探[D]2012.6北京林业大学
[4]罗布朵曼格洛里亚杰蒂生态网络与绿道――概念、设讣与实施[M].屮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5]曾宪川等珠三角绿道网――推进宜居城乡建设的新举措南方建筑2010.
【中图分类号】G40-57【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009―8097(2008)09―0084―02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网络教育打破了传统学校围墙的樊篱,为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资源库的建设始终是网络教育能够得以实施的基础,也是提高网络教育效率的核心因素,而资源库的建设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如财政、技术、人文因素等,因此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许多问题,如资源缺乏,质量不高;重复率高,利用率低;分布不均衡等等[1],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就会影响网络教育的质量。信息生态学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主要研究人-信息-环境之间的关系,它的理论对于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信息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作为信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即信息生态系统,它有如下五个特点:系统性,指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各个不同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强大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性;多样性,是说信息生态系统中有不同类型的要素;协同演化性,指信息生态系统不断变化和发展;关键性“物种”,指某些因素会对信息生态系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地域性,指信息生态系统总是处于一定的空间中,并且有一定的针对性[4]。比如学校就是一个信息生态系统:它由教务处,财务处,招生就业处,图书馆等机构组成,它的核心价值是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一价值的引导下,校长、教师、教学行政人员、教学辅助人员组成一个有机系统共同为学生服务,并且学校还会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等等,以及利用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实现校园网和图书馆以及学校网络办公环境的构建,而全体老师都在学校这一综合的大环境中进行着分工不同,但目的相同的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信息生态系统和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有区别的: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自发的,是无组织的;而信息生态系统是人为的,是人主动构建的,它包括经济、人文、技术三大支柱。经济是基础,技术是保证,人文是引导。没有经济基础,就不会有系统产生的物质条件;没有技术的保证,系统不会顺利的构建;而没有政策法律的引导,系统就会杂乱无章。正是有这三种因素的支撑,信息生态系统才得以产生、发展、以及演化。
三信息生态学对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的指导意义
网络教育资源库是一个包含人、信息、环境三要素的信息生态系统。其中人的因素主要指一线教师、技术人员、资源使用者等;信息因素主要指各种类型的多媒体资源及其使用说明、有关通知等;环境因素是指国家以及学校的法律、法规、和各种政策等等。所以,作为一门以研究信息生态系统为对象的学科,信息生态学必然对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注重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整体性,树立科学的系统观
信息生态学以信息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5],而信息生态系统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一个整体,系统内各个因素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化工程。建设资源库要对学生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分析;要确定资源库采用什么样的组织结构;要选择针对不同的内容开发什么样的资源类型;要选择采用什么开发工具和开发技术;要注重与开发人员与学科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等等。在资源库的开发过程中,必须注意各个要素间的相互影响,注意资源库的整体性,以系统化的观点统筹兼顾,实现核心价值的最大化。例如对于同一教学内容可以开发出文本资源,也可以开发出视频资源,但是开发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分析哪种类型的资源对学生的学生具有启发性、促进性,能够对学生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2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信息生态学强调在信息生态系统中要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技术为中心,要让技术来服务于人。长期以来,随着教育信息化浪潮的推进,一些学校、组织好大喜功,重技术轻应用。往往是先开发出教学资源,然后让学生去使用、去适应。