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管理的概念(精选5篇)

数字化施工是在“数字地球”这一大课题背景下提出的。美国于1998年率先提出了“数字地球”(DigitalEarth)的概念,数字地球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数字化施工”就是将施工过程数字化,其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手段的整体性去解决工程施工问题并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使得在施工质量得到保障的同时可以达到高效的施工。它不仅仅指由计算机代替传统的手工制作报表,而且应用在多项事件及职能上,可以对施工进行全面性的控制。

二、数字化系统的仿真运算

三、虚拟现实

所谓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简称VR),就是采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新科技生成逼真的模拟环境,该环境中包含了视觉、听觉、触觉与嗅觉为一体的特定环境,通过多种传感设备(如头盔显示器、立体眼镜、数据手套、数据衣等)使用户以自然的方式与模拟环境中的物体进行相互交融,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虚拟现实有重要的3I特性:

(1)Immersion(沉浸度)。VR系统不再像传统的计算机接口技术一样,它强调用户与计算机的自然接触,就像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或者人与自然的融汇一样。

(2)Interaction(交互性)。VR系统区别于传统三维动画的特征是用户不再被动地接受计算机所给予的信息,或者是旁观者,而是主动的参与到三维动画之中,能够使用交互输入设备来操纵虚拟物体,以改变虚拟世界的。

(3)Imagination(想象性)。用户利用VR系统可以从定性和定量综合集成的环境中获得感性和理性的认识,从而更深刻的认识环境、相应区位的情况及变化,从而深化概念和萌发新意。

四、智能施工

智能体(Agent)是一种完全创新的非人工技术,是指为了实现自己的设计目标或任务而独立自主的运行,能适应自身所处的环境,并能不断地从环境中获取知识以提高自身能力的具有学习和推理功能的智能实体。多智能体技术具有自主性、分布性、协调性,并具有自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和推理能力并完全不需要人工操作。目前多智能体的建模软件主要有JAVA、VisualC++、VisualBasic、SQLServer、Delphi、PowerBuilder中的CLIPS等。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出现,工程项目规模不断扩大、形式日益复杂,工程建设过程涉及的单位和个人也越来越多,因而对建设工程管理的统筹性、协调性、时效性提出的要求就越来越高。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应用多智能体技术来保证工程建设任务的顺利进行是非常合适的。

五、结语

将来随着数字化施工的普及,我国的场地施工质量和效率必将有显著性的提高,而通过更合理的改造及加工,我们的信息模块也可以在短时期内发展到较为完整的水平。只是我国如今的施工项目对于数字化施工的利用率还不高,有些施工项目的施工成本较低和对数字化施工的优势利用认识不清导致数字化施工无用武之地。这就需要我们的管理者首先要明确数字化对施工效率的促进作用及在施工管理过程中的优势,加大对数字化人员的培训力度,使数字化技术在缩短工程周期、强化工程质量和节省资源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以促进数字化技术在施工过程中的利用率达到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景茹,胡程顺.数字化施工浅议[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4年,第五期.

关键词:数字化电厂;建设;意义;技术

1前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建设数字化电厂,加深信息化技术在电厂中的应用,成为了未来电厂技术的发展方向。顺应市场主流,把握技术趋势,让电厂实现数字化,构建一个全面的、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电厂,是电力事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任务。目前,对于数字化电厂的认识还存在较多的争议,有人认为信息管理系统、现场总线或厂级监控系统就是数字化电厂,也有人将三维电厂理解为数字化电厂,还有人提出所谓的较为完整的数字化电厂概念模型,也称为5s模型:分散控制系统(dcs)、厂级监控系统(sis)、信息管理系统(mis)、电力仿真系统(simu)、决策支持系统(dss)。对于数字化电厂的概念,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探讨。

2数字化电厂的概念及意义

2.1数字化电厂的概念

目前,数字化已成为了一个普遍的时髦用语,数字化的影子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数字化电视、数字化地图、数字化电影等等。尽管人们在生活中常常使用“数字化”这个词语,但是对于数字化的具体概念却知之甚少。

数字化,就是把外部复杂变化的信息,转变为数字和数据,以这些数字和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数字化模型,将其转变为一系列计算机可识别的二进制码,将其引入计算机内部并进行统一的处理的整个过程。

