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长假期间部分景区游客井喷现象的分析十一黄金周已经过去,对旅游者来说今年的出游较以往而言可能会多一些无奈和失望,那是这也就产生了疑问,那就是,出游本来是一件令我们高兴和激动的事情,是愉悦我们身心有益的活动,但是为什么我们还会感到失望和疲劳呢?这也就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黄金周旅游大部分是一家子的事,这个前提就是都有闲。
试想,即使是带薪休假制度执行得好,一家子有多大概率凑在一起旅游休假”省旅游信息中心主任闫向军认为,取消“五一”长假后,老百姓出远门旅游的机会都基本上压缩到了“十一”黄金周,因为在另一个长假春节黄金周,人们大多按传统在家团聚。
只凭推动落实带薪休假,恐怕难解黄金周的“近渴”。
热点景区年年黄金周都出现人多挤不动的情况,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游客去“争堵”除了个别地方的疏导预警机制不健全,还有很大一个原因是很多信息尤其是景区接待情况没有充分公开造成的。
他说,所有5A级景区都有先进的信息监控反馈系统,但大多只是用于内部管理,而不是对公众公开。
这就造成了只有景区管理者掌握实时信息,游客却一无所知的情况。
偌大的景区,即便是身在其中的游客,也很有可能山下不了解山上发生了什么事,而正在赶来的游客,更不可在距离景区还有一段路程的时候就能掌握景区已经卖了多少张票、停车场还有多少车位、路上是否拥堵等等详细而有用的信息。
国庆长假旅游各个著名景点纷纷告急“井喷”,超过正常游客的数倍,沿路一个“堵”,有的景点不得不停止卖票谢客,游客叫苦连天,这种现象怎么会发生呢?首先是心堵,平时很少休息,有个长假很珍贵,设法放松放松,使持久堵塞的心情愉快起来;其次是单一,中国人休息方式单一,一律选择旅游,也许是平时出游太少,文化生活不丰富的原因;第三是管理不到位,所说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都是为了赚钱,真正服务的少,乘机捞钱者多;第四是指导思想出问题,发改委临时出台小车免费和降低景点门票,都是促进旅游,推波助澜,推动井喷;“双节”叠加,假期超长,高速公路为自驾游吹起免费风,今年中秋国庆长假,许多景区出现“井喷”和“爆棚”。
2008年12月17日在桂林召开的“第二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上,专家们认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原来预测的“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及第四大客源国”将提前到2015年左右实现。
依据世界旅游组织提供的统计显示:2007年,到中国旅游的外国游客已经达到5470万,是世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中国在国际旅游客源国排名跃居第5位,境外旅游支出由1995年40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近300亿美元。
在世界前十大旅游客源国中,中国的增长最为强劲,比上年增长23%。
今天,旅游业规模的庞大,发展迅猛,无论从总产出,增值量,投资,就业和纳税等角度来看,都是世界最大产业。
主要原因:(1)福利增加(2)人口结构变化(3)机动性强(4)交通发展(5)技术变化。
【关键词】:旅游;地理;内容;趋势一、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旅游地理学源自旅游学中,与其关系密切。
旅游学是由三个主要因素组成,即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资源,以及旅游业。
因此,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总结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时空分布、相互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演化,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
二、旅游地理学的内容1(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最主要的内容,主要的研究范围包括:旅游资源的类别、开发、评价和保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有关学者已经对旅游资源的分布,保护情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我国旅游资源分布广、种类多、新开放的旅游资源不断增多,因此对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工还要继续加强。
当前,我们要运用新的科技手段,加强对现有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形成一整套旅游资源的评价体系,不断加强旅游资源的持续性利用。
2(旅游者。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也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方面,旅游地理学主要探讨影响旅游者的地理因素、以及地理因素对旅游的行为与心理的影响。
3(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要走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人类各领域应共同遵循的准则。
我们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贯彻到旅游业的方方面面,加强对旅游行为的指导性。
旅游地理学涉及到旅游学和地理学,更要求我们遵循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强旅游生态环境系统的研究;旅游地理与旅游者最优化研究、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地理环境研究等。
三、旅游地理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最主要的内容,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条件,笔者认为可以旅游资源的开发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样才能有效地推动旅游资源的开发。
