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身份转变研究述评

工作身份转变表面上是一种身份向另一种身份的转变,而本质上是工作身份尝试、协商与确认,工作关系转变,工作身份再平衡,以及认知转变与情感修复。

VanGennep(1960)、Cunha等(2010)以及Kennett-Hensel等(2012)解释了身份转变的宏观与微观过程。Ibarra和Petriglieri(2007)认为,工作身份转变本质上就是体现于宏观与微观过程之中的身份尝试(identityplay)、身份协商(identitynegotiation)与身份确认(identitywork)。其宏观性表现在对新身份的尝试上,而微观性则表现在身份协商与确认上。也就是说,个人工作身份转变始于身份尝试,然后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慢慢探索自己的言语尺度、关系力度及处事分寸,即身份协商,最后在协商的基础上确认自己的身份。

工作身份尝试、协商与确认在个体的不同生涯阶段具有不同的作用。在身份稳定期,人们依靠身份确认来保护和平衡已经建立的身份。而在职业转折期,人们通过身份尝试来接收不同的反馈,筛选可能自我,从而从多个可能自我走向一个具体的新认同(Yost等,1992),而从多个身份尝试向一个身份承诺的转变标志着身份由尝试、协商转向确认。可见,工作身份尝试、协商与确认构成了个体职业生涯的全部(Gersick等,2000),即人们在身份稳定期强化、确认身份,而在转折期尝试探讨可能自我和协商自我身份。

工作身份转变的本质研究提供了研究者对工作身份转变的不同解读,但无论哪一种解读,都将自我叙事(selfnarrative)作为促进工作身份转变的重要方式。这是因为,工作身份转变的有形表现往往是职业、工作、岗位、身份尝试的变化,而认知、情感、关系与自我意识的变化则是无形的,二者的顺利完成,特别是后者的转变主要依靠自我叙事。

自我叙事贯穿工作身份转变的全过程,人们在开始探索新的工作身份时,必须以叙述的方式来解释他们的未来目标(Ibarra,2003);而当承担新角色时(如受聘到新岗位),同样需要基于变化的环境叙述工作意义与价值(VanMaanen,1998;Ibarra,1999),以向别人和自己证明当初的决定是理性的(Ebaugh,1988;Ashforth,2001),从而获得心理支持感,进而实现工作身份的顺利转变。不过,转变叙事在制度性工作身份转变(如退休)中应用较少,因为制度性工作身份转变符合正常的社会身份变化秩序。同样,生活相对平静时,个体也只会偶尔编织故事(McAdams,1999)。其实,我们每天都在自我叙事中平衡自我,并且经历的转变越大,叙事自证就越有必要。面对工作身份转变,我们总是述说原因去说服自己与别人寻求清晰且一致的故事来匹配自我概念的改变。总之,自我叙事能够帮助人们解释暂时自我,把过去与未来融入和谐的自我意识中,以赢得别人和自己的支持,从而实现自我期待的转变。

总之,影响工作身份转变的因素复杂而多样,散见于不同文献中,目前尚缺少系统性与整体性框架。

1.工作身份主动转变与被动转变的差异研究。工作身份转变可能是被动的,也可能是主动的,而两者的影响因素、产生过程、产生机制与影响结果可能各不相同。就主动离职与被动离职而言,主动离职意味着找寻更好的自我身份,而被动离职(解雇)则意味着已有工作身份的突然失去,身份进入过渡期(Ashforth,2001;Shepherd等,2013),两者伴随的工作意义感、情感变化、叙事方式也可能完全不同。主动身份转变开始于自我差异的减少而不是增加(Albert等,2000),而身份意义构建则发生在角色退出后而不是退出前。相反,被动工作身份转变(如失业)带来的身份威胁(Ashforth,2001)可能缩小行为人探索可能自我的范围,且由于失业带来的负面影响,被动身份转变者需要面对更大的叙事挑战。可见,主动与被动工作身份转变具有不同的动态过程,而目前的研究还仅仅着眼于被动工作身份转变的影响因素(如创伤、组织破产等),两者在转变过程、影响机制和叙事方式上的差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5.工作身份转变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目前的工作身份转变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与研究框架构建上,实证研究较少。通过查询SAGE、Springer、Elsevier、ProQuest、Wiley等数据库可以发现,少量的工作身份转变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自我叙事上。在我国,工作身份转变研究才刚刚开始,这可能与工作身份转变研究主观性强、实验验证相对困难有关系,也与基础学科研究的成熟度有关。不过可喜的是,社会学领域的社会身份转变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如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身份转变为工作身份转变研究提供了借鉴。未来的工作身份转变研究不仅要更接近真实生活,而且应该进入个人情感与精神转变领域。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说,可以采用更具开放性和多元化的研究范式,将实验操纵、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此外,目前工作身份转变的宏观范式研究着眼于工作身份的有形转变,微观范式研究着眼于工作身份的无形转变(认同转变),未来应整合这两种研究范式,全面探索工作身份转变的完整过程(Hitt等,2007)。

