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丝路文明与汉籍的传播

作者:毛振华(浙江外国语学院中文学院教授)

古代东亚的丝绸之路以中国东部为起点,向东抵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在东亚诸国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汉籍伴随着丝绸之路的不断拓展,成为东亚诸国交往交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通过遣唐使、海上贸易、僧侣交往等方式传播出去,为东亚日本本汉籍、高丽本汉籍的成熟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成为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辉煌一笔。

东亚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

东亚文化圈的中日、中朝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而汉籍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早期的文化交流主要是中国对日本、朝鲜半岛的单向输出。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西汉东方朔《海内十州记》、五代后周义楚《释氏六帖》等亦有相应记载。若是从这一年算起,中日文化交流至少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了。

丝路文明与东亚诸国的交流有陆上与海上两种途径,其中海上交往是主要的交流形式。春秋时期,中国与朝鲜半岛就通过海上路线进行贸易。隋唐时期,对外贸易的丝路更加清晰。《新唐书·地理志》详细记载了从山东半岛到朝鲜半岛的航线,据《新唐书·地理志》,唐朝时共有七条对外贸易的交通路线,其中海路只有两条。航线从登州港出发,经过渤海海峡,抵达旅顺口后再到鸭绿江,之后沿朝鲜半岛东南海岸南下后抵达日本。明清时期,贸易路线南移,宁波港、乍浦港等成为新的贸易中心。《长崎实录大成》:“当今上海、乍浦两地乃便利之处,各唐船往来共聚此地相互交易。”

由此可见,中国与东亚诸国的交流互动由来已久,东亚丝绸之路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贸文化交流,其中书籍交流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汉籍传入东亚的路径

汉籍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海上贸易的日趋繁荣而源源不断流向东亚诸国。汉籍的域外流布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形式,对于探究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状况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其主要路径大致有以下四条。

一是经朝鲜抵达日本。因地缘因素和交通条件的限制,中日汉籍交流一度主要依靠朝鲜半岛。《古事记》“应神天皇”条:“(285年)天皇又科赐百济国:‘若有贤士者贡上!’故,受命以贡上人,有和迩吉师。此人携《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并十一卷而一同贡进。而此和迩吉师者,文首等祖。”《六国史》亦有类似记录。中国文化在朝鲜半岛的流播,使得百济常常派遣使臣、留学生来中国交流,由此中国典籍等随之流传至朝鲜半岛。《隋书·倭国传》:“新罗、百济皆以倭为大国,多珍物,并敬仰之,恒通使往来。”朝鲜半岛成为汉籍传入日本的重要渠道。

二是经过海上贸易传入东亚。北宋时期设置市舶司,大力推动海上贸易。中日、中朝官方民间贸易兴盛,据统计,北宋期间,宋商船赴日次数约为70次(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高丽遣使入宋16次,宋使出使高丽9次,其他宋代文人等前往高丽10次,此外宋商往来次数达58次,汉籍成为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崎通商口岸成了汉籍源源不断进入日本的重要路径。大庭修对江户时期1714—1855年间的统计表明,中国入港船只共载书籍6630种、56844部。

三是通过遣唐使传入东亚。遣唐使是中日、中朝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古濑津子《遣唐使眼里的中国》认为:“虽说遣唐使是外交使节,但实际上是按律令制度下的官府规模组建的一套有专职的政府机构。”遣唐使肩负着政治交往与文化交流的双重使命,以“多得文书宝物”为主要任务。《旧唐书·东夷传》:“所得赐赍,尽市文籍,泛海而归。”遣使的主要目的就是购求书籍,学习中国文化。889—897年间,藤原佐世奉敕编写的《日本国见在数目》,共收录唐及唐前古籍1568部、17209卷。到江户时代汉籍贸易更加繁盛,《得泰船笔语》船主朱柳桥所说的中国典籍“迩年以来,装至长崎已十之八九”,此说虽不可考,但可见当时汉籍入日之巨。

四是通过僧人传播。汉籍通过僧人传播从隋唐时就已经开始。据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遣唐使中名留青史的留学生仅有27名,而留学僧则多达92人。拜根兴研究认为,朝鲜也屡有僧人来访,新罗入唐求法的僧人达130人。804—806年,来唐僧侣空海(774—835)潜心搜集中国诗学资料,编成《文镜秘府论》。据平安时代的《经籍后传记》记载,推古天皇时期国家书籍不多,于是派遣大臣出使隋朝求购书籍。宋代时期,僧侣携书归国者亦不在少数,1211年,日本泉涌寺名僧俊芿归国时携带儒书256卷、律宗大小部文327卷、天台教观文字716卷等共计2013卷之多。可见,僧侣对汉籍传播的巨大贡献。

