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评杨瑞松,《病夫、黄祸与睡狮——「西方」视野的中国形象与近代中国国族论述想象》(吴政纬)
2、故宫学术季刊第31卷第3期
出版单位: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唐至宋的六朝书史观之变:以王羲之〈乐毅论〉在宋代的摹刻及变貌为例(庐慧纹)北宋的毛笔、桌椅与笔法(何炎泉)乾隆皇帝对孝圣皇太后的孝行和它所显示的意义(陈葆真)《台澎图》、《沿海长岸图》为黄叔璥所绘考:附故宫现藏北平图书馆新购舆图比较一览表(卢雪燕等)
3、台湾学研究第16期
出版单位:台北:国立台湾图书馆
【殖民地官僚专题】赤司初太郎在台湾的樟脑经营(何凤娇)日本近代消防官僚与台湾消防制度之发展(蔡秀美)技师川上浩二郎与基隆筑港(1899-1916)(陈凯雯)日治时期在台日资与民营铁道业之改革(陈家豪)台湾近代知识建构的可能:论1920年代《台湾青年》的翻译篇章与思想转译(罗诗云)演剧与政治:简国贤的戏梦人生(欧素瑛)
4、汉学研究通讯第33卷第1期
出版单位:台北:汉学研究中心
【研究综述】中国大陆孔孟权说研究述评(1978-2013)(岳天雷)德国汉学与美国区域研究的历史交锋(许惠贞)本世纪法语学界《文子》研究述评(2000-2012)(叶杨曦)
【汉学人物】李福清院士汉学纪功略(李明滨)
【会议报导】「图书、知识建构与文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报导(张雅媚)国内外学术会议
【学界消息】汉学研究中心消息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消息台湾各大学汉学课程汇目──102学年度第2学期研究机构及学校动态
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83期
出版单位: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论文】逃离城市:明清之际江南城居士人的逃难经历(巫仁恕)国葬:民国初年的政治角力与国家死亡仪式的建构(潘淑华)传统佛寺的近代转型:民国泰县光孝寺培安和尚个案研究(邵佳德)台湾主体、中国属岛、或其它?──论葛超智《被出卖的台湾》所揭露的美国对台政策(陈仪深)
6、台湾文献第64卷第4期
出版单位:南投: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专题论文】高雄太爷苏家之历史发展及其古厝(苏淑芬)台湾西部妈祖庙既存石香炉调查研究(李建纬)莺歌陶师王汉腾之研究(陈新上)日治时代大日本制糖台湾工场的人事组织初探(黄文荣)
【田野调查与史料介绍】1895年《淡水新政记》之史料介绍与价值(曾令毅)台湾人志愿兵震洋特攻队:陈金村先生口述历史(陈柏棕、范纲伦)战后台湾环境保育与观光事业的推手:游汉廷先生访谈录(曾华璧)
7、台湾师大历史学报第50期
出版单位: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专论】东晋时期「晚渡北人」的形成及其不遇的原因(吕春盛)吐蕃部落联盟时期宰相雏型与官员设置研究(林冠群)南宋皇后家庙制的发展(洪铭聪)藏人论藏:民国时期藏人的西藏观(简金生)动员的类型:北京市郊区农村群众运动的分析(陈耀煌)深港闻人刘铸伯:生平、志业与意义(蔡惠尧)
【书评】评介翟新《东亚同文会与中国——近代日本对外理念及其实践》(廖代翔)
8、成大中文学报第43期
出版单位:台南: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
