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博物馆经过不断发展,现除镇海楼展区外,同时还有仲元楼展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三个分展区。
广州博物馆仲元楼展区位于镇海楼东侧,展区主体建筑仲元图书馆,是为纪念辛亥革命将领邓仲元而建。
建筑采用中西结合装饰风格,1929年奠基,次年建成。1957年仲元楼展区建成,以该仲元图书馆为馆址,现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仲元楼简介。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仲元图书馆”。
正门。匾额:“仲元楼”。
进入大门,两侧有漂亮的蝴蝶楼梯,可直接上楼。
漂亮的蝴蝶楼梯。
进入大厅。
大门上方是邓仲元像。邓铿(kēng),又叫邓仲元,1886年出生于广东梅县,年幼时就跟着父亲经商,长大后他秘密加入了同盟会,加入广州新军参加了黄花岗起义。邓仲元为国捐躯,英年早逝,孙中山痛失英才,他以大总统名义,追赠邓仲元为陆军上将。为了纪念他,广州修建了邓仲元墓、仲元中学、仲元图书馆,仲元图书馆是由广东著名建筑设计师杨锡宗负责设计,也就是今天的仲元楼。
大门两侧各一把靠椅,侧面装饰有驾驶轮。
迎面是红木木雕屏风。刻有中英文“海贸遗珍——十八至二十世纪初广州外销艺术品”及展览简介。
该展览从博物馆藏品中甄选造型独特、工艺精湛的牙雕、刺绣、丝织、漆器、珐琅器、彩瓷、外销画(纸本、通草等水彩画、油画、玻璃刻画等)艺术品,通过展示,为广大观众再现18-20世纪初广州口岸民间艺术品的外销历史,使观众深切地感受到数个世纪前东西方汇流的文化气息。
大厅左侧。中央三组航船模型。四周是展板。
航船模型。
哥德堡号船模。这艘瑞典商船曾3次远航广州,运回大量茶叶、瓷器、丝绸和藤器。1745年,哥德堡号从广州启程回国,船上货物估值达到当时瑞典银币2.5亿~2.7亿元。
清代铜制缉捕巡船。
18-19世纪广州与世界主要贸易地区的海上航线图
观象镜。
清代“广州珠江北岸风情图”木雕封檐板。封檐板是古建筑门楣上的构件。这块长8.6米、宽28厘米的封檐板,是清乾隆时期作品,原置于广州从化太平镇钱岗村广裕祠。文革期间,也曾差点被当做“四旧”予以破坏,淳朴的钱岗村民用黄泥糊在这块木雕上,写上革命标语,才保住了这件重要的文物。
封檐板左右两边描绘了清代广州城郊外的景色,中段为城内珠江河段的写实图景。工匠们采用我国散点透视法的画法,一共雕刻了49个人物,29艘船只,以及多组具有岭南特色的建筑,是广州大量生产外销画之前的一幅早期写实佳作,它上面雕刻的图案,也被专家叫做广州版的“清明上河图”。
下面有一排与封檐板画面对应的图片。
从左向右观察,可以看到左边,是一幅恬静的岭南水乡图景。村民驾驶小舢板穿梭于河涌,农家小院分布在山前树丛中。小桥流水,保留至今的岭南传统村落也是如图的景象。
画面层次丰富,从最高点镇海楼依次往下分别有城墙、炮台、水上民居、游艇等等,高低错落,生动反映了当时的广州城市面貌和人民的生活环境。画面中游人泛舟珠江上,美不胜收。独具匠心的雕刻者还利用迭进的波纹展现出珠江水浪,把江水推进的方向描绘得惟妙惟肖。
在山坡上脚穿长靴、头戴礼帽、手杵拐杖的外国人像不像在做驯兽表演,这种表演自欧洲传入,在广州也曾风靡一时。
下面对应的照片或画。
这一排展柜中是油画、通草水彩画和刺绣作品。还有重要的中外商人。
水彩画
广州刺绣
通草画
伍秉鉴(1769—1843年),又名伍敦元,生于广州,祖籍福建。清代广州十三行商人,广州的世界首富。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了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有6名中国人入选,伍秉鉴就是其中之一。道光十四年(1834年),伍秉鉴的私人资产已达2600万银元。伍秉鉴财产的形式很多,不光是银子,还有自己的企业,这个企业叫“怡和行”,做中西贸易,主要经营丝织品、茶叶和瓷器。他立足广州,主要是跟英国人做贸易,同时又把产业放大到国外,甚至债务也放到国外,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他也像中国普通的地主一样,在国内买了大量的田产、宅院、茶园、店铺,甚至让银子变成资本,到美国投资铁路、证券和保险业务。伍秉鉴的怡和行一度成为世界级的跨国财团。