这种方法没有做到对具体学习者的分析,更无法做到“因材施教”,这无疑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要开发出好的学习资源,不仅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而且还要对学生具有启发性,不仅要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还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3注重资源类型的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信息生态系统中包含各种类型的人群,他们有着不同的需求。而资源库面向的更是广大的学生群体。每个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认知结构变量和知识能力各不相同,所以开发的资源也要多样化,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目前最主要的网络教育资源类型有文本,音频,视频,动画等。那么,在资源库中,这些资源都要存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4建立便利的反馈机制,促进资源库的协同演化
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信息生态系统也在不断的演化,它也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资源库的建设也应遵循同样的路线,必须注重反馈机制的建立,确保资源的开发人员、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之间能够顺畅的交流与沟通。网络教育资源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不完善到完善,一直向前演化。在这一演化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始终是一个主导力量。因为通过交流,开发人员可以了解学生的需求,了解教师的想法,从而可以采用相应的技术开发出更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建立顺畅的反馈通道是实现交流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资源库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动力。
5应用“优胜劣汰”法则,保持资源库的平衡
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在生物进化和群落演替过程中就包含不断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过程。信息生态系统也处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变化过程中。信息生态系统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信息垃圾、信息污染、信息安全[6]。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也面对同样的问题:库中的某些信息还有没有用、信息的内容是否科学、信息的存储和传输是不是安全等;如果资源库中的一些信息陈旧了、过时了,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必须及时清理;如果开发的资源有误差,甚至不正确、不科学,一定要予以纠正,甚至清除;或者由于技术的原因,使得资源的存储和传输不安全,容易给网络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那么网络资源就面临着被篡改,被删除的潜在危险,所以必须采用更先进的技术,以保障资源库的安全。经过这些处理之后,资源库系统会达到一种新的平衡状态,然后会开始以后的动态平衡的轮回。
6促进资源库中信息的流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众所周知,在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存在着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在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生产者、信息传递者、信息分解者、信息消费者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换,构成了一个信息生态循环[7]。应该注意,信息也只有在循环中才会产生价值,这是信息特有的一个特点。信息资源的流动影响着资源的价值,流动越快,价值越高;反之,流动越慢,价值越小。因此,在网络教育中,必须加快资源库中学习资源的流动速度,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而提高资源流动速度一方面要做好宣传,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来利用资源库;另一方面,还要采用先进的技术作为保障。
四结束语
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始终是网络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信息生态学给我们处理信息社会产生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对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指导,对提高网络教育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深信,随着对信息生态学研究的深入,网络教育资源库会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建设得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网络教育的明天会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鲁子荟,纪颖.中小学教育资源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J].希望月报.2007,(4):3.
[2][4]BonnieNardiandVickiO’Day.Informationecologies:usingtechnologywithheart[M].NewYork:MITPress.1999.
[3]周庆山,李瀚瀛等.信息生态学研究的概况与术语界定初探[J].图书与情报.2006,6:24-29.
一.游憩型绿道的定义
(一)游憩的定义
(二)绿道的定义
