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与大众化的关系作了经典的概括:“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67页)。马克思主义是为了人民、来自人民、依靠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色,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这一根本属性的具体体现。实现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永恒课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永恒的时代价值和不朽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为了人民的理论,实现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永存真理性的内在需要

马克思主义道理一千条、一万条,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为人民求真理、讲道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为人类求解放,既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创立马克思主义不变的初衷,也是前赴后继的马克思主义继承者们崇高的使命。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创立马克思主义开始,就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而求福祉的永恒真理,为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座令人仰止的高峰,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深厚的人民性。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所谓人民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我是谁”“为了谁”“谁是谁非”根本问题的回答,是立场问题、初心问题、使命问题。代表人民、为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始终占据理论最高峰和道义制高点、永存真理性的真正原因。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理论首先体现在是为了人民的理论。为了人民就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代表人民的利益,为人民鼓与呼、为人民谋解放、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谋幸福。青年马克思不安于父辈为其设计的安逸生活,怀揣“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页)的伟大志向,走上了“背叛”家庭所属的那个阶级而为劳苦大众谋利益的革命者的道路。马克思一生饱尝颠沛流离的艰辛、贫病交加的煎熬,终其一生也没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为自己争取到一个哪怕勉强过得去的生活。如果说马克思对自己遭受的苦难想获得什么回报的话,那他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把这个期望说得很清楚:“《资本论》在德国工人阶级广大范围内迅速得到理解,是对我的劳动最好的报酬。”马克思的光辉一生,他的全部生活和活动结晶为一句话,就是一切为了人民。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彻底地、完全地为着人民的理论,所以马克思主义必定要实现大众化。所谓大众化,就是为人民所接受、为人民所掌握、为人民所运用,从而指导人民通过改造世界的实践赢得最后的解放。历史上的一切阶级的理论中只有马克思主义能做到大众化,其他任何阶级的理论都只是为本阶级少数人所接受、所掌握、所利用,为人民大众所不齿。实现大众化,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为了人民的理论,也是为了人民而永存真理的必然。

马克思主义是来自人民的理论,实现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命力的必须途径

马克思主义自创立之时起,就将自身的理论学说植根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中,不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激化的实践条件和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得以产生的深厚基础。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内在矛盾逐渐激化,矛盾产生危机,危机引发反抗,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从此在历史舞台上展开。19世纪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运动的蓬勃展开,这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建科学社会主义创造了坚实的社会条件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仅总结人民的斗争实践,而且亲身参加人民的革命实践,义无反顾地投入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如火如荼的人民群众实践创造并推进了马克思主义。

实践是具体人民的实践。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人民的具体实践铸就马克思主义得以蓬勃发展的旺盛生命力。马克思主义要发展,必须要与人民具体的实践相结合,也就是与本国的实际相结合。只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才能不断锻造并催生马克思主义新的内容,这是马克思主义永不枯竭、永葆不息生命力的秘诀。

列宁主义产生于俄国工人阶级及广大人民群众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革命实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作为一个尚带浓厚封建色彩的后发资本主义国家,沙皇俄国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特别是人民群众同沙皇专制统治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新的社会生产力同沙俄封建生产关系的矛盾相互交织,如何将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成为当时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艰巨任务。当时国际上修正主义泛滥,错误的思想观点一度成为极具迷惑性的学说。面对全新的革命实践,列宁及时总结工农群众革命实践的新鲜经验,以渊博的知识和不屈不挠的毅力,不仅在理论上彻底批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而且在实践中领导俄国工农群众打破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夺取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实践和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产生了一个又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人民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不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生生不息的历史进程。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总结我国最广泛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新中国;开创了在落后的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新篇章,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基础、物质前提和理论准备,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我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提出新要求、新要求催生新实践、新实践产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再次结合。

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是来自人民的理论,离开了人民的生动实践,它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和内在的活力。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于人民实践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掌握人民群众、与人民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又是人民群众实践孕育马克思主义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的过程。实现大众化,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来自人民的理论,也是来自人民而永葆活力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是依靠人民的理论,实现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永续战斗力的动力源泉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为了人民、来自人民的理论,更重要的是依靠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伟大的真理,正在于它充分认识到并高度肯定人民的力量,正是毫无保留地依靠人民,才能让马克思主义保持战胜一切的斗志和力量。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为了人民、来自人民,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工人阶级这个代表新的社会生产力的物质力量。工人阶级及广大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实现“改造世界”的使命而必定依靠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只有教育人民群众、动员人民群众、掌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完成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任务。