潘有度(1755年-1820年),广东十三行同文行巨贾之一,与卢观恒、伍秉鉴、叶上林号称“广州四大富豪”。他幼年兼承家学,饱读诗书,长成后继承父业,主理潘家同文行业务。由于深谙对外贸易之道,博得官府信任,赞其“洋务最为熟练”,业务续有发展。其后,十三行总商曾一度易人,但不久他又凭藉外贸家声誉与个人才干而再次出任,被在华外商尊称为“潘启官二世”,呼名:Puankhequa.II。后来他又开设同孚行,继续经营外贸业务,家道也由此再次振兴。受家风影响,他亦儒亦商,在洋务冗繁之中仍有“观史”“哦诗”的雅兴。因其居所前有两松交柯连抱,而将居所命名为“义松堂”。著有《义松堂遗稿》存世。在他经商的同时还致力于教育和公益事业,于嘉庆十六年(1811)带头与十三行其他行商一起捐送公行公产,集资于下九甫创设文澜书院,供士子作会文之所,并延聘品学兼优之士担任主讲,教授生徒,带动了商贾子弟重学习文,使羊城文风为之一振,书院名气也一时冠于粤中。
大厅左侧高大的织机。
织机说明
广东丝织
铜秤码
丝织工艺
广东刺绣
通草水彩画画室
画室内部
切割出来的通草片、通草本茎、通草水彩画。
养鸭船
广东彩瓷
瓷器代销商。
清乾隆广彩贴花开光人物纹双螭耳扁瓶
制陶瓷
外销画制瓷图
广彩
大厅中间的广彩开光人物纹大碗。
清乾隆广彩开光人物纹双狮耳瓶
清道光广彩“三国演义”图海棠式花盆
大厅中间是黑漆描金风景图缝纫台(19世纪初)。欧美国家上流社会的定制品,造型和纹饰糅合了中西风格,是广州出口家具中的精品。
清道光广彩开光人物纹大瓶
清嘉庆广彩开光花鸟纹双鹤耳瓶
广彩开光花鸟纹大碗
清道光广彩开光人物纹龙耳瓶
漆器
珐琅器
清乾隆铜胎掐丝珐琅双龙耳瓶
牙雕
龙舟
透雕双耳瓶
透雕“松鹤延年”长身瓶
洗夫人练兵
云龙戏珠
美人像
48层象牙牙球
牙球制作工序图
50层牙球
后面是自然科学馆。
广州自然科学馆位于仲元楼北侧,现为广州市第四批科普教育基地,是广州市中小学生进行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
广州自然科学馆内设《地球历史与生命演化展览》,是广州地区第一个以自然科学为主体的常设展览。展览通过郧石、矿物和化石等珍贵实物,展现地球的形成、发展及生命诞生、演化的全过程。
地球矿物
重晶石(沙漠玫瑰)
孔雀石
三叠纪时期(距2.3亿年前)的新铺龙化石
侏罗纪时期(距今2.O5一1.35亿年前)的银杏化石
恐龙化石
恐龙蛋化石
恐龙模型
完整剑齿虎骨架化石。
山西兽完整骨架化石
自然科学馆东南侧为碑廊。
杨铨像。这位大收藏家一生省吃俭用,历尽艰辛,把竭尽毕生心血搜集到的、回购于海内外的珍贵文物全部无偿地捐献给国家,杨铨先生的捐赠,成为陈家祠建馆之初的一批骨干收藏。
碑廊镶嵌着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董其昌等历代名家石刻法帖和地方历史文献碑刻。
王羲之的法帖
匾额
雕塑
三元古庙,当年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誓师出发地。如今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依托三元古庙而设。坐西朝东。两路总面阔17米。由山门、香亭至正殿总进深21米。砖木结构。青砖石脚,硬山顶,屋顶灰塑博古脊饰以琉璃鳌鱼宝珠。门廊和室内墙顶均绘有“伏生传经”等花鸟人物壁画。左面附建偏殿和花园。
说明碑
门前大炮
山门。匾额:“三元古庙”。右侧“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牌匾。迎面是屏风。
绕过屏风是香亭,香亭两侧有两廊。亭前只见一位全副戎装的将军,牵着一匹骏马。陈连升,湖北鹤峰人。1841年1月7日英军突袭大角、沙角炮台时,率六百余官兵,英勇奋战,全部牺牲。
三元里历史文化展览馆。
大型浮雕,中间书写:“三元里历史文化展览馆”。下方石碑是前言。
第一单元爱国情怀源远流长
崖门海战
油画《崖门海战》
一幅大型油画赫然呈现,再现了当年那激情喷张的岁月。
油画前面有人物雕像。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5月29日,英军劫掠队到三元里村一带抢劫,欺凌乡里,侮辱菜农韦绍光的妻子。激起三元里乡民义愤,在韦绍光带领下拿起农具与敌人顽强拼搏,打死几名英兵。由于估计敌军定会前来报复,同年5月30日清晨,三元里村民们在村北的三元古庙前集会,誓师抗敌,取出庙里的三星旗作指挥令旗,约定“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萧岗举人何玉成“柬传”广州东北郊、南海、番禺、增城等103乡民众联合抗敌。随后,数千名义勇逼近英军指挥部所在的四方炮台,诱敌至牛栏岗,经过一天激战,民众大获全胜。残敌在英侵略者总司令卧乌古的率领下,狼狈退回临时设在越秀山四方炮台的指挥部内,连英军全权代表义律亦被围困在里面。第二天,103乡民众和从增城县、从化县、花县等地赶来助战的群众将四方炮台团团围住。英军非常恐慌,急求广东当局给予解围。义律在广州知府余保纯的护卫下,率残部逃回停泊在珠江的军舰上,退回虎门。三元里人民取得了中国近代史上民间自发反击外来侵略的第一次胜利,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序幕。
