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大学出版社数字人文实践及启示——以剑桥大学出版社为例
作者:肖超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学术译著出版研究(1949-2016)”(编号17CTQ038);国家留学基金(编号201706875012)
备注:该文已在“中国知网”上予以优先数字出版
关键词:大学出版社;数字人文;学术出版;知识服务
数字人文(DigitalHumanities)起源于1949年的人文计算(HumanitiesComputing)概念。随着数字技术(DigitalTechnology)的发展及其应用,人文学科引入大数据、文本挖掘、虚拟现实等技术来进行研究,因此形成了一个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人文学科的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数字人文,它为人文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1]
数字人文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等高校设置了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国际数字人文组织联盟(ADHO)每年召开一次“数字人文国际会议”。在我国,数字人文研究方兴未艾,数字人文实践项目也在如火如荼开展。北京大学等高校主持了“中国历代典籍总目”等数字人文项目,武汉大学等高校相继成立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图书馆多次举办“数字人文论坛”。经文献调研发现,国内外学界对数字人文的研究集中于图书情报学、历史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领域,主要着眼于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以及数字人文在历史学领域的应用。目前,国内外学术出版机构已开展数字人文服务,而学界针对出版社数字人文服务的研究却很少。
大学出版社的学术出版资源和数字出版技术,为大学出版社数字人文实践提供了内容和技术基础。在出版社由出版向知识服务转型的新形势下,大学出版社占据得天独厚的学术资源,开展数字人文服务有很大优势。本文在对剑桥大学出版社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探析剑桥大学出版社的数字人文服务,以便为我国大学出版社数字人文服务提供借鉴。
一、剑桥大学出版社及其数字人文产品
剑桥大学出版社是隶属于剑桥大学的非营利机构,成立于1534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大学出版社之一,致力于提供最好的学习与研究解决方案,以帮助人们释放潜能,推动全球学习与研究的发展。
剑桥大学出版社长期致力于提供数字人文服务,本文将探析其10种主要数字人文产品:莎士比亚纵览在线(ShakespeareSurvey),剑桥版本·琼森作品集在线(CambridgeEditionoftheWorksofBenJonsonOnline),剑桥档案编研系列在线版(CambridgeArchiveEditionsOnline),剑桥历史在线(CambridgeHistories),奥兰多(Orlando),非洲书目在线(AfricaBibliography),剑桥指南(CambridgeCompanions),剑桥手册(CambridgeHandbooks),爱尔兰传记词典
(DictionaryofIrishBiography),美国历史统计在线(HistoricalStatisticsoftheUnitedStates)。
1.莎士比亚纵览在线
莎士比亚纵览在线主要面向莎士比亚研究者,这种专业性极强的数字人文产品紧密围绕用户需求,将传统出版资源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在数字人文类知识服务中做出了成功尝试。
2.剑桥版本·琼森作品集在线
剑桥版本·琼森作品集在线包括本·琼森作品、生活档案、文学档案、旅行档案、音乐、随笔、参考书目、年表、博客等内容,是一个可检索的数据库,为研究者提供先进的数字人文服务。
剑桥版本·琼森作品集在线的突破性成就在于为未来的学术出版物开发了可重复使用的数字基础设施,这套设施可用于处理数据、生成最终产品等一系列数字出版流程。在剑桥版本·琼森作品集在线的构建中,先前的数字学术出版技术得到了增强。作为一个结构复杂的数据库,剑桥版本·琼森作品集在线提供了强大的检索功能。用户可查询整个语料库或其任何子集,可按照字符、位置、人物、日期或主题元素来浏览文本。其中,题内关键词检索(KWIC)功能将实时自动显示与关键词上下文匹配相结合,实现了智能检索。
3.剑桥档案编研系列在线版