“是英雄们创造历史,还是奴隶们创造历史”,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一个根本分歧点。“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02页),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创造者。马克思主义正是从依靠力量上决定了其必须实现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结果,必然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

实现大众化,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而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三化”是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

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人类理论思维的最高峰,揭示了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规律,是科学的真理,赋予人类最伟大的认识工具和思想武器。这是就马克思主义最普遍的意义来说的,然而马克思主义要为不同的国家、民族的人民所接受,在不同的国家、民族的人民那里生根、开花、结果,就必须实现本土化,即民族化,也就是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到运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就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要为处在不同时代、不同历史阶段的国家、民族的人民所接受,必须与时俱进,以适应变化的时代条件的需要,就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无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都必须为人民所接受、为人民所掌握、为人民所运用。一句话,就是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是为了人民、来自人民、依靠人民的理论。对于人民理论来说,实现大众化是其必然结果。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实现大众化必须与中国人民所处的历史时代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在中国,实现大众化的过程,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就是实现大众化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结果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同志指出:“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毛泽东同志的重要论述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要想在中国结出硕果,必须是“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同时也必须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让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人民结合起来,走大众化的道路。

回顾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近百年历程,中国人民在斗争中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在中国开花结果,形成了具有中国作风、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不断推进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永续发展,造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又一个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结果同时就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是时代化的最强音,是不断发展的时代的理论反映。时代在变化发展,马克思主义也要随着时代而不断发展创新。它博大精深,但并不追求体系完善而成为自我封闭僵化的理论体系,始终面向时代开放,将时代发展所提供的新实践和新知识纳入进来,不断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从而保持旺盛发展力量和战斗活力。马克思一再告诫人们,“我不主张我们树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我们不是以空论家的姿态,手中拿了一套现成的新原理向世界喝道:真理在这里,向它跪拜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8页)一言以蔽之,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开辟通往真理的道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回答时代课题,让马克思主义在新的时代开花结果。

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史,其理论的发展无不伴随着对当时人民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核心问题的时代回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正确分析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矛盾,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党的八大明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科学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对党的八大的提法作了进一步提炼,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进一步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们党开辟事业发展新局面的一个重要法宝。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又是与其中国化、时代化紧密联系,统一于人民的伟大实践。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南开大学终身教授)

