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复合型人才的需求,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高教体制改革提上日程。1992年起,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中国高等院校合并布局和结构调整拉开序幕,200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通过合并组建了一批文、理、工、农、医等各大学科门类比较齐全、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大学。高校合并实质上是对教育资源的重组,高校规模扩大,复合型学科纷纷设立,高校图书馆纷纷出现一校多馆的情况。多校区分馆、学科分馆、资料室之间面临协调、整合和变革,这是个相对复杂且又势在必行的系统工程。
2.图书馆总/分馆管理模式溯源
图书馆的总/分馆制由来已久,由欧美国家的公共图书馆兴起。为了公民的“公平的阅读”和“平等获取信息”,根据服务的区域半径和人口数量,美国不少公共图书馆建馆之初,为了资源共享、服务效益和地域影响,设立分馆的现象很是普遍,而且欧洲、澳大利亚、日本的公共图书馆设立分馆的也不在少数。目前西方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度经过不断修正,已是非常完善。
图书馆的总/分馆制度被高校图书馆借鉴、推广成“一校多馆”模式,即大学图书馆由一个总馆和许多分馆以及(或)院、系资料室(或分馆)组成。美国高校图书馆规模最大的当属哈佛大学,设有侧重不同领域的近百个分馆,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设有各具特色的20多座分馆,英国剑桥大学设有包括各院系专业图书馆在内的90多个分馆。
高等学校图书馆被称为“大学的心脏”,多设分馆能提供教学和科研不可缺少的动力保障。
3.美国伯克利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经验借鉴
伯克利大学是美国著名公立研究型大学,在学术界享有盛誉。伯克利图书馆设有主图书馆、分科图书馆及附属图书馆,藏书超过1000万册。这三类图书馆的馆藏相互补充,共同满足伯克利大学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信息需求。
3.1.伯克利大学图书馆总/分馆设置
1)主图书馆
包括纪念图书馆(DoeMemorialLibrary)、莫菲特本科生图书馆(MoffittUndergraduateLibrary)、加德纳密集书库(Main(Gardner)Stacks)、班克罗夫特图书馆(TheBancroftLibrary)。
从功能上看,Doe图书馆为艺术与人文、社会科学、国际与地区以及50多个学科提供教学、科研咨询与指导服务,是图书馆系统的行政中心。教学图书馆位于Moffitt图书馆内,其目标是通过教会学生和教师如何利用海量信息资源以增进其信息素质来协助他们取得成功。馆藏主要位于Gardner密集书库。Bancroft图书馆是使用量很高的图书馆,主要包括手稿、珍本和美国国内特藏。
从馆藏特色看,Bancroft图书馆突出马克吐温论文、古纸莎草纸等特色收藏。Doe图书馆有校园内大部分的人文和社会科学馆藏。Moffitt图书馆的馆藏主要用于满足新生和本科生的需求。
2)附属图书馆
伯克利大学校园内目前有10个附属图书馆,它们具有特定的研究馆藏,通常都是伯克利大学研究所、学术院系所需的唯一且难以查找的资料,主要用于教职员工的教学和研究需要,其中很多也对公众开放使用。
东亚图书馆包含一百万卷的东亚语言馆藏,数量位居美国高校系统前列,使伯克利成为美国东亚研究的一个重镇。
吉恩灰色哈格罗夫音乐库拥有超过260,000册的书籍、乐谱、录音、缩微胶卷和稀有材料。
中文电子文献也很全面,中文数据库就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民国时期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国家哲社学术期刊数据库、台湾电子期刊服务网等。
3)系图书馆和阅览室
伯克利大学许多系有自己的信息图书馆和阅览室,供本系教师和学生使用。
3.2.各馆特色学科服务和全面服务
3.2.1.数据查找和GIS服务[1]
除了伯克利大学图书馆提供数据服务以外,伯克利大学校园内的数据服务还包括:D-Lab、地理空间创新设施(GIF,GeospatialInnovationFacility)、IS&T研究用数据管理资源(DataManagementResourcesforResearch)、统计系咨询服务(StatisticsDepartmentConsultingService)、UCDATA等。
3.2.2.开放获取
1)BRII(伯克利研究影响项目)
BRII是于2005年由一些伯克利学者和管理人员为了应对学术交流危机而发起的。伯克利大学致力
Table1.Thecharacteristicsofthemainbranchdataservices
于使伯克利学术社区的研究利益最大化和推动人们利用知识去改善本地甚至全球的社会生活质量。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BRII努力提高公众对伯克利大学学术成果的获取度。
伯克利研究影响项目BRII支持愿意让自己的研究成果一经发表便立即可以被所有读者免费阅读的教师、博士后、研究生和研究人员。BRII给伯克利作者报销开放获取出版费用,而且在不同程度上给予选择开放获取或付费获取出版的作者补助。
2)eScholarship网站
伯克利大学图书馆参与建设了加利福尼亚数字图书馆eScholarship网站,伯克利大学作者可以选择在eScholarship上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而不是交由出版商发布。
3.2.3.开放教育
3.2.4.学科服务联动项目
伯克利大学图书馆未来问题委员会认为,数字时代的图书馆会是日益多样化和分布式资源的入口。可以肯定的说,由于数字资源数量、规模和复杂性的迅猛增加会对用户的技术和知识增加更多负担,图书馆的中介作用将更加重要,因此图书馆需要应对两方面的挑战:增强用户信息素养和方便导航和访问。
图书馆发起或积极与其他部门联合执行了信息素质计划、数字素质计划(提供数字素质和传统研究工具的培训和支持)、信息访问图书馆和内容组织项目、虚拟研究室项目(虚拟学习指导公文包开发等)。
3.3.伯克利大学总分馆管理模式的特色
1)伯克利大学图书馆所发文件和通知都会及时送达各分馆,分馆负责人也会把分馆工作的问题和成效及时向总馆汇报。在行政管理上实现上行下达。
2)各分馆在业务上听总馆指导,但却各有侧重,相对独立,发挥程度很高。各分馆由专业图书馆馆员管理,并由对应的院长、部门或研究单元主管负责。在业务上实现有的放矢。
3)伯克利大学图书馆为每个学科都配备有学科馆员,他们都有风格统一的个人信息服务主页,里面有包括个性化资源推荐、文献管理、信息跟踪、预约咨询等服务栏目。学科馆员会参与听课,以更好地提供咨询服务。在图书馆全面的学科服务项目中,还兼顾各馆的馆藏和服务特色。
4)伯克利大学图书馆搭建有学科服务综合平台,提供各具特色的数据支持和移动图书馆服务,并且整合馆内资源,利用校内环境发动联动项目,扩展资源服务范围和服务群体,增强服务助动力。
4.结语
借鉴国外成熟的总分馆管理模式,为我国转变思想观念,理清办馆思路。在学科服务的开展方面,也可以做到深层挖掘,有的放矢。
2)鼓励学科馆员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科素质,加强高层次专业学科馆员的培养,注重学科馆员队伍的建设,形成多层知识服务团队。
针对各特色分馆的服务对象和学科特点,以特定任务为导向,细分成不同阶段的工作目标,有效组合总、分馆的工作人员,形成多层知识服务团队[3],并联合开展馆内服务计划。
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设学科服务综合平台,跨越总分馆的时空限制,畅通学科服务的交流渠道。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题名:基于用户认知的可视化学科服务模式研究,项目批准号:14YJC870013)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