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记上海图书馆收藏研究利用家谱服务社会的事

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亲团体世系、人物、事迹,反映本家族繁衍发展过程的历史图籍。起源于先秦时代的中国家谱源远流长,与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明发展史上都堪称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充分肯定家谱的重要性,曾说:“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还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可见,家谱中蕴涵着大量的社会学、历史学、人口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学、教育学、遗传学等重要信息资料。

提起上海图书馆,很多人都知道家谱收藏是其最具特色的一个亮点。2017年7月中旬,本刊记者走进上海图书馆,对上图收藏研究利用家谱服务社会的事进行采访调研。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副主任陈建华告诉记者,目前上图馆藏家谱有3万余种、30余万册,共计365个姓氏,收藏的家谱覆盖全国29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是国内外收藏中国家谱原件最多的公藏机构,享有“全球中国家谱第一藏”“中国家谱半壁江山”等美誉。上海图书馆致力于成为中国家谱的收藏中心、研究中心和服务中心。

民间家谱大抢救

在上图采访调研,说起家谱收藏,工作人员都会用庄重、敬仰、怀念、感激的神情,讲述一生以“收书、编书、印书”为己任的老馆长顾廷龙的护书情怀与治学精神。

顾廷龙(1904.11.10~1998.8.21),号起潜,苏州人。著名古籍版本学家、目录学家和书法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持志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33年毕业于北京燕京大学研究院国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之后即投身于图书馆事业,先后担任燕京大学图书馆采访部主任、上海私立合众图书馆总干事、董事。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图书馆筹备委员会委员、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馆长、上海图书馆馆长、上海图书馆名誉馆长等。《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主编,文化部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著有《说文废字废义考》《四当斋书目》《顾廷龙文集》《顾廷龙书法选集》等。

顾廷龙早年在燕京大学工作。七七事变后,他不忍江南文物遭日本侵略者肆意掳掠,毅然从北京辞职回上海,与文化名人张元济、叶景葵等创办私立合众图书馆,藉以保存濒临毁灭的文献典籍。新中国成立后,他将十余年来收集的合众图书馆近30万册古籍及近代中外珍贵文献悉数捐献给国家,使之成为上海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上海图书馆家谱阅览室,记者看到一套10卷本的国家“十五”期间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家谱总目》,上海图书馆原党委书记兼历史文献研究所所长王鹤鸣先生撰写的《前言》里,清晰地记载着:“上图的家谱收藏,肇始于顾廷龙。”

早在20世纪30年代末,顾廷龙与张元济携手办“合众图书馆”时,就开始了对家谱的收藏和研究。大批家谱集中进入上图,是在土改运动中。当时,作为“封建余孽”的宗祠被毁,家谱被烧。顾廷龙作为当代古籍版本目录学的一代宗师,面对大量珍贵历史文献毁于一旦心急如焚,经过多次艰辛的工作,终于说服当时的“文管会”同意上海图书馆对家谱等历史文献资料进行民间“收购”。于是,顾廷龙很快组织职工分头向十多个省、市进发。他们从造纸厂的化浆机旁、收破烂的废旧商店中以及民间百姓手中,购得了堆积如山的家谱等书籍,把家谱抢救出来。

1955年秋的一天晚上,顾廷龙接到上海市文化局来电,上海造纸工业原料联购处从浙江遂安县收购了一大批废纸,大约有二百担,其中或许有线装书,准备送造纸厂做纸浆。顾廷龙连夜赶赴现场察看,发现“废”中藏宝,翌日立即组织6人花了11天从中选择有价值资料共计2000斤,一大批珍贵历史文献被抢救出来。顾廷龙后来回忆说:“值得一提的是,清代朱卷与家谱之所以能成为上海图书馆的收藏专门,与这次在废纸堆中披沙捡金是分不开的。”