韦绍光
1841年广州知府军务折档。
三角旗和抗英兵器刀叉剑戟
宣誓口号:“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
宁卖祖宗田,莫丢祖宗声。
政府领导关怀教育,抗英精神代代相传。
第二单元不断进取敢为人先
广东省第一个人民公社
改革开放后
第三单元人杰地灵英才辈出
画家李志聪
方言词汇
醒狮
第四单元民俗文化根深叶茂
各姓同乐
第五单元八方乡亲给力三元
三元里街辖区经济布局图
结束语
为了缅怀英烈,1950年10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在三元里村西门楼的山冈上,建起了三元里人民抗英烈士纪念碑。上书“一八四一年广州人民在三元里反抗英帝国主义侵略斗争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
当时抗英战场的情景
林则徐虎门销烟
纪念碑四周又建成三元里抗英纪念公园。
“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是1911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策划和领导的广州“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所在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11年4月27日(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历史上著名的广州“三·二九”起义在此爆发,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馆内展览:《碧血黄花浩气长存——辛亥“三·二九”起义》,分“走进辛亥”、“碧血黄花”和“浩气长存”三部分,以实物、绘画、塑像等形式再现了广州“三·二九”起义的战斗过程。
正门。匾额:“黄花冈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
旧址位于广州市越华路小东营5号,是一幢四进三间的砖木结构民房,面积约500平方米。原是清官员住宅,后辗转成为私人物业。20世纪50年代初,李诵刚遵照其父李章达的遗愿,将旧址捐赠给国家。
进入大门,过天井是一个大厅,正中是孙中山先生胸像。
前言
攻打总督署油画
导览图
每进之间的天井。
庭前谁植芭蕉,院后我种木棉。
虚心直节殊不俗,天然淡薄亦清福。
第一展室
第一部分走近辛亥
民族存亡危在旦夕
中国之险象
革命思想迅速传播
民主革命风起云涌
第二展厅
展室局部
第二部分碧血黄花
海外秘密筹备
组织机构
统筹部领导成员介绍
各地华侨捐款统计
广州秘密机关分布图
革命党在穗活动
温升才刺杀广州将军孚琦。被押赴刑场,途中神色自若,毫无怯色,行至惠爱街一带时,对着人群大声喊道:“今日我代同胞报仇,各同胞务须发奋做人方好!”既而又说:“许多事归我一人担任,快死快生,再来击贼!”遇害后葬于广州黄花岗。
起义的爆发与经过。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下午5时半,黄兴亲率由海内外一百多位革命党人组成的“选锋队”(敢死队),打响了“三·二九”起义的枪声。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党人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一百多名革命党人当场牺牲或被捕后就义。
展厅局部
雕塑:喻培伦投掷炸弹
油画《辛亥革命第一枪》黄兴率领120多名革命党人,足蹬黑胶鞋,臂缠白毛巾,持枪负弹,吹响螺号,由小东营五号机关出发,直扑两广总督衙门,总督张鸣岐翻墙逃跑,黄兴带人放火烧了总督衙门。
漫画《扑攻两广总督署》、《火烧箭道》。
三·二九”起义战况示意图
浮雕《攻打总督署》。前面是人物雕像。
两侧是石狮。这一对身上有23处弹痕的石狮。一百年前,这对石狮摆放在当时的清两广总督署大门前,由此见证了“三·二九”起义悲壮的一幕。
媒体报导
第三展厅
第三部分浩气长存
1911年11月9日宣布广东共和独立。
辛亥起义失败后,十七岁的李沛基用三个十磅重的炸弹炸死清廷广州将军凤山。(上)
陈敬若等三位烈士。(下)
揭开辛亥革命序幕。
对于这次起义,孙中山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黄兴题词:“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