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太夫人纪念图书馆”,是民国17年(1928年)由谷城县西乡(五山区)杨昭恕、杨昭哲兄弟为纪念其母逝世创办的私立图书馆。该馆由私人筹款修建,并由私人自行筹集经费和聘请人员管理。据1930年全国图书馆调查统计,湖北地区(包括武汉市)有各种类型的图书馆47所(载《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930年第5卷5期),属于民办性质的纪念图书馆仅此一家,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
民国16年(1927年)杨昭恕起草的《本馆缘起》(谷城县图书馆收藏)中说:“先母张太夫人……慕孟母之为人,以笃实好学,为训诲大方针,且热心赞助地方教育,慈善公益诸事业”。杨母六旬寿辰,黎元洪大总统赐奖章及匾额。杨母受奖,戒二子当以切实求学为报。次子昭哲由交通部派赴美国留学,长子昭恕亦由本省公费留学日本东瀛,两兄弟十余年远游求学,没有侍奉老母,深感内疚。于1927年,杨氏两兄弟为其母七旬祝寿,决定“建立纪念图书馆”。两兄弟的想法,得到杨母的同意,与襄阳第二师范校长陈季民协商附馆该校,已成议,因军事原因,学校停顿未果。
同年农历三月初六,杨母殁于城寓(谷城城内南街现在居委会住址)。因当时“军事方殷,江航陆路均为阻塞”,杨氏兄弟未能回里奔丧,次年夏天,杨昭恕一人返乡,办理丧葬及纪念图书馆事宜,决定节省丧葬费建立纪念图书馆,作为永久之纪念,以表先母之遗德,于是将杨母之灵柩由城寓搬运回乡(谷城西乡杨家老湾),卜吉安葬,同时,向国内外亲友、同学发出讣告,特别提出要求:不送挽联、孝帐之类的礼物,不举行任何宗教形式的活动,要求捐赠书籍、报章等,创办“杨太夫人纪念图书馆”。这个设想得到亲友、同学们的赞同,很快收到了一批书报杂志,自筹了一笔基金,将谷城城内南街杨母寓所改建成图书馆。
图书馆规模相对较大,座落城内南街中市,前门额上由谷城书法家陈哀古横书:杨太夫人纪念图书馆,背东向西,东西长16丈南北宽2丈7尺,分为两个区域,前厅3间,南北厢房各2间,后厅3间,厨房1间,后有小院,院中有葡萄树、桃树、香椿树、桑树、芭蕉、榆树等,环境幽雅,房屋宽敞。
图书馆开办时藏书五万余册,摆满了三间房,图书馆馆藏书源由三个渠道获得:一是杨氏兄弟经过多年采购所得,二是家藏遗留,三是由亲朋好友捐赠所得。图书馆开放后,杨氏兄弟又不断从上海、武汉、南昌、北京等地为图书馆寄回书籍。馆藏书籍除大量的平装外,还有明版、清版线装书,其中很多是杨家祖上珍藏的缮本书籍,另外还有英文、日文版书籍和经过多方面征集的地方文献资料,大部头书籍就有多种,有商务版的《万有文库》、《百科小丛书》、《儿童文库》、中华版《四部丛刊》,仅这几套书就有几千册,还有京、津、沪、汉出版的报纸多份,这些书刊都盖有“杨太夫人纪念图书馆湖北省谷城城内南街”的图章,每册编有书号,分类排架。现在谷城县图书馆和原襄阳地区图书馆还存有该馆少量书籍。
图书增添办法在《本馆要项》中也有规定:本馆购置书籍,除开办时购置和征集的外,以后每年按照上列经常费用比例添置,每五年征集图书一次,征集本县文献资料如人物传、族谱、私人著作、碑文、哀启、民谣、儿歌、教育调查、田赋统计等,借以保存本县文化典籍,以供有关人士查考。
杨氏兄弟都在外地做事,图书馆委托同族人杨伯芳代为管理,为了保证各项事宜进行,杨昭恕还拟定了《杨太夫人纪念图书馆简章》、《董事会章程》等(以上规章现存放谷城县图书馆)。图书馆设馆长一人,办事员若干人,负责馆内藏书的收集与整理。同时,设立董事会,董事由创办人聘请有较高学识、热心图书馆事业者担任,董事会负责指导和解决图书馆一切事宜,并稽核本年内工作及经济决算,遇有特别事件,召开临时董事会解决。除此,还订有《阅览规则》等。图书馆建成后,贴出通告,实行公开阅览,免费向社会各界人士开放,不收取阅览费用。据1931年,谷城县教育局督学余郁文在《谷城社教之鸟瞰》一文中说:“原有县立民众教育馆及私立杨太夫人纪念图书馆各一所……内部设备颇为齐全,规模亦甚宏大,故尚能供给民众之需求……”。经过几年的努力,图书馆藏书大量增加,读者数量增加,管理也日益完善。在三十年代,谷城这样一个偏僻落后的山城,而且采取近代公共图书馆的形式,举办这样一所设备齐全、制度完善、规模宏大的私立图书馆,的确是一件很新鲜、很不容易的事,这对于发展地方文化、转移社会风气,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十年代初,时局动荡,驻军频繁,该图书馆被迫停办。杨太夫人纪念图书馆虽然已经消失,然而,它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不可磨灭的,它将随着谷城文化的发展,永远载入史册。(本文参阅有关文史资料)
湖北省襄阳市档案馆地址:襄阳市东津新区汉水路1号东津商务大楼7号楼总编辑:雷新运责任编辑:李青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