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谷晃义:戊戌变法的“社会”面新浪财经

2022年11月25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史学论坛暨中国近现代史青年学者读书班2022年第4期邀请到慈济大学东方语文学系副教授八百谷晃义作题为《戊戌变法的“社会”面》的报告。本次读书班以线上会议的形式举行,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戴海斌教授召集,张仲民教授主持,随后由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客座教授潘光哲、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吴仰湘、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杨雄威进行评议。本文为主讲人发言稿,末附评议人发言整理稿和部分听众问答。

主讲人发言

八百谷晃义(慈济大学东方语文学系副教授)

一、过去戊戌变法史的研究

过去的观点认为,维新运动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目标是君主立宪。而黄彰健的研究是重要转折点,他发现康有为对《戊戌奏稿》进行了篡改,《戊戌奏稿》无法准确代表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的构想。他的研究也推动了维新运动史的研究,尤其推进了资料的挖掘和整理工作。最近二十年,在史料的开拓和历史过程的复原方面,也有大的推进,其中最重要的当属茅海建、马忠文等学者的研究成果。

二、维新运动时期学会的政治性

(一)学会的意义

(二)强学会的夭折

(三)《时务报》的宣传与启蒙

(四)学会运动的新方式

第一是使用新媒介。之前也有通过书信往来,发表政见的现象,但是书信往来是私密的,是一对一的双方向交流,报刊媒介的宣传却是公开的,单方向的,以不特定多数为对象。维新运动时期报刊的新鲜之处在于,有一定名声的中国人,在存在于官方政治架构外的报刊发表政治主张,并在中国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而且《时务报》等办得比较成功的报刊,在全国各地开设派报处,开始具备了超越地域限制的影响力。可以说,报刊的影响力逐渐克服了地域和官绅较为封闭的人际关系的制约。而他们除了报刊之外,还积极使用宣传册子。

第二点是公开性。中国有君子不党的观念,当时的士绅不太敢把自己组成团体的事情向社会公开,但是《时务报》馆对外公开了广泛存在的支持者的姓名,试图显示其显著的影响力,不过他的公开性还是过渡性的,因为《时务报》的《公启》,有《列名公启》和《不列名公启》两种。但到光绪二十三年,上海不缠足会、农学会、蒙学公会等上海地区的学会的公开性已经摆脱了过渡性状态,发展到非常成熟的程度。它们把自己的会员的名单,都在自己的刊物上公开。可以说,不缠足会中的积极分子已经认识到了公开的组织形态,对开民智和扩大影响力的有效性,开始对自己的运动方式产生自信。

第三点是横向性网络。比如缠足并非限于一个地方的问题,而是全国各地均存在的问题。除了上海有不缠足会外,各地也存在不少类似的组织。其中如湖南不缠足会等,与上海不缠足会明确有渊源关系。此乃说明,官绅们开始跨越地方,在统一的问题意识下形成了团体力量。除了不缠足运动以外,还有陕西刘光蕡等地方绅士,响应上海等沿海先进地区趋新人士的号召,试图在地方透过学堂、学会等工具进行启蒙与改革。这种人物的广泛存在,显示着趋新人士逐渐形成跨越地方的横向结合,建立了超越地缘或官界派系等传统人际关系的官绅舆论空间。

(五)新运动方式的局限

这种新的运动方式也有局限,信息的地方性差距还是很大,如北京的毛慈望,即使在北京,也很难买到西学书。《时务报》流通的地域性差距也还是存在,如刘光蕡在陕西购书的方式不是去书店采购,而是派自己的学生去上海采购,说明当时若无书院等机构或积极分子推广,此地人士能接受的信息就会大大减少。可以说,《时务报》等报刊和西学书籍在地方的推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地方政府、书院与学堂等地方教育机构以及积极的个别绅士。当地若没有此等机构和人物,就得依靠他自己的人脉。如果没有可以依赖的人脉,很难获取先进地区的讯息。学会组织的推广,常依靠官绅间传统的人际关系,但这种人际关系,同时会成为阻碍学会发展的绊马索。此时,在地理上以上海等先进城市为中心,趋新人士在旧有的血缘、同乡以及科举的师生、同年等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有别于官方人际秩序的横向结合。但此种趋新人士“社会”的局限,也很明显,当时的官绅“舆论”,也只存在于此种有限的“社会”中。

