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面临的挑战及机遇;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的服务流程;文献传递带来的效益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任何图书馆的馆藏资源都不可能完全满足读者的需求、互联网的出现不但彻底打破了几百年来纸质文献一统天下的局面、先进的网络技术使异地之间文献信息的高效交流和快速传递成为现实、传递中心对终端图书馆的委托进行处理、支持网络,严格地说还不能称之为“网络”、文献传递服务给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利益与效益、终端图书馆无需了解系统内各馆的实际馆藏情况等,具体请详见。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任何图书馆的馆藏资源都不可能完全满足读者的需求,而这一问题只有通过文献资源共享的方式加以解决。馆际互借是文献资源共享的重要方式。传统的馆际互借主要是指馆际间互借原件,通过邮寄获得。随着复制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馆际互借原件不仅局限于通过邮寄获得,而主要通过复制、拷贝、扫描原文,然后采用邮寄、传真、E-mail等方式传递。因此原文传递已成为现代馆际互借的重要环节,在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对高校图书馆而言,它在开发文献资源、发挥文献职能、为读者深层次服务上发挥着巨大作用。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面临的挑战及机遇
互联网的出现不但彻底打破了几百年来纸质文献一统天下的局面,更主要的是打破了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藏用结合,以用为主”的新观念将在网络环境下进一步深化,评价一个专业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已不再主要以其所拥有的馆藏规模、深度、广度为衡量标准,更多的是以它利用网络环境快捷准确地为用户提供各种形式的专业信息资源的能力来衡量。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的服务流程
1引言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与空间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地球”、“数字区域”与“数字城市”等概念的提出及其实施,地理上分布的部门、公司、用户对地理信息的应用要求GIS运行环境逐步走向网络化,对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与传播由集中式走向分布式,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1-3]。
各种不同的用户对地理信息的不同需求以及各种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地理信息共享的研究,并使其成为当前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的重要方向。为了促进地理信息共享,许多政府机构、社会团体、跨区域组织等付诸了许多实际行动,虽然在新技术的运用、新观念的引进、新政策的出台、新的标准的制订、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作了不懈的努力,但其最终成果却不甚显著,地理信息共享的实施甚至在某些领域举步维艰,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现象?主要是技术因素还是非技术因素引起的[4]?这些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在地理信息共享研究领域,一直以来从技术的视角来进行研究处于主流位置,但实践证明,并不能期望所有地理信息共享的障碍都能通过技术上来解决,因此对地理信息共享必须进行多视角的研究,才能对其本质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摘要:本文主要是针对新型网络技术2.0技术背景下高校体育资源图书馆需求调查分析部分,力求从用户的角度了解其真实的信息组织需求,以便基于Web2.0技术下用户参与的高校体育资源图书馆的构建提供依据,并从图书馆工作人员角度了解图书馆数字信息组织2.0存在的问题和建设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基于需求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组织2.0模式研究,分析以RSS为主体、以BLOG为主体和以WKWI为主体的信息组织模式,形成一个鼓励用户(教师、学生)共同参与、以外部链接网站和内部数据库为主的新型高校图书馆体育资源模式。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献资源;信息化;建设发展;重要性
一、引言
本研究致力于研究在Web2.0技术下新型高校图书馆体育资源模式组织,该模式主要以教师和学生作为服务对象,开放式地整大化、更新频繁、整合体育资源,作为教学、科研的辅助手段,改革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方式。同时,用户以共同创新者的身份出现在信息服务创造过程中,不在是被动的服务接受者,还是服务的创造者,不仅给教学科研带来及时的信息资源的更新扩展,更对部分参与者本身,特别是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激励成分,导致学习情感上的积极参与。
二、高校体育文献资源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重要性探索
图书馆作为塑造健康校园文化的重要场域,不仅是校园知识与文化沉淀的载体,其中的馆藏资源也是学校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保障。历史文献在漫长岁月的发展中见证了我国社会的变迁,承载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也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因此,历史文献是校园图书馆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文献资源的珍贵不仅在于其对于历史的见证,更在于其自身的不可再生属性,如若未得到科学的保护和利用,便会湮没在快速发展的社会洪流之中。经过研究可以发现,校园图书馆在历史文献资源建设方面仍有待完善,现存的某些缺憾影响了历史文献资源价值的充分发挥。
《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第二十二辑)》一书主要以历史文献为基点进行研究,细致阐述了历史文献中传递出的传统文化精神。该书以不同朝代的历史文献资源为例,强调要加强对历史文献资源的保护以提高历史文献资源的活力,进一步满足现代社会对于民族文化传播的迫切要求。基于书中的观点可以看出,历史文献资源的传播可以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文化精神的指引,而校园图书馆加强对历史文献资源的建设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为校园文化创新获取更有价值的信息。综上所述,校园图书馆是面向全校师生的机构,加强历史文献资源的建设既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需要,也能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推动历史文献资源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王春彦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一、电子资源引证标注