旅游地理文献分析张欢(宁夏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宁夏银川750021)摘要: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分析中外旅游地理学发展现状和学术动态,结果显示中国旅游地理学经过30年发展取得了较多成果,但还是落后于国外,并进一步提出了中国旅游地理学今后发展中应注意的三大问题。
关键词:旅游地理文献分析人文地理研究方法旅游地理是人文地理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也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
旅游业已经成为带动区域、国家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并在世界各国发展迅猛,成果与问题相伴而生,这就需要涉及这一领域研究的先驱--地理学者发挥本学科在旅游地理学研究中的积极作用。
1国外研究现状由于旅游地理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所以要先了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状况,然后在这个大背景下再分析旅游地理的发展。
1.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新趋势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扩散及人类社会活动空间结构的一门近代科学(大百科全书)。
从其定义可看出人文地理学主要是以人地关系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
然而在当今,环境变化已是最重要的全球性研究主题,美国生物学家卢伯辰科认为“21世纪是环境(科学)的世纪”。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也理所应当地参与到环境变化研究之中,重点研究人地关系中“人”的行为,人与社会的关系。
这就使得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开始走向以人本主义为主导的,重视社会人与社会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重点也从环境(特别是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特别是自然人)的影响研究,转向人(特别是社会人)与环境(特别是社会地理环境)的互动研究[1]。
在研究方法上呈现多元化,并逐渐由传统的定性研究方法走向定性定量相结合,并运用一些地理数学模型,新技术新方法(3S技术)。
其哲学基础和方法论也呈多元化趋势,出现了新韦伯主义、新马克思主义、行为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方法论。
世界著名旅游景点马尔代夫赏析摘要:阳光、沙滩和大海、数以千计类似《鲁滨逊漂流记》中的岛屿、众多深浅不一的礁湖、不计其数的蓝宝石和绿宝石、令人眼花缭乱的水下珊瑚花园——马尔代夫是一个与大自然完美结合的热带度假胜地。
关键词:旅游景点马尔代夫马累民俗一、国家介绍环礁地形造就马尔代夫与众不同的建国背景,因缘如此,历史传说、特殊地形、旅游观光,就是欲了解这串海洋珍珠之所以发光、发亮的三把锁匙。
历史上第一次出现马尔代夫的年代是公元150年,泛指位于锡兰西岸的岛屿,许多来自东非、阿拉伯国家的主要船只,在航行中发现马尔岱夫是一个非常便利的停靠港,且深深被当地美丽、宁静的景致所吸引,进而迷恋地留在岛上居住。
公元1513年在马尔代夫的历史上,可以说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转折点,因为从这一年开始,穆罕默德的教义开始在大小岛上散播开来,这一股圣洁庄严的崇拜精神正如其往后绵延不尽的信仰,深烙在马尔代夫人的心灵。
二、地理位置印度与斯里兰卡西南方650公里的印度洋上。
1965年马尔代夫脱离英国统治而独立,1968年改为共和体制。
以地理条件来看,马尔代夫群岛位于印度洋中央,横跨赤道,由19个珊瑚环礁组合成1,190个小岛,其中只有200个岛有住民,而其中还包含近80座渡假岛屿饭店,岛屿总面积也不过298平方公里,却涵盖海域面积近十万平方公里,可见这个国家是如何迷你又奇特了!三、民风民俗然若由旅游文化的发展基础来看,马尔代夫似乎又得天独厚了,支离的小岛俨然独树一帜,每一座岛屿皆各自发展出不同的渡假旅馆风格。
整个马尔代夫的旅游景观全在一个渡假岛屿饭店所经营的休闲气氛,雪白晶莹的沙滩,倒影在水中婆娑的椰影,热带鱼是马尔代夫不时出现的「动画」景观,色彩鲜艳,而且平易近人,站在岸边的人偶一接触水面,就没料着有一群美丽的访客翩然游来,除了增添风情,鱼-在马尔代夫称得上是最丰饶的物资,故渔业和观光业并列为两项主要的经济收入。
捕鱼对当地居民而言是一项传统且永不过时的谋生方式,他们乐天知命,生于水湄,长于水湄,早已把鱼类当作是生命延续的活泉,视为阿拉所赐与的宝藏。
旅游地理的毕业论文旅游地理毕业论文摘要:随着人们旅游意识的不断提高和经济水平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
旅游地理作为旅游业的基础理论之一,对于旅游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旅游地理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旅游地理的概念、分类、发展历程、地理特征和旅游景点的开发等方面,总结了旅游地理与旅游业的关系及其对旅游业的影响,对于促进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旅游地理,旅游业,发展历程,地理特征,旅游景点一、引言旅游业是全球性的产业,具有高度社会和经济效益。
旅游地理作为旅游业的基础理论之一,为我们深入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和特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文从旅游地理的角度出发,着重分析了旅游地理的概念、分类、发展历程、地理特征和旅游景点的开发等方面,总结了旅游地理与旅游业的关系及其对旅游业的影响,以期对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和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一定帮助和启示的作用。
二、旅游地理的概念和分类旅游地理是旅游和地理学的重合部分,是研究旅游的地理学分支。