绿道在欧美有较长的发展历史。绿道概念起源于绿线、蓝线概念,20世纪50年代Whyte首先提出绿道一词,到60、70年代,绿道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直到1987年,绿道的概念才得到美国官方的承认。目前,人们普遍接受Ahern提出的绿道概念,认为绿道是经规划、设计、管理的线状网络用地系统,具有生态、娱乐、文化、审美等多种功能,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土地利用方式。综上,本文对于绿道的定义为:连接多种景观要素的,具有生态、游憩、文化、美学等多种功能的绿色线性开敞空间。
(三)游憩型绿道的定义
本文研究的绿道以非机动车通行为主,限制通行的车辆种类及速度。将研究区域中的主要游憩资源与绿地系统、居民社区等连接起来,形成了高效便捷的游憩绿道网络,提高了游憩资源的可达性与利用率,从而带动了整个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
二.城市游憩型绿道的功能
(一)连接功能
连通功能是城市游憩型绿道的基础。一方面,从生态功能角度看是将分散的绿地、公园等自然资源相连接,防止分散的生态岛进一步孤立。另一方面,从游憩功能角度看城市游憩型绿道将自然资源与居民区、旅游景点、历史文化资源、公共设施等其他资源相连通,为人们提供了游憩的通道,提高了游憩资源的可达性。
(二)休闲游憩功能
休闲游憩功能是城市游憩型绿道最重要的功能之一,绿道不仅连接了各个游憩资源节点形成了一个网络,可以为人们提供旅游景点游览、野生物观赏、风景欣赏等游憩活动,同时城市游憩型绿道网络本身作为一种城市游憩资源可以为人们提供步行、骑行、滑板、轮滑、骑马等游憩活动。
(三)生态及历史文化保护功能
生态保护方面,城市游憩型绿道为多种生物迁移提供通道,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并且排除了环境污染等不利的生态影响因素,能够提高物种的多样性,改善气候环境。历史文化保护方面,城市游憩型绿道开发强度低,在连接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成为了环境与历史文化资源的缓冲带,能有效保护利用这些资源。
(四)交通通行功能
城市游憩型绿道作为一种线性连接开敞空间,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交通出行方式的选择,减少人们对机动车辆的依赖,从而改变人们的出行习惯。形成的绿道网络将非机动车与机动车道系统完全分离,为人们创建属于自己的健康绿色道路通行网络,提高人们的生活标准及旅客出行的环境。
除上述功能外,城市游憩型绿道同时兼具经济、社会等许多附加功能,如潜在的旅游收入、促进城市化进程等。
三.城市游憩型绿道的分类
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可以将城市游憩型绿道进行分类。
(一)根据城市游憩型绿道游憩形式
分为观光游憩型和体验游憩型。观光游憩型绿道为人们提供了视觉风景,后者则能为人们提供参与体验性的游憩活动。对体验项目的参与是游憩活动的主要形式。
(二)根据城市游憩型绿道连接资源的类型
分为河流海域游憩型绿道、公园绿地游憩型绿道、历史文化游憩型绿道。绿道途经江河湖海,有鲜明的滨水景观,则属于河流海域型;绿道沿线多公园、绿地、森林等绿化资源,则属于公园绿地游憩型;绿道位于历史文化保护区或沿线文物古迹丰富,则属于历史文化游憩型。
(三)根据城市游憩型绿道交通方式
分为步行游憩型绿道、步行和自行车共用型绿道、允许机动车通行的混合慢行道。
(四)根据城市游憩型绿道的功能
分为景观型游憩绿道、交通型游憩绿道、社区型游憩绿道。如果沿路有重要景观,主要功能为观赏游览,则为景观型游憩绿道。如果连接居民社区与办公区、学校区,成为人们日常必经之路,具有重要的交通功能,则为交通型游憩绿道。
四.结语
绿道网络的游憩功能必将在未来绿道发展中得到凸显,成为城市绿道的主体。游憩型绿道网络的建设也会使城市发展、居民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并在生态、经济、社会方面产生不可忽视的长远价值。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土地开发急剧扩张,耕地日益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改造力度不断地加强,而由于城市绿地生态空间的地位的严重缺失,且城市规划尚保持着以人工环境即建成区布局为主导的模式,导致了城市景观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严重的环境问题困扰着人类的生存,也影响着城市的健康发展。
城镇化背景下的绿色生态网络发展
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大型绿色斑块能为更多物种提供栖息场所,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娱乐需求,并且显著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但现代城市的发展难以将市区内大块土地规划成具有自然属性的保护区,而小型绿地斑块、廊道则难以形成一个影响城市生态环境的共同体。因此,通过构筑各种形式、功能的绿色廊道以及廊道网络,将城区分散的绿地斑块、廊道串连起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充分发挥绿地系统的规模效应就显得尤为重要[1,3,4]。
二、城市绿色廊道的认知
2.1绿道的概念
绿道是什么?如果让十个人来描述,可能会有十不同的答案。“绿道”一词包含两个象征意义:“绿”是指自然界中的令人愉快的的事物—树林、河道、野生动植物;“道”是指一条通道或者小径。把这两个词放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自然廊道,一个用某种方式改变和发展的景观[2,4,5]。
随着景观科学的发展,人们普遍认为绿道具有双重功能:它提供的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人们在此通行并且可以游憩和娱乐。同时,它增强了对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如果我们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考虑更广阔的、更多样的线性空间,“绿道”是一个通用的概念,它通过提供多种联系促成了多类别的运动,这其中既包括附近的自行车道,荒野中为野生动物季节迁移提供的原生态廊道,也包括新兴的城市滨水景观道和远离城市沿着小溪的林荫小道。
2.2绿道的分类
查尔斯利特尔在他的经典著作--《美国绿道》中概括并描述了五种类型的绿道(图1):
1.滨河绿道。常是沿着一个被忽视的、通常是破败的城市滨水区,被建成为再开发计划的一部分。