〈君人者何必安哉〉释疑──兼论简文所呈现之中庸思想(赵苑夙)从李贽对苏轼学术之评价考察其思想之建树──以《九正易因》对《东坡易传》之征引讨论为核心(袁光仪)论归有光诗中的海战书写─兼述其古文中的御寇思想(颜智英)憨山德清「解脱」书写中的禅观与意境──以《梦游集》为中心(曾琼瑶)续法《楞严经势至念佛圆通章疏钞》对华严思想之运衡──以五教判与持名念佛为核心之考察(陈剑锽)论朱介凡及其对谚语的研究(洪淑苓)台湾虎姑婆故事之深层结构──以自然与文化二元对立观之(简齐儒)浪漫与现代主义诗内「阴暗面」的份量─兼论雨果、徐志摩、波特莱尔(翁文娴)
9、兴大历史学报第26期
出版单位:台中:国立中兴大学历史学系
孙吴吏民佃田研究(张文杰)中国中古的〈诸侯律〉与诸侯犯罪(王安泰)清代官修典籍之史学批评思想及其意涵──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史评类》为讨论中心〉(洪世昌)唐代河北藩镇研究的最新进展──冯金忠《唐代河北藩镇研究》评介(张天虹)西汉卫尉令长类属官的建置与职掌──以公交车司马和旅贲为中心的考察(李昭毅)
10、台湾民间文学女性视角论
作者:洪淑苓著
出版单位:台北:文津出版社
第一章台湾民间歌谣中的「媳妇」论述第二章台湾民间「巧媳妇」故事的类型与情节分析第三章歌仔册与歌仔戏中的孟丽君故事及其性别文化的探讨第四章歌仔册对杜十娘、玉堂春与花魁女故事的接受与改写第五章台湾七夕习俗与七娘妈信仰第六章从虎尾韩唐寺探讨哪咤信仰与女性神媒的关联
11、文才武略——唐宋时期的国家危机与管治精英
作者:赵雨乐著
出版单位:香港:香港三联书店
一、隋末唐初的政权与豪族:「山东豪杰」的中日学术解读二、武则天与狄仁杰所论唐代的治国奇才三、中宗至玄宗期的政治舆论:武、韦政权及其祔葬问题的观察四、两神策与两枢密:唐代北司权力领导新探五、中晚唐动荡政局下「权阉」和「良竖」观念的形成六、唐末五代城池之战:从黄巢到朱全忠的战略检讨七、唐宋之际科举恩门的重建和进士群体的政治活动八、北宋中期推崇的文武御边典范:韩、范战略与狄青陷阵九、南渡与北伐的再思:陈亮、叶适为代表的事功派军事理念十、唐宋军政研究的专论与变革期观念的构筑
12、钓鱼台列屿问题:领土民族主义的魔力
作者:冈田充著,黄稔惠翻译
出版单位:台北:联经出版公司
本书原文书名为「尖阁诸岛问题:领土ナショナリズムの魔力」
第一章最坏的中日关系第一节尖阁诸岛国有化所引爆的抗议行动1.关于领土问题的基本观点2.石原都知事的购入提案3.第一阶段──从石原演说到七月初为止4.第二阶段──从宣布国有化决定到九月初为止第二节因国有化而航向危险水域1.日中对于「国有化」的不同解读2.中国感到事态严重的逻辑3.对日本而言「维持实效统治」才是重要的4.中国打算让日本回到「搁置」的默契第三节对经济的影响备受瞩目1.来自上海日本商社职员的讯息2.损害总额达四十八亿日圆的长沙平和堂3.青岛AEONJUSCO黄岛店与苏州泉屋4.UNIQLO、无印良品、7-Eleven、全家便利超商5.损失惨重的旅游业与汽车厂商
第二章回顾历史第一节固有领土的迷思1.是否在「一八九五年正式并入日本领土」2.井上清着《「尖阁」列岛─钓鱼诸岛的历史之澄清》3.「尖阁」命名于一九○○年4.中国主张的「明治政府对外扩张政策的延伸」第二节美国的暧昧战略─战后秩序的论点1.战后秩序下的日中双方的主张2.美国的立场──在主权纷争里不偏袒任何一方第三节「搁置」的历史与记忆1.田中角荣、周恩来会谈记录被删除的怪事2.日中和平友好条约谈判中的晃动3.右翼团体「日本青年社」所引起的建造灯塔事件4.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批准与登陆大战5.「不存在领土问题」的虚构
第三章国际关系中的尖阁诸岛问题第一节解读中国的内在逻辑1.中国外交姿态的变化──解读中国共产党的官方文件2.维持一党独裁的危机感3.全球化与一党独裁的拔河4.既成的国际秩序与关系第二节日中关系──更加互不信任1.渔船冲突事件以后的日中关系2.中国舰队通过与抑止论3.以美军重整的一环部署自卫队与防空识别区问题第三节探索对中立场的美国1.美国的重返亚洲与中国的利弊调整2.多极化与相互依存构造中的重新调整