它既包括旅游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变化,也包括旅游活动与自然环境、人类文化和社会经济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旅游景点,还包括旅游者的行为、旅游产业的组织、旅游资源的开发等方面。
旅游地理学可以分为自然旅游地理和人文旅游地理两类。
自然旅游地理主要研究旅游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包括山水、海滨、峡谷、瀑布、湖泊等景观类型。
人文旅游地理则主要研究旅游活动与人类文化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关系,包括历史文化古迹、民俗文化风情、艺术文化娱乐等景观类型。
三、旅游地理的发展历程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
俄国地理学家曼德尔斯塔姆首开先河,提出了旅游地理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
20世纪初叶,欧洲和美洲的地理学家相继开展了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并在二战后迅速发展,成为现代旅游研究和管理的重要分支学科。
我国的旅游地理学起步较晚,60年代初开始有了研究,并在70年代和80年代加强了研究和教学的力度。
郭来喜(1985):旅游地理学是研究类的旅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门学科。
可分为然环境(或然地理环境)(可分为天然环境或原然环境和为环境或次然环境)、经济环境(或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化环境。
社会经济发展:经济量的增长(如国民产总值)、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如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如经济稳定、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1.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旅游活动是在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包括旅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等;旅游者经过旅游通道到达旅游的地参观、游览后再回到居住地这流动过程是旅游的本质属性。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即旅游与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游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它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
该定义为:旅游者离开定居国,到其他国家旅行24h以上的人。
1963年罗马会议提出“游客”、“旅游者”和“短途旅游者”三种人。
不包括因工作或学习在两地有规律往返的人。
入境(过夜)旅游者:指入境游客中,在我国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
入境一日游游客:指入境游客中,未在我国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
国内游客:指报告期内在国内观光游览、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的本国居民,其出游的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的活动谋取报酬。
国内过夜旅游者:指国内居民离开惯常居住地在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不超过12个月的国内游客。
旅游地理学论文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选择旅游出行的人越来越多。
生态旅游在我国是-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因此也产生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只有加强对生态旅游的经济管.理,才能使其朝着更规范、更标准、更健康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共处,共同维护生态平衡的目标。
一、探究并剖析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简称:IUCN,于1983年提出的,之后于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其定义为: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此术语强调的是:在保护自然景观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对生态旅游也做了新的定义。
它是指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条件,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具有特色的人文生态系统,开展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等,最终获得身心愉悦的旅游方式。
总之,协调好生态自然、管理机制、发展规划是推动我国生态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内涵是:通过对生态的保护和观赏来达到旅游的目的,从而实现旅游价值,此外,生态旅游经济管理还存在经济价值,旅游景区要增加经济收入来更好的促进旅游管理。
由于自然景观以自身富有特色的资源,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所以做好对生态旅游的管理,是保护生态、发展旅游行业的关键,文中就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做了探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生活的价值链的作用。