(六)保国会

从政治性的角度看,光绪二十四年成立的保国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康有为在保国会的演讲上指出,士大夫应对天下兴亡负责,并呼吁他们以“忠肝热血”发动救国行动。然后在章程中保国会明确提出,保国会的目标是“保全国地、国民、国教”。为了实现此目标,保国会要“讲求经济之学,以助有司之治”。同时,保国会的章程特别提到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二十七日的上谕,应与清廷将康有为的上书跟上谕一起颁发有关。其意图是试图借用皇帝的权威,给保国会赋予正当性。不过保国会中的士绅如果主动要“助有司之治”,则明显超越了上谕所要求的范围。报道保国会的《国闻报》称:“本朝二百五十年士大夫,不奉朝旨,毅然引国事为己任,不顾成败利钝,斩斩而决之吾之一心,而其徒从之者,又如是其盛,未之前闻也。”报道所言才是实录。而且保国会将其成员公开,并将《章程》刊刻,进行宣传。

保国会的这种政治性,招来了官绅的批评,包括浙江举人孙灏、御史潘庆澜、李盛铎、文悌、黄桂鋆、杨度等参加甲午年顺天乡试同年会的举人,湖北张之洞幕府等。其中孙灏的批评可谓一针见血,他认为,保国会如果要“讲求经济之学,以助有司之治”,就是侵害皇帝的权力。可以说,以康有为集团为中心的维新派人士,自甲午战败后成立强学会时开始,透过《时务报》等报刊积极进行启蒙,组织学会制造呼吁改革的官绅舆论。到保国会成立时,他们提出的并非一个地方的个别利益,而是作为全国官绅普遍追求对象的“保国”,同时把士大夫定位为拥有“亡天下之责”、“救天下之权”的政治主体。在此之前,不在其位的士绅只能通过现有的体制向政府提出自己的改革方案,但在此时,他们开始掌握了通过士绅间的横向结合制造改革舆论的新方式。

(七)舆论与制度

当时的士绅舆论怎样跟政府沟通呢?总理衙门章京汪大燮看到保国会之后,给汪康年写信说,康有为在保国会开会上光说亡国灭种的危险,却未提出救国的办法。汪大燮的发言非常值得注意,康有为通过其上书活动获取了光绪皇帝的支持,成功接近了最高决策权力。“百日维新”的进展,实际上是极大地依靠了光绪皇帝对康有为的支持,但这种支持,并非制度性的,而有浓厚的个人色彩。而且,康有为在向光绪皇帝提出方案时,所使用的渠道仍为现有的言路,即透过六部堂官与都察院的代奏,以及接近有上奏权的官僚,借用他们的名义上奏。可以说,为学会的政治性活动建立制度支撑,并将士绅舆论通过制度性渠道传达政府,这些都是尚未解决的课题。

三、什么样的人参加学会?

除了康梁等重量级人物之外,什么样的人参加学会呢?以上海蒙学公会和湖南不缠足会为例,这些参与学会的人,地缘、血缘因素很明显,此种士绅传统人际关系,在推广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会起到负面的作用。如湖南法律学会等,有些学会未对陌生人开放门户,很少有高级官员,以中下层士绅为核心力量。蒙学公会有比较清楚的数字,进士只有11个人,大概9%左右,最多的是生员。有职位的有57名,大概占45%,但是其中26名是非实缺,候补,估计大部分是由捐纳获得的。湖南不缠足会名单未提供身份资料,但根据当时湖南地区的报刊报道,大部分为生员等中下层士绅。值得注意的是,从会员中可以看到较多的绅商人物,像蒙学公会里面有经元善、周学熙、郑观应,或者湖南有张本奎、萧仲祁、王国柱、章恭斌等实业界的人物。这或许可以说明,学会里边有一定代表新兴社会力量的人物。

四、浙江士绅的学会活动

五、蒙学公会和《蒙学报》

接着谈一下浙江人士的学会,这边特别提到的是蒙学公会和它出版发行的《蒙学报》。因为叶瀚留下了较多蒙学公会成立时的资料,所以能比较清楚地知道蒙学公会的筹备过程。叶瀚本在张之洞幕府,在武昌时也想创办学校,设立学会,发行报刊,但没有成功,却对蒙学领域一直抱有关怀,后来他发现在武昌基本无法施展他的抱负,遂于光绪二十三年秋天去上海,与汪锺霖等设立蒙学公会。他特别重视跟汪康年《时务报》的合作与分工,因为汪康年已经办了政论性报刊《时务报》,所以需要走不同的路线,才有竞争力。后来他选择了蒙学这个领域,成立了蒙学公会。