数字化电厂所涉及的信息范围非常广泛,它既包括外部的情报信息,又包括内部的管理信息,其中,内部的管理信息包括了过程控制信息、电厂设计信息、资源信息、以及电厂生命周期中各阶段中的信息。对所有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是实现电厂数字化的必备基础。

数字化电厂应该包括电厂设计的数字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数字化、电厂管理的数字化、现场设备级的控制数字化和电厂信息的高质量数字化。目前,生产过程的控制已经完全实现数字化,并且在自动化、信息化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2.2数字化电厂的建设意义

从国内外成功实现数字化电厂的实例中可以看出,通过应用先进的软件,构建一个用于优化控制和数字化的综合平台,仅从经济效益方面来看,每年就能为电力企业节省上千万的资金。在故障预测与诊断方面实现数字化,可以预防重大设备的损坏,避免不必要的非计划停产,综合提高了生产的安全性,若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数字化电厂产生的经济效益将是十分可观的。

建设数字化电厂,实现计算机操作,能让生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减少运行的维护成本,降低工程耗费,符合现代化管理的要求。

3数字化电厂应用的关键技术

3.1应用分散控制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

分散控制系统(dcs)以其工作性能可靠,控制功能强大,人机交互界面易操作等优势,让其在大中型的火力发电机组的机炉主控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dcs组态,实现了锅炉炉膛的安全监控,以及汽轮机数字电液系统的控制,从而实现了dcs对机炉的系统和主要设备的统一监控和管理。dcs还能对电气系统进行监控,最终实现机、电、炉一体化控制。

随着分散控制系统技术的不断深入,还能为高层次的sis和mis的建立提供现场的实时数据。目前来说,dcs在火力发电厂中的应用已经比较成熟,其组态配置、设计思想、功能配置都已十分完善,dcs已经被应用于火力发电厂控制系统中的各个领域。

尽管dcs在火电厂的应用已经成熟,但是它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dcs采集的数据量有限,不能满足大型电厂的需要;各厂家的dcs不兼容;硬接线方式造成了资源浪费。

3.2应用fcs技术实现现场设备级的数字化

在自动控制装置与现场设备之间,进行的串行通信、双向通信、数字通信及多点通信的数据总线称之为现场总线。由现场总线和智能设备所组成的控制系统称之为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将控制技术、现场智能设备、计算机和通信作为一个整体性的技术,称之为fcs技术。

fcs技术重点用于实现

现场设备的数字化。fcs技术推动了智能仪表和现场智能设备的发展,也促进了dcs与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融合,并且对于fcs的发展和应用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fcs的应用,解决了dcs不能对智能仪表的高级功能进行有效发挥的问题,真正实现了智能控制系统与现场仪表之间的数字通信。

目前,多数的火力发电厂都致力于fcs和dcs的结合使用,让二者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又能互补缺陷。由于我国大多数的火力发电厂现在采用的是dcs,所以,如何在对dcs不做太多变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fcs技术是目前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3.3应用mis和sis实现管理数字化

mis(厂级管理信息系统)和sis(厂级监控信息系统)组成了电厂的信息系统,也是实现厂级管理数字化的具体内容。

3.3.1厂级管理信息系统

mis是以网络为平台,覆盖面设计整个企业,或者企业中的主要部门的辅助管理的信息系统,其主要组成部分有主机系统、应用系统和网络系统。目前来说,作为电厂的基础建设,mis已经被大多数的电厂所使用。

传统的mis局限于行政管理、财务管理和生产运营等的办公自动化,其功能非常有限。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传统的mis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的电厂需求,在mis的应用方面,电力企业对其有了更高要求。在新的mis建设中,应当应用erp(企业资源计划)的软件结构以及管理思想。新的mis应当具备报价辅助决策、交易信息管理、模拟成本实验和动态经济分析等功能。通过采用eam(企业设备资产管理)技术,对于设备的监控和维修进行强化,从而达到节省检修费用的目的。总而言之,新的mis应当为企业管理的“开源”、“节流”提供技术支持。

3.3.2厂级监控信息系统

sis是以计算机软件技术和网络为基础,将生产过程管理、优化控制和过程实时监测融为一体的自动化信息系统。它是建立在mis与dcs网络之间的一个历史及实时的网络信息系统,它具有容量大、可靠性高、速度快的特点。sis在电厂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性能计算、分析,过程管理和监视,优化调度,诊断机组运行故障,分析计算机组设备寿命,分配负荷等。

4结束语

数字化电厂是我国电厂今后发展的必经之路。数字化电厂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在技术手段和管理思想方面,应当与网络、信息、管理及工业各种技术进行融合,紧跟时代步伐,从而最终实现数字化电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王晓雄.构建全面数字化电厂的思考[j].中国仪器仪表,2011,(10):41-44.

