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是旧社会的圣人,而以我看,鲁迅先生则是新中国的第一等圣人。”这是毛主席对鲁迅的评价,毛主席还说道:“鲁迅的心意和我是相通的。”
可让人叹惋的是,尽管他们的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可这两位伟人生前却从来没有见过一次面,这成了毛主席终生的遗憾。
而鲁迅生前听说毛主席领导红军后,也是十分关切的询问:“他现在有多大的岁数了?”
阴差阳错,未能见面
1918年,毛主席离开了长沙,远赴北京,彼时的毛主席还是个“穷酸书生”,他穿的“土里土气”,很多人都瞧不起他,但杨昌济先生却极力向陈独秀、李大钊先生举荐毛主席:“此子大才,有救国之能。”
当李大钊等人与毛主席交谈过后,也被毛主席独到的见解所折服,直说他的思想在同龄人中无出其右。
因此,李大钊先生将毛主席安排到北大的一个图书馆任职,彼时的北大是中国的最高学府,每日往来图书馆的都是各界的名流,毛主席也想着和这些名流进行交谈,共同探讨救国之道。
但让毛主席没有想到的是,即便是在北大,也会有一些所谓的“名人”,以地位高低看人,有些教授,认为和一个图书管理员交谈,有失身份,便不愿意和毛主席进行交流。
不过,毛主席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在图书馆中如饥如渴的阅读着书籍,各种思想在他的脑海中碰撞,为了进一步解惑,毛主席还时常拜访一些文化界名流。
但最让毛主席“牵挂”的莫过于国内的文坛领袖,鲁迅先生了。
毛主席很早以前就读过鲁迅先生的著作,而鲁迅先生对中国社会深刻的见解,也让毛主席十分欣赏。
他一直想与鲁迅先生面谈,至于鲁迅,也在陈独秀等人口中听说过毛泽东的大名,他对这个来自湖南乡下的青年十分感兴趣。
然而,就在两人即将见面的时候,一个不幸的消息却传来了,毛主席的母亲文七妹因病去世了,悲痛欲绝的毛主席只得返回家乡。
在文七妹的墓前,毛主席还写了一首感人至深的祭母文:“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料理完后事后,毛主席再次来到了北平,可惜,此时的鲁迅忙于创作,没有机会来到北大,毛主席依然没有与鲁迅见上面,而随着时局的发展,毛主席也离开了北平,从此,两人再也没有机会见面了。
虽然二人未能见面,但他们的思想却有相通之处。
对于一部水浒传,鲁迅评价道:“一部水浒,只反奸臣,不反天子。”
多年后的毛主席也曾说过:“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好就好在投降,让人们知道‘投降派’的下场。”
而对于二十四史,两人的见解也惊人的相似,鲁迅极为赞成梁启超所说的“二十四史,是一部帝王将相史”这个说法,他还进一步提出了:“史书上到处是‘人吃人’。”
当然,鲁迅在这里提出的“吃人”是一个隐喻,主要是为了批判封建的文化,无独有偶,一生酷爱读史,曾翻阅过二十四史的毛主席也说过:“二十四史中有大半是假的,什么实录,也有些虚构的成分......诸如敢于起来造反的人,通通被批为‘贼寇’,这是不符合历史的。但要是因为其中有掺假的部分,就不读,也是一种形而上学......”
不但是在思想上的相似,两人对旧中国社会的认知也有相似之处。
“最懂旧中国的两个半人”
在旧中国,有过许多“文化”大师,他们为了救国之道各处奔波,可要说谁对中国社会了解的最深,莫过于毛主席和鲁迅了,除此之外,蒋介石也算半个。
毛主席和鲁迅先生对旧中国的剖析是最为深刻的,但他们的剖析也有不同之处。
鲁迅先生主要是从中国人的思想文化上进行解析,他用一杆笔,创作出了“孔乙己”、“阿q”等经典人物,还以辛辣的手笔无情的批判了旧社会。
“中国人的性情是折中的,如果你说要拆毁一扇窗,旁人会各种责难,但你要是说摧毁一个屋子,他们又退而求其次了。”
但鲁迅先生的批判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始终对国人有一份温情,在他与钱玄同的一次著名谈话中,曾提出过一个“铁屋子论”。
鲁迅认为,如今的中国就如同一个万难摧毁的“铁屋子”,人们麻木的活着,不知晓死的悲哀,可如果有人想要唤醒,其中较为清醒的人便会从麻木中的状况惊醒,从而知道了死的悲哀,这对他们来说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
钱玄同对鲁迅的回答是:“如果我能叫醒几个人,你绝不能说没有摧毁这铁屋子的希望。”
这话惊醒了彼时颓靡的鲁迅,让他有无穷的精神去唤醒国人麻木的心灵。
可真正摧毁这“铁屋子”的却是毛主席,而他对中国社会的看法也非常深刻。
而毛主席则不同,他在乡下看到的是贫农“无立锥之地”,而地主豪绅却占据了大量的土地,他们借此掌控了乡下的“政权”,一面让贫民们沦为佃农,一面向他们灌输符合地主豪绅的思想。
农民们没有闲钱读书,大半做了一辈子的“睁眼瞎”,他们除了种地,也不懂得其他的知识,一些知识分子表面上同情他们,可在实际相处中又显出鄙夷:“这群文盲。”
但毛主席却看到了更深层次的东西,他说道:“中国历来只有地主有文化,而农民多半是文盲,但地主的文化正是建立在农民的血汗上的。”
不仅如此,旧社会的宗族制度、还有封建习俗,都残酷无情的迫害着男人、女人,农民们看不到出路,只能寄托于虚无缥缈的神像。
“中国的男子要受到政权、族权、神权的支配,而妇女较为男子还要多一条‘夫权’。”在毛主席看来,这种千百年来的现象需要进行变革,因此,毛主席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鲁迅先生试图用笔唤醒国人,而毛主席则选择率领人民,摧毁这个旧制度,他们的作战方式不同,但他们对中国人民都持有深沉的热爱。
鲁迅:“毛泽东多大了?”