责任编辑:王宁

院部总机:010-85195999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THE END
1.一个人在明白什么道理后,就不焦虑了呢?生命不过是一场体验。人生不过一场体验,没有什么东西是非要得到不可的。人生永远处于得与失之间,你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29807793/answer/52380996426
2.“生命总是和它的必然结果即始终作为种子存在于生命中的死亡联系“生命总是和它的必然结果,即始终作为种子存在于生命中的死亡联系起来考虑的。辩证法的生命观无非就是这样……生就意味着死”。对恩格斯的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有 A.一定意义上,生就是死 B.生命中包含自己的否定因素死亡 C.生和死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https://www.12tiku.com/newtiku/2/19732201.html
3.我与地坛优秀教案(精选10篇)明确:“一个人,出生了,这就是一个不再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过渡衔接:也就是人总归要死的,有生之年是有限的,我们应该诊视生命,顽强生活。生命感悟:死是必然会降临https://www.ruiwen.com/word/woyudetanyouxiujiaoan.html
4.Contents/premium.mdatmaster·Newslab2020/Contents·GitHub美国人对佩洛西访问的质疑和批评; “打”与“不打”的二元选择之外。 604 互联网必然抖音化? 如何看待总以“境外势力”作为由头可能带来的影响? 各个企业发起针对俄罗斯的制裁,对于中国的影响如何?https://github.com/Newslab2020/Contents/blob/master/premium.md
5.《人生的智慧》这本书值得一读”这句话指出了人们往往忽略小错误对幸福的影响,启示我们要注重生活中的细节.- 关于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痛苦;欲望一旦满足就无聊,生命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叔本华此句精准地描述了欲望与人生状态的关系,让我们明白要学会平衡和控制欲望.- 关于财富与名声:“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名声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8470618825700741&wfr=spider&for=pc
6.人生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精选14篇)生命是上天赋予的。它就像一朵花,总有凋零的一天,我们应该在自然规律中一起看风起云涌,观阴晴圆缺;我们应该在它凋零之前好好地享受世间的美,体味走出阴霾之后对于生命的不同的敬畏与尊重,感受生命中那些经历曲折磨难坎坷艰辛之后的胸怀与领悟。人生似白驹过隙,短短几十载光阴,然其中的每一次取舍得失,就是生命意义与https://www.360wenmi.com/f/file4eh5igny.html
7.React常见面试题1)Diff算法是虚拟DOM的一个必然结果,它是通过新旧DOM的对比, 将在不更新页面的情况下,将需要内容局部更新 2)Diff算法遵循深度优先,同层比较的原则 3)可以使用key值,可以更加准确的找到DOM节点 react中diff算法主要遵循三个层级的策略: tree层级 conponent 层级 https://developer.aliyun.com/article/1310545
8.中国独立审计侵权责任之法理分析它不只涉及行政责任及民事责任,更涉及刑事责任。欺诈与重大过失的意思颇为接近,但前者有允许结果发生的意思,而后者则无,两者的性质迥然不同。 3、责任竞合《合同法》第122条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侵害对方人身、财产权益的,受损害方有权选择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亦即,https://china.findlaw.cn/jingjifa/shenji/sjfl/waibu/42507.html
9.头条文章四柱结构用「比肩」来帮扶的结果,就是“日主”当事人的意志力撑不了多久,与前文中所说的“自我否定”和“不能长久”是一样的,因此「比肩」虽然有帮扶因此,结构中「比肩」多的”日主“,身边必然是不会缺少朋友的,交友广泛并且普遍性的朋友质量都很高。如果「比肩」在结构中配置很好的话,它对周围朋友的感情https://m.weibo.cn/ttarticle/p/show?id=2309404735776943636938
10.考研政治(一)马克思原理费尔巴哈所理解的实践仅限于3.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目的角度) 4.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立场角度) 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的原因是: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 考点五: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1.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https://blog.csdn.net/wangjunlei666/article/details/126823980
11.硅谷禁书(十)会游泳dě鱼10.“你决意要做什么事,世界就必然会给你成就。”思想作用于无声之处,但它的成就却是非常显著的。其实一切可见的客观世界中的物体都是出自于不可见的能量的创造。思想是动态能量的重要活动形式,它能够与客体相联系,并使生命能量视觉化,一切事物都是通过这种规律得以显现的。 https://www.cnblogs.com/skyado/articles/1598805.html
12.地质灾害心得体会最后,对于已经发生灾害的情况,也需要及时采取灾后救援措施。及时公布灾情,及时组织救援力量,采取高效率的救援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总的来说,要加强防灾救灾体系的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培训,提高公众的灾害防范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保障人民安全和财产安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https://www.jy135.com/xindetihui/2310466.html
13.解读马克思的生态思想9篇(全文)需要,是根源于生命有机体对外部环境的依赖关系而产生的一种状态,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有选择的反应能力,不同生物间彼此具有独特的需要和需要对象,从而使它(P199)们互相区别开来。[5]作为自然界生物体最高存在形式的人,研究其需要的特征以及满足需要的方式,是了解人的本质的关键性一环。在马克思看来,人的https://www.99xueshu.com/w/ikeyg3jlsax1.html
14.2018年第3期总第5期即使是多元性的标准符合国际比较法划分标准,但我们还应该看到,其中还有一个缺陷,即虽然承认了法律体系的分类标准是多元的,但在组成这些标准或样式的各因素中究竟哪一因素占主导地位或起主导作用,夏教授没有明确的回答,因此反映到分类的结果上就必然出现“不对称”的问题。http://fxy.hunnu.edu.cn/info/1130/2924.htm
15.主啊我感谢你!虽然我的生命如日影偏斜但你永恒不变我能够依靠你我4.复活带来的结果 然而,“基督已经从死里复活,成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20节)。因此,复活是必将发生的事:有一天,所有“在基督”里的人都会复活。那时,死亡将被神彻底除掉(26节)。“神的权柄必然全面、彻底彰显出来 —— 这将是一个圆满的结局!(28节 – 信息版圣经 – 译者翻译)” https://m.zyesu.com/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3&id=21956
16.考研政治2020选择题高频考点SiriBlog16.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原因和动力,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质量互变定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过程和状态,回答了事物怎样发展的问题;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归宿,回答了事物朝哪里去发展的问题。 17.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https://blog.siriyang.cn/posts/20191121224234id.html
17.如何理解“五个牢牢把握”?湖北日报专访五位国内知名专家为你一一解读人民至上是新时代十年人民观、群众观丰富发展的必然结果。新时代的十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观、群众观丰富发展的十年。从2012年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到2018年提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从2020年提出“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呵护每个人的https://www.cjbd.com.cn/APPdtxw/2521653.html
18.《党史故事100讲》:改革开放篇(五十八)澎湃号·政务一、改革开放推动和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起源是在宁夏。宁夏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民族问题,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光辉典范。1936年10月成立的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是我们党领导的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037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