[2]张学孟,刘智铭.数字化电厂建设的关键技术及发展[j].广东电力,2012,25(9):35-39,46.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生公寓;数字化管理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时代的世纪,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效率、高质量的现代化管理已经成为管理部门的迫切要求和目标。高校学生公寓既是学生学习、生活、休息的地方,又是学生交流思想、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公寓成为大学生的“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课堂。”良好的宿舍环境能给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不知不觉地接受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应以高效、优质的管理和服务面向社会、面向学生。本文将企业数字化管理模式引入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将科学与管理相融合,给学生创造一个平安、和谐的生活环境。

一、高校公寓数字化管理的概念、本质和内涵

1.数字化及数字化管理的概念

在了解“数字化管理”之前,首先应了解何谓“数字化”。所谓“数字化”是指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这就是数字化。“数字化管理”是指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学生公寓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传输和运用,使学生公寓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管理模式。

2.高校公寓数字化管理的本质

高校学生公寓数字化管理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较,克服了指标化与物本主义化,改变了传统管理的价值取向,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高校学生公寓数字化管理在管理方法、内容、模式等方面不仅体现出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更体现了高校公寓管理的人本思想和文化底蕴。

3.高校公寓数字化管理的精髓与内涵

数字化管理的最优点是在管理和跟踪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方面的高效性。在高校公寓管理过程中存在两类运动过程,一类是人流和物流,另一类是信息流。其中,人流是指学生、教师和管理者的活动情况。物流是指各种生活、教学、管理器材的输入到辅助合格人才输出的变化过程。伴随着人流与物流,在高校公寓管理中要执行决策、计划指挥和调节等职能,而这些职能的实现都是借助固定信息与流动信息来实现的。这些信息在各个环节间的传递过程形成了高校学生公寓数字化管理的信息流。

传统的高校学生公寓管理主要是管理部门和管理者,通过自身所拥有的对资源的支配权行使管理职能,突出的是权利和管理,轻视了人性与效率。数字化管理则强调的是以人为本思想,强调管理部门和管理者对资源的高效管理和合理利用,更好地为广大学生服务,重点突出的是效率和服务。没有效率和服务理念,就没有数字化管理,这就是数字化管理的精髓和内涵。

二、高校学生公寓数字化管理的内容和构建

1.高校学生公寓数字化管理构建

(1)高校公寓数字化管理首先涉及的是数字化网络办公系统,即以基于校园网络载体上的网站作为管理服务的平台。

(2)数字化监控与核算系统。主要涉及水电用量、材料消耗、工作岗位编制、应聘人员竞聘上岗等方面的监控,涉及工作人员的上下班考勤、工作业绩考评、劳动薪资管理、月薪上报、月薪考核与发放、书写工作日志等重复性计算的核算、统计与归档。

2.高校学生公寓数字化管理的内容

利用网络摄像机视频系统监督公寓楼道安全情况,及时提供学生所需的信息查询和管理,包括房屋分配、住宿管理、统计报表等学生的基本信息查询和管理,形成公寓信息共享、床位分配自动化、门禁管理智能化、管理报表系列化的实时管理机制。

(2)床位分配自动化。数字化管理可按照预先输入的指令计算机网络系统便可科学、快速地将学生自动分配到相应的公寓和床位,可达到高效、优质的效果。

(4)管理报表系列化。数字化管理系统具有强大的统计报表功能。如:学生信息报表、公寓信息报表、公寓人员出入表、个人出入公寓统计表、外来访客出入报表、夜不归宿学生报表、退房报表、各院系违禁情况评比表、寝室环境评比表、毕业生信息查询表等。数字化管理系统对于解决长期以来学生公寓管理中最棘手的问题有较好的作用。