据统计,在20世纪50年代,经顾老等抢救入藏上图的家谱,共达8011种,47711册。

1958年10月,上海图书馆与历史文献图书馆、上海科技图书馆、上海市报刊图书馆合并,顾廷龙任馆领导,直接抓历史文献部门工作,进一步加大了对家谱文献的采购工作,并组织特藏部人员奔赴安徽屯溪等地,从民间采购了大量的家谱文献,总计5700种,27571册。“文革”期间,上图又通过各种渠道接受捐赠家谱文献1257种,10180册。

改革开放以后,在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上图加大了抢救历史文献的力度。自1995年10月至2008年10月,馆所投资1360余万元采购家谱文献,共计6073种,96000册。与此同时,随着民间修订家谱的逐渐升温,全国各地民间新编家谱,也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捐赠给上海图书馆。

几代人共同努力,才有了上图“全球中国家谱第一藏”之美誉。耀眼的历史光环里,上图人和每一位到上图查阅家谱的知情书客,都会深情地缅怀这位谱牒收藏与研究的一代宗师顾廷龙。

谱牒研究硕果累累

在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副主任陈建华等新一代谱牒学研究者心中,都有这么一个概念:对家谱而言,以顾廷龙为代表的老一辈主要做的是收集、抢救、归藏工作;而以王鹤鸣为代表的继任者,其主要贡献则是进行整理、研究,特别是相继推出了《中国家谱总目》《中国家谱资料选编》《中国家谱通论》等一批重量级研究成果。

目前退休在家的王鹤鸣先生,仍在从事家谱研究。从他为《中国家谱总目》(以下简称《总目》)撰写的“前言”部分,记者了解到这项研究的一些始末。

以1996年底上海图书馆新馆开馆为契机,上海图书馆将家谱的整理与研究开发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上图每年投入数十万元经费,组织技工对破旧的家谱进行修补整理,还专门成立了谱牒研究中心,负责家谱的整理、开发与研究工作。

1998年11月,上图召开全国谱牒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就家谱的学术价值、纂修体例、开发利用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会后出版了《中国谱牒研究》论文集。

2000年5月,上图又召开中国族谱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近百名学者参加,会后出版《中华谱牒研究》论文集,标志着海内外谱牒学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

2000年6月,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网络化的大趋势,中国国家图书馆主办了全球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新加坡、美国、荷兰等国家和地区的42家中文图书馆和中文文献资源收藏单位参加。会议确立8项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项目,编纂《中国家谱总目》是其中一项,并确定由上海图书馆主持完成。

该项目是将全世界公藏和私藏的中国家谱,编纂成一部带有内容提要的联合目录。这是中国古籍整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弘扬中华历史文化、深受海内外华人欢迎的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2001年5月,该项目被审定批准为“十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之前,海内外编纂的家谱书目尽管有几十种,但大多是各单位的馆藏书目,现在要将全世界近千家收藏中国家谱的文献机构按统一要求,编纂联合目录,而且还要尽可能将散藏在民间的家谱也收到《总目》中,编纂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在长达九年的编纂过程中,主持该项目的上海图书馆领导和历史文献中心等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副主编单位中国国家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以及各编委单位积极支持、通力合作,海内外近千家中国家谱收藏单位、广大谱牒研究人员、千余名《总目》编纂人员和五千余家谱私人收藏者共同协作、无私奉献,终于使这部10卷本的《中国家谱总目》于2009年7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

这次编纂《总目》,是对全世界存世的中国家谱开展的一次规模空前的大调查,摸清了存世中国家谱种数超过5万种。《总目》出版首发式上,时任上海图书馆党委书记、《总目》主编王鹤鸣研究员不胜感慨地说:“大家都是怀着传承中国历史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耕耘,才使这部煌煌巨著得以问世。”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说,“家谱中保存了大量的人物、经济、移民、文化、民俗、教育、人口等资料,对历史学、经济学、教育学、民俗学、人口学、遗传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研究均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专程来沪的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主席沙其敏则表示,《中国家谱总目》的正式出版是中国目录史上一件大事,所汇集的巨大家谱数据量为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提供了非常详细的线索。