二、历史学电子学术资源状况与前景
【摘要】网络对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开发及利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环境下,加强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是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基础,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是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保障。
【关键词】网络环境地方文献资源建设
一、网络环境对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影响
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环境,使文献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给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带来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了地方文献的内涵与外延
【摘要】中国是茶的发源地。中国茶文化在种茶、制茶、饮茶、颂茶的过程融入了儒家礼仪、佛家禅道和道家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本文从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渊源出发,浅议公共图书馆徽茶文化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意义和搜集要点。
【关键词】茶文化;图书馆;地方文献
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中国茶文化以其“儒释道”内涵包容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等多方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产茶区域辽阔,受茶产区的地域性文化底蕴影响,中国茶文化外在的表现形式和内在文化内涵都具有其特有的地域性特征。本文立足于公共图书馆搜集、整理、保存、传播、利用人类知识信息资源的工作职能和社会职责,从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渊源和茶文化影响,浅说徽茶文化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意义和搜集要点。
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溯源
二、徽茶文化的形成和影响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献资源;图书馆;定位
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定位关系到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方向和建设质量,事关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成败和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前景,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定位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定位是一个科学的体系,涵盖多方面的内容,必须准确而详细的从多个方面对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进行科学定位,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定位应该是基于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定位基础上,保证学科性、专业性文献资源,凸现技能性文献资源定位,具体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定位
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目标,应根据高职院校的目标、性质和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性质、任务、目标来确定。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职院校图书馆又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目标应与高职院校的目标相一致。
摘要本文探讨了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如何为新办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服务等问题。
关键词高等学校;新办专业;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1重视开展学科建设与支献需求调研。是面向本科教学落实新专业文献资源建设的首要问题
学科专业的设立与发展,是以实施国家学科重点发展战略为目标的。而大多数新办专业是在以科学研究为主导,引入创新机制为灵魂和核心的前提下诞生的。因此,一些新专业一经建立就很快成为重点学科。我们必须认真着手总结、研究和规划文献资源建设的发展趋势。构建适应激励创新和具有活力的培养机制,逐步完善以适应培养国家建设与科技发展需求为目标的文献资源建设模式,深化以提升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文献资源建设改革。尤其对已成为重点学科的新专业、学科带头人或拥有高水平研究课题的导师,必须定期实施跟踪服务,研究最大限度地满足新专业文献资源需求的有关问题。
1.1注意新办专业学科发展动向
1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与云存储的出现,为图书馆文献资源信息服务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利用云计算服务可以为图书馆提供存储、平台和计算功能,而图书馆也可以利用云服务来处理业务,大大降低图书馆信息技术的资金成本和人力资源。图书馆通过对各类信息资源、格式采用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实现更大的网络信息效益,同时也可以共享应用和数据。
2文献资源存储
2.1存储现状
从存储系统的模式来看,当前存储技术有以下3种:直接连接存储DAS(DirectAttachedStor-age)、网络接入存储NAS(NetworkAttachedStor-age)和存储区域网络SAN(StorageAreaNet-work)[1]。DAS是最早的服务器与磁盘直联的存储方式。由于存储量小,该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图书馆大容量数据资源的存储要求。NAS采用网络TCP/IP技术,优点是可以支持多计算机平台,适合访问量不大的数据库和事务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