三、高校学生公寓数字化管理的必要性

1.有利于建立预警机制

学生公寓是学生生活、学习、休息的重要场所,公寓服务包括饮食、住宿、消费、水、电、暖等各种服务,任何一项服务出现问题都关系万千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都会对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为避免事态的发生,采用数字化管理,可起到及时调控、合理监督、防微杜渐的效果。

2.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3.有利于实现人性化管理

4.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

好的学生公寓会给人的视觉留下美好的印象,但如果管理跟不上,就会使学生逐渐淡忘这些美好的印象,甚至怀疑学校的办学水平,然而,如果学校公寓实现了数字化的管理,不仅能说明学校走在了社会发展的前头,也能充分体现大学的先进文化和育人本质,当然也是学校综合实力的显现。同时,学校公寓的数字化也会大大促进学校教学、科研等环节的数字化管理,进而使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四、高校学生公寓实施数字化管理的现实与困境

1.高校学生公寓管理体制需要改革,数字化管理的配套政策尚未出台

2.资金的短缺和设施落后限制了公寓数字化管理的发展

3.高校公寓数字化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1]周彩云.当前高校公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J].大众文艺:理论,2009,(14).

[2]李航舟.社会化背景下高校后勤管理概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3]丁恒道,黄玉良.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构建研究五点网络[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4]侯建设.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5]李俊鹏,黄春蓉,等.高校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学生公寓管理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

[6]欧仁侠,陈洪斌,等.高校宿舍管理系统中电子设备的应用研究[J].信息传媒,2003,(18).

[7]林诗达.现代高校数字化管理的设想[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

【关键词】高校;数字化校园;数据;整合;管理;安全

1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的概念由来已久,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最先提出“数字化地球”的概念,由此引出了“数字化城市”、“数字化校园”等概念。而针对高校这个特殊群体,考虑其建设目标,数字化校园定义为: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对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等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科学规范地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采集、传输、存储、整合、利用和共享,以构成统一的身份认证、统一的数据平台和统一的信息门户,从而优化传统工作流程,把学校建设成一个超越时空的虚拟大学,最终达到提高办学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2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背景

总体来讲,国内高校数字化校园发展呈现名校牵头,竞相发展的局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山大学等名校引领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浪潮,清华大学自2000年提出“数字清华”建设目标,采用自主研发模式,使其数字化校园建设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复旦大学利用集成建设模式,充分整合已有资源,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将其作为学校“三大战略”之一,并取得显著成效;中山大学于2001年7月一次性投资数千万元,用于“十五”专项建设,通过全新的平台搭建、数据采集、流程优化,建设成一个崭新高效的数字化校园。

近十年来,各高校对校园数字化方面的建设都比较重视,各大中专院校也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大家都以建设一个以校园网为基础的集教学、管理、消费和身份认证等服务为一体的新型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为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建设过程中,各单位也暴露出来一系列问题,如重硬件基础,轻软件环境的思想;重建设、轻维护和更新,深度加工不够;重设备建设,轻人才培养,管理维护人员数量、质量和技能不够;建设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和规范,缺乏整体规划性和服务意识;重系统资源建设,共享利用不够;重眼前效益,技术架构的长远投资无法实现等等。总之,国内各高校在不断探索中,积极谋划,开拓创新,努力解决各种新旧问题,国内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提高。

3数字化校园数据整合方案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和学校业务发展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意识到:各个应用系统的业务和数据之间具备很强的互补性,但是信息孤岛的存在使得各个系统的数据彼此不能实现共享,管理部门也就无法获得全局性的数据视图。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中心,有效整合校内分散在各部门、各不同应用系统中的异构数据,获得统一的数据视图,构建权威、全面的数据库。

数据中心建设,作为整个数字化校园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已越来越引起高度的重视,可以说数据收集是否权威,数据更新是否及时,数据维护是否高效,数据标准是否统一,是关系到数字化校园能否取得深入应用的关键环节。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伊始,各种矛盾都会凸显,例如组织描述不统一,传输格式不一致,数据格式不稳定等。通过统一数据标准,整合全校教学、科研、办公等各方面数据,通过规范化数据的公共语义和数据源,允许数据验证保证采集数据具有较高的质量,这个阶段通常称为数据准备阶段。然后,通过提供公共数据的公共语言和格式,提供共享数据的一系列公共服务,达到数据交换的目的。