继《中国家谱总目》之后,上海图书馆在谱牒学领域里推出的另一重大成果,就是2014年1月首发的《中国家谱资料选编》。本书为国家清史项目,于2005年立项,由上海图书馆编纂,陈建华、王鹤鸣主编,历时九年,始告完成。全书18册、1930万字,所辑录的家谱资料,按其内容分为十一卷,依次为凡例卷、序跋卷、传记卷、诗文卷、家规族约卷、礼仪风俗卷、经济卷、家族源流卷、教育卷、图录卷、漳州移民卷。出席首发式的有关专家对此项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的出版,将为学界提供一部经过系统整理的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家谱原始资料集,填补了这一领域长期以来的空白,从而推动社会诸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查家谱到上图”

家谱的收藏、整理和研究,归根结底是为了服务社会,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早在1996年,上海图书馆就开辟了大陆最早成立的家谱阅览室,不仅可查阅上图馆藏家谱,还可查阅美国犹他家谱学会提供的微缩胶卷家谱。海内外读者到上图查阅家谱寻根问祖或开展谱学研究的人络绎不绝。“查家谱,到上图”,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口头禅。

在上海图书馆馆藏中,多达200余种的名人家谱是一大亮点,有名宦政要如李鸿章、左宗棠、翁同龢等,文人雅士如董其昌、胡适、鲁迅、钱钟书等,科技精英和商界巨子如徐寿、贝聿铭、张謇、包玉刚等名人的宗谱。

据公开报道,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和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都曾亲到上海图书馆查阅过自己的家谱。1997年5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荣毅仁来到上海图书馆视察,也顺便查阅了《荣氏家谱》。上海图书馆原党委书记兼历史文献研究所所长王鹤鸣回忆说:我们当时为他准备了三本《荣氏家谱》,分别是清代同治年间编修本、宣统年间编修本和民国年间编修本。当荣老看到“第31世毅仁”的名字时,兴奋不已!当我表示要把世系表复印一份给他时,荣老高兴地连说三声“好!”。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专职谱牒整理研究的副研究员顾燕在家谱阅览室介绍说,家谱记录了一个家族的繁衍兴衰,承载了家风美德,更蕴含着中华民族世代流传的核心价值。随着近年修订家谱在民间的复苏升温,来上图查阅家谱的普通人也越来越多。

然而,记者看到摆在他面前谱架上的,却是《姚氏宗谱》和《郭氏宗谱》。仔细询问,才知个中原由:他们的《张氏宗谱》是民国十三年修订的,目前正在组织进行续修,但有些史料年久缺失,在上图也未找到本村张氏的有关资料。可喜的是,找到了两个邻村的《姚氏宗谱》和《郭氏宗谱》,从中查到很多有价值的史料,对他们验证、补充、勘误正在续修的《张氏宗谱》很有帮助。张进十分恳切地对记者说:“很感谢上海图书馆,感谢家谱阅览室!”

“少数民族也有家谱”

我国有56个民族,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决定了中国文化本身的多元特征。那么,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我国各少数民族,是否也有自己的家谱呢?

“少数民族也有家谱,而且历史悠久,种类也很多。”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副主任陈建华告诉记者,“国家对少数民族家谱的整理与研究十分重视,我们上图五年前就开始做少数民族家谱研究,其中一个课题就是《中国少数民族家谱目录》,早已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十三五规划,2016年底已完成书稿,目前正在走出版审批流程。”

陈建华等课题组成员曾到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深入的实地田野调研。他介绍,我国家谱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少数民族家谱,其中存世的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编修的家谱数量最多,达数千种以上。而在云南、贵州等地的彝族、苗族、白族、佤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当中,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家谱,不过只是口述家谱。他们一般的家族成员都能背诵出三四十代祖先世系,年长者可以背五六十代甚至更多。儿童从记事起,就开始背谱。之所以如此重视,形成风气,除了表示敬宗收族,另外就是为了防止同姓婚姻。男女青年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时,见面先要对谱,家谱越往上,祖宗不能是同一个人。