第四章领土与国家的相对化第一节台湾与两岸关系1.东海和平倡议2.主权也搁置争议的两岸关系3.放开领土的「魔力」吧第二节朝向日美中均衡的发展1.执日本政治牛耳的中国威胁论2.布里辛斯基的美中融合战略论3.季辛吉的中国观4.促成日、美、中安保对话5.中台统一的展望6.中国也兴起和平的「弃台促统论」
第三节超越境界的意识形态与文化1.从金门可以看到超越国境的世界2.曾经与台湾为一体的冲绳或尖阁
13、忽必烈的挑战:蒙古与世界史的大转向
作者:杉山正明着,周俊宇翻译
出版单位:台北:八旗文化
本书原文书名为「クビライの挑戦:モンゴルによる世界史の大転回」
第一部追寻世界史的新面貌1、蒙古及其时代蒙古的出现眼目所及的欧亚世界世人对蒙古时代的印象2、蒙古是中国文明的破坏者吗?耐人寻味的解读杭州入城的实际情况没有「政治」的繁荣
3、中亚及伊朗被破坏了吗?成吉思汗的西征与「破坏」中亚的「大屠杀」中亚并未荒废
4、俄罗斯的不幸是真的吗?「鞑靼人桎梏」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评价迈向俄罗斯帝国的道路
5、元代中国是悲惨的吗?压抑、榨取、人种歧视存在吗?科举与能力主义的夹缝元曲述说的事务
6、责难与称赞以文明为名的偏见反作用下的「极端美化」
7、世界史与蒙古时代不确切的体系论展望世界史的视角
第二部世界史的大转向1、改变世界史的那一年阿音札鲁特战役战役之后两个蒙古汗国的对立蒙哥的猝死
2、忽必烈营帐忽必烈的课题混沌的东方为何是金莲川一种印象
3、忽必烈与他的策士蒙古的左翼集团谜样的忽必烈决策集团与实务部属对中国的战略
4、夺权的过程鄂州之役忽必烈之乱世界史的大转向
第三部忽必烈的军事与通商帝国1、大建设时代以何为国家之范第二次创业「首都圈」出现巨大的首都与海洋相连的都城运河与海运以及陆运
2、系统化的战争令人惊叹的襄阳包围战南宋作战的难处经略战争的思维蒙古水师的出现新武器「曼札尼克」令人讶异的骨牌效应一统中国
3、跃居海上霸权南宋的遗产世界史上最早的海洋舰队海洋与内陆衔接
4、重商主义与自由经济忽必烈政权的经营战略国家收入来自商业利润白银流通通行欧亚的重量单位纸币是万能的吗「高面额纸币」是盐引欧亚世界通商圈
5、为什么未尽全功?蒙古体系过早的时代作为记忆的体系该是回首时
14、百年古迹沧桑:台湾建筑保存纪事
作者:李干朗着
出版单位:台北:典藏艺术家庭
第一章世界近百年来古迹保存缘起与发展第二章1945年之前台湾古迹保护史略回顾第三章1950及1960无知破坏古迹、缺乏文化意识的年代第四章民俗艺术的先知先觉—林衡道与席德进第五章1970年代乡土文化保存发扬意识崛起,古迹保存成为一种运动——林安泰古厝存、废、移之争论第六章1980年代,文化建设委员会,执行古迹指定政策与文化资产保存法公布施行之后的重要案例第七章1990年代古迹保存在国际及两岸交流中观念之提升第八章历史建筑的保存与整修古迹观念的矛盾冲突第九章闲置空间再利用以及产业建筑第十章近年古迹保存法令的改进与修订第十一章九二一大地震后古迹保存观念及技术性调整第十二章古迹保存新思维
15、崇高之美:彭明辉谈国画的情感与思想
作者:彭明辉着
第一章开创山水画史的《匡庐图》水墨取代敷色,写意凌驾写实恢弘庄严的《匡庐图》开创水墨新法的〈笔法记〉六要、六法与青绿山水
第二章北宋首选《溪山行旅图》气势磅礴,旷古绝今天尊地卑,层次井然心随笔运的原作,气遗象死的仿作
第三章范宽的心路历程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溪山行旅图》的神秘情感与六要
第四章北宋大山水的笔墨世界四面斩绝,不通人迹的《关山行旅图》五代与北宋山水的情感世界李成的深邃懿美
第五章山水画精神导源书画同源与笔墨的情感世界西画的参照与对比孔子操琴的精神传承
第六章大自然与可居可游的山水可居可游的遐想世界超乎「美」的「崇高之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第七章写意山水与南北宗披麻皴的情感世界南北宗的美学与抉择写意山水与情感的抉择