公共数据平台建立后,采用何种方法把有用信息从这种大量数据库中提取出来,即数据的管理和利用,也是建设过程的重点,而普遍采用的即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挖掘(datamining),传统意义定义为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这个定义包括好几层含义:数据源必须是真实的、大量的、含噪声的;发现的是用户感兴趣的知识;发现的知识要可接受、可理解、可运用;并不要求发现放之四海皆准的知识,仅支持特定的发现问题。

数据挖掘与传统的数据收集不同,这就要求数字化校园的基础数据平台功能强大,覆盖全面,管理统一,提取方便,存放各类共享信息数据至共享数据库中,使得数据的存放更为精简有效,避免存取不需要的数据,并且减少了数据存取时的开销,同时能够保证数据及时更新,保证了全校信息的一致性。

4数据管理策略的提升带来的优势

数字化校园通过数据共享,内容管理实现了突破创新,建设的内容管理系统解决了过去的单机构模型,而普遍形成了ASP管理模式,更适合了学校各院系或部门管理职能分散的模式。

数字化校园的公共数据库因采用了基于数据仓库的ODS存储,不同于以往的单纯依靠数据库的技术,既能把握实时的学校运作情况,从而采取及时的应对措施;又能把握历史纵向概况,进行远期战略规划;从技术发展看,旧的数据库应用到新的数据仓库还学要繁杂的数据交换迁移。而信息资产集中后的主题应用,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迁。旧时数据库集成只支持报表或基本查询,而最新的服务集成模式支持动态报表、高级查询、OLAP展现和数据挖掘等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去的数据缺乏表现力和自动化分析展现能力的缺点,使储存的数据更生动,更具有交互性。

从投资上来看,虽然说数字化校园采用的新式服务集成,首次投资较高,但由于以前的数据库建设投资技术上比较陈旧,采用免费中间件,缺少对SOA技术投资,需要更多的学习成本和迁移维护成本,所以维护起来耗资巨大;新技术的应用会减少旧模式在报表制作、数据交换、信息查询及辅助决策方面的开发与维护成本,从长远来看效益明显。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特点;数字化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23.049

近年来,数字化技术迅速发展并且被广泛地运用到管理工作中,尤其是对档案文件和资料的管理。在图书馆管理领域,数字化图书馆管理模式渐渐取代了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在实践中出现了多种数字化图书馆管理模式,这些模式各有利弊,需要具体进行分析。

1数字化图书馆的概念

从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和数字化图书馆管理模式的现实情况来看,目前数字化图书馆仍然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或者统一的管理模式。现在的数字化图书馆管理模式主要有4种:静态的网络服务器终端模式、交互式的网络服务器终端模式、传统图书馆索引与静态网络服务器终端结合的模式、传统图书馆索引与动态网络服务器结合的模式。

2数字化图书馆管理模式的特点

2.1静态网络服务器终端模式

静态网络服务器终端模式是指主要依靠静态网络技术设立的,最终以纯网络形式出现的数字化图书馆管理模式,是由网络服务器终端到数字图书读者的单向供给,读者可以直接输入账号或者密码,或者无需账号、密码,直接通过静态网络连接进入数字化图书馆页面进行数字图书的查询检索和下载等操作。静态网络服务器终端模式的优点在于图书归类十分清晰简单,便于查找、梳理和阅读,与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差别不是太大,主要差别就在于一个以电子数据载体的形式出现,另一个则是以实体的形式出现。但是,由于图书馆和读者之间是单向供给的关系,采用静态服务器终端模式管理的图书馆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发展的瓶颈,而且通常来说,这类数字化图书馆前期的建设投入都比较大。总的来说,静态服务器终端模式的数字化图书馆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图书馆前期一般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图书馆后期的维护工作较少,并且此种图书馆的规模因数字化图书资源的大小而定。

2.2交互式网络服务器终端模式

交互式网络服务器终端模式,是指依托交互式网络服务器终端进行数字图书馆管理的模式。与静态网络服务器终端模式相同的是,两者都是单纯的网络电子图书馆,但是静态网络服务器终端模式采取的是用户与服务终端的单向直接交流,而交互式网络服务器终端模式则是采用交互式的网络平台。通过交互式网络平台,用户和数字图书馆之间不仅可以实现从数字图书馆到用户的单向信息传递,而且用户和图书馆之间还可以进一步交流,用户甚至可以参与数字图书馆图书的收集和分类。交互式网络服务器终端的出现得益于动态网络技术的发展,典型的利用交互式网络服务器终端进行管理的数字化图书馆有百度文库、IT168文库等。