另据公开报道,中国现存少数民族家谱有6796种。中国家谱出自于民,也藏之于民,记者觉得这个数据应该是个概数,现今究竟存有多少,恐怕很难有一个准确数字。

传播家谱正能量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年没有中断过,就和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家族都有修家谱的文化有关。家谱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它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也同样值得重视。特别是家谱中记录下来的家规族约,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有其所产生时代的封建糟粕的一面,但更多的是蕴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能量,比如教育族人爱国敬业、积极向上、孝顺和睦、诚信友善等普遍价值观念。中华民族诸多的传统美德和优秀的思想品德,都与千百年来各家族世代传承的家规族约密不可分。

近年来,上海图书馆在整理、研究家谱文献的同时,注重发掘和传播家谱文化中的正能量,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土补元、培根固本。

在2014年首发的18册《中国家谱资料选编》中,就专门编纂了上、下两册《中国家谱资料选编·家规族约卷》,从240个家族的族谱中辑录出家规族约,包括“义庄规矩”“同居诫言”“家规”“家训”“祠规”“族约”“乡约”等等。

2014年9月,由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上海市图书馆行业协会、上海图书馆承办的“修心正身扬清厉俗——中国家谱家训族规资料展”,在上海图书馆目录大厅揭幕。这次展览旨在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文化传播作用,以“名谱巡礼”“四海一家”“啜英咀华”“千年传颂”四个主题,分为孝顺、修身、和睦、敬业、治家、爱国、诚信、教育、守法、廉洁十个类别,向公众展示上海图书馆馆藏的家谱家训族规,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

在这次展出的名人家谱里,参观者还现场观摩到毛泽东、刘少奇、荣毅仁、鲁迅、胡适、李鸿章、盛宣怀等名人的家谱。西河堂家藏《韶山毛氏族谱》(2001年五修版)的《家族规范》共计256字,里头写到:“忠于祖国,热爱人民。文武兼济,建立功勋。敬宗爱祖,德泽绵长。诗书传世,振我家声……毛氏子孙,个个争荣。”

这次展览在上海乃至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各地有关部门纷纷来电来函,请求上海图书馆前往巡展。上图积极响应,精心组织,先后到安徽、陕西、甘肃、贵州、武汉、长沙、连云港等40多家省、市图书馆进行联展,观众络绎不绝,赞不绝口。