当时学会运用的新的运动方式和特点,在蒙学公会的活动上也都可以看到。比如公开性,蒙学公会公开了他们的名单,然后使用报刊宣传,使用报刊宣传筹款。蒙学公会推广事业,除了透过官绅间现成的人际关系以外,还积极使用报刊媒介的公共舆论空间。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叶瀚尚在湖北时为自己的事业筹款,基本透过私人关系网,但在上海,他们已经拥有了学会与报刊这种新的工具。这种新工具可以使他们通过公开的方式集款。可以说,学会、报刊等新工具,为趋新人士的事业带来了新的运作方式,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

这些拥有新方式的士绅团体,如果面临政治危机,也容易政治化,当时的《时务报》之争,可以表现这一点。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初八日,清政府决定把《时务报》改官报,派康有为督办其事。清政府的这个决定,大大的冲击了上海地区的浙江人士。叶瀚等人为了对抗康有为集团,要联合浙江人士在上海拥有的群体力量,成立浙学会,在设立浙学会的计划中,蒙学公会有重要位置。

而在光绪二十四年七月初一日,上海地区的浙江人士的趋新事业进行了大调整,比如《时务报》改《昌言报》,《时务日报》改《中外日报》,蒙学公会的会务与《蒙学报》的报务一分为二,其中蒙学公会政变后随之云散,但部分成员积极参与庚辛前后的士绅政治运动。《蒙学报》则在汪锺霖的带领下,政变后虽有坎坷,但仍得以继续刊行。

六、《湘学报》研究

从这个意义上讲,《湘学报》是非常有意思的报刊。它于光绪二十三年三月创刊,他的自我定位,是一个少谈政治,多研究些学术的报刊。江标在《叙言》和《例言》中明确表示,《湘学报》有与《时务报》等政论性报刊有不同的策略,即避谈政治,专门讲求实学,江标办《湘学报》的初衷,并未逾越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二十七日上谕所要求的范围。可以说,江标办《湘学报》是在光绪二十一年以来中央政府积极推动现代化的背景下,响应中央的方向,试图提供有助于改革的“中西有用诸学”知识和人才的行为。

有意思的是,《湘学报》有很多重编本和重印本。大致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流通网络的问题。因为它是内陆地区的报刊,在发行时,流通网络存在很多缺陷,如在上海、北京的很多人想看《湘学报》,但都无法看到,湖南学政衙门只能重新印刷,但这种流通网络的空隙给当时的书商提供了一些市场,使得他们印刷盗版。到了清末新政时期,《湘学报》还受继续欢迎,尤其是清末新政时期的科学改革,给《湘学报》的内容提供了市场。若要讨论《湘学报》给读书界带来的影响,一定要注意新政时期的读者或者重编、重印本的存在。

这里介绍一下我找到的这些重编本、重印本的例子。这是光绪二十三年五月二十一日石印版的《湘学报》,它是比原版晚两个月出行的盗版石印版,说明当时《湘学报》流通网络的问题,给上海地区的书商提供了市场。

这是使用《湘学报》原木版重印的《湘学报》,而且它的印刷时期是光绪二十八年,已经进入新政时期。所以可以知道,除了下面介绍的石印本的重编本外,《湘学报》的木板到了20世纪初的时候,还保存在湖南的萃文堂书店里面,书店还用原来的木板继续刷印。

下边是重新编辑的石印版《湘学报》照片,被叫做《西政丛钞》,一个是台北中研院的藏本,一个是中国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阅览室藏本,北京的藏本和台北的藏本其实是一个内容,只有封面不一样,所以可以知道它至少重印过一次。

这是《西学新政丛书》,也是重新编辑的《湘学报》,其实虽然它们的书名叫《西学新政丛书》或者《西政丛钞》,但是其实里边的内容都是改头换面的《湘学报》。

七、维新运动时期政治宣传中的宣传册子

维新运动时期宣传和启蒙的媒介,除了报刊以外,还有宣传册子。维新派积极使用宣传册子,比较好理解,康梁等人都积极使用宣传册。但有意思的是,反对变法的人士,也积极使用宣传册子,如刚才提到的反对保国会的浙江举人孙灏,他撰写《驳保国会章程》并作成宣传册子,在北京流传很广。