2.3传统图书馆索引与静态网络服务器终端结合模式

这种模式是传统的图书馆索引模式和静态网络服务器终端的结合体。前已述及,静态网络服务器终端由于自身的限制,在数字化图书的藏书量和完整度上都可能遭遇发展的“瓶颈”,而藏有大量实体图书的传统图书馆,刚好可以弥补利用静态网络服务器进行管理的图书馆的缺陷。但是为了实现传统的图书馆和数字化图书馆有效的结合,必须要用科学的手段对传统图书馆的藏书编制数字化目录或内容索引,以便用户和读者能够快速查阅到想查阅的资料。这样的管理模式适合于有大量藏书的图书馆,一般来说,各大高校图书馆内部运用这种混合型的模式进行管理的比较多。

传统图书馆有大量的藏书,但是按照编号来寻找图书效率低,工作量大。而静态网络服务器管理的便捷性刚好弥补了传统图书馆在这方面的缺陷,传统图书馆对于静态网络服务器也是如此,因此,传统图书馆索引与静态网络服务器终端结合的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传统图书馆和静态网络的优势。这样的管理模式具备这样的特点:由于加入传统的图书馆,以传统图书馆的书源和藏书作为依托,继承了传统图书馆系统性强的特点,但前期的建设投入一般比较大,而后期管理则比较简单,主要包括图书借阅登记和编排索引、目录等。

2.4传统图书馆索引与动态网络服务器终端结合模式

这种模式是传统的图书馆索引管理模式和动态网络服务器终端管理模式的结合体。交互式网络服务器固然具有资料收集量大且迅速的特点,但收集起来的资料难以分类,往往缺乏系统性,给用户的检索带来了困难。而传统图书馆的超大藏书量和传统图书馆在图书检索编排上的系统性刚好弥补了交互式网络服务器管理模式欠缺系统性和藏书量有限的缺陷,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吸引用户参与数字化图书馆的管理和建设。典型的采用传统图书馆和动态网络服务器结合模式进行图书馆管理的是奥克兰大学图书馆管理系统、美国国会图书馆管理系统。

3未来数字化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信息的多样化需求也大大超越以往。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图书馆,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一定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而且在资料的检索和携带方面都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高效率的追求,因此数字化图书馆管理模式既是一种趋势更是一种主流。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的数字化图书馆管理会越来越人性化、便利化、系统化。然而小规模的数字化图书馆同样也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因此大型的,甚至超大型的系统化的数字图书馆管理平台将应运而生。由于数字化技术的有限性,数字化图书馆无论怎样发展,依靠传统图书馆实现资源的共享在短期内仍然是无法取代的。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化图书馆相互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趁势。