汉籍传入东亚的文化影响

汉籍传入东亚,使得日本、朝鲜文化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通过与汉文化的学习与碰撞,不断汲取汉文化的充足养分,将其融入自身的民族文化之中,进一步促进了东亚各国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一是奠定了日本、朝鲜文化的基础。东亚文化圈通过丝绸之路等形式促进了汉籍的流布,汉籍的广泛流布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融合与认同,推动了东亚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日本、朝鲜通过明引、暗引、化用等方式,不断从中国典籍中汲取理性、采掇词华,从而内化为其文化基础。据《南史·夷貊传》,南朝宋顺帝升明二年(478),倭国遣使上表,表文中的“跋涉山川”出自《诗经·鄘风·载驰》“大夫跋涉,我心则忧”,《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跋涉山川”,“不遑宁处”出自《诗经·小雅·采薇》“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旨在歌颂其先祖开疆辟土时不畏颠沛奔波的精神;“累叶朝宗”出自《诗经·小雅·沔水》“沔彼流水,朝宗于海”。604年,日本圣德太子(573—621)颁布了《十七条宪法》,其中的13条21款文字,取自《周易》《尚书》《左传》《论语》等典籍。朝鲜征引中国典籍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如568年刻成《北汉山新罗真兴王巡狩碑》中的“修己以安百姓”引自《论语·宪问》,意在说明治国安邦的根本所在。日本、朝鲜对中国文化进行积极的摄取、接纳、消化,丰富了其文化的表达方式,奠定了汉籍域外传播的重要基础。

二是促进了东亚文化的交融。中日、中朝文化之间的交融伴随着交流进程的加快而不断发生急剧的变化,随着传统文化的不断“外流”,汉籍经过日本、朝鲜学者的翻印、改写、重写等,使其成为日本化、朝鲜化的中国学。其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汉籍又通过贸易、文化交流的形式重新回到母体,对母体文化产生了新的影响,即“文化回流”。如山井鼎《七经孟子考文补遗》以毛氏汲古阁本《十三经注疏》为底本,以足利学校所藏古写本、足利学校活字印本、宋刻本为主校本,并参以元刊明修十行本、嘉靖李元阳刻本、万历北监刻本、唐宋石经、陆德明《经典释文》作为经注文字的校勘材料,是比勘诸本严谨搜集整理汇编而成的,特别是足利本是中国学者未能见到的珍稀资料,对于保存《左传》文献具有重要贡献。《七经孟子考文补遗》传入中国以来,受到乾嘉学者卢文弨、王鸣盛、阮元等人推崇,并被《四库全书》收录,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