自然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同时也为科学研究奠定了良好条件,推动了社会学、考古学、人文学等多个学科的进步。
由于近年来急切发展生态旅游业过程中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开采和使用,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自然灾害不断发生,因此,做好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是建立社会生活价值链的重要保障。
地理学领域重要文献解析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空间分布和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其发展历史悠久,涵盖范围广泛。
在地理学领域,有许多重要的文献对该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几部地理学领域的重要文献进行解析,探讨其在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和影响。
该书系统阐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了城市化、全球化、环境变化等重要议题。
通过对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人类行为模式的分析,揭示了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空间格局的影响,为人类地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方法。
该文献探讨了自然地理条件对国家边界形成和国家发展的影响,强调了地缘政治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拉茨尔的理论为后来的政治地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引领了地缘政治学派的兴起。
该文献重新审视了传统空间观念中的二元对立,提出了“第三空间”的概念,强调了社会空间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索杰认为,第三空间是一个超越现实与想象、物质与精神之间对立的新维度,在当代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该文献对环境决定论进行了批判性反思,指出环境并非唯一决定人类行为和社会发展的因素,强调了人类主体性在地理过程中的作用。
斯特劳德的观点促进了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推动了地理学范式转变。
通过对这几部地理学领域重要文献的解析,我们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地理学研究的历史演变和主要思想流派,还可以从中汲取启示,拓展我们对地球表层空间和人类活动关系的认识。
1.国外学者对探究式教学的研究现状国外对于探究式教学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即主张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得出结论。
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了“人与生俱来就有探究欲望”的观点,为探究教学思想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探究式教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代表人物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哲学家杜威:他反对当时脱离儿童生活经验、纯粹知识灌输的传统教育,他认为人生活在一个不稳定的、不安全的和不断变化的世界里,他必定要有预见的能力,所以人们发现在解决问题和解答问题方面,最有成效的方法是理智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一种探究的方法。
为此他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做中学”,“科学探究法”、“反省思维”、“经验的方法”。
主张教学应当遵循以下步骤:设置疑难情境,确立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解决方案并实施等,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种蕴涵探究思想的教学模式为探究式教学奠定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萨其曼、施瓦布等人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对探究式教学进行了研究,并从教学应着眼于知识的掌握,而不是注重教学信息处理过程本身的思想中构建了探究式教学模式。
2.探究式教学在国外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现状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呈快速上升趋势,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体现在经济上,为提高综合国力,世界各国纷纷重视教育的作用、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也逐渐深入。
特别是美英两国,先后出台了《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和《1998年教育改革法案》大力倡导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旅游地理学论文世界旅游地理学的发展与地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分析世界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地理学者只着重记述某些旅游胜地和研究旅游的土地利用,面对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极少探索。
如英国的吉尔伯特调查了英国海滨避暑胜地和疗养胜地,但英国布朗于1935年曾倡议地理学家应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研究旅游业上。