第八章花鸟画的流变与创新花鸟画的写意与写实花鸟画的创新与突破减笔画与泼墨的兴起
第九章文人画与美术革命的论争文人画到底是什么?人性与情感的美学国画的形式与内涵
第十章从大历史看水墨创新的困境从大历史的框架看近代水墨的「困境」创新的形式与内涵水墨与色彩的纠葛
16、东方的意义——中国文明的世界性精神
作者:王世宗着
出版单位:台北:三民书局
中国文明在形式上与西方文明对立,其实则与之一致,盖文明为普世不二的进化取向,中国不可能发展文明而与异域文明背道而驰,此即中国文明具有世界性的精神。中国文明笃信真理,然于上帝体认不足而信仰不深,所以中国思想的最高层次主要为天道观,天人合一是其根本理念与终极目标,万物各得其所是其理想的宇宙秩序。由于超越性观念缺乏,中国文明的现实性强烈,关于人性、行道、道德诸问题讨论最丰,而对知识与美感则少有本质性或原理性的思考,平和的精神为其文化风格,悲观的态度则是流行的处世心绪,在上帝探索消沈无力而宗教信仰世俗化之下,中国文化的势利性与残酷性更流露不已。中国文明的精神主旨是人文主义,上进淑世是其责任感,但目的终竟不明,止于至善的要求使天人交战的艰辛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同时呈现人性的高贵与丑陋,悲情乃成中国文明的显著格调,于是心态逃避退缩的假道学异说盛行不坠,益增正道追求者的困顿与领悟。总之,中国文明的最高境界与希腊古典精神相仿,其间差异则显示中国为东方代表的特征,这表示中国在近代的落后是其发觉世界文明真谛的必要经历,因为中国文明与西方本质无殊,其困境必反映人类求道的症结与答案。
作者简介:王世宗,英国利兹大学历史学博士,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英国近代外交与帝国政策、十九世纪欧洲史、二十世纪史。着有《必然之恶——文明观点下的政治问题》、《真理论述——文明历史的哲学启示》、《历史与图像——文明发展轨迹的寻思》及《古代文明的开展——文化绝对价值的寻求》等。
17、六朝家庭经学教育与博学风气研究
作者:郭永吉着
出版单位:台北:AiritiPress
本书主要探讨六朝时期文人士大夫书籍知识学习的情形,分两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着重在家庭经学教育方面,汉魏六朝时期的家庭经学教育主要包含专业科目教育、基础通识教育两个阶段,在家庭中进行的经学专业科目传授学习,也就是一般所谓的家学。基础通识教育则是探讨一般儿童若要习读经书传记之属,会先选择哪些书来读?第二部分则针对知识学习中的博学风气,首先分析两汉、六朝时期士人博学内容的转变,由经史传记为主,逐渐扩展到无书不读。而后从实际需求这一层面入手,分别就政治、社会文化、学术思想与文史著述等四个方面,探索六朝时期博学风气的形成因素。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涵盖了六朝士人生活的各个主要层面,呈现了六朝博学风气的广泛流行和丰富内涵。
作者简介郭永吉,国立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现任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两汉经学史、汉魏六朝文化与思想、两汉魏晋南北朝赋。着有〈先秦两汉东宫称谓考〉、〈两汉经学师法家法考〉、〈王粲〈登楼赋〉结构分析与创作技巧探索〉、〈鲍照〈芜城赋〉研究〉、〈试论先秦两汉时期琴之功用〉等学术论文。
18、黄文吉古典文学论集
作者:黄文吉着
19、颠覆世界史的蒙古
20、光复初期台大校史研究(1945-1950)
作者:李东华着
出版单位: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1、二战前后左派音乐影剧对台湾的影响