THE END
1.华人家谱总目——上海图书馆家谱知识服务平台Beta版家谱文献先祖名人 5 13 F 1368 fang 方 家谱文献先祖名人 650 1084 1428 fu 傅 家谱文献先祖名人 551 1058 1368 feng 冯 家谱文献先祖名人 502 911 1291 fan 范 家谱文献先祖名人 445 782 1644 fan 樊 家谱文献先祖名人 124 245 1644 fu 符 家谱文献先祖名人 https://jpv1.library.sh.cn/
2.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2(图)【置顶】上海地区“名医名家学术音视频库”上线通知馆内通知2024/3/15879 3【置顶】“名医名家学术视频、音频”资料征集函馆内通知2024/3/15670 4(图)CNKI移动端查阅功能开通啦!馆内通知2024/1/10716 5校外暂用vpn访问图书馆网站通知馆内通知2024/11/4711 https://lib.shutcm.edu.cn/Home/newslist?newstypeid=37
3.青浦市民学习网发布时间:2024年12月09日 来源:青浦区社区学院 书研绘教,绽放青浦——2023-2024青浦区社区教育教研基地成果展示活动圆满举行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25日 来源:青浦区社区学院 课程 查看更多 家庭绿化与室内布置 老年数字教育进社区微课 活动 查看更多 “数智悦读,开启未来之旅”——2024年青浦市民终身学习数字https://m.qplll.net/qingpu/?returnUrl=%2Fqingpu%2Fnews%2Fdetail%2F21216
4.中国家谱知识服务平台官网,上海图书馆出品的家谱检索工具,踏上上海图书馆出品的家谱检索工具,踏上寻根问祖的文化之旅 中国家谱知识服务平台是一个热门的酷站网站&程序、归属于无峰导航中的探索发现导航。目前已经有(13.5K)人浏览过中国家谱知识服务平台,广受网友们的一致好评。感兴趣的朋友户,欢迎通过提供的中国家谱知识服务平台网址入口访问。实际体验! https://www.8kmm.com/sites/8927.html
5.中国家谱知识服务平台中国家谱知识服务平台"是什么?上海图书馆出品的家谱检索工具,踏上寻根问祖的文化之旅中国家谱知识服务平台是一个热门的 酷站 网站&程序、归属于无峰导航中的 探索发现 导航。广受网友们的一致.. 相关:AI平台导航站长利器导航程序员导航设计师导航自媒体导航其他导航临时短信临时邮箱壁纸导航酷站趣站BT磁力搜索云盘网盘https://7sucai.cn/zzdh/content/show/id/1620.html
6.上海图书馆升级家谱平台:用户可以在线上传家谱了中工文化上海图书馆馆员对用户上传的家谱进行审核 上海图书馆供图 本报记者 洪伟成 经过近期的升级改造,上海图书馆家谱知识服务平台日前在专家用户维护数据的基础上,新增上传家谱(在线捐赠)、在线识谱、在线修谱三种众包功能,向广大持证读者和网上注册用户开放,并以此在全网域范围内向全球征集家谱。 https://www.workercn.cn/32873/201905/22/190522082840312.shtml
7.家谱检索踏上寻根问祖的文化之旅SD分享导航站SD分享导航站中国家谱知识服务平台,是由上海图书馆在2015年完成的家谱知识库,通过该平台你不仅可以了解每个姓氏家族的文化,还可以通过”姓氏寻根”,踏上寻根问祖的文化之旅 家谱中记录了大量的人物、经济、移民、文化、民俗、教育、人口等资料,对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民俗学、人口学、遗传学等人文社会科学、 自然科https://home.designshidai.com/7484.html
8.文汇报:上图推出“家谱知识服务平台”文汇报:上图推出“家谱知识服务平台”2016-02-18 07:42:29 看看新闻Knews综合基于逾3万余种馆藏的家谱档案,上海图书馆在近日推出家谱知识服务平台。上海图书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家谱是馆藏的优势资源,收藏量位居全球第一。市民可以登录相关网站,踏上寻根问祖的传统文化之旅。关键词: 文汇报上图家谱知识服务平台上海https://www.kankanews.com/detail/6awWg7MlEwX
9.上海图书馆推出馆藏家谱数字服务新举措上海图书馆是全世界收藏中文家谱(原件)数量最多的机构。在2015年公共图书馆服务宣传周之际,上海图书馆推出三大“互联网+”服务举措:中国家谱家训族规资料网上展览、精选500种家谱供读者在线阅览全文、推出面向数字人文研究的家谱原型系统,以展示上海图书馆的家谱整理研究成果,促进馆藏资源的利用,以期为读者提供更方便、更https://www.mct.gov.cn/preview/whzx/qgwhxxlb/sh/201505/t20150525_781667.htm
10.上海圖書館家譜知識服務平台上海圖書館家譜知識服務平台 家譜中記錄了大量的人物、經濟、移民、文化、民俗、教育、人口等資料,對歷史學、經濟學、社會學、教育學、民俗學、人口學、遺傳學等人文社會科學、 自然科學的研究,有望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 上海圖書館的家譜專家們在長期的整理研究過程中,催生了一大批具有業界影響力的成果:主持編纂https://www.zmt.wiki/sites/20647.html