如果注意到湖南地区反变法活动的行动方式,像樊锥驱逐案、《湘绅公呈》、《湘省学约》、宾凤阳揭帖案等著名的反变法活动,可以知道此时的湖南保守派已经开始团结起来,将他们的主张向社会公开,并诉求认同。吴仰湘认为,当时湖南反变法活动中非常著名的《翼教丛编》,其实不是苏舆编辑的,而是以王先谦为中心的湖南保守人士集体编辑的刊物。我非常认同吴老师的结论,而且觉得“集体”这个部分很重要,其中最积极的是叶德辉,他的反变法活动非常活跃,在他的活动中,也可以看到宣传册子,如单独刊印的《輶轩今语评》。其实《輶轩今语评》宣传册子的版式,跟后来在湖南思贤书局出版的《翼教丛编》的版式基本上一致。如果把它和后来的《翼教丛编》相比较,可以发现它是单独刊行的版本,第一是版心没有《翼教丛编》四个字,第二是单行本中的一些字体和后来的《翼教丛编》的版本字体不太一样。除湖南之外,武昌的张之洞幕府也积极做宣传活动,如梁鼎芬打算排印《驳保国会章程》或者刊刻《许尚书文侍御奏摺》,做宣传册子进行宣传等。

最后谈一下反变法活动的意义。张之洞幕府的陈庆年,在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二日的日记中说,反对康有为的人士也感知到了他们也需要团结起来,要开展政治宣传,唤起天下的正论。可以说,反对维新运动,反对康有为的士绅,也采取了跟趋新人士一样的宣传方式。当时的保守派尤其是湖南王先谦、叶德辉等人的目标,是维护皇权,他们对舆论空间的扩大有高度的警惕,但是保守派开展的宣传活动违背了他们当初的意图,最终导致了士绅社会舆论空间的扩大。

结论

我在今天报告中经常提到士绅对政治权力的要求,虽然维新派不完全是“资产阶级”,也不是要实现“君主立宪制”,但士绅对获得政治权利和建构新统治模式的要求还是存在。这种新的运动方式凝聚了趋新士绅的团体力量,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这些维新运动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号召力?有两个理由,一个是亡国灭种的危机感,此外还有一种不可阻挡的“势”。19世纪末时,通过报刊媒介的普及,西学知识逐渐开始地方化。这种报刊的内容对“政治自觉”不高的士绅也有吸引力,如有关科举改革的报道。很多人开始阅读这些报刊,接受西学知识,这些趋新人士已不是分散的个体,而是一种社会的群体,他们是维新运动扩大影响力的条件,有这样的前提条件,维新运动才可以有号召力。

我们也应该看到维新运动的多样性,比如今天介绍的蒙学公会,或者官方认同较强的《湘学报》。茅海建认为,在维新运动时期由康梁提出的改革构想多有“粗略的、不完备的”内容,“戊戌变法若能继续走下去,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很可能只是过场性人物,很可能会出现新的领袖和主导人,历经磨难,找到能够达到目标的途径”。如果这样说的话,在实践层面,蒙学公会等非康梁人士主导的改革,让康梁的过程继续走下去,虽然在继续走下去的过程中,也有调整或者矛盾等因素,但通过合作分工,甚至对抗,趋新人士的行动共同组成了维新运动的整体。

最后有个问题,戊戌变法得以延续吗?当然中央政府里边的改革在戊戌政变后被中断,但是如果注意到戊戌变法的社会面,戊戌变法部分得以延续。如他们的运动方式,戊戌时期的政治运动和庚辛前后的政治运动,不仅在运动方式上,还是在人脉上,都可以看到连续性。舆论空间方面,戊戌政变也无法完全遏制舆论空间的扩大。政变后,张之洞与刘坤一等地方大官参与了跟康梁的舆论战,试图通过报刊媒介,证明政变的合法性。部分现代化事业还得以延续,如《蒙学报》在政变之后还可以继续刊印。这一方式在戊戌变法时期被生产的新知识还继续有市场,如《湘学报》、《蒙学报》等,在政变之后还得以延续,继续有影响力。

