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之一:读书人成了“稀有动物”?
书是什么?书是信息或者知识的载体,我们读书会有很多原因,有些是为了获取知识,有些是为了搜寻共鸣,有些是为了娱乐消遣。对比过去信息的匮乏,在新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信息无疑已经爆炸了,这些信息正在通过一个又一个终端里的APP呈现给大众,更新迭代速度已经超过了人类的想象,只要你想看,你永远都停不下来。那么这些“信息”能不能满足“阅读”的需求呢?最起码大部分需求是可以被满足的,那么随着这些信息形式的分流,传统出版面对的“读书人”一定是会变少的。
作为图书,不管是什么形式,传统图书也罢,新的立体书也罢,终究逃脱不了单维的属性,文字形式给予读者的“关照”毕竟还是少一些,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当我们体会过了超强的感官刺激之后,又有多少人,还会坚守在传统的图书介质里呢?恐怕很难。所以传统出版的没落是注定的,更何况是在缺少阅读习惯的当下的中国呢?读书人成为所谓的“稀有动物”还奇怪吗?一点儿都不奇怪。在读书人已经成为“稀有动物”的时候,作为出版人,更应该做好产品,用更好的知识供应给这部分读书人,不能再把阅读阵地拱手让渡给新平台了。
真相之二:图书市场完全饱和?
图书市场完全饱和了吗?我觉得没有,因为当下的知识是可以被穷尽的,但是被更新的知识不会被穷尽;当下的思想也是可以被穷尽的,但是被更新的思想不会被穷尽。如果是站在当下的角度去看中国的出版,那么很遗憾,出版市场必然是已经完全饱和的了,但是社会更新,万物发展,如果是站在为持续发展的社会服务的角度,出版市场怎么会完全饱和呢?永远都不会。
但是当下的出版人、出版社是如何为社会服务的呢?站在什么角度为社会服务的呢?在我看来,市场的需求,依然是丰沛的,因为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过去温饱线上的中国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高等教育普及率越来越高的民众,对基本精神生活会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哪怕经济下行,按照中国的图书市场普遍低廉的售价来说,一本书是极为便宜的,不至于消费不起,但是前提是货价得相符——买卖讲究的是一个你情我愿,我不想买,你不能逼我,反过来说,你卖的东西不行,卖不出去,不能怪罪于市场饱和。与其说市场饱和,不如检视一下我们作为厂商生产的东西行不行。回归对知识的敬畏,不是说说而已。图书市场现在的问题,与其说是饱和,不如说是越来越多的新品和越来越低的优质产品出品率,造成了流量池的拥塞。
真相之三:新书越来越少?
新书越来越少了吗?当然!作为一个厂商,你今年生产了1000种新品,但是每种新品销售都不超过2000个,连再次下单生产的机会都没有,那么你明年还敢,还会继续投入做新品的研发和生产吗?在不违反市场规律的前提之下,我想大部分厂商应该不会。这就是新书越来越少的原因,一个市场化的产业如果充分繁荣,就不会这样。但是我们不能把新书卖不好的原因,完全归结于出版社和图书公司,因为有的时候需求是分层的,供应也是分层的。本来做出来的A是供应给甲的,做出来的B是供应给乙的,但如果甲总是看到B,那实际上是很难产生转化的,而乙总是看到A,也同样的不会买单。但在此之前有个前提:我们作为出版方,有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做A像A,做B像B,精准定位,对得起读者。新书因为难卖,所以就少了,市场规律在其中起到了作用,我们主要来看看下面的这个问题——新书为什么难卖。
真相之四:新书越来越难卖?
新书难卖,这也是个不争的事实,但什么事情有果必有因,新书为什么难卖?我的卖货方法论其实非常简单——销售就是产品、流量、转化率综合作用的结果。
先说产品。卖是动作,货是根源,解决不了货的问题,难道指望大力出奇迹吗?现在我们每年出的新书,不管多还是少,真正解决了用户的什么需求呢?“新”和“好”是两个完全不同层次的概念,那么,新书,做对了没有?从选题策划到内容编写,到最后排版印制,都思考了吗?都做对了没有?