根据上文对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和数字化图书馆管理模式的介绍,可以发现,系统性的数字化图书馆管理是未来数字化图书馆管理发展的方向。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是一个系统性极强又十分庞大的工程,其中涉及到图书资源的知识产权问题、用户和读者的身份验证问题、图书资源的索引编排以及图书借阅等问题,需要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妥善解决。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冠强.数字图书馆管理论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郭卫真.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THE END
1.科学网—什么样的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是好的图书馆?2024年12月10日,圕人堂发起“什么样的图书馆是好的图书馆?”话题。开篇为《什么样的图书馆是好的图书馆?》(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463641.html), “理一分殊:图书馆多样性与未来学术研讨会暨CADAL项目年会”,杨新涯先生作《初论以科学评价为导向图书馆治理体系现代化》报告,报告中提出什么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3646&do=blog&id=1463801
2.FirstSearch基本组数据库包涵盖多种文献类型,包括图书,硕博士库推荐 | FirstSearch基本组数据库包】 FirstSearch基本组数据库包涵盖多种文献类型,包括图书、硕博士论文、学术期刊、会议论文、百科全书、年鉴等;涵盖多个学科,如农业、商业、科学、技术、文学、医学、宗教、哲学、语言、法律、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地理学、历史学、人类学、美术以及图书馆学https://weibo.com/1924039383/P4wuhExhx
3.中国图书馆与索引的关联发展研究期刊古代图书馆近代图书馆现当代图书馆索引信息服务关联发展 分类号: R193(卫生事业管理(保健组织与事业))G258(图书馆事业、信息事业) 在线出版日期: 2021-01-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页数: 6(1-6) 参考文献 (21) 仅看全文 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hyxtsgzz202009001
4.中国索引学会理事长王全春带队赴北京大学图书馆考察调研为更好谋划中国索引学会下一步工作,筹备召开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一次常务理事会议,3月7日下午,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索引学会理事长王全春带队到北京大学图书馆考察调研。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任羽中出席座谈会并致欢迎辞,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陈建龙、副馆长兼中国索引学会副理事长童云海等热情接待调研组https://www.dswxyjy.org.cn/n1/2024/0426/c428125-40224735.html
5.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索引(第二版)出版社:书目文献出版社 ISBN:7201.47 出版年:1984 作者: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编辑委员会 学科: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资源类型:图书,CD-ROM 细分类型:中文文献 收藏单位 馆藏地 在架状态 索书号 新疆生态与地理所 自然科学部 在架上 37.6441/144 心理所 书库 在架上 37.6441/ZGThttps://www.las.ac.cn/front/book/detail?id=00339b6fda89dbf3a24b1e50ef6f4dff
6.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编制说明:本索引收录在《近代著名图书馆馆刊荟萃》(全20册,2003年)、《近代著名图书馆馆刊荟萃续编》(全20册,2005年)、《近代著名图书馆馆刊荟萃三编》(全22册,2006年)、《近代著名图书馆馆刊荟萃四编》(全16册,2013年),以及《近代著名图书馆馆刊荟萃五编》(全24册,2015年)中被影印过的所有期刊,按刊名http://www.nlcpress.com/Info.aspx?Id=305
7.图书馆标识系统包括什么?设计时应注意什么?按照读者进入图书馆从外到内的顺序,图书馆的标识系统包括楼层总索引牌、分楼层索引牌、方向指示牌、功能空间名称标牌、室内馆藏示意图和书刊分类架标,同时还包括楼层标牌、房间号标牌、安全指示标牌、温馨提示标牌等。在图书馆的标识系统设计时又该注意什么呢?首先要深入分析图书馆功能布局特点以及读者交通流线,然后依照https://www.800-168.cn/news/654.html
8.图书目录文摘索引中图分类号查询国家总目录,图书馆藏书目录,各类型目录,私家藏书目录,出版发行目录,个人著作目录,期刊目录、报纸目录,专科目录,文摘、索引,图书目录、文摘、索引http://www.ztflh.com/?c=45792
9.上海图书馆《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主站点注册|登录 近代期刊现代期刊图 库 文献导航专业检索高级检索 画报画刊综合文学历史地理戏剧时政更多https://www.cnbksy.com/
10.全国报刊索引晋中市图书馆全国报刊索引 《全国报刊索引》由上海图书馆主管主办并倾力打造的知名服务品牌,创立于1955年,现发展成为集印刷版与网络服务平台为一体的综合性知识服务体系,收录了全国包括港、台地区的期刊8000种左右,涉及所有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工程技术领域。它的内容包括我国与各省市自治区党政军、人大、政协等重大活动、http://jzstsg.com/info/71741.jspx
11.泸州图书馆泸州市图书馆馆藏旅游资源文献索引 第一部分 泸州名山 ※忠山 序号书名索书号页码 1泸州市志K297 170 2泸州百科全书Z89 612 3千古泸州图K297.12 172 4三泸走笔K297.12 13 5泸州名胜楹联萃编I269.7/17 1 6泸州诗三百首I222、12 217 7名人与泸州K297.12 6https://www.lzlib.com/go.htm?url=dyfc_xq&i=2831&c=di_fang_wen_xian_mu_lu
12.浙图馆藏数据库目录索引汇集了浙江图书馆、浙江大学与浙江科技情报研究所所拥有的电子文献资源,数据量达几千万条。 十六、外文期刊数据库 引进世界上最大的提供期刊、文献订购及出版服务的专业公司EBSCO公司的外文期刊。Academic Search Elite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1350多种自1990年开始之全文期刊和2668种自1984年开始之索引/摘要。Business Sohttps://www.zjlib.cn/zxtzgggs/341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