评议人评议

潘光哲(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客座教授)

从八百谷老师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式的研究风格,即一种“精耕农业”的做法。通过他对《湘学报》各种版本的展现,可以看得很清楚。他今天也帮我们重新反思,在维新运动中,并不是没有反制者,而且大家都进行所谓的舆论或社会动员,这对于我们理解戊戌前后的社会气氛非常有帮助。

八百谷老师的研究,最重要的还是注意到讯息的载体,他在《湘学报》、《蒙学报》,以及维新动员小册子的制作以及生产等方面,做了精细研究。但八百谷老师可以在受众的方面,再多下点功夫。我自己的阅读史就比较强调读者回应的部分,八百谷老师似乎可以利用大量出土的各种日记,对亲历维新变法的士人如何回应,做出一些讨论与思考。

在此我比较好奇,八百谷老师为何没对张之洞《劝学篇》的回应做出特别的讨论。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中体西用论,实际是当时读书人彼此之间的共识,不是张之洞的个人意见。如周星诒、许宝蘅、林骏等地方型的读书人,在不同的场域当中都能够读到张之洞的《劝学篇》,而且在日记中都有正面回应。在中央,张荫桓这样一位大官,也在日记中留下记录,称赞《劝学篇》。在当时的环境之下,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意见,实际上形成了思想气候,为大家所共同接受。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可以看到戊戌时期的思想潮流,借由这些宣传品、小册子得以传播。

在当时的环境下,这些小册子当然各有立场,但并不是说他们彼此之间没有可以同论共享的思想资源。举个例子,在江标的时代,薛福成的《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被认为是学生要读的书,在考课中也有写《四国日记》读后感的命题。可如果从别的面向上看,王仁俊作为一个跟叶德辉一样的读书人,也会引用《四国日记》中对西方风俗的记载,来证明中国的风俗、教化是何等的正当,何必要引西入中。从这点来讲,我们通过王仁俊的《格致古微》可以看到,不管是支持变法维新的人,还是反对变法的人,他们的知识基础,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他们尝试提出的论述方向却是南辕北辙。我们借由这样的考察,或许能对变法维新小册子的实质内容进行分析讨论,理解这些宣传品的作用。

但话讲回来,八百谷老师讨论这些宣传品的意义,是站在今天一个大的、宏观的,事后之明的角度。我们作为一个历史学者,怎样看待这些小册子所带动的中国社会变迁的样态?在这里容许我引用西方一个研究传播史的学者韦伯斯特所提出的Informationsociety(资讯社会)的概念。即在当年的环境下,中国是否可能和西方一样,慢慢借由各种舆论动员的工具,如报纸,出版品,小册子等,让人们能够各自发表政见,提出对于现实政治、社会事务改革等方面的看法。如同八百谷教授告诉我们的,《湘学报》一旦印刷版留着,最后就可改头换面,形成《西政丛钞》这样的著作,在市场上流通。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Informationsociety,即资讯社会的时代,在中国的大地上也可能开始出现,虽然它也许只是广大沙漠中几块小小的绿洲,但毕竟预示了此后中国社会的变化。不管怎样,这些概念来自于西方,重点在于我们如何借助西方的思想概念,借由中国史的经验,提炼出更好解释中国社会方方面面思想的概念。当然,理论跟材料之间必须要融会贯通,这样的融会贯通,自然要看研究者自己的本事,但是我相信凭着八百谷教授的用心,以及他的努力,做出来的成绩必然会让人耳目一新。

吴仰湘(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

另外,还有一个细节,我也提出来。八百谷教授专门解读了陈庆年在戊戌年五月十二日的日记,认为这则日记表明反变法的人受到维新派的影响,也注意到要团结起来,开展政治宣传,我感觉这种解读有点偏差。

我这里找到了陈庆年六月二十三日给曹元弼写的信,在信中他也讲了这段话,和五月十二日的日记差不多。但我对此的解读是,他是强调守正之士一定要起来批驳康学,这种批驳不是在政治层面进行,而是在学术层面进行。