二战后形成了现代旅游,旅游业开始迅速发展。
到了50年代,有些地理学家把旅游地理学纳入到经济地理学中,因为旅游业是一种经济事业,故多从经济属性上研究旅游,直到1964年加拿大地理学家沃尔夫提出旅游地理学应从经济地理学中分离出来,应该作为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
60年代初,由于经济发达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居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旅游时尚的形成,旅游交通的发展,因而对旅游区的开发,已不只限于对自然风光的苛求,而是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层次的上升,要求有精神上的满足,如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习惯等,这使旅游地理学的发展与开辟新的旅游区和改造旧的旅游区的任务紧密联系起来。
沃尔夫1960年发表的《安大略旅游地》,斯坦费尔德的《美国海滨避暑胜地》,明斯的《西印度群岛》和伦德格林的《西印度群岛》论文都论述了旅游区的开发问题。
都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深度上对旅游区开发的研究。
6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世界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世界旅游业进入稳定快速发展时期,旅游供需规模扩大,旅游的目的性质内容规模都有了较大的变化。
许多地理学家开始系统地研究旅游地理的理论方法,统一术语,对旅游类型旅游资源类型进行分类评价并对旅游区划及旅游地图编绘等进行研究,出现了许多旅游地理学的文献书籍,如意大利地理学家布鲁诺在1965年出版了《地理与旅游研究》,英国地理学家罗宾逊于1976年出版了《旅游地理学》,原苏联1978年出版了科特梁罗夫的《游憩与旅游地理》,美国的马特勒1976年出版了《国际旅游地理》等。
3.《中国名胜古迹》:这本书收录了中国著名的山岳景观、文物古迹等,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这些景观的壮丽景色、文化背景和旅游攻略。
4.《世界旅游地理》:由我国旅游地理学会编写,系统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的旅游地理特点和景点资源,为读者提供了全面了解世界各地旅游资源的视角。
此外,《旅游规划》、《旅游文化学》、《旅游经济学》等书籍也是旅游地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对深入了解旅游地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地理论文第一篇:旅游地理论文湖北师范学院旅游地理论文姓名:第一作者曹亚利第二作者刘焕楚第三作者胡甜第四作者吴秋萍院系名称:城市与环境学院专业班级:地理科学专业1101班小组成员:刘焕楚25吴秋萍26曹亚利27胡甜28指导老师:李娜—1—湖北师范学院黄石市大学生外出旅游影响因子分析曹亚利(地理科学1101班27号)摘要:随着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消费变得越来越热,外出旅游已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在旅游群体当中,大学生是整个旅游市场的一个重要而又独立的组成部分。
本文根据“关于黄石市大学生外出旅游影响因子的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对影响大学生旅游的因素进行初步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黄石市大学生旅游引言:国内的旅业竞争非常激烈,影响大学生选择出游的因素又多种多样。
有鉴于此,对当今大学生出游影响因素的调查就显得很有必要。
通过湖北师范在校生的调查,得出了一些数据和建议,谨供参考。
3、调查对象——湖北师范学院本部校区学生本部校区学生人数较多,占整个黄石大学生数量的一大半,能概括性的反映黄石所有大学生的外出旅游情况。
4、调查方式——随机抽样调查由于调查对象数量较大,小组成员人数较少,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既能减少工作量,又能较准确的反映实际问题。
—2—湖北师范学院5、调查分工问卷由小组成员讨论确定主题,刘焕楚设计,吴秋萍和胡甜发放整理并分析数据,曹亚利总结撰写报告。
6、调查目的国内的旅业竞争非常激烈,影响大学生选择出游的因素又多种多样。
旅游专业参考文献[1]戴凡.旅游持续发展行动战略[J]旅游学刊,1994,(04).[2]田道勇.浅谈旅游可持续发展[J]人文地理,1996,(02).[1]马钊.泰安城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2]杨晓瑜.我国旅游服务贸易中的入境旅游发展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2001.[3]徐柯健.四川海螺沟冰川公园旅游资源特色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2.[4]李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八美生态旅游区旅游产品深度开发探讨[D]成都理工大学,2004.[5]李雄华.可持续旅游资源保护制度体系建设的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3.[6]吴书光.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7]李建华.基于生态承载力的森林旅游资源可持续经营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8]潘夏宁.我国世界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分析与评价[D]广西大学,2006.[9]王震.山东省海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与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06.[10]吴永红.基于景观生态学的风景区保护性规划[D]兰州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