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燕京学社、哈佛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和哈佛中国文化工作坊
韩南教授像(2007摄于韩南教授办公室)
在哈佛大学,与中国学有关的机构有哈佛燕京学社、东亚语言文明系、费正清中心、历史系、肯尼迪学院等。本人对口的院系为哈佛东亚语言文明系。哈佛大学的东亚语言文明系在全美各大学中,应该算是规模最大的了。就中国古代的文史哲领域而言,这里有好几位赫赫有名的汉学家。如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韩南教授(PatrickHanan,已去世)、倡导新儒学的杜维明教授(已荣退)、研究中国戏曲和女性文学的伊维德教授(WiltL.Idema,已荣退)、研究唐诗的宇文所安教授(StephenOwen)、研究秦汉文学和明清文学的李惠仪教授(Wai-yeeLi)、研究六朝文学的田晓菲教授、研究宋代历史及地域文化的包弼德教授(PeterBol)、研究清代历史的欧立德教授(MarkC.Elliott)、研究明代卫所制度和地方文化的宋怡明教授(MichaelSzonyi)、研究现当代文学的王德威教授等。就读的中国古代文史哲专业的研究生中,主要由美国本土、中国大陆、港、台、及韩国、日本的学生构成。中国大陆的学生以北大、南大、复旦过来的学生为主。由于专业的关系,本人与包弼德教授、伊维德教授、李惠仪教授交流较多,旁听了他们的课程。
在哈佛大学,不能不提张凤女士和她的“哈佛中国文化工作坊”。张凤原是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业余创作了《哈佛心影录》、《哈佛哈佛》、《哈佛缘》、《一头栽进哈佛》、《哈佛问学录》等数部著作,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张凤还是一个“中国文化工作坊”的召集人和主持者。工作坊最初由李欧梵教授创立并主持,后由王德威教授接任。前李后王,张凤均协助之。后因王德威教授教学科研事务太忙,就名列为工作坊的共同召集人,而联络主持等具体事务,则落到了张凤一人身上。自1994年创立至今,工作坊已走过二十多个年头,先后有数百位学者和作家在工作坊作过演讲,为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及哈佛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人曾两次受邀在该工作坊与其他的访问学者和听众作过交流,同时也多次聆听过其他访问学者的讲演,获益非浅。有感于张凤不计报酬,数十年自甘奉献为访问学者牵线搭桥、传播中华文化的精神,故录而表之,以志铭感。
哈佛大学图书馆一流的藏书和服务理念
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先进的扫描仪
哈佛大学Widner图书馆阅览室
《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书志》
哈佛燕京图书馆令人称道的是,还有其服务理念。本人2007年访学哈佛时,曾想复制美国国会图书馆藏的孤本戏曲《玉杵记》,但国会图书馆在华盛顿,如果从波士顿专程去华盛顿去复制这本戏曲,则车旅和住宿费得花上数百美元,代价太大。后来,我找到哈佛燕京图书馆的马晓鹤先生,请他帮忙。马先生说,读者有什么需求,尽管跟他们工作人员说,这是他们应该做的事。况且,我提供的信息表明哈佛燕京图书馆没有该种戏曲,如果从国会图书馆复制过来,则不仅我有,燕京图书馆也从此有了该戏曲的收藏。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马先生向国会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发出了复制请求,每一次有什么进展,马老师都会将信息发到我的邮件里。为了这本书,马先生前后与国会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往返邮件达十多封。最后,该戏曲被制成光盘,光盘制成时,本可邮寄到哈佛,然那边的工作人员正好要去年中国南京开会,郑炯文馆长也要去南京,故最后由郑馆长从南京带回哈佛。光盘到燕京图书馆后,工作人员马上编目,并给我发来邮件,让我及时去借阅。哈佛燕京图书馆如此高效周到的服务,让我感叹不已。
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
哈佛燕京图书馆的馆长每年要召集燕京学社的访问学者两次,让访问学者提意见,了解学术的最新动态,打听最新的学术资源。图书馆藉此了解到学者的需求,馆藏资源建设和服务需要改善的地方。譬如。我曾提及浙大的“中美百万册”(CADAL)数据库,郑炯文馆长先生马上让我帮他牵线,希望与浙大图书馆合作。他自己也利用在中国开会的机会,与浙大的图书馆馆长接触沟通,最终与浙大确立了合作关系。此外,哈佛燕京图书馆每年还经常举办馆藏使用培训班,让富有经验的馆员给新到的访问学者和学生介绍图书馆的藏书和数据库的使用。
与中国文史研究有关的CHGIS、CBDB和WORLDMAP的数据库