第二则材料是第二天,陈庆年给湖南学者胡元仪写信,约他针对康有为的《古文尚书》辨伪做反驳,并强调应该要纠正这种学说。

第三个材料是他在八月十一日写给自己老师王先谦的,特别提到自己在针对《新学伪经考》写《卫经答问》,从学术上批评康学。

年底时,他又在给王先谦的信中谈到这个问题,他的思路和五月十二日的日记一脉相承,强调士大夫要写书来批评康学。他的反驳还是从学术入手,而不是达到政治上的宣传。因此八百谷教授从政治宣传的角度论述,可能存在误读。陈庆年所谓的“造货”是写学术著作,并不是要大家团结起来做政治宣传。当时的学会、报刊,主要还是通过讲学的方式,比较隐晦、委婉地提出政治诉求。所以我们还是要多从启蒙和学术两个层面评价戊戌时期的学会、报刊宣传问题。

再补充一下,八百谷教授强调旧派对宣传册子的重视是受到维新派的启发,我感觉未必如此。因为通过传单的方式来宣传,是早就有的。在古代,大家叫它揭帖,往往是匿名的揭帖。像湖南的周汉反洋教,就大量散布这种揭帖,也可将其称作宣传册子。因此旧派使用宣传册子不是受新派的启发,这是早就有的传统方式。

另外,八百谷教授提到,湖南编《翼教丛编》时和湖北张之洞派系合作。根据刚才陈庆年的书信,其实张之洞派系早就开始有组织地反驳康学,一个是针对梁启超的两个“界说”,请曹元弼写著作反驳。另一个是针对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请湘潭学者胡元仪反驳,以及刚才潘老师特别提到的《劝学篇》,表明湖北早就开始有计划地反驳康学。后来他们发现湖南的人也在做同样事情,所以两湖联手,促成了湖南《翼教丛编》的编纂。

杨雄威(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今天我的回应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针对八百谷老师的讲座报告,第二部分针对论文。

维新变法时期,实际上是一个风气将开未开的时代。像王汎森用了威廉斯感觉结构(structureoffeeling)的说法,称很多东西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有些概念没有我们后边想的那么清晰。八百谷老师写保中国不保大清,阐发大清跟中国到底什么关系,后边也不断地赋予它意义。一开始大清和中国到底呈现什么关系,当时恐怕也不清楚。梁启超说自己才学了性本善,便教人之初,实际上他自己也是模糊的、流动的,处于变的状态。所以相应的概念、思想都是这样,维新时期也是如此,一直讲开风气,但也处在一个将开未开的状态。

八百谷老师提到的“社会面”,是很好的尝试。从帝王将相的角度,难以展示戊戌变法的全貌。当然,从社会角度入手并不容易,因为涉及到史料能否支撑的问题。而且这是在预设,社会会对政治有某种推动作用。但社会对政治的影响不易捕捉,其实社会一般视政治风向而定,比如科举改革就是如此,天下士子一定是跟着改革的结果起舞,一增加策论,大家都要跟着学作策论。那社会到底是从什么层面改变政治进而改变历史进程的呢,研究者还需要做很多细节工作才能提供更确切的答案。

评议结束,有部分听众也加入讨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徐佳贵认为八百谷老师的研究,其实是报刊本身的研究,而不是把报刊当成某种宏大叙事的资料库。另外文本的版本传播和阅读,也可以纳入到戊戌变法社会面的考察。这次报告讲戊戌变法的社会面,也牵涉到媒介史,这些社会面、媒介史的内容也许可以和政治史的思路成果进一步整合。