2.娱乐性绿道。充满个性特色的多种类型道路,距离通常比较长,例如山谷、废弃铁路等。
3.生态意义的廊道。通常沿着河流和小溪,有时候也沿着山脉线,用于野生动物的迁徙和物种交换等。
4.历史线路。通常沿着一条道路,高速公路和物种交换,人们的自然学习和打猎。
5.全面的绿道系统或者网络。通常基于自然地形,例如山谷和山脉[3,4]。
2.3绿道在城市发展中的功能定位
绿道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影响力,以及绿道概念本身的吸引力归因于绿道类型和功能的多样性。
2.3.1生态功能
绿道的首要功能是它的生态功能,它不仅构成了城市中的自然系统,而且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生物学家普遍认为,廊道有利于物种的空间运动和本来孤立的斑块内物种的生存和延续[5,6]。事实上,以不同物种间的和谐共生来代替传统的对土地的抢占和掠夺性利用,是绿道最值得称道的方面。
2.3.2提供居民生活及休闲游憩活动的场所
其次是廊道的服务功能,沿着小径、河流或以水为背景的绿色廊道能为城市居民和游人提供优良的游憩环境,为户外活动提供继续的空间,并且为那些远离传统公园居住的人们提供亲近自然的可能性。
2.3.3利于工业生产防护、生产生活安全卫生
在城市中一些污染区域应布置适当规模及宽度的卫生防护林,可以减少污染对本区域的影响以及防止污染向周边区域的蔓延。另外,城市大、中、小型开敞绿地的合理布局,可以在避灾时用于救援、疏散之用。
2.3.4改善城市艺术面貌
城市绿道在规划设计时与城市的山体、建筑等结合,形成了自然与人工结合的城市环境特色,丰富城市整体轮廓线,从而改善城市整体艺术面貌。
2.3.5保护城市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
通过对整个城市进行绿道网络构建,可以组织好城市传统的自然空间环境。同时对历史文化遗迹进行整体保护,更好体现历史文脉。
三、城市生态廊道规划的原则
城市生态廊道规划旨在构建合理的城市绿色格局,保障生物多样性,构建合理、高效、节约、和谐的生态绿地系统网络[4.6]。为此,城市生态廊道的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3.1系统整合原则
城市生态廊道是城市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以系统观念和网络化思维为基础,将城乡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3.2生态最适原则
城市生态廊道的建设必须建立在对城市自然环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恢复和重建在过去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破坏的自然景观,以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自然属性[6]。
3.3因地制宜原则
要从城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自然环境条件的优势,同时,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区域,要合理建设城市生态廊道,发挥廊道的抗污、减噪、防护等功能。
3.4以人为本原则
城市生态廊道的建设要充分考虑人的因素,既要满足居民的游憩、休闲的需求,同时也要注重城市景观的可达性,方便居民的出行,提高城市生态廊道的服务功能。
3.5文脉传承原则
城市生态廊道应该成为构筑城市历史文化氛围的桥梁和展示城市文脉的风景线,起到保护城市历史景观地带、构造城市景观特色、营建纪念性场所和体现城市文化氛围和文明程度的作用[2,4]。
四、城市生态廊道规划的程序
生态廊道规划要在大量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研究,最终确定城市生态廊道的各项规划。此外,针对现有的城市生态廊道,如河流、山系、主要干道等,应制作分类生态要素特征调查表格,实施具体要素的实地调查[5,6]。
4.2城市绿地空间的遥感解译和分析
4.3城市生态廊道现状综合评价
4.3.1城市生态廊道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4.3.2城市生态廊道网络现状分析
提取城市生态廊道空间图层和属性库,在此基础上分析城市生态廊道网络总体属性特征和潜在问题。
4.3.3城市生态廊道分类现状分析
根据生态廊道的分类体系对不同类型的生态廊道进行空间格局分析,如廊道长度、以及内部结构特征等,分析各类生态廊道建设的潜在空间,进行各类廊道建设的土地适宜性评价[6]。
4.4城市生态廊道网络布局规划
4.5城市生态廊道分类规划
确定各类生态廊道的规划原则、规划内容和规划指标。确定各类城市生态廊道的布局、位置等控制要求;确定各类生态廊道的典型断面形式和内部群落结构等。
4.6城市生态廊道重点区域单项规划
针对近期计划建设的一些重点城市生态廊道做出详细规划方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对现有生态廊道的整治规划,主要是以提升现有廊道的布局和功能为导向;另一类,是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的廊道建设。应在整体生态廊道网络的控制下,以生态廊道的规划编制视角和方法技术,开展单项规划。
4.7城市生态廊道可持续经营规划
以城市生态廊道建设规划目标的实施为核心,针对生态廊道建设的挑战,采取可操作性强的手段,从健全政策法规、强化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有效措施,全面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五、结语
各种形式、各种规模的绿地廊道的建设对城市环境状况的改善有着重要意义。各种形式的绿道的穿插结合形成的城市绿地廊道网络改变了“见缝插绿”,盲目增绿的现象,城市绿地破碎化进一步降低,以绿道网络为框架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重要的环节,将必然成为兼具视觉、生态、游憩使用功能和提升城市土地价值等优越性的城市生长模式。
1.付军.桑丽红.国外绿脉思想在我国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意义[J].北京园林.2006(04)
2.孔繁花,尹海伟,济南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构建[J].生态学报.2008(04)
3.刘滨谊.余畅.美国绿道网络规划的发展与启示[J].中国园林.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