THE END
1.摘抄134//人物与视角:小说创作的要素这有什么不同吗?请注意,在第二个版本中,场景花费的时间更长,但整体信息却少得多,时间跨度也远低于讲述的那个版本。 同时,纯粹的叙事只是一个前奏,为了引出接下来的故事。我们预计接着会发生一个场景。在阅读完叙述段落后,我们觉得没有事件发生。但在场景结束时,我们觉得有事发生了。 https://www.jianshu.com/p/25d72a654edb
2.编导高考故事创作技巧:故事的结构好的叙事会随着希望的起伏而展开。希望的新生与幻灭,谜题的设定与揭晓,悬念的形成和解开,都出现在故事的这个阶段。第三个部分是危机。人物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面临着崩溃,或者面临着死亡。死亡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书中困境部分我们有专门的介绍,死亡不仅仅是说肉体的死亡,还可以是希望的破灭,情感的失去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1590605191356995&wfr=spider&for=pc
3.叙事的三个层面是()。搜题找答案>试题答案>试题详情 【题目】叙事的三个层面是( )。 A、故事、文本和叙述 B、故事、人物和叙述 C、故事、情节和叙述 D、故事、环境和叙述 纠错 查看答案 查找其他问题的答案?https://www.zikaosw.cn/daan/11110505.html
4.叙事的三个层面不包括()叙事的三个层面不包括( )A.叙述语言B.叙述内容C.叙述动作D.叙述表情的答案是什么.用刷刷题APP,拍照搜索答疑.刷刷题(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职业搜题找答案,刷题练习的工具.一键将文档转化为在线题库手机刷题,以提高学习效率,是学习的生产力工具https://www.shuashuati.com/ti/1224365e95864542a0d535aa087ec5ec.html?fm=bd91c48c82e8dd6fd51182c1d051840410
5.高考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情节赏析题答题技巧(5)暗线: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作暗线,暗线能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 (三)结构特色 1.承上启下:凸显文章层次感,前后呼应,上下衔接,过渡自然。 2.起承转合:“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http://m.21wh.com/content/id/12772.html
6.兼实现代码理解。提示学习三个层面的本质解释。下文我们从三个层面描述提示学习的本质,包括原理和具体实作方式。 战略级描述(其实就是宏观叙事) 提示学习是利用模板激发预训练语言模板如(bert/bart)之类模型中的事实性知识(factual knowledge), 然后在将得到的事实性知识作为答案空间,映射到目标空间从而完成需要的下游任务。 https://blog.csdn.net/znsoft/article/details/124140518
7.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技巧都在这里了,想拿高分的同学一定要角度与层面应属两个不同的纬度,当它们彼此不交叉时,可以分别表述。而且不管哪个“角度”和“层面”,都要善于由浅近到纵深这样地有序排列,且在每一条的前面,都尽可能地用一句纲领性的语句作个提示,这样就保证自己的陈述条理清楚,层次井然了。另外,要注意的是不论选择“角度” 还是“层面”,都要选定两到三个,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609/00/46996736_917295845.shtml
8.浅析余华《活着》中的悲剧意识(活着)书评01.《活着》悲剧意识的三个层面表面来看,《活着》只是向人们展现了一卷没有预见与缘由的死亡惨象,但深究来看,这些悲剧,却蕴含了中国社会独有的现实背景,是作者于艺术与现实间平衡的结果。《活着》中呈现的悲剧意识,主要包括了三个层面。1) 生存之苦福贵一生,经历了人世间大大小小诸多灾难。看着家人一个个惨死,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303163/
9.文学概论教学大纲【考核要求】弄清抒情、抒情性作品、抒情性作品的构成等概念,明确抒情与叙事的主要区别,理解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把握抒情性作品的三个主要结构要素及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抒情界定 一、抒情与抒情性作品 抒情的涵义,抒情与叙事的区别。 二、抒情与现实 https://chine.hzu.edu.cn/2013/1024/c2853a113762/page.htm
10.Contents/premium.mdatmaster·Newslab2020/Contents·GitHub581 三个与对话、求真有关的项目 2022/4/16 Letter:公开、真诚的通信对话; Pairagraph:公共议题的回合辩论; OpenMind杂志:专注提升科学素养。 580 中国媒体的去新闻化 2022/4/12 中国特色的新闻聚合:政治控制的逻辑; 新闻机构内部如何看待新闻聚合; https://github.com/Newslab2020/Contents/blob/master/premium.md
11.从宏观蒙太奇思维中观叙事结构微观剪辑手法解读《花样年华三、微观层面:运用蒙太奇剪辑手法,完成叙事并创造意义。 蒙太奇是电影美学最独特的元素,它从微观的层面上来看,就是具体的影视剪辑技巧,存在于影视艺术创作的后期。而剪辑也就是选择将一个镜头与另一个镜头连接起来,从而达到某种叙事或表达意义的目的。 01 交叉+重复蒙太奇,完成电影叙事目的。 https://www.hxsd.com/information/4861/
12.2025年高考现代文阅读Ⅱ押题18.有人说,“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纪录片的真实性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现象真实、内在真实、哲理真实。请结合访谈内容,谈谈你对纪录片“真实性”的理解。 9.第29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将结合观众选票评选出纪录片十佳作品,如果你要为《大泰山》投票,你会从哪几个方面说明理由。 https://www.360doc.cn/article/46601607_1141784703.html
13.叙事文本有几个层面,其中有什么关系?叙事文本基本包括文本、故事、素材这三个层面。叙事文本的基本性质就是“讲故事”。首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文本,所谓文本也即读者在接受叙事文学时所面对的语言符号的集合体,在这一层面上,由谁来讲也即“叙述者”是谁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所谓素材(fA、bulA.也即叙事作品所讲的事件本身,这一事件是按照自然时间的顺https://www.examk.com/p/375655188.html
14.设计思维百词斩011叙事性设计/NarrativeDesign叙事和叙事性设计的定义 出处:江牧《叙事性设计的修辞》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叙事学”在后现代主义尤其是解构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进入第三阶段:“后经典叙事学”。与前2个阶段相比的,“后经典叙事学”有五大重要的特色/贡献: 1.从重视作品本身,发展到更注重分析读者与作品的互动与交流; https://www.d-thinker.com/news/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