THE END
1.去图书馆学习化妆有必要?咖啡常喝身体变化美妆技巧化妆教程东山咖去图书馆学习化妆有必要?咖啡常喝身体变化2024-12-11 04:36:41 老覃讲历史 辽宁 举报 0 分享至 0:00 / 0:00 速度 洗脑循环 Error: Hls is not supported. 视频加载失败 老覃讲历史 3.3万粉丝 中国近代史讲解老师 00:12 生活简单就迷人,人性简单就幸福 00:11 愿平安 00:13 同意眨眼,让你https://www.163.com/v/video/VAI5VADBQ.html
2.揭秘!关于图书馆,那些你可能“不知道的事”图书馆三楼 当归学斋 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据《神农本草经》记载,其功效大,许多传统的中药方剂大都离不了当归,故有“十方九归”之说。 【性味与归经】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功能与主治】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0OTE3MjI5MA==&mid=2247597414&idx=2&sn=48507619ad6a96ab3d486717b97f2c22&chksm=e8898e2f54dfac6b7f80a6bcab4ab244e83ae1ac1c9e9b028511e2be798122157d39b690dfaa&scene=27
3.武大图书馆期末周为学生准备坐垫,学生:很适合现在的季节这些坐垫,有厚的有薄的,高度不同,适合不同学生的需求。学生们或坐或趴,专注地复习备考,那一幕幕都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大学时光。这不禁让我感叹, 武大图书馆的这份细腻关怀,正是当代大学教育最动人的注脚。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老师,我太了解期末复习阶段对学生意味着什么啦。那段时间里,图书馆就是学子们的“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8397503814345394&wfr=spider&for=pc
4.英语只有三个句子,掌握这三个句子,你就学会了英语表语呢?有三种可能性:一种是“名词”,表示“是什么”。 二是“形容词”,表示“怎么了”。 三是“介词短语”,表示“在什么地方”。 掌握了这个句型,就掌握了英语的三分之一。剩下的就是要牢牢记住这个“be(is/am/are)"的变化。 比如:现在时——is/am/are https://blog.csdn.net/m690192206/article/details/118214918
5.对话导演席然:保持思考,把职业生涯当作马拉松对待数英:这和你经常去图书馆、运动有关吗? 席然:肯定的,读书和运动都可以保养内在。我现在正在练一个比较比较难的运动——铁人三项,选择这运动就是因为它足够难,不会很快就完成,沉浸感和体验感会更长。 数英:上一次人物采访中,你说你没有表达欲,但通过2022数英奖露出的备忘录来看,其实你在里面也呈现出了比较完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937936.html
6.《巴黎评论》与艾科的谈话录界面新闻·文化有关中世纪历史的书籍布满了几个书架,还有一些晦涩难懂的手写书稿。这是一座生机勃勃的图书馆,而由于经常被翻阅,一些书看起来已经有些破损。艾科有着飞快的阅读速度,记忆力也同样惊人。在他的书房中,一些随意摆放的书架里放满了他自己作品的全部译本(包括阿拉伯语,芬兰语,日语等等。在数到三十种不同的语言之后,我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545684.html
7.2022年内江师范学院规范性文件汇编内江师范学院“对标争先”和建设基层党支部“七个有力”的要求,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本着从严要求、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全面、客观、公正、公开地考核评价党支部建设情况,促进各党支部不断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努力实现组织健全、制度完善、管理规范、活动经常、作用突出的目标,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https://xxgk.njtc.edu.cn/info/1631/2501.htm
8.兴趣爱好调查问卷11篇(全文)1、请问你在校期间会去图书馆看一下书籍吗? A、会 B、不会 2、你会去我们学校的自修室吗? A、会去 B、偶尔 C、不会去 3、你在校期间会经常参加一些班级活动吗? A、参加 B、不参加 4、如果你是班干,你有经常组织一些集体活动以此来拉进同学之间的关系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xlq2873a.html
9.柏柏育儿漫画的个人主页因为这些“口味丰富”的东西不能完全被孕妈吸收,堆积的垃圾被运送到血液中会慢慢循环至胎盘,被胎儿吸收掉,这些东西对胎儿没有好处,还会引起宝宝体体内胎红素的变化,虽然目前并没有明确的权威医学介绍说黄疸与吃火锅有关,但对孕妈来说,吃火锅会导致上火或者毒素堆积却是肯定的,所以爱吃火锅的的孕妈还是尽量少吃为https://story.hao.360.cn/user/LNTbEBizL3S3OT