剑桥档案编研系列在线版与东方视讯信息服务(EastViewInformationServices)合作,所有原始资料,包括地图等,均通过EastView电子书平台进行数字化处理。通过定制的数字平台,研究人员可即时访问数据,检索所需的研究材料。剑桥档案编研系列在线版提供800余张高分辨率地图,具备按特定标题或主题浏览、放大尺寸阅览、创建个人典藏等功能,还支持机器音译检索和虚拟键盘。
作为档案文献数据库,剑桥档案编研系列在线版不仅将档案资料进行数字化后形成数据库,还提供了检索和导航功能。除收录历史档案外,剑桥档案编研系列在线版内容涉及地图等领域,为用户提供档案知识服务,是一种新型的档案类数字人文产品。
4.剑桥历史在线
数字历史一直是数字人文的重要领域。剑桥大学出版社利用该社历史类品牌学术图书资源,在剑桥史学丛书数字化的基础上,开发了剑桥历史在线项目。1902年首次出版的剑桥史学丛书,是在全球范围内备受推崇的学术丛书,涵盖15个主题领域,300多册,研究主题集中于政治和文化史、文学、哲学、宗教研究、音乐、艺术等人文科学领域。剑桥史学丛书为历史学分支学科领域提供了学科全景图,成为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必备图书。
剑桥大学出版社将剑桥史学丛书数字化,形成剑桥史学数字典藏,为历史学者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学术资源。剑桥历史在线中的电子书提供作者、标题和主题等检索字段。用户可通过元数据和全文检索,导航到章节内容。单独的章节能够以PDF格式下载。此外,剑桥历史在线将参考文献数字化,支持OpenURL兼容,并可通过CrossRef在线链接。
5.奥兰多
6.非洲书目在线
7.剑桥指南
剑桥指南是由一流专家撰写的一系列权威性指南,对主要作家、艺术家、哲学家提供生动有趣的介绍。剑桥指南包含剑桥文学与经典指南,剑桥音乐指南,以及剑桥哲学、宗教和文化指南等三种类型。
8.剑桥手册
线数据库。
9.爱尔兰传记词典在线
10.美国历史统计在线
美国历史统计在线是一种数字历史研究类产品,从学术文献中搜集历史统计数据知识元,通过数字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和数据知识组织,为人文学者提供历史统计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服务。
二、剑桥大学出版社数字人文产品的成功经验
经过对剑桥大学出版社数字人文产品的具体使用与考察,笔者认为剑桥大学出版社数字人文产品的成功经验主要在于:多种知识组织方式并用,学者型的编辑团队,与图书馆、研究机构和学会合作,技术和研究人员保障。
1.多种知识组织方式并用
英国图书馆学家布利斯(H.E.Bliss)在1929年提出了“知识组织”概念。知识组织是对知识因子和知识关联进行重新组织,以便形成新的更有意义的知识。知识组织的具体方法有知识表示、知识重组、知识聚类、知识存检、知识编辑、知识布局、知识监控七种。[3]3剑桥大学出版社数字人文项目采用知识聚类、知识重组等多种知识组织方式。
剑桥大学出版社莎士比亚纵览在线和剑桥版本·琼森作品集在线采用知识聚类组织法,将莎士比亚和本·琼森的作品采用人物聚类的方式加以类集和序化,以在线数据库的方式满足研究者的查阅需求。
2.学者型的编辑团队
项目编辑制是剑桥大学出版社数字人文项目的一大特色。奥兰多数据库最初由三位项目编辑负责构思。项目编辑不仅与团队合作开发奥兰多数字人文数据库,还承担了其他研究和管理责任。奥兰多三位项目编辑均是著名学者,项目编辑之一的苏珊·布朗(SusanBrown)是加拿大写作研究合作实验室主任,另外两名项目编辑是阿尔伯塔大学教授。同样,美国历史统计在线也聘请三位学者担任项目编辑。作为学者,项目编辑认同量化方法对于历史学研究的重要性,确保了数据准确性和文件清晰度,进而成功运作了美国历史统计在线项目。
3.与图书馆、研究机构和学会合作
在数字人文研究方面,针对文本与数据挖掘(TDM)研究,剑桥大学出版社与剑桥大学图书馆、剑桥大学数字人文中心合作了文本与数据挖掘测试(TDMTestKitchen)项目。
就具体数字人文项目而言,剑桥大学出版社的数字人文项目奥兰多不仅得到了阿尔伯塔大学图书馆等大学图书馆的支持,而且聘请伊利诺伊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图书馆与信息科学教授担任顾问,听取图书情报学界关于数字人文的建议。美国历史统计在线与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合作,图书馆为编辑团队提供了参考咨询服务。
4.技术和研究人员保障
数字人文产品的成功研发离不开数字技术和数字人文研究。先进的技术团队和研究人员为剑桥大学数字人文产品提供了保障。剑桥大学出版社数字人文项目奥兰多编辑团队与技术人员密切合作。编辑团队提出项目需求,技术人员在此基础上开发了项目数据结构、项目管理工具和交付系统。奥兰多的技术人员不仅完成了核心技术、界面设计、技术设备购置工作,还为编辑团队提供了很好的建议。