哈佛大学的数字人文(DigitalHumanities)理念和研究,一直领先世界。而其中与中国文史研究相结合的CHGIS(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BDB(中国历代人物传记数据库)和WORLDMAP(世界地图)数据库和平台,可以说是功能非常强大、应用前景非常广泛的数据库和平台,引领了汉学研究的世界潮流。这三个数据库,都与包弼德教授有关。
记得我2007年到哈佛东亚系访学的时候,包教授即在办公室用他的老式电脑和显示器向我演示了他新建的CBDB数据库。那时,数据库里的数据还不多,只有台湾编的《宋人传记资料索引》、《明人传记资料索引》数种,我没当一回事,心想不过几种二手材料的传记,不会有多大的用处。2008至2009年在哈佛访学,参加了包教授主持的几次工作坊以及CBDB和CHGIS的培训,对包教授的数据库理念有了深入的了解。但由于刚接触GIS之类的东西,很多东西还一知半解,直到2014年第三次访学哈佛,在他和他博士陈松的课上及他主持的工作坊里看到老师和学生利用CBDB和CHGIS演示他们的可视化分析成果时,不禁刮目相看,大为赞叹!下面,就包教授主持的三种数据库作一简单介绍。
2007年9月,包弼德教授(PeterBol)在他的办公室向作者展示CBDB数据库。
CBDB单机版检索视窗
该数据库不仅能查找一个人物的生卒年、字号别名、籍贯、科举仕进等最基本的传记资料信息,而且还可以查找一个人物的亲属关系,社会关系等。其籍贯等历史地名,均有经纬度的数据。该数据库目前是免费开放的,使用者可以在线查询,也可将数据库(access)下载到本地电脑查询。譬如,查询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则包括了各种类型的社会类别,如“学术”关系,就包括了师生关系、学术交往、主题相近、学术成员、学术襄助、文学艺术交往、学术攻讦等。如“政治”关系,则包括了官场平等关系、官场下属关系、官场上司关系、官场奥援、荐举保任、政治对抗等关系。尤其令人称道的是,这些社会关系直接可导入数据库中的pajek里进行可视化展示。
CBDB还有一个延展性的功能,就是将CBDB的数据库里的信息作为后台数据,可对一个新导入的文本进行文本的自动标识和统计。譬如,这个文本里的历史人物,只要CBDB有的,会马上自动识别并予以标注和注释。这个文本里的地名,只要CBDB有的,也会自动标识,并在链接的地图中定位显现。如今,CBDB的延展性功能,已由包弼德教授的学生、莱顿大学的魏希德(HildeDeweerdt)教授主持研发出来,命名为MARKUS,网址为:
MARKUS文本标识效果图
该项目与复旦大学史地所合作,将中国历史地名和历史地图矢量化,并且以关系型数据库的方式记录地名的层级及沿革信息,由此凡涉及中国古代历史地名的,都可通过数字化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得以可视化的展示。网站提供了中国历史地名的经纬度,但可下载的矢量历史地图只有元代和清代的,明代、宋代以宋以前的,尚无矢量化的行政区域图。
Worldmap展示的2010年省际人口流动图
Worldmap是哈佛大学地理分析中心(thecenterforgeographicanalyisis)开发的一个全球地理信息研究成果发布和共享平台。其中中国部分,包括了人口统计、宗教、交通、城市研究、少数民族和语言、能源、环境、教育、气候、公共健康、经济、历史等诸多领域的地理信息和地图。譬如,与文学有关的,有宋元明清的科举考试分布图、元代自然灾害图、明清驿站路线图等。
包弼德教授培养了一茬又一茬的硕博生,这些硕博生都能熟练地运用这三个数据库,而数字人文的理念和技巧,正是中国大陆学者和学生的短板。本人现在已初步学会以上三个数据库的使用,并可结合QGIS软件来制作作家的行迹图、群体作家的地理分布图等。回国后,已写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几种可视化途径——以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研究为例》、《〈全元文〉作者的地理分布可视化分析》等论文。
作者制作的《全元文》作者地理分布图
收获与体会
哈佛的访学经历,对我的帮助是巨大的,这里粗略地谈几点收获和体会。
(二)哈佛燕京图书馆先进的扫描仪,让我得以复制大量的汉学著作。哈佛燕京图书馆馆长的公器理念和合作模式,使我得以迅速了解哈佛大学的馆藏,并编出《哈佛燕京图书馆馆藏明别集善本丛刊》、《哈佛燕京图书馆馆藏清别集善本丛刊》、《哈佛燕京图书馆馆藏明别清总集丛刊》等大型丛书。此外,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和服务理念,让我油然而生敬意,深感国内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理念与他们存在的差距。哈佛燕京图书馆与东亚语言文明系同在一幢楼里,你既可在图书馆的阅览室里静静看书,也可时常与碰巧见面的教授和访问学者交流,或者在旁边的commonroom(会议室)听讲座,这里就如同精神家园一般,让人感到特别的温馨和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