作者:王受宁着
出版单位:台北:唐山出版社
内容简介:序言壹,五○年代以前的国语歌唱片与二二八贰,国民政府迁台后的歌曲与时代氛围参,从影剧看台湾光复初期的文化肆,台湾电视电影伍,综论海峡三地音乐歌唱电影结语
22、用故事改变世界:文化脉络与故事原型
作者:邱于芸着
出版单位:台北:远流出版公司
内容简介:代序:文化脉络与故事原型理论篇:故事的元素1、神话与现代世界故事:理解世界的过程/故事的基本结构/英雄之旅/神话:原型、故事、文化脉络2、英雄的十二个历程内在英雄的六种原型/人生历程的十二原型/超越个人化:精神的多面性/回到故事/故事结构:英雄的十二个历程/创作,就是英雄之旅的历练
3、角色原型的变形与考验人生历程与故事结构/角色原型/敬重彼此的差异——六个生命阶段/原型的影响力
4、童话与寓言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童话发展的历史社会脉络/童话中的反动/童话中的象征——狼与女巫/童话中狼形象的转化/动物拟人化/童话中女巫形象的转变/跨文化交流的元素/童话的创新/超越文化脉络的故事结构——迪斯尼的公主程序
5、原型与故事原型为何要说故事?/什么是故事?/故事与真实世界/故事的要素——角色、结构、形式/故事中的骨干——剧情结构/故事的结构理论——普罗普理论/人类的心理地图
6、说故事的艺术故事的关键原则/故事的价值
应用篇:从窠臼挣脱与创造7、一百年前的犀利小三一段历史,三个故事——鲁迅的三角关系/改变鲁迅一生的画面/世代交替——风起云涌的时代/平凡的灵魂也痛苦——朱安/一百年前的犀利小三——许广平/《伤逝》——一个充满悔恨与悲哀的男人/在革命时代的不同人生/创造新故事
8、生生不息:角色转化与跨界关于〈色戒〉/〈民国女子〉——胡兰成与张爱玲/另一页历史——郑苹如与丁默邨/〈色戒〉——王佳芝与易先生/也是《色戒》——王佳芝与易默成/不同脉络下的《色戒》——张爱玲与李安/郑苹如,张爱玲,王佳芝
9、传统与个人天赋——〈石秀〉新与旧的并存/互文性/浅论《水浒传》/金圣叹的疑惑/施蛰存解开〈石秀〉之谜/「互文性」就是故事原型与文化脉络
10、创作者应有的态度——《郑和1433》浅谈郑和下西洋/为自己航行——《郑和1433》/超越文化脉络——罗伯威尔森的《郑和1433》/创作者应有的态度——刘勰的《文心雕龙》/从写意到写实/繁花盛开,我们用自己的方式活着
尾声:说自己的故事,走自己的路
23、民国福建协和大学之研究:以师资与财务为例(1916-1949)
作者:彭淑敏着
出版单位:台北:橄榄出版社
作者简介:彭淑敏,香港浸会大学历史学哲学博士、哲学硕士、香港城市大学传播与新媒体学文学硕士。现为香港浸会大学历史学系兼任讲师、恒生管理学院通识教育学系兼任讲师,并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基督教中国宗教文化研究社董事、中国基督教史学会执委会秘书。
24、货紧缩与膨胀的双重肆虐:魏晋南北朝货币史论
作者:陈彦良着
出版单位:新竹:国立清华大学出版社
25、明治期台湾俳句界の始原的実像——近代俳句の台湾表象
作者:沈美雪着
出版单位:台北:致良出版社
内容简介:本书探讨明治时代日本俳句在台湾的接受情形,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明治期台湾俳句界と『台湾日日新报』」、第二章「台湾俳句の発展における『台湾文芸』の役割」、第三章「俳志『相思树』と『緑珊瑚』の内容と方向性」等三章以明治期在台发行有关俳句之出版品为考察对象;而第四章「俳句における「台湾趣味」の形成」、第五章「河东碧梧桐を通して见た台湾」、第六章「小林李坪『台湾歳时记』の内容と构造」、第七章「台湾趣味句と诹访素涛の『虎尾兰』」等四章则是探讨河东碧梧桐访台时所见,以及众俳人所鼓吹之「台湾趣味」此一理念内涵,以解析近代俳句中的台湾表象。