在一次与国民党的走狗文人论战时,鲁迅就曾用过:“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来讽刺他人,不仅如此,他还阅读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书籍,成了一名坚定的走在文化战线上的战士。
也因此,鲁迅先生从报纸上看到“毛泽东”的大名后,曾特意询问友人:“你们认不认识毛泽东?”
前来做客的矛盾回答:“我和毛泽东打过交道,他是一位拥有大才的人。”
鲁迅先生也感慨的说道:“我此前听过李大钊谈起过毛泽东,他们竭力称赞,说他是国之大才,我一直很想见一面,但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
“毛泽东了不起啊,他是少数的能在五四运动后还坚持用笔杆子和枪杆子与敌人战斗的人。他今年有多大了?”
当鲁迅得知毛主席只比矛盾大三岁时,更是忍不住感慨道:“一介书生,却能指挥千军万马,了不起啊。”
1932年,陈赓因为负伤,在上海治疗,鲁迅得知后,便请他叙谈:“红军是怎样以英勇的战斗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的?你们又是怎么开辟根据地的?群众又是如何帮助你们的?”
鲁迅的问题如连珠般问出,陈赓索性一边讲红军的故事,一边用笔在一张草纸上绘出简略的作战图,没成想,这张“草纸”却被鲁迅视若珍宝,一直被他收藏起来。
到了1936年,毛主席率领红军胜利长征,从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口中得知消息的鲁迅激动无比,他拖着病体,坚持写下了一封信:“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未来。”
次年10月,毛主席收到了鲁迅从寄来的一只金华火腿,还有瞿秋白亲自编写的《海上述林》,
这让毛主席高兴无比,决定进行回礼,然而,鲁迅还没有收到毛主席的回礼,便因病去世了。
毛主席:“我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
在延安文艺的座谈会上,毛主席还多次用鲁迅举例,此后,他在多个场合提起过鲁迅,称赞他:“鲁迅的骨头是硬的,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我们要向鲁迅学习......”
毛主席还用孔夫子与鲁迅对比,说孔夫子是旧社会的圣人,而鲁迅则是新中国的第一等圣人,这种赞誉可谓是绝无仅有,而鲁迅的书籍,毛主席也常常带在身边,多次翻阅。
毛主席不仅自己看,还推荐给身边的同志们读,毛主席认为,从鲁迅先生的著作中可以深刻的了解到中国的社会。
到了解放后,对于鲁迅的推崇也从来没有停过,晚年的毛主席愈发的喜欢阅读鲁迅的书籍,他仿佛从鲁迅的书籍中寻找到了共鸣,尤其是鲁迅晚年的思想,关于革命的论述,更是让毛主席深深赞同。
至于鲁迅对中国旧文化、旧道德的批判,和毛主席也是不谋而合,作为一代伟人,他们的思想见解非常深刻,有时,同时代的人只了解到了皮毛,而他们却看到了本质,以致于他们的见解被庸人视为:“离经叛道”。
鲁迅先生生前就曾被许多人攻击,但他却丝毫没有退缩,所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疑是鲁迅先生一生最好的写照。
在1961年,为了纪念鲁迅先生,毛主席还亲自为其题词,将鲁迅描绘成一个站在人民立场上的伟大战士。
而毛主席也是一个伟大的革命者,他从始至终都坚定不移的站在工农的立场上,是一位当之无愧的人民领袖,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新社会、新气象。
但即便是毛主席这等伟人,有时也不免遇到旁人不理解的时候,每当如此,毛主席便会从书籍中汲取力量,读书成了他最大的爱好,在他的一生中所阅读过的书籍何止万卷,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书籍中,鲁迅先生的著作一直在他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分量。
解放后每次出版《鲁迅》全集,毛主席都会派人来买,也许在毛主席看来,只有逝去的鲁迅懂得自己的思想。
如今两位伟人都已离开了人生,但他们的思想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他们对中国无私的热爱,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钦佩。
曾有人说过:“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而有了英雄却不懂得珍惜的民族更为可悲。”我们绝不会忘记毛主席和鲁迅先生所做的贡献。
而倘使存在另一个世界,毛主席和鲁迅先生也能见一次面,彼此开怀大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