10.常带孩子去图书馆的8大好处社会新闻修水县委县政府门户网站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更多地代替文字类的图书,但对于青少年来说,图书仍然是孩子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孩子除了在学校读书学习,家长还应该鼓励孩子到图书馆去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在图书馆不仅能接触到志趣相投的同伴,而且图书馆环境安静,没有手机、电脑和游戏对孩子的吸引,对孩子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https://www.xiushui.gov.cn/zwzx_314/shxw/201811/t20181128_4009634.html
11.2024年你在图书馆待得最久的一次是为了什么?学习啊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38654873/answer/54070059971
12.那个经常去图书馆的人,真的会被室友疏远吗本人一名大二学生,专业小语种,因为超讨厌背书,真真切切一枚学渣无疑。当然,室友都超级无敌厉害,有两个是我们专业的前一二名。这里,就暂且称她们为AB啦。噢,对,她们都经常去图书馆,空闲时候宿舍找不着人的那种。那我想问,我们宿舍别的人,有疏远她们吗?答:其实是有的。 https://www.jianshu.com/p/dde076103895
13.大学生市场调查报告15篇3、大学生获取平板电脑信息、知识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4、大学生准备用平板电脑做什么?比如,游戏,学习。 5、大学生主要在什么地方、通过什么途径购买平板电脑。 五、调查方法:文案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 1、文案调查法利用网络、报纸收集相关产品信息,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 https://mip.wenshubang.com/diaochabaogao/249085.html
14.关于小升初必备语文知识点一个句子用否定加否定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强调绝对的事实,语气更坚定有力。 【链接考题】 我必须去图书馆看书。(变双重否定句) (分析)双重否定句的语气比肯定句更重一些,但句意不变,方法是加两个否定词:“不……不”或“非……不可”等。 http://edu.yjbys.com/xiaoshengchu/451898.html
15.你会是哪类人心目中的理想型?1、你经常一个人去图书馆? 会—2 不会—3 偶尔会—4 2、你更想在大城市工作? 不是—5 是——7 哪里都可以——6 3、假设你可以重新做职业选择,你会选? 科研类—7 文秘类—2 空乘类—6 4、在衣服的选择上,你比较喜欢以下哪种颜色? 蓝色—3 https://www.xzw.com/test/2/14671.html
16.为何有些女性会很渴望性生活?无非是这3个原因,男性也无需害怕核心提示:23岁时,格蕾琴·莫兰宁被一种奇怪的病症折磨——一天之内,她会产生近50次性唤起,即便她没有任何欲望,比如走在大街上,或坐在图书馆里,身体会不受控制地,自发开始悸动。对此,她束手无策。 23岁时,格蕾琴·莫兰宁被一种奇怪的病症折磨——1天之内,她会产生近50次性唤起,即便她没有任何欲望。比如走http://man.39.net/a/231018/b1i6y3l.html
17.《模拟城市4》攻略最好使每个区域都在小学,中学的覆盖之下。大学在这时建一个就行了,它是覆盖整个城市的,所以对建设位置的要求并不是很严格。我建议最好建在居民区中心,这样居民就不用花费很长的时间去上学了【减短了通勤时间】。 3.“地方图书馆”有什么用,如果有用建几个呢? https://gl.ali213.net/html/2003/4478.html
18.如何培养幼儿早期阅读兴趣论文(精选9篇)3、假日带孩子去图书馆或逛书店,经常性地开展亲子朗诵,让家长将精彩的故事,诗歌朗诵给孩子听,让孩子将幼儿园学到、听到的故事,诗歌、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并让爸妈做记录,交给老师贴在班上主题墙。孩子们会自豪地把作品介绍给同伴,这是我朗诵给爸妈听的故事。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o0tfybt1.html
19.我在写暑假作业。在周六下午,我经常和妈妈去图书馆看书。在在周六下午,我经常和妈妈去图书馆看书。在周六晚上,我们一家三口会一起去散步。在周日上午,我会去打扫房间,然后去洗衣服。在周日下午,我和我的妈妈会去购物。在周日晚上,我会去看电视。这就是我的周末。 Whenever weekend I all can be extremely happy.In Saturday morning, I am writing the summer http://eyu.zaixian-fanyi.com/fan_yi_102592
20.头条文章(2群 JOJO-上海-实习副群主)推荐理由:首本记录安特卫普六君子的中文版图书,他们如何重新定义了时尚。很多设计师对艺术性过于重视,但不是每个人都会穿着艺术过日子。比利时人知道如何结合艺术与实际,同时尊重传统,也就是他们站上顶峰的原因。 16、《设计心理学(全四册)》(包括了《设计心理学1:日常的设计》《设计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404586382453506199
21.学生调查报告模板(实用15篇)现在职业规划当中,很多时候会对学生有一种误导,就是给学生们过早的制定了一个职业点,比如根据你的个性、特征等来评定你就适合做什么,过早的给学生定了一个框框,告诉学生就这个职业最适合他,这就对学生造成了束缚。其实我们的学生不明白,人的这种个性的东西是不断的变化的,比如讲我的兴趣、我的能力,甚至我的价值https://www.jy135.com/diaochabaogao/2018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