再说转化。假设货的问题解决了,做得特别对、特别好,那么下面就是转化的过程了。转化讲求的是给顾客一个合理的理由,让他把这本书带回家,我们的产品营销部门,有充分对照过用户的需求,提供“合理”的理由吗?恐怕没有。上文我们说了,今天的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市场,有时候我们还可能面临其他市场的跨领域竞争。在图书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消费者一定越来越挑剔,但是我们很多产品的营销包装,居然无法给用户提供哪怕一点点的情绪价值。那么敢问,谁会来买书?情绪价值是最简单的价值,很多出版社连最起码的情绪价值都不愿意提供,何谈深层次价值?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生活在“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迷梦里面呢?
最后说流量。假设书和转化的问题都解决了,我们再看看怎么去放大。之前我们给商家和出版社做培训,强调的都是如果产品本身没问题,那就用尽一切办法去买流量。因为靠花钱买流量,是会有对价的,最起码这是意见确定的事情,无非是这个钱是自己花出去,还是靠别人花出去,“如果投不死,就往死里投”,这个时候,才能产生所谓的“大力出奇迹”,而前提是“小力先出单”。今天的流量,和过去的流量不同,今天的流量形式和过去的流量形式也不一样,随着短视频已经成为绝对主力投放赛道,而我们的生意是架设在短视频平台上的,平台是什么样,生意就是什么样,在平台垄断相对流量的情况下,他能给你多少流量,你就能拿到多少流量;他给你推什么样的流量,你拿到的就是什么样的流量。但是平台在转化的过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如果平台追求订单量,那9.9元的单品就一定会充斥市场;如果平台追求高客单价,那9.9元产品的生存空间也就没有那么大了。
真相之五:传统书店快灭绝了?
传统书店遇到生存危机是因为他们被时代所淘汰,这也是历史的必然,与时俱进嘛!传统书店在传统时代,确实为丰富民众文化生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当主要流量还在线下的时候,传统书店占据了流量的入口,用面对面的方式,把每本书真实展现给每一位读者,读者在书店挑选、阅读、购买,大书店提供一站式的购书服务,小书店提供个性的、垂直的购书服务。但是在今天,人们购书途径太多太广,价格太便宜,而传统书店,没能在服务上及时更新,跟上读者多元需求的变化,只提供陈列和交易的场所,对于读者来说是不够的,或者说是没有意义的,也是多此一举的。不过我依然愿意相信,不是所有的书店都会灭绝,能够完成自我颠覆,自我成长的书店,还是会存活下去,这取决于书店在区域市场里,能为读者提供什么样的价值。独立书店的极致选品,多业态的经营,阅读属性的升级,从提供阅读场所到提供深度的阅读成长服务,都能为书店创造市场空间。
真相之六:传统电商平台卖书不灵了?
真相之七:短直图平台也卖不动书了?
短直图(短视频、直播、图文)平台,我们不妨过滤掉“图”,因为想要依靠图文平台直接影响和驱动购买,实在太难了。当然小红书是个特例,消费者整体画像不同,但是图文的转化率和其他的形式相比,依然是比较低的。图文主要是一种种草手段,最终,要么是在其他场域成交,要么就是在小红书的直播电商场域成交,况且还有大量外溢流量渠道在虎视眈眈。
真相之八:折扣越来越低,毛利越来越薄?
关于毛利薄的问题,恐怕未来是所有行业都要面对的问题。利润来自销售价格和成本之间的差额,在成本居高不下、持续攀升的现实情况下,销售持续走低的时候,利润确实是会越来越薄,这个也是当下不争的事实,但是,出版商利润低,经销商利润低,利润跑哪儿去了?
真相之九:图书依靠作者营销和出版机构的社群?
真相之十:图书的价值在发生变化?
环境的艰难,市场秩序的混乱,不是一日之寒,也不是一人之过。未来在前方,至于会更好,还是会更差,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2025,希望这个行业能继续破风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