数字人文项目也聘请研究助理,保障项目研究。奥兰多项目聘请了项目研究助理和博士后研究员。研究人员将数字人文、计算社会科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提供给项目,协助编辑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库架构、项目评估等工作。同样,研究人员也为美国历史统计在线这一数字人文产品的建构提供了极大帮助。美国历史统计在线聘请了65名研究助理,编辑团队举办了项目规划会议,邀请历史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助理参加。研究助理撰写项目研究论文,在社会科学史学术会议上发表,从学术层面提供了反馈建议,帮助改进了美国历史统计在线最终产品。
三、对我国大学出版社数字人文实践的启示
结合剑桥大学出版社数字人文产品开发思路,笔者总结了其对我国大学出版社数字人文实践的启示。我国大学出版社应注重培育数字人文编辑,建立多方合作的机制,让大学出版社成为数字人文研究枢纽。
1.培育数字人文编辑
数字人文是典型的跨学科领域。文学、历史、艺术、计算机科学、图书馆学、信息科学等研究领域学者参与数字人文研究和实践,均可被称为数字人文学者。在数字人文领域,数据与计算科学被大量运用,出版业务与数据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数据出版”成为建立在学术出版基础上的一种新型出版模式[4]。出版社编辑不仅要处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同行评议等业务,通过高质量的编校工作和同行评审为出版物增值,也要面对海量数据,处理数据库和在线出版业务。满足数字人文学者的出版需求对传统出版物编辑来说具有挑战性。在数字人文环境下,出版社编辑要做一个“数据管理者”,熟悉数据管理理论,能够娴熟处理科研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尤其是掌握数据监管、文本挖掘、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可视化等关键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
2.建立多方合作的机制
数字人文产品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大学出版社应与图书馆、基金会、学会等机构以及学者合作,协调各方利益,建立共赢机制,保证数字人文项目的顺利开展。
首先,大学出版社应与图书馆合作。在数字出版环境下,大学出版社与图书馆在开放获取、数据管理、机构知识库[5]建设等方面开展了深入合作。大学出版社为图书馆提供了电子书、数字期刊等数字资源,在开放获取、同行评审、数字知识构建等领域为图书馆提供了保障。然而,图书馆在数字人文实践领域走在前列,在创建元数据、建立目录、开发和优化索引以及信息组织和维护数字馆藏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建成了多项重大的数字人文项目。许多大学图书馆在数字人文实践领域走在前列。我国大学出版社应利用高校的优势资源,与高校图书馆深入合作,吸收图书情报领域数字人文服务的经验,共建数字人文项目。
再次,与基金会合作。大学出版社应学习国外数字人文项目与基金会合作的经验,建立起大学出版社数字人文项目资助体系。就我国而言,大学出版社可与学者合作,申请国家出版基金、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为大学出版社数字人文项目提供资助。同时,大学出版社也应在基金会资助下,支持数字人文研究。
3.让大学出版社成为数字人文研究枢纽
跨学科合作是数字人文项目共同的组织特征,不同学科由于在学科文化、研究范式上存在差异,因而容易造成学术沟通困境和技术沟通困境。作为学术出版社,大学出版社掌握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不同学科的作者和读者资源,可成为不同学科学者在数字人文研究和实践中交流互动的重要枢纽。大学出版社学术编辑与学者有着密切交流,在学者学术职业建立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编辑可以联系不同学科学者,加强数字人文学者之间的对话,促使大学出版社成为数字人文研究和实践的中心。我国大学出版社应建构以大学出版社为中心来开展数字人文项目的模式,加强在数字人文实践领域的探索,开展面向数字人文研究的知识服务。
参考文献
[1]林泽斐,欧石燕.美国高校数字人文研究项目研究内容解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7(22):52.
[2]宋宁远,王晓光.增强型出版物模型比较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7):587-592.
[3]蒋永福,李景正.论知识组织方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1):3-4.
[4]TrevorMuoz.DataCurationasPublishingfortheDigitalHumanities[J].JournalofDigitalHumanities,2013,2(3):2.
[5]孙振良.高校机构知识库建设现状及策略研究[J].情报科学,2010(3):353-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