11.西安决策参考西安图书馆编 ----------------- 5、上海:推进垃圾分类常态化长效化规范化 一、时事热点 1、习近平总书记谈民法典 西安招商云平台是西安市投资合作局倾力打造的一个开放型、集约化、智能化的综合投资服务平台,是西安一http://www.xalib.org.cn/info/72757.jspx
12.族谱网族谱网(zupu.cn)打造百家姓档案馆,专业的姓氏族谱大数据平台,覆盖超过亿人的家族档案!拥有“阴阳(八卦)修谱法、世系图” 等核心专利技术,通过十年沉淀,已成为族谱电子化领域专业品牌,寻根问祖,上族谱网!https://www.zupu.cn/
13.的深度挖掘与可视化开发维普期刊官网摘要 以中国家谱知识服务平台的提要式目录为基础,应用本体和关联数据技术、GIS技术、可视化技术等对家谱文献中蕴含的迁徙信息进行知识提取和发掘利用,设计并开发了以迁徙时空数据进行叙事的交互式可视化展演项目,在多终端多场景中实现服展开更多 This study utilizes the synoptic catalog from Chinese Genealogy http://cstj.cqvip.com/Qikan/Article/Detail?id=7111812968
14.上海图书馆持续对家谱进行数字化数据化挖掘湖北日报讯 (记者王晶、通讯员竺佳怡)7月23日,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副馆长刘炜,在首届华夏晒谱节暨湖北第十四届晒谱节开幕式嘉宾对谈环节,分享了上海图书馆在家谱的数字化、数据化挖掘方面做出的一些探索。 上海图书馆于2016年推出全国家谱联合目录服务,目前收录10万余种家谱。该平台家谱资源的收录https://news.hubeidaily.net/pc/c_1655286.html
15.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馆 1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同时作为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图书馆立足科学院、面向全国,主要为自然科学、边缘交叉科学和高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战略情报研究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撑和科学交流与传播服务。 截至到2015年6月底,文献情报中心(包括三个地区中心)通过集https://www.qwbaike.cn/doc-view-5111.html
16.上图馆藏3万种家谱是怎么来的今年,上图在全国公共图书馆界率先推出基于关联数据开放的数字人文服务——“华人家谱总目·上海图书馆家谱知识服务平台”。预计到今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之际,将有2000至5000种家谱通过互联网开放。 上海图书馆东馆项目已正式立项,东馆中将设立“中华家谱中心”(暂名),这将是上图家谱收藏、研究、开放新的开始。https://www.jfdaily.com/wx/detail.do?id=10138
17.上海图书馆藏家谱数据库全8603册(90.4GB)百度网盘资源下载上海图书馆藏家谱数据库 全8603册 16.9GB 总目录.docx 243KB 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_10407233.pdf 86.3MB 7968-8565 16.8GB 8565.上虞雁埠陆氏宗谱: 六卷.pdf 60.4MB 8564.陆氏世谱: 正编九十卷,首一卷,後编五卷.pdf 225.5MB 8563.陆氏世谱: 一百二十六卷,首一卷.pdf 2.2GB 8562.陆氏家史: https://www.iizhi.cn/resource/detail/c652cf73e546e86134167c8614788ed7
18.自费出书个人出书上海出版社夜莺出书网十余年老企业,高口碑企业,提供个人自费出书,企业定制出书写书服务,出版、印刷、发行、宣传一条龙,上海出版社,协助广大作者实现著书出版的愿望,线上发行到当当网、京东网,线下新华书店等3000余家书店,全国图书馆系统配书。全媒体宣传推广,迅速扩大作者的品牌IPhttp://www.yychushu.com/
19.从家谱到祠堂——记上海图书馆研究员王鹤鸣先生同时,为方便读者查阅家谱,增设家谱阅览室,在全国的图书馆中第一个向读者开放;组织专人编纂《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举行中国家谱国际学术研讨会,他自己撰写许多有关家谱的文章; 将家谱整理、开发、研究和普及,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策划编辑《解冻家谱文化》。所谓封建糟粕的家谱开始“为人民服务”了,人们说“查家谱,http://www.ewen.co/sjcb/bkview.aspx?bkid=241572&cid=732438
20.中国国家图书馆据2023年11月图书馆官网显示,图书馆由古籍馆、总馆南区、总馆北区构成,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居世界国家图书馆第三位[3]。古籍馆主要提供普通古籍、外文善本、地方志家谱文献服务和临时主题展览服务;总馆南区提供外文文献、中外文专藏文献的专业性服务和国家典籍博物馆展陈服务;总馆北区提供以中文普通文献借阅、电子https://baike.sogou.com/v644853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