总之,东亚海上丝绸之路作为往返于日本、朝鲜的重要通道,在东亚诸国贸易与文化的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汉籍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通过遣唐使、贸易往来、僧侣交流等形式源源不断地传入日本、朝鲜。汉籍的广泛流布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融合与认同,推动了东亚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THE END
1.汉籍词语成语百度汉语_汉籍: 汉代典籍。 外国人特别是日本人称中国汉文典籍。https://hanyu.baidu.com/zici/s?wd=%E6%B1%89%E7%B1%8D
2.汉籍电子文献资料库「漢籍全文資料庫計畫」的建置肇始於民國七十三年,為「史籍自動化」計畫的延伸,開發的目標是為了收錄對中國傳統人文研究具有重要價值的文獻,並建立全文電子資料庫,以作為學術研究的輔助工具。「漢籍全文資料庫」是目前最具規模、資料統整最為嚴謹的中文全文資料庫之一。 https://hanchi.ihp.sinica.edu.tw/
3.汉籍的解释汉籍的意思汉典“汉籍”词语的解释条目汉籍(漢籍) 拼音hàn jí 注音ㄏㄢˋㄐㄧˊ 汉籍词语解释 解释 1.汉代典籍。 2.外国人特别是日本人称中国汉文典籍。 ? 汉典 汉籍网络解释 百度百科 汉籍(字典中对“汉籍”的解释) 汉籍,读音hàn jí,是一个词语,指汉文典籍或汉字古籍。 https://www.zdic.net/hans/%E6%B1%89%E7%B1%8D
4.汉籍的意思汉籍的解释汉籍的拼音⒈ 汉 代典籍。 引《宋书·律历志下》:“远考 唐典,近徵 汉籍。” ⒉ 外国人特别是 日本 人称 中国 汉文典籍。如:我需要查一下东洋文库的 汉 籍目录,不知这里的参考室有没有? 更新时间:1天前,*更新了其他类型汉语词汇在本页面展示*耎弱 宾道 遗诰 出人命 宫邑 桃花流 骡驹 小役 受月 浑璞 电http://cidian.shanxijianzhuzizhi.com/ci/121899/
5.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电子书“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知乎有人提供过下载,能用大陆网盘的书友可能早已用过。 无法用大陆网盘的书友,得托tmzncty兄的福,使用其自建网站下载。下载速度奇快。 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第四版 https://book.tmzn.top/1/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第四版 ×不能用了。 https://forum.freemdict.com/t/topic/14005
6.古籍查询网站东文研汉籍影像库东文研汉籍影像库 哈佛大学善本特藏哈佛燕京 - 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 广西大学古籍所古今图书集成古今圖書集成網站首頁 山东省图书馆数字资源平台 124.133.52.180/Usp/apab 有古籍部分,遗憾的是因其OCR尚未完成,所以无法全文检索。 #网洋撷英#之台湾古籍数据库: 古汉籍善本数位化古漢籍善本數位化https://zhuanlan.zhihu.com/p/40182219/
7.“汉籍”的意思“汉籍”词语解释汉籍 首页>词典> 汉籍 广告x 词语名称:汉籍 词语读音:汉(hàn)籍(jí) 词典解释: 1.汉代典籍。 2.外国人特别是日本人称中国汉文典籍。 相关词语: 汉民族汉阴机汉阴老汉家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汉穆拉比法典汉堡汉萨同盟汉语拼音字母汉语大字典汉科乌马山汉城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汉字输入设备汉字国际码汉江汉印汉书汉https://tool.httpcn.com/Html/Word/141/697852141633.shtml
8.张西平:西学汉籍文献研究初论显然,《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属于汉籍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甲骨文的发现和敦煌文献的发现是中国历史学的大事,也是中国文献的大事,这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汉字,抄写在绢帛上的汉字同样属于“汉籍”的范围。“汉籍”目前学术界已经不再将其仅仅理解为中国士人在历史上的出版物,凡是用汉文书写的历史文献都可称http://www.chinakongzi.org/zt/lw/202412/t20241202_577757.htm
9.汉籍的意思汉籍是什么意思汉籍的近义词反义词读音沪江在线词典网为您精选汉籍的意思及读音、汉籍是什么意思、反义词、近义词等信息,由deny66于2013年4月3日添加。 读音:hàn jí 注音:ㄏㄢˋㄐㄧˊ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1). 汉 代典籍。《宋书·律历志下》:“远考 唐典,近徵 汉籍。” (2).外国人特别是 日本 人称 中国 汉文典籍。如:我需要查一下https://www.hujiang.com/cidian/hanji_237255/
10.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山东推动全球汉籍合璧工程 致力流失海外典籍回归盛世修典,传承文脉。今天的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撑。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摸清传统文化的家底,完善传统文化的体系建设。千百年来,因为https://hanjihebi.sdu.edu.cn/
11.日本收藏汉籍的图书馆以及汉籍书目中华典籍可谓汗牛充栋,中国的古籍传入日本的历史远可追溯到隋唐时期甚至更早。古籍在源源不断的传入日本后,现在日本拥有众多收藏有大量汉籍的文库与图书馆,下面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 一、藏有汉籍图册的日本文库、图书馆 1、内阁文库与德川幕府藏书 内阁文库为日本国立公文书馆下属。馆内所藏汉籍,基本上由幕府时代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328/16/39564225_1118638965.shtml
12.近三十年来域外汉籍整理概况述略(三)近三十年来大陆地区域外汉籍整理的特点及不足 近三十年来,随着国内的开放,一大批学者的去国访书,使得域外汉籍的整理不再是前辈学者学术活动的简单延续,也不再是个别学者的踽踽独行。从过去较注重域外汉籍的版本价值到兼顾域外汉籍的研究价值和版本价值是域外汉籍整理观念上的一大转折。正因为如此,域外http://lishisuo.cssn.cn/zsyj/zsyj_whsyjs/201212/t20121226_1794082.shtml
13.何以中国历时7年寻访98个国家“汉籍合璧”工程找到124万部汉籍2018年,由山东发起的全球汉籍合璧工程成为国家重点文化工程,被列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900多位中国学者、海外华人奔波在日本、美国、英国等98个国家,7年时间,从近2000个藏书机构里找到了124万部汉籍。目前,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已经和1173家海外藏书机构建立了合作联系,达成了近600项合作协议或意向,更大范围地推动中外https://sdxw.iqilu.com/w/article/YS0yMS0xNjA2NjA2O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