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时评的主题是“汉字‘失写症’”,网络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键盘上“敲字如飞”替代了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许多人只能大致记住汉字的形态,提笔后无法正确写出具体的部首结构。提笔忘字成了当下数字化时代无法回避且令人担忧的现象。随着人类科技革命的推进,这种现象将越来越普遍。产生提笔忘字这一现象的原因,首先是电脑的普遍使用替代了传统纸笔。随着汉语拼音数十年来的全面普及,拼音输入法的速写优势让人们无暇顾及汉字的结构特征。这种“电脑失写症”正在悄然颠覆人们传统的书写习惯。其次是现代传播与交流工具应用之多样,客观上带来了汉字书写习惯的改变。例如,我们现在已习惯通过手机互通信息,很少以纸质书信往来。网络拼音文字机械性快速传递替代了以往的大脑记忆储存,这种书写缺失正慢慢造成年青一代的“汉字失忆症”。
消除汉字“失写症”呼唤加强“深阅读”
《北京青年报》威利
错别字事小,文化事大。从“账与帐很多人分不清”冲上热搜,更应引起深入反思的是,现实生活中,还有多少错别字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被人们熟视无睹、将错就错?如何才能消除此类现象?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竞争更加激烈,个人的文字应用能力愈显重要。对一个人而言,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文字应用。事实也表明,一个人倘若患上了汉字“失写症”,即使写个简短的工作总结、工作计划也是错别字连篇,轻则会闹笑话,给个人形象减分,重则给事业带来损失,错失人生发展机遇。对此,每个人都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惕。【数千年来,汉字被视作艺术品,更被看作人格的标记,正所谓“字如其人”。无论时代怎样嬗变,无论技术怎样革新,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不会改变,而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理当致力于文化的接续和弘扬,不能在各种冲击面前丧失汉字文化的自尊、自重与自觉。正如有的学者提倡的那样,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成为“不仅能敲击键盘,也会挥毫泼墨,不仅有科学精神,也有人文理念的君子”。】
唐代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汉字“失写”现象提醒我们,身处信息时代,“快浏览”和“深阅读”不可偏废。一个人的学历再高,也应常怀“本领恐慌”,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加强深度阅读,多读书、读好书,常学常新、常学常悟,学以致用,并努力培养自己勤于动笔的好习惯,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锤炼过硬本领,提升文字应用能力。(个人方面)【常言道“见字如见面”“字如其人”,用笔写出的字展现着个人书写水平和人格魅力。我们要认识到,识字、写字是一个人系统接受文化教育的开端,是终身学习的基础,跟日常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学好语文、学好写字可以终生受益,因此每个人必须具有汉字书写能力。】
从全社会角度看,消除汉字“失写”现象,需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加强书香社会建设。(社会方面)这方面,北京的做法可圈可点。通过多年不懈努力,如今北京已初步构建起以公共图书馆、综合书城、特色书店、社区书店等为支撑的15分钟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北京市居民阅读总指数、成年居民综合阅读率、未成年人阅读率、数字阅读接触率四大指标均领跑全国。各地都应当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构建书香社会,倡导全民阅读,并引导公众加强“深阅读”,不断厚植城市文化底蕴,提升城市品位。【推广全民阅读,不失为消除汉字“失写”现象的一种有效对策。】
唯有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提升文字应用能力知易行难,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只要我们下定决心,加强深度阅读,坚持勤学苦练、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不仅能使汉字“失写症”远离自己,还能凭借飞扬的文采、灵动的语言,为精彩人生提供有力“助攻”。【面对“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把它传承好,在数码时代,我们要打好“汉字保卫战”。】
篇目二
说说氛围感
《人民日报》许晴
正值初秋,约二三好友,找间茶室,在古琴音韵中品一杯茶,浓浓的氛围感为秋日休闲生活平添了几许生趣与惬意。近年来,从拍照到穿搭,从就餐到出行,氛围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热词。【借“秋天”的话题,通过对场景的描述,引出“氛围感”这个话题。】
(追溯历史,可以看到古人也十分讲究“氛围感”,只不过表现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了变化)揆诸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乏引人入胜的氛围感。翻看古人的文选、诗集,处处可感美好意境。“抱琴开野室,携酒对情人。林塘花月下,别似一家春”,与今天的出行游玩有异曲同工之妙。“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和近年来流行的围炉饮茶意趣有相近之处。(例证积累素材)不同之处在于,古人捕捉“须臾之物”的意境,而我们称之为氛围感;古人诉诸文字,而我们往往用相机定格美好的瞬间。
(本段重在阐述氛围感经济产生的条件:物质的丰富让消费者更加注重消费的品质与个性,“‘氛围感’经济符合‘千金难买心头好’的消费心理)今天,营造氛围感、享受氛围感,日益成为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方式,是越来越多人消费升级的缩影。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消费更加注重品质与个性,简单的商品消费更多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传统商业都在寻找新的“风口”。好的氛围感,使人们在沉浸式体验中获得饱满的情绪价值,在身心愉悦中创造出新的需求,为传统商业转型升级开辟了创新的路子。(现实中,有商家纷纷瞄准“氛围感”,在喧杂的都市中努力营造“降噪”的环境场域,让人们慢下来、沉浸进去,或“车马邮件都慢”,或“丝丝点点浪漫累积着情感”,在这样的情景中,让消费和体验成为一种主动,产生更多链接,挖掘出消费新增量)“千金难买心头好”,解锁更多新奇且可持续的消费场景,提供更多美好而难忘的消费体验,“氛围感经济”也将成为做大做强新消费的引擎。【“氛围感经济”通过营造独特消费场景、消费体验,在体验式消费中挖掘出增长点,为传统商